俗话说“三九四九”,那么每一九是几天?
一九是九天整个九九八十一天就又开春了。每年固定12月21日22日入九!
俗话说“三九四九”,那么每一九是几天?
正好还有几天就到冬至,数九了。每一九,都是有9天的意思。
数九是从冬至节气开始,从一九至九九。每一九都是九天。民间有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一九开始天气越来越冷,到三九四九最冷,然后天气慢慢暖和,至春耕时节,春天到了,冬天结束。
古人通过歌谣当做农耕日历,掌握天气变化,及时进行来年春耕。但也有可能数着数着就数乱了,简单的方法是可以在墙上画道道。还有风雅一点的数九方式——画九九消寒图。
画消寒图这一风俗,如今已不多见。在过去民间甚至宫廷都有作坊制作消寒图。消寒图有很多种,有描字的,一共九个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个字代表一个九,每个都是九笔写完。所以当字的每一笔都描完的时候,正好九九八十一天过完。
还有一种常见的是画寒梅图。把梅花的枝干画出来,然后在枝干上共画9朵梅花,每朵也是9片花瓣。这是善书画的文人“熬冬”之雅趣。
描字的消寒图,旧时学堂里会有,让孩子们描字数九,即有趣味,同时能多识字几个字。帮助数九的消寒图,还有葫芦样的,那种会复杂一些。
在冬至前后年画铺子也会销售消寒图,都是木版刻印出来的,十分方便价格便宜。
消寒图是历画的一种形式。在清末有一种月份牌(如下图),图上绘有文武财神,边栏画着上海风景名胜,中间是日历。这种月份牌就是继承了消寒图的形式发展而来。
(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
俗话说“三九四九”,那么每一九是几天?
每一九是九天。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此日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数九,实际上就是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头九冷,二九冻破脸;三九、四九,关门闭守;五九、六九,老汉家出门夸口;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八十一,老汉家出门顺墙立。”
“冬至”节的次日是数九的第一天,九天为一九,依次循环往复。九个九天,分一九(俗称头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共九九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天气最冷的时段。
俗话说“三九四九”,那么每一九是几天?
九天
俗话说“三九四九”,那么每一九是几天?
每九是9天。
俗话说“三九四九”,那么每一九是几天?
大家好,我是文化爱好者小詹,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三九四九”其实来源于一首歌,这首歌叫做“九九歌”,它是我们民间的谚语,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九九歌已经成为当时的热门民谣,小孩大人都会说。
而这九九歌其实是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不过以前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后来大概在公元五至十世纪,九九歌才有了一一如一。
关于“九九歌”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故事,传说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弄了一个招贤榜来广纳人才,某一天来了一位男子,这个来应聘的人当场就向齐恒公背诵了九九歌。齐桓公听后不解,问道:
难道会背九九表也算什么稀奇?这就表示你有才学吗?
原来在春秋时期,九九歌已经是三岁小孩都会背诵的民谣了,这位男子能背出来自然不能说明他厉害,也就不能让他上了招贤榜。可是这位应聘的男子却说道:
大王如果能对我这样一个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厚礼相待的话,那么那些比我还有才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还能不来投靠大王您吗?
齐桓公听后大喜,于是马上聘请他,后来天下贤才之人得知消息便来投靠齐桓公了,而齐国也越来越强大。
这个故事与“千金买马骨”有些类似,都是吸引人才的手段。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九九歌有2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的热门民谣,大人小孩都会背。
那么九九歌除了用来帮助算术之外还能用来干嘛?作用很大,九九歌所指的内容与二十四节气相似,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对应的季节变化,而九九歌也是如此。
九九歌就是利用人对周围环境温度的感受,以及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动植物的变化等现象制作而成的民谣。
那么都有哪些变化呢?比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
像北京地区就有流行过这样的《九九歌》:
一千九百二十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南京地区的《九九歌》如下: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衫;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滴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盖夹袄;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比如湖南地区的冬至《九九歌》: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此外还有湖北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当第九个九天过完,那么春天就要到来了。
因为冬季严寒,所以人们更希望能带来温暖的春风早些到来,每天数星星胖月亮的,数着手指头,唱着九九歌,希冀春天赶紧到来。也就是说,为了让度过严寒的日子不那么无聊,所以古人才发明了《九九歌》这样的充满智慧且趣味的民谣。
以上就是小詹的浅见,欢迎大家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