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总的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有才能却足够重视教育,但司马懿活得够长,有充足的时间把儿子们培养成“龙虎”。
诸葛亮就不一样了,他四十六岁得子,只活了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并没有太多时间教育儿子诸葛瞻,诸葛瞻的才能不足跟这有很大关系。
但是,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才能或者取得的成就,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都以谋略见长,可谓不分伯仲,但两人的儿孙们却大不一样,司马懿的儿孙建立了晋朝,传国一百多年,而诸葛亮的儿孙却在三代之后就销声匿迹,成为普通老百姓了。
但从成就上来看,司马懿的儿孙确实更优秀,但历朝历代人们更推崇的却是诸葛亮的儿孙,这是为什么呢?
一,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各自儿孙如何。
01,诸葛亮的儿孙如何?
据说,诸葛亮的老婆叫黄月英,她长相丑陋,黄色头发,皮肤黝黑,但才能却很高,跟诸葛亮并称,是诸葛亮的贤内助,得到诸葛亮的尊重。
诸葛亮早年无子,因此过继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为子,一直到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妻子黄月英才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诸葛瞻。
不过,诸葛乔二十五岁就去世了,有一个儿子诸葛攀,后来诸葛瑾全家被杀,诸葛攀回去给诸葛瑾当孙子,这样诸葛亮的后人就只有诸葛瞻这一脉了。
由于诸葛瞻出生的时间太晚,诸葛亮又忙于北伐,因此他没有时间教导诸葛瞻,但这不代表他不关心诸葛瞻,正如他在最后一次北伐之时,给哥哥诸葛瑾写信时所说: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说诸葛瞻已经八岁了(实岁是七岁),聪慧可爱,诸葛亮担心他成熟过早,长大后不能成才。
从诸葛亮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诸葛瞻很聪明,但成熟过早,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诸葛亮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在临终前作《诫子书》,教导诸葛瞻为人处世之道,算是为诸葛瞻指明了人生方向,可谓用心良苦。
读过《诫子书》的人应该知道,全文字字珠玑,都是金玉良言,总体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求诸葛瞻修德行、学知识、立志向,做一个谦谦君子,而不是追名逐利之徒。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另一方面来说,《诫子书》也是诸葛亮的家训,他为家族点亮了一盏灯,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
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继承了武乡侯爵位,等到他十四岁的时候,娶了蜀后主刘禅的女儿为妻,他由此成为驸马。
244年,十七岁的诸葛瞻进入官场,先后担任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等职,由于他博闻强记、才思敏捷,且精通书画,名气非常大,再加上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可以说,诸葛瞻还是很出色的,基本上是按照诸葛亮的要求来做的,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他一直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
举个例子说,蜀汉朝廷每次颁布国策,虽然不是诸葛瞻负责推行,但百姓们因为怀念诸葛亮,每次都说是诸葛瞻提倡的,这就导致诸葛瞻的美名被过分渲染,人们寄托在他身上的希望也超过了他的能力。
其实,诸葛瞻虽然优秀,但在才能上跟诸葛亮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
253年,诸葛瞻的堂兄吴国太傅诸葛恪(诸葛瑾之子)在东兴之战中击败曹魏军队,便准备大举入侵魏国,当时诸葛瞻担任侍中,一个叫做张嶷的蜀汉官员写信给他,说诸葛恪贸然用兵,可能没有好的结果,但没有引起诸葛瞻的重视,也没有看出诸葛恪太过轻敌。
后来,诸葛恪果然战败了,回吴国之后还被孙峻杀掉,诸葛瞻得知消息后追悔莫及,可见他在谋略上跟诸葛亮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即便如此,诸葛瞻因为是诸葛亮的儿子,又是刘禅的女婿,因此受到重用,累迁至尚书仆射、军师将军,261年他又兼任了都护、卫将军,与大将军董厥一起执掌尚书台事务,可谓位高权重。
当时刘禅宠信黄皓,黄皓弄权干政,危害国家,诸葛瞻本该站出来指正刘禅的,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书劝说刘禅,想要将姜维贬为益州刺史,并削去其兵权,姜维为了自保而到沓中屯田。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在这件事上诸葛瞻是错的,因为他也是为国家考虑,姜维北伐确实极大消耗了蜀国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只能说,诸葛瞻和姜维都是爱国的,只不过思维方式不一样,战略眼光也不一样,最终导致两人走向对立面。
不管怎么说,在诸葛瞻为官的二十年时间里,他确实没做出什么大的贡献,算得上是个平庸之人,但这不代表他的为人是不行的。
263年,司马昭下令三路大军伐蜀,姜维与钟会对峙剑阁,邓艾剑走偏锋,带着三万大军偷袭阴平,直指成都。
值此危机时刻,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挽大厦之将倾,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诸葛瞻,诸葛瞻虽然没怎么带兵打仗过,但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大儿子诸葛尚、大将张遵(张飞之子)等人出征了。
诸葛瞻来到涪县的时候就就停了下来,尚书郎黄崇劝他快速进军占领战略要地,但他没有采纳意见,结果邓艾攻入景谷道,击败了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
当时,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说只要他投降,邓艾就上书封他为琅琊王,但他不为所动,还斩杀了邓艾的使者。
后来,邓艾发起进攻,诸葛瞻连战连败,有人劝他逃走,遭到了他的痛斥,他还说,我内不能除掉黄皓,外不能制衡姜维,现在又无法守卫国土,我有什么脸面回去呢?
于是,诸葛瞻带着主将死守阵地,与魏军展开了激烈厮杀,在斩杀了许多魏军之后,与张遵一起战死沙场。
诸葛瞻死后,儿子诸葛尚有机会逃走,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杀入敌阵当中,在斩杀了数名魏军士兵之后,也力战而死。
可以说,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都是好样的,虽然他们没有取得诸葛亮那样的成就,但至少做了蜀汉的忠臣,被千古传诵。
诸葛瞻还有个小儿子名叫诸葛京,那时候年纪不太大,蜀汉灭亡之后被曹魏任命为县令,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名声非常好,因此被升为江州刺史。
诸葛京一脉是诸葛亮唯一的后人,自诸葛京之后就再也没出过名人了,现在浙江建德、兰溪、龙游一带,居住了数千名诸葛亮的后人。
02,司马懿的儿孙如何?
司马懿出身显赫,祖上世代为武将,但从他的父亲司马防开始弃武从文,他兄弟八人都是有才学之人,被称为司马八达。
司马懿与妻子张春华一共生了三个嫡子,即司马昭、司马师和司马干,除了司马干有先天精神疾病之外,其他两个儿子都称得上人杰。
先说司马师,他年轻时就才学突出,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长大后为官颇有作为,被时人称道。
不过,司马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谋略,他心机非常深沉,从一件事可以看出来。
司马师的妻子是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很有见识和气度,是司马师的贤内助,两人感情也很好,生育了五个女儿。
不过,后来司马家与夏侯家关系恶化,司马师担心夏侯徽将机密消息传回娘家,就准备杀掉她,但苦于没有机会。
几年之后,魏国出现了严重的瘟疫,司马师就借机将夏侯徽毒死,对外说夏侯徽是得瘟疫去世的,成功欺骗了夏侯家族。
后来,司马懿产生了政变夺权之心,司马师为了配合父亲,就阴养死士三千,散落在洛阳城内。
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师一声令下,三千死士快速集结,这让司马懿感到非常震惊,众人也都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后来,司马师在政变过程中表现出色,他的三千死士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让司马懿越发觉得这个儿子了不起,将其当做继承人培养。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继承了他权力,他才能卓越,做事果敢,不但稳固了司马家的地位,也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说司马昭,他的才能虽然逊色于司马师,但也是个厉害人物,而且很有手段,他早年以军事才能著称,继承家业后多次挫败蜀汉和东吴的进攻,更是一举粉碎了内部反对派势力。
当然了,司马昭最大的功绩,就是消灭蜀国了,这极大加强了魏国的实力,也增加了司马家族的威望,只不过他寿命不太长,正准备篡位当皇帝的时候就死掉了,他的儿子司马炎一上台就篡魏建晋了,开启了司马氏王朝。
司马师、司马昭为何这么有才能呢?除了各自的天份之外,司马师的言传身教才是关键。
司马炎的父亲司马防是个治学严谨之人,对儿子们教育很严格,司马懿也是如此,他本人才学非常突出,对教育也很重视,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从小就被要求刻苦学习。
当然了,司马懿最厉害的地方,还是他的谋略,他遭受曹魏宗室打压,没有明着反抗,而是以退为进,隐忍几十年,在积累了足够的实力之后,这才发起对曹魏的反戈一击,整个过程可谓精彩至极。
但是,司马懿的行为方式太过腹黑,他为了达成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历来被人所诟病,而他的这一特质,也被儿孙们学了去。
比如说,司马师杀夏侯徽,阴养死士三千,擅行废立之事,等等,都是厚黑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昭也不含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广为流传,篡位之心昭然若揭,他也很有手段,弑杀魏帝曹髦之后,还让手下给自己背锅,他的所作所为虽然谈不上雄才大略,但他心狠手辣的名声,却不亚于其父司马懿。
总之,司马师、司马昭的才能还是很突出的,都是帝王将相之才,可以让司马懿感到满意。
二、诸葛亮和司马懿儿孙的综合对比,究竟谁更优秀?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知,由于诸葛亮去世得早,对儿子诸葛瞻的教育时间很短暂,所以诸葛瞻的才能并不突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活了七十多岁才去世,一直将司马师、司马昭放在身边,严格要求,言传身教,终于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才。
但是,诸葛亮的儿子在事业上逊色于司马懿的儿子,就一定是失败吗,就可以用草包来形容吗?
我看未必,我们来看看后人是怎么评价诸葛家族和司马家族的,就一目了然了。
历朝历代,人们推崇的对象,都是诸葛家族,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为国捐躯,也被后人歌颂。
可以说,诸葛亮的儿孙虽然才能一般,但流芳百世,人们并不单单以才能见短长,而是看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是否积极向上。
反观司马家族就不一样了,司马懿发动政变架空魏室,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玩弄权柄,视皇权如无物,孙子司马炎更是个篡位之君,因此司马家族历来被认为是乱臣贼子,被世人所不齿。
甚至连司马懿的子孙、东晋时期的皇帝司马绍,在听大臣们说起司马家族是如何得天下的时候,也说这是家族的耻辱,晋朝必定不会长久。
不仅如此,司马家族还是个自私的家族,司马懿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他的子孙也都有样学样,晋朝建立后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懿的后人为了争权夺势而相互厮杀,致使百姓生灵涂炭,还引发了五胡乱华,为中原王朝带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浩劫。
可以说,司马家族对历史的恶劣影响,很少有哪个家族比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觉得司马懿的儿孙们更优秀吗?
其实,古代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是很重要,但品行才是排在第一位的。诸葛亮是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儿子,但他的精神品质感染了儿孙们,他们为了国家存亡前赴后继,不顾个人安危,最终战死沙场,这样的人不优秀,那谁才是优秀的呢?
当然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相比于司马师和司马昭,他在个人品行和修养上,可以用完胜来形容。
并且,历代史学家对司马家族的评价都不高,尤其与曹氏家族相比。
比如说,同样是篡位,就没有人指责曹家,因为曹家行仁政,更得人心;但司马家族就不一样,靠阴谋诡计夺取大权,吃相太难看,影响太恶劣,因此司马懿的儿孙再有才能,也没有人觉得多么优秀。
说到这里,事情就很简单了,虽然诸葛亮的儿孙才能一般,但诸葛亮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他们继承了,都是忠君爱国之人,受世人敬仰;司马懿的儿孙虽然很有才能,但同时也继承了他腹黑这一特质,成为谋朝篡位之人,还引发了天下大乱,被世人唾骂。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儿孙应该比司马懿的儿孙更优秀,司马懿的儿孙虽然都是龙虎,但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英雄,更值得被我们铭记。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一个有人教有人管,另一个从小缺爱且父亲死得早,当然成就会有所不同。
司马懿和诸葛亮,属于旗鼓相当的两个对手,二人各为其主,曾展开过绝伦的斗智斗勇,单论计谋的话,这二人应该不相上下。
不过,同样是精英人才,二人的后人却在成就上相差甚远,司马懿的后人建立了晋朝,而诸葛亮的后人,则是泯然如众人,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表面上看,司马懿的儿子们,在成就方面要大于诸葛亮的儿子,毕竟不管怎么说,晋朝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的“努力”下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和诸葛亮的后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简单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让各自的儿子成就有了差别。
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司马懿确实做得很好。
司马懿有三个嫡子,均是司马懿的嫡妻张春华所生,其中长子为司马师、次子为司马昭,三子为司马干,而最得司马懿衣钵的,正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二兄弟。
众所周知,司马师曾帮助父亲司马懿成功地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让司马家的势力更上了一层楼,除此之外,他还在司马懿去世后,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基础,让司马家的权势,在整个曹魏朝堂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擅行废立,把魏帝曹芳废黜,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这就是司马师执掌司马家族时期干的事情。
而到了司马昭接过哥哥手中的权力时,司马家族更是在曹魏朝堂上达到了顶峰,把持朝政,说一不二,甚至,还公然弑杀了魏帝曹髦。
这二人,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在胆识,以及谋略方面,都深得父亲司马懿的真传,并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为什么他们的能力会如此“突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司马懿的言传身教。
在我们现代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一个孩子日后的成就高低,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好坏就能决定一大部分。
而司马懿,对这一点深以为然。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出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刚受曹操的强召,开始担任“文学掾”一职。
众所周知,在最初的时候,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是很不情愿的,最后还是曹操下了死命令,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曹操的身边。
但来归来,心里抵触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司马懿就开始了一段“摸鱼”的日子。
什么叫做摸鱼呢?简单来说,就是消极怠工、混日子,而在这一年,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为司马懿生下了长子司马师。
本身上班就是摸鱼,加上有了儿子,初为人父的司马懿,就自然而然的,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教育儿子身上。
司马懿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奇怪,本身在曹操那里就属于混日子,古代又没有什么严格的考勤制度,因此时间有的是,所以多管教管教儿子,也就十分正常。
况且,司马师还是嫡长子,嫡长子在古代,地位十分特殊,是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因此,司马懿必须精心对司马师进行教育。
而在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司马师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学业相当不错,并且为人沉稳,方方面面也都十分不错。
就连当时的名士何晏,在接触过年轻的司马师之后,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司马师字子元)是也。”---《魏氏春秋》
能得到名士的如此赞许,足以说明司马师确实不错,抛开他本身就聪敏之外,更多的就是来自于父亲司马懿的良好管教。
同样的,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其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司马昭出生于公元211年,比哥哥司马师小三岁,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虽说摸鱼的日子已经基本结束,但对于儿子的教育,却一直没有放松。
并且,司马昭比司马师的优势在于,他对于政务方面更加娴熟,早年间他曾经在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时,通过父亲的指导,纠正了不少之前留下的弊端,赢得的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由此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们能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司马懿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管束,因此,他们在后来才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而反观诸葛亮的后人,情况就和这个大不一样了。
诸葛亮一共俩儿子,一个叫诸葛乔,一个叫诸葛瞻,不过,诸葛乔原本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儿子,是过继给了诸葛亮。
并且,诸葛乔死得很早,在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就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所以,诸葛乔抛开不说,我们单说诸葛瞻,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四十六岁了。
那么,这个时期的诸葛亮在干什么呢?简而言之,当时的诸葛亮很忙,特别忙。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诸葛亮也在刘备的托孤中,成为了蜀汉最忙的一个人,朝中大小事务,不管是人员调动还是官员任免,几乎诸葛亮都会过问。
并且,在诸葛瞻出生的一年前,诸葛亮已经开始了北伐的艰巨任务,并且还是亲自带兵北伐。
因此,从里到外和从外到里,当时的诸葛丞相忙得不可开交,其工作强度之大,已经远超我们现代的007和996。
工作上忙,自然就缺乏陪伴诸葛瞻的时间,至于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当然,并不是说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没有进行教育,而是当时诸葛亮的位置,决定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给了工作,所以,也就做不到像司马懿那样的言传身教和管束教育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自然也不会像司马师和司马昭那样具备很强的能力。
并且,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对儿子将来的成长很重要,诸葛亮和司马懿虽说都擅长谋略,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用谋略为公,一个则是为私。
因此,他们的这种风格,同样也在影响着下一代,而诸葛亮的克己奉公,也自然传给了儿子诸葛瞻。
所以,诸葛瞻小时候虽说十分聪明,还得到过诸葛亮的赞赏,但从秉性上来讲,他就和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本质上就不同。
除此之外,在诸葛瞻七八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因为鞠躬尽瘁去世了,而还是黄口小儿的诸葛瞻,自此没了父亲,同时也就没有了人教育。
后来,还是后主刘禅收养了诸葛瞻,将他抚养长大,还把女儿嫁给了诸葛瞻。
刘禅是什么样的水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经他之手抚养出来的孩子,水平就是说破天,也高不到哪儿去。
因此,诸葛瞻的一生十分平淡,长大后娶了蜀汉的公主,之后在老丈人刘禅的关照下一路升迁,虽说身居高位,却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甚至还颇有些”言过其实“。
最后,诸葛瞻战死在绵竹,临死前,曾拒绝撤军保命,坚持要守卫绵竹,虽说死得惨烈,倒也没有辱没了武侯之后的威名,这也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通过上述对比,就能够明显看出,造成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成就区别很大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家庭教育,一个是有时间也有精力言传身教,另一个则是把身心都献给了国家,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并且又在儿子幼年时去世,因此才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我们再来谈谈”龙虎“和”草包“。
若是单论个人事业成就的话,司马懿的儿子确实比诸葛亮的儿子要强得多,但问题是,难道这就要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龙虎“吗?
我认为,这并不是,成功的定义,不是像司马家那样的。
司马家族通过几代人,处心积虑地篡夺了原本属于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自家的王朝,其行为本身就属于”乱臣贼子“。
当然,胜者王败者寇道理也并没有错,但司马家的所作所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吃相太难看。
从司马懿开始,就开始打曹魏的主意,要知道,司马懿能在曹魏朝堂上身居高位,是曹老板给他的机会,也是曹丕给他的信任。
但他却不顾君臣之谊,妄图改朝换代。
有道是前有车后有辙,在他这种”言传身教“下,司马师自然也走上了权臣之路,并且还将司马懿的精神发扬光大,干起了废立皇帝的事情。
到了司马昭那就更过分了,他开启了史上首次臣子公然弑君的先例,当街杀了魏帝曹髦。
单是这父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够为人所不齿,如果这叫做所谓的龙虎,把这定义为成功的话,那让那些呕心沥血,一心为国的人情何以堪?
除了司马父子三人之外,经由他们奠基所创立的晋朝,更是烂到不能再烂。
皇帝一个比一个无能,导致爆发”八王之乱“,最终造成了异族涂炭中原百余年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数不清的杀戮。
而这些,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以及他的儿子、孙子等后人。
曾经在东晋时,晋明帝司马绍某次与大臣王导和温峤聊起晋朝的发迹之路,司马绍就请富有学识的温峤说一说晋朝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踌躇半天不说,身旁的王导接过话头,详详细细的给晋明帝介绍了晋朝的曾经。
从司马懿如何专权,到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架空曹魏,并如何公然弑君,到最终晋朝建立,王导认认真真的给司马绍上了一堂历史课。
听完之后,司马绍捂着脸趴在床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司马绍
就连司马昭都觉得自己的先人所作所为不忍直视,认为这样得国不正的国家不会长久,何况是后人呢?
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又叫做失败?仅从后人对于司马氏和诸葛亮的不同评价,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况且,诸葛瞻再怎么说,也是为国战死沙场,从道义上讲,绝对要比那谋朝篡位的人强得多。
回到问题,司马懿的儿子之所以能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是得益于司马懿早期的教育与管束,而诸葛瞻因为从小缺乏类似的教育,并且父亲诸葛亮又去世的早,所以才造成了他并无太大作为,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定义成”草包“。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在诸葛亮北伐之战中较量过两次,一次是诸葛亮打败了司马懿,这是第四次北伐,也称为卤城之战,另一次是诸葛亮被司马懿耗死,这是第五次北伐,也称为五丈原之战。
如果单纯比较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能力,则是诸葛亮全面领先于司马懿,比军事,诸葛亮略胜一筹,卤城之战就是例子,并且司马懿一生唯一一次败仗就是输给了诸葛亮,对付其他人,司马懿可是从来没有输过,比政治,诸葛亮是远超司马懿,政治可是诸葛亮的特长,比谋略,两个人旗鼓相当,诸葛亮有隆中对,司马懿有阴谋诡计。
总体来说,诸葛亮的综合能力是超过司马懿的,司马懿自己也说了,在他视察蜀军大营后,司马懿评价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的才能在整个三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两人后代之间差距就比较大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有九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伷、四子司马亮、五子司马干、六子司马京、七子司马俊、八子司马肜、九子司马伦。
其中,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而且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司马懿儿子最杰出的,也最为人所熟悉,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能力都算得上是社稷之才,司马懿在世时只是夺取了曹魏的权力,但是,司马代魏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政治流程和手腕,司马代魏用了16年时间,而这16年除了司马懿开了一个头之外,基本上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功劳。
司马师沉着冷静,首先跟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冷静,哪怕第二天进行政变,头一天晚上照样安稳入睡,连司马懿都认为吃惊,面对皇帝曹芳的反抗,司马师果断废立,所有参与之人全部灭族,手段狠辣,雷厉风行,面对淮南二叛,当机立断,亲率军讨伐,虽死犹胜,司马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诸葛亮父子与其他孩子
司马昭虽然比司马师差了一点,但不失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曹髦准备政变时被司马昭看出而挫败,淮南三叛打了一年,还是被司马昭所平定,虽然司马昭在位期间,弑杀魏君,但他还是稳定了魏国的局势,并以魏灭蜀之战转移国内的视线,并且一战消灭了蜀汉,由于控制住了钟会的叛乱,享受了魏灭蜀的战果,在他手中灭亡了一国,也算得上功绩,所以司马昭也是一个有很能力的人。
司马懿的其他儿子也不差,司马亮后来成为晋朝的执政大臣,幼子司马伦参与了八王之乱,还自立为帝,是司马懿所有儿子当中唯一一个称帝的儿子,能力差是做不到。
再看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有个养子叫诸葛乔,是他哥诸葛瑾的次子,由于诸葛亮早年没有儿子过继来的,但去世得很早,25岁就因病去世了,一生就当了驸马都尉,没有任何事迹留下来,要么是他真的没啥能力,要么就是他真的没有事迹留下来,就是普通的一个人。
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
诸葛亮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叫诸葛瞻,是诸葛亮在47岁的时候生的儿子,老来得子,诸葛亮非常喜欢,还因此写信给兄长诸葛瑾夸奖这个儿子,诸葛瞻一生很平淡,依靠诸葛亮生前留下的巨大光环,成为刘禅的女婿,然后一步一步成为蜀汉的执政官,官至卫将军,录尚书事。
诸葛瞻一生唯一的事迹就是在绵竹迎战邓艾,结果以失败告终,不仅全军覆没,而且蜀汉一大批功臣后人战死,比如诸葛瞻本人和他的长子诸葛尚在此战中战死沙场,还有黄权的儿子黄崇战死,张飞的孙子张遵战死,很难凭借一次失败就说诸葛瞻的能力如何,但是史书中除了此事被记载,就没有其他事了,因此看起来诸葛瞻没啥能力。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而他们的后人差距很大,感觉司马懿的后人都是能力,人才,而诸葛亮的后人能力都非常平庸,低调,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虎父无犬子吗?
司马懿评价诸葛亮
其实真要比起来,确实是诸葛亮的儿子不如司马懿,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诸葛亮的儿子缺少父亲管教,而司马懿对儿子管教较多。
诸葛亮是个事业心极其强烈的人,养子诸葛乔年轻去世就不说了,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还在汉中整顿兵马准备北伐,这也是北伐前期最重要的时刻,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都不在家,随后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直到北伐失败退回成都,诸葛亮才见到诸葛瞻,这个时候诸葛瞻已经快一岁了。
在诸葛瞻成长最重要的时刻,诸葛亮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那个时候不比现在,北伐全靠两只脚走路,北伐一次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尤其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都在前线地区屯田,准备长期驻扎在前线了,在诸葛瞻八岁之前,诸葛亮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全部加起来,不会超过一年时间。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作为一个丞相是合格的,是鞠躬尽瘁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来说,并不合格,对诸葛瞻言传身教过少,虽然诸葛亮写了《诫子书》来教育诸葛瞻,但这哪比得上亲身教育呢,而诸葛亮在诸葛瞻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之后,教育诸葛瞻的就是其他人了,他的父亲再也不能教育他,这样的孩子长大,虽然不敢说成才,但至少能力有所欠缺。
司马懿就不一样了,司马师出生于208年,司马昭出生于211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还在曹操手下当官,后来还担任太子中庶子负责教育曹丕,一般都是在后方留守,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教育自己的嫡子,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深得司马懿的才能传承,从后来的处事也能看出,司马师、司马昭的行事风格与司马懿很相似。
一个是从小缺少父亲的教导,一个是从小父亲陪伴在身边教导,后来的结局当然是诸葛瞻的才能不如司马师和司马昭了。
诸葛亮
第二个原因:家世与职业原因。
诸葛亮的家族属于没落的士族,祖籍山东,却到荆州发展,背井离乡,四处奔波,诸葛亮自27岁投靠刘备以来,就一直跟随刘备创业,先在襄阳隆中隐居,后来在荆州南四郡管理内政,再后来到益州成都管理后方,属于一直漂泊的状态。
司马懿就不同了,出身世家大族,其家族在河内是百年以上的大家族,根基深厚,族人众多,一直在当时生活,各种资源丰富,尤其是教育资源,稳定而连续,所以其后代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一般来说,百年以上的大家族都有很深的文化沉淀,世家都是非常重视学习的,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相比之下诸葛亮四处漂泊,职业不稳定,也会影响他的后代,他的家族也没有传承下来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异乡生活,诸葛瞻虽然一直在成都,但是其教育资源明显就比不上司马家的,所以长大后的能力也不如司马师和司马昭。
司马懿
第三个原因:性格原因。
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很小的事情也要自己做才放心,这样的性格无疑会影响下一代,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发明、文学方面都是专家,但不是人人都像诸葛亮一样,在任何方面都是天才,如果不能精于一个方面学习,是很难精通的,诸葛瞻也许会受到诸葛亮的影响,但他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所以不一定能有诸葛亮的学识。
相比之下,司马懿的性格就显得低调务实,城府极深,善于抓住机会一击必中,这样的性格遗传给了司马师和司马昭,这样的性格从事政治是比较有优势的,起码比事必躬亲要好一点,所以也显得有能力,也就比诸葛瞻强了。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善于伪装,又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还极端厌恶他的正妻,为此和儿子们闹得很不愉快。可以说,司马懿的家风,是相当不正的。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家风非常正。他严格按照儒家的那一套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做一个忠臣孝子。他的《诫子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优秀的家风家教成果之一。
(司马懿剧照)
我们知道,如果有一个好的家风,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很优秀的。如果家风不好,教育出来的孩子,品质肯定会很恶劣。
然而,我们看看司马懿的孩子和诸葛亮的孩子,情况似乎完全不同。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成了坐镇一方的诸侯。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曹魏的江山,顺利平稳地落入司马家族的手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精悍的御林军,却打不过邓艾的两万疲弱之师,自己也战死在绵竹。死前,诸葛瞻自己还哀叹,说自己“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总之,他的一番话,以及他战死在绵竹这件事,说明他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失败的。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呢?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由此认为,古代儒家所讲的那一套“温良恭俭让”是虚假的,古人实际上尊奉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权谋机巧和丛林法则。统治者所倡导的道德信条,不过是骗人的罢了。
我认为,这种说法,显然是很偏颇的。关于司马懿儿子和诸葛亮儿子的情况,还得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司马师剧照)
最为关键的是,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功的意义。
诚然,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了一方诸侯,掌控了魏国的政坛,最后在司马炎的时候,把魏国的政权,变成了司马家族的政权。这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司马家族并没有往后延续多久,就从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裂,“八王之乱”由此爆发。而内部的这一次巨大的动弹,也造成外族入侵。刚统一不久的司马政权,最终也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爆发了“五胡乱华”的恶性事件。这个恶性事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司马家族不但自己不昌盛,还遭到了后世的唾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
而司马家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悲剧,与他们有一个恶劣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司马懿为了夺取政权,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把曹爽一家老小给杀光了,还夷其三族。曹爽的同党,也遭到了清算。后来,司马懿又把整个曹魏的皇室软禁在邺城。接着,又杀掉并打击了反对的王陵等人。
司马师和司马昭上台后,也跟着司马懿学,多次发动政变,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甚至随意废黜皇帝曹芳,杀掉皇帝曹髦。他们所做的这些事,给后世做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以至于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内部为了权力,也互相厮杀,血流成河。也就是说,司马家族后人干的这些恶事,都是跟着老祖宗学的。
(诸葛亮剧照)
司马懿恶劣的家风,不但害了国家和老百姓,也害了自己的后代子孙。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只能算失败。
反观诸葛亮。不错,蜀国灭亡了,诸葛亮的儿子孙子都战死了,诸葛亮算得上绝后了。但那并不算是诸葛亮家教的失败,那是时势的原因造成的。蜀国在那时候,实力不济,时运不济,就该灭亡。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就算水平再高,也救不了蜀汉。
反而是,诸葛亮父子的故事,在后世流传了下来。后世为他们修庙,把他们的塑像供奉起来,给他们建立丰碑。同时,体现诸葛亮家风的《诫子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代代往下流传,为后世反复学习景仰。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父子不是失败了,反而是成功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不单是诸葛亮的儿子不如司马懿的儿子。
应该可以这么说:蜀汉官二代的表现,整体不如曹魏官二代出色。
这是很明显的现象。
蜀汉除了广汉太守罗蒙的儿子罗宪稍微有点名气,属于表现优异的官二代外。
其余文臣武将之子: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关羽次子关兴;张飞次子张绍;庞统之子庞宏;蒋琬之子蒋斌;费祎之子费承等。
表现的都不好。没多少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这不是有人故意藏着掖着,不让大众了解。
而是他们碌碌无为,真没啥事迹可宣传的。
即便有,也是负面的。
比如诸葛瞻,顶着诸葛武侯之子光环。结果却是个庸才。
蜀汉灭亡前夕,身为卫将军、平尚书事(宰相级职务)的诸葛瞻,碌碌无为。是既没有领兵作战经验,又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并且,正是他的低级失误——当邓艾军团成功偷渡阴平时,由于他不顾劝谏,把主力屯驻在无险可守的涪县,未能在险峻之地拦截住邓艾。
导致邓艾杀进成都平原,灭亡了蜀汉。
要是诸葛瞻稍微懂点军事,略有一些军事经验和作战常识,蜀汉政权未必会灭亡。历史可能也会因此而改变。
再比如张飞次子张绍。
他比起诸葛瞻,表现更为拉跨。
诸葛瞻虽然能力不行,但三观很正。好歹还和儿子一起力战殉国了。
张绍倒好,他直接投降,做了带路党。
诸葛瞻兵败后,代表刘表向邓艾递降书,以及把魏军领进成都的人,就是张绍。
张飞要是泉下有知,估计能气活过来。自己英雄盖世,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废材?
相比于蜀汉的管二代,曹魏官二代中,当然也有庸才。
比如,程昱的儿子程武、程延;贾诩的儿子贾穆、贾访、贾玑;郭嘉的儿子郭奕;张辽儿子张虎;于禁的儿子于圭;徐晃的儿子徐霸;张郃的儿子张雄;典韦的儿子典满;许褚的儿子许仪,李典之子李祯等。
他们要么只做过太守级别的小官,要么根本就没做过官。
基本都是庸才,生平远没有父辈那么闪耀。
但是曹魏的官二代中,也不乏名人:
如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陈陈群的儿子陈泰;钟繇之子钟会;贾逵之子贾充;乐进之子乐綝;文稷之子文钦等。
从这些曹魏二代的生平经历来看,他们有多少真才实学,先不论。但至少,他们各个都是历史知名人物,不仅搅动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势。
如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灭了曹魏。奠定了西晋再次一统天下的基业。
如钟会、文钦,见不得司马家独吞蛋糕,也想做分蛋糕的人,起兵争天下。搅得老百姓民不聊生。
又如贾充,撬动了西晋的统治根基。他女儿贾南风更是祸国殃民,间接的导致中原陷入了五胡乱华时代。
其他人就不说了。反正都不是啥省油的灯。
说到这里,相信有心的朋友应该看出来了。
曹魏知名二代,除了陈群之子陈泰是老实孩子外。其他人貌似都是曹魏的掘墓者。
司马炎、司马昭兄弟不多说,掘墓带头者。
乐綝、贾充,以及史上不怎么知名的王朗之子王肃;华歆之子华表;庞德之子庞会;荀彧之子荀顗。是司马兄弟的帮凶。
曹操当年一点一点打下的江山,没有亡于刘氏的蜀汉,没有亡于孙氏的东吴。最终,是被内部的一群官二代小子给灭了。
那么,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导致的呢?
我觉得,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和导致诸葛亮之子不如司马懿之子。蜀汉二代不如曹魏二代的原因,是一样的。
这跟什么父母家教,遗传因素,个人禀赋等因素,其实都没什么关系。纯粹只跟蜀汉和曹魏的团队文化有关系。
众所周知,蜀汉团队向来不看出身。人才来自五湖四海。
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理想而战斗,一心为光复汉室而努力。
这从姜维作为魏国降将,却做到了蜀汉大将军就能看出。
以及从当权者,诸葛亮,如蒋碗、费祎大权独揽时的清廉表现就能看出。
诸葛亮要是搁在曹魏,受曹魏那边的团队文化影响。他权倾朝野,那必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怕是连他家里的远方亲戚,他都能帮忙在朝堂之上给谋个高位。以此,加强诸葛家族对朝政的控制力。
如若不然,他一旦失势,诸葛家族必然会被皇帝和政敌杀全家泄愤。
但在蜀汉,诸葛亮楞没给家里人谋任何一官半职。他的亲弟弟诸葛均,仅在蜀汉担任长水校尉。就这么个不掌兵中层武官,那还是刘备活着时封的。
诸葛亮执政时,没有给弟弟再另谋高就。
虽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后来官至宰相,但那是刘禅赏脸。看在诸葛亮面子上封的,以此加强团队凝聚力。
诸葛亮活着时,并没有给儿子铺任何路。
蒋碗、费祎,乃至姜维等人,也都一样。
他们执政近三十年,“萧规曹随”,继续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忠义之士加以任用。
对于自己家族势力的培植,是想都没想过。
他们都没有为了家族利益,刻意的重用自己子侄亲属。都不怕自己死后,家族会被皇帝或他人报复。
蒋琬的儿子蒋斌,直到蜀汉亡国时,也只是个中级将领。
费祎的儿子费承,一直都是黄门郎。只在宫里管些杂事。
费祎去世时,“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无异凡人”。家财还没一般地主多。
姜维儿子情况不详,就不说了。但姜维死前也是“宅舍弊薄,财资无余”。极为清廉。
另外像邓芝等人,也值得一提。
邓芝早在诸葛亮时代就受重用了。常年任高级武官。
搁曹魏,邓氏必然是家财万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但在蜀汉,邓芝没心腹,从不置私产,也没有给儿子谋任何职务。他出征时,他老婆和儿子邓良,经常在家忍饥挨饿。
邓芝病死时,可以说是家无余财。
邓良后来能出仕,也是因为刘禅赏脸,给了个尚书左选郎的虚职。
蜀汉是这样的团队文化,都一心为公。以致二代普遍都缺乏历练,普遍不优秀,也就不奇怪了。
相比于蜀汉,曹魏是截然相反的团队文化。
曹魏政权,从曹氏往下,奉行的人才选拔思路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皇帝重用心腹亲属和心腹大臣。绝对不允许外人侵蚀皇权。
大臣重用自家子侄和门生故吏。绝对不允许自家利益受损。
可以说,曹魏从君主到大臣,奉行的思路都是靠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
所有人,都没有理想。即便有理想,也是光耀门楣。极力为家族谋利。
在这种情况下,曹魏二代中,涌现出一批如司马师、司马昭、钟会这样的杰出人才。同样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普遍有历炼的机会,从概率学上讲,再怎么着,大海捞针,总归是能培养出一批水平还不错的人才。
而也正是大家都没有大理想,且相互之间都不信任,所有所谓的信任,都是建立在利益输送基础之上的。
你保举我儿子出仕,我保举你儿子出仕。
你保举我儿子领兵,我保举你儿子领兵。
你得罪了我,我找茬杀你全家。
我得罪了你,你也找茬对付我。
这种情况下,当哪个家族人才凋零,“跑得不够快”时,必然会被其他家族踢出局。
就连皇帝也不例外。皇权不振,皇帝也一样会被下边的权臣架空。
当老一辈人尽皆去世后,司马家族的俩小子露脸,打响掘墓第一炮。其他家族的儿子立即跟进,帮着添材加油。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群优秀的二代,一起联手搞垮了曹魏政权。
公元251年,当司马师接老爷子的班,架空了皇帝曹芳时,孙权还没死呢。
曹操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又得哀叹:子桓如此不堪大用,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在三国中,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绝对算得上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天才级别选手,可两人在政治上的愿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诸葛亮主张的是忠于君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主张的是步步为营,取而代之。
在两人不同的愿景之下,造就了后代不同的结局,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兴盛努力奋斗,就算自己死后,也希望子孙后代继续坚持下去,而司马懿为子孙后代奠定了一定霸业基础,死后子孙后代可以步步为营。
在诸葛亮和司马懿死后,可以说剩下的事情就得靠年轻人去自己拼搏了,从当时的历史结果来看,我们会发现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司马家后来的江山奠定了扎实基础,可以说两人都是人中龙虎,反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都在绵竹之战战死,一生似乎没有什么建树,也不得志,为何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诸葛亮的儿子却如此平庸呢?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比可以说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的存在,恰好就是三国当时英雄惜英雄的典范,只有有了诸葛亮,才能衬托出司马懿的才能与存在必要,也只有有了司马懿,才能突显出诸葛亮的厉害之处。
两人相爱相杀了大半生,总共有过两次直面交战,一次是第四次北伐的卤城之战,另外一次就是五丈原之战,两次直面战争,第一次以司马懿失败告终,成为司马懿一生中唯一一次败仗,第二次司马懿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不出战,以此活活将诸葛亮熬死了,自己也算是扳回一局。
从两人大半生的争斗来看,诸葛亮在整体实力上是要比司马懿略胜一筹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打败司马懿,至于政治谋略等方面,其实两人还是旗鼓相当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两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以及终极愿景有所不同。
诸葛亮是典型的儒生思想,尊崇仁、义、忠、孝,他认为获取天下应该取之有道,对待有恩于自己的刘备家族更应该是忠诚以待,对待天下苍生应该像刘备那样以仁义为主,不可滥杀无辜。
有了这种思想之后,诸葛亮就算后来在刘备去世后,自己手握蜀汉实权,也从来没有过篡权的想法,而是始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生命,有人觉得刘禅太傻,要是诸葛亮取而代之,有可能情况会更好,可是那样诸葛亮就已经不再是诸葛亮,并且也不值得后人称赞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就是截然相反的,他不看重过程,更加看重的是结果,所以对于是否忠诚,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通过自己努力,步步为营,实现自己最终谋权篡位的目的。
曹操显然是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所以教导后代曹丕等人不能过于重用司马懿,曹丕终其一生都在考验司马懿,司马懿在曹丕时期自然没有办法做出什么大事情,一直到后来的曹叡,实在是无人可用,才不断重用司马懿,给了司马懿后来篡权的机会。
司马懿的理念就是,只要能够实现篡权的目的,一切手段都是可用的,比如在高平陵之变中,不管是阴养三千死士,还是后来一举将曹爽灭三族的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都是不仁不义的残暴行为,曹爽就算有错,也不至于灭三族,司马师仅仅是一个臣子,却敢公然阴养三千死士,关键司马懿知道后还觉得司马师很棒。
也就是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不同的愿景影响下,后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差距,下边我们接着来看一看司马懿儿子与诸葛亮儿子的区别。
司马懿儿子与诸葛亮儿子对比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司马懿的儿子代表司马师以及司马昭,这两人是司马懿的嫡子,除了两人之外,司马懿还有7个儿子,其中老九司马伦还参与了后来西晋司马家族内部的八王之乱,自立为皇帝,是司马懿儿子当中唯一一个称帝的。
当然其余儿子我们暂且不说,今天就单纯说一说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是司马懿儿子当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出名的。司马师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多说,整个高平陵政变,可以说是司马师才是真正的老大,不管政变前阴养三千死士,还是政变中镇定自若的指挥,都充分证明了司马师能力不凡,就连司马懿也赞扬司马师。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也能顺利搞定第二次别人对司马家族的反对(淮南二叛),并且直接把皇帝曹芳换成曹髦,雷厉风行的手腕,让人不得不对司马师能力表示肯定。
司马昭虽然没有司马师那种魄力,但好歹也是能够搞定淮南三叛,并且任命钟会、邓艾等人灭了蜀汉,将自己地盘增加,为后来司马炎称帝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三国的统一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司马昭也绝非等闲之辈。
反观诸葛亮的儿子,养子诸葛乔年纪轻轻就去世,没有过什么建树,儿子诸葛瞻,受到诸葛亮的蒙阴,在诸葛亮死后得到刘禅重用,可是在史料记载中,除了绵竹之战外,似乎没有其余关于诸葛瞻的记载。
关键是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率领的数万大军,居然被邓艾偷渡阴平的二千士兵击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瞻军事能力应该一般,再从诸葛瞻临死之前所说的一句话,自己一生有两大遗憾,对内不能牵制黄皓,对外不能控制姜维,由此可见,诸葛瞻的政治能力也是一般的,至少比起诸葛亮来,还是相差甚远。
经过这些对比之后,我们一定会发现,就单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结果来看,确实司马懿的儿子要比诸葛亮儿子优秀很多,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
司马懿儿子真比诸葛亮儿子优秀么?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取向问题,要是仅仅以结果论成败,那似乎司马懿的儿子成功一些,可是一旦我们以过程或者是做事的手段来讨论成败的话,毫无疑问诸葛亮的儿子才是成功的,为何这么说呢?
最开始我就说过,司马懿做事情是不择手段的,这个特点刚好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以及司马昭,所以后来司马师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不择手段的,最明显的就是阴养三千死士,明明自己吃着曹魏的军饷,却在私底下养着三千死士试图谋反,这种行为从儒家思想来看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可是司马懿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只要能够得到结果,不需要去管过程和使用的手段如何,这就是司马家族当时的家教,有了这种家教之后,司马师可以轻易直接把皇帝废除换成另外一个,有了这种家教之后,司马昭可以杀皇帝,有了这种家教之后,司马炎才敢篡权改朝换代。
要知道曹操比司马家族更有实力称帝,可是为何曹操没有称帝呢?最主要原因就是曹操深刻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等到有足够好的机会到来,让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称帝的时候,自己再称帝,反观司马家族,他们是不管有没有机会,自己先称帝再说,谁不服就把谁杀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从司马家族上位的过程来看,无异于就是一场考试作弊,明明他们都是普通学生,可是却直接去把老师的参考答案抢来抄写了,谁要是敢说他们,他们就把谁灭了,试问这样的一种做事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么?这样得到的结果,就算再好,又怎么能算成功呢?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自己完全可以靠着父亲的关系去走捷径,可是他没有靠着父亲光环去做任何事情,而是坚持父亲所教育自己的那些东西,做人要知道仁、义、忠、孝,所谓仁,就是不能因为自己私利而草菅人命,所谓义,就是可以为了大义舍生,所谓忠,就是忠于国家,所谓孝,就是孝顺父母。
诸葛瞻在自己的私利以及国家利益面前,他只能选择不断忍让,所以才会导致自己对内无法制衡黄皓,对外无法控制姜维,试问要是诸葛瞻也像司马师以及司马昭那样不择手段,或者说诸葛亮就已经像司马懿那样篡权,那么诸葛瞻的结果显然要比司马师和司马昭更好。有的时候,想要走捷径很简单,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也很简单,但是从长远来看,那就是自欺欺人,不信我们继续来看看司马家族创建的西晋王朝。
走捷径可以获得短暂收益,可是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得不偿失的,司马家族建立起来的西晋,仅仅经历过司马炎一个皇帝之后,就开始动乱不已,关键这些动乱还不是来自外力,而是产生于内部,我们熟知的八王之乱就是司马家族内部争夺权力的典型。
为何这些王爷要内斗呢?这就是司马懿家教的问题所在,总强调不择手段,只看结果,子孙后代都很好遗传了父辈的做事风格,开始不择手段也不管国家利益,去争夺属于自己的利益。
他们内斗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以及西晋的灭亡,前前后后,司马家族总共经历了四个皇帝,分别是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以及司马邺,但是后边三个皇帝都是傀儡皇帝,活得生不如死。
更加糟糕的是,因为司马家族产生的内乱以及导致的外族入侵,促使我华夏民族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屈辱,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司马懿的后代不仅没有什么建树,还成为了历史罪人,要是没有他们那么乱搞一通,怎么可能出现外族入侵那种事情呢,毕竟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少之又少。
反过来看一看诸葛亮的后人,虽然诸葛瞻在绵竹之战去世了,但是诸葛亮还有一个有史料记载的儿子诸葛京,这个儿子一直隐忍,后来司马炎还重用了诸葛京,让诸葛家族得以延续,诸葛京得以善终,诸葛亮的后人自然是不少的。
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但是在历史面前,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诸葛家族在那个时代的坚持,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么?很多事情,也许我们不能单纯从表面来看,需要深层次进行分析方可,在这个社会上,有德无才之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有才无德之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危害,远远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结语不管什么时代,有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比如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更加提倡人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发展,而不是不择手段走捷径,虽然说慢慢发展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但是至少不会危害社会,而那些不择手段的人,就算他一开始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从长远来看,依旧是弊大于利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