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1959年,溥仪被特赦。出狱后,他去看望尚还在世的太监们时,太监们齐声高喊"万岁爷",这让他很是震撼和讶异。 问题一:溥仪该如何反应? 问题二:太监究竟该如何称呼这位曾经的皇帝? 某网友回复:溥仪大惊,连呼使不得使不得,你我二人在新红旗下,是平等的同志关系,万不可再用爷字,你应该叫我万岁同志。

溥仪一生一共当过两次清朝皇帝,第一次是他于1908年三岁的时候登基,在位四年后清朝在辛亥革命中灭亡;第二次是他于1917年因为张勋复辟而再次登基,但在位仅仅十二天就又退位。

当然了,溥仪于1934年再次当上了皇帝,但那是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而且他也只是个傀儡皇帝,直到他1945年再次退位。

溥仪虽然当清朝皇帝的时间很短,但他在皇宫生活的时间可不短,从1908年开始一直生活到了1924年北京政变爆发,一共在皇宫居住了十六年之久。

在此期间,溥仪哪怕不是皇帝,也享受了民国政府给予的优待条例,每年可以获得多达四百万两(后来改为四百万元)的生活补贴,再加上他拥有大量的珍宝和文物,所以他依然可以享受帝王般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退位之后,宫中依然保留了许多太监和宫女,这些人还是像清朝时一样伺候溥仪,把溥仪当做皇帝一样对待。

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描述了他与太监之间的故事。

溥仪说,他的幼年生活离不开太监,太监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奴隶,溥仪既无法离开他们,也很难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对待。

关于宫中太监的人数,溥仪说明朝时最多有十万,但清朝减少了这个数量,一般只保留三千人左右,辛亥革命时大量宫女太监逃出宫去,所以到1922年的时候,宫中只有一千七百名太监左右。

1924年北京政变前后,溥仪遣散了大量太监宫女,最后只剩下太监二百多名和宫女几百人。

在溥仪眼中,太监是一群很可恶的人,也是一群很可怜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太监可怜,是因为他们独孤伶仃,大多数都是低级别太监,只能干最繁重的工作,拿最低的工资,他们在宫中尚且有口饭吃,但一旦出宫去了,可能就很难生存了。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大多数太监其实没有家人,他们久在宫中,出宫之后既没有人照顾,也没有生存技能,所以连吃饭都是问题,所以他们要么去当和尚,要么去恩济庄太监茔地受人接济,然后饥一顿饱一顿活着等死。

说太监可恶,是因为溥仪深受其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溥仪小时候顽劣,经常欺负太监,让他们喝墨汁吃虫子挨板子都是日常,但有些太监为了防止被溥仪责罚,就唆使宫女教溥仪男女之事,溥仪因为过早接触这个而导致没有生育能力,一辈子娶了五个老婆,没有一个给他生下孩子,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

另一方面,太监的手脚大多不干净,溥仪在清理内务府的时候,发现太监们将大量宫中物品偷偷带出宫贩卖,很多人因此成为了大富豪,即使不是富豪也可以吃一辈子。

就比如说隆裕太后身边的总管太监张兰德,俗称小德张,就被人称为“贵敌王侯,富埒天子”,他的钱从哪儿来的,这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

还有溥仪身边的二太监阮进寿,他穿的一件全海龙皮褂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了,这还只是他众多财物中很普通的东西,连溥仪看到了都眼馋。

总之,但凡是宫中有点地位的太监,几乎都是有钱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很多人挤破脑袋要入宫当太监,哪怕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是自我阉割之后再寻求入宫的门道,但机会非常少,需要上下打点。

因为这些太监的存在,内务府保管的皇家财产大大缩水,溥仪自己心里没个数,平时又要靠太监们伺候,虽然他心里不是很舒服,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让溥仪印象最深刻的是,溥仪在结婚的时候,阮进寿借机狠狠敲诈了溥仪一笔,搞得溥仪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后来溥仪到天津生活,那时候小德张也在天津,溥仪说小德张因为有钱而神通广大,住最大的房子,吃最贵的饭菜,而且妻妾无数,连租界的警察都卖他的面子,这是溥仪也没有的威风。

因为太监的种种劣迹,让溥仪对太监这个群体的印象越来越差,以至于他到伪满洲国当皇帝之后,身边只保留了十名太监,服侍他的人大多数都是亲友或者侍卫,不过这也导致男人有机会接近他的妻子,他的两个侍卫祁继忠和李体育就与他的皇后婉容干下了苟且之事,甚至生下孩子。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多数太监虽然依然把溥仪当皇帝看,但其实也只是把他当做衣食父母和散财童子罢了,封建礼教的那一套忠心事君的理论,早就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烟消云散了。

1945年,随着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溥仪在日军的裹挟下企图逃走,但在机场被截,随后被押送到苏联,过了五年看似是战犯其实很潇洒的劳改生活。

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真正接受改造,于1959年被特赦出狱,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和国公民。

溥仪在苏联的时候,对我党其实还心存误解,但他回国之后改观就很大了,对我党的了解更深入了,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在狱中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和积极的改造。

可以说,溥仪经过九年的改造,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改变就是接受了民主自由思想,他不再把自己当皇帝了,而是真正成为了一名老百姓,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

1959年被特赦之后,溥仪在家人的陪伴下去到北京,还在北京上了户口,自此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第二年,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民政局还为他准备了一个住处,那是位于东冠英胡同的一处破旧房子,虽然十分简陋,但也算是有安身之所了。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的住所其实离皇宫很近,待在家里可以看见北海公园的白塔,若是出门走一小段路,就可以看见紫禁城的金顶了。

纵然溥仪已经弃恶从善,但他住在自己曾经的“家”附近,也难免想起过去的种种,尤其是那些曾与他朝夕相伴的太监,这些人陪伴了太长时间了,以至于他久久无法忘怀。

有一天,溥仪无意间想起他在出狱的时候,战犯管理所所长对他说的一句话,你不要忘记那些被你伤害过的人!

溥仪马上就想起了那些曾被他伤害过的太监,就将此事告诉妹妹韫欢,韫欢就说,现在还有七八个太监尚在世,住在万寿兴隆寺,您得空去看看他们。

溥仪又详细询问了这些太监的情况,韫欢告诉他,北京政变后大多数太监都出宫了,他们过得十分悲惨,许多人都到万寿兴隆寺居住。

韫欢又说,解放后很多太监都被戴上了地主阶级的标签,他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但好在后来国家出了政策,现在活下来的七八个太监,生活得倒也安稳。

万寿兴隆寺其实也不远,就挨着紫禁城,隔着一条护城河,溥仪知道那个地方,是老太监出宫后常住的地方,以前溥仪嫌弃那里脏,所以一直不愿意去,想不到还是绕不开那个地方。

事实上,在溥仪内心深处,他是不愿意去看这些太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太尴尬了!

之前,溥仪与太监是主仆关系,身份差别很大,溥仪还经常折磨他们;现在,溥仪跟太监们都是公民,身份变得一样了,都是自由平等的,没有阶级之分。

溥仪如果跟太监们见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他有些犹豫。但过了几天,溥仪突然对韫欢说,他还是决定去一趟万寿兴隆寺,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旧相识,更是他是否成为合格公民的一个很好的检验。

又过了几天,那是一个周末,溥仪一大早起床吃了饭,就走近路去了万寿兴隆寺,大约花了半个多小时。

溥仪走到万寿兴隆寺门口,稍微停留了一下,他似乎是有些犹豫,但很快就进入了,发现几个太监正在那里打扫卫生,这已经是他们的日常了。

溥仪正往前走,有人发现了他,竟然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磕头,还大呼“万岁爷”,看来那个人是认出了他了。

这可把溥仪吓得不轻,他赶忙走过去扶起那个太监,还告诉他说,现在是新中国,没有什么皇上了,叫我同志就好!

溥仪的到来惊动了所有人,大家都跑出来见他,一个个老泪纵横的,每个人都一口一个皇上、万岁爷叫着,这让溥仪十分尴尬。

太监们的反应其实可以理解,他们是旧社会的人,在溥仪身边待的时间长,几十年后突然再次见到溥仪,也难免像以前一样称呼他。

事实上,第一个发现溥仪并跪下喊万岁的那个太监,名气十分大,名叫孙耀庭,是目前公认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

孙耀庭是个悲催人物,他原本可以不当太监的,但溥仪在1916年不顾民国禁令,在民间招纳太监宫女,孙耀庭的家人为了飞黄腾达,竟然将他阉割之后送入宫中,他入宫后成为了一名打杂的太监,那时候他十五岁。

后来,孙耀庭先后侍奉过端康皇太妃(也就是瑾妃,珍妃的姐姐)和皇后婉容,在宫中经常见到溥仪,溥仪也认识他。

19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孙耀庭就去到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府上,但不久后就被载沣送出府,让他回老家生活。

可孙耀庭的家里也很穷,根本养不起他,再加上他又是个太监,大家也都看不起他,所以他就再次返回北京,居住在万寿兴隆寺。

溥仪去伪满洲之后,孙耀庭曾主动前往长春服侍溥仪,这让溥仪十分感动,但后来孙耀庭因为患病而离开长春,辗转回到北京后继续住在万寿兴隆寺,解放后还成为寺中一名工作人员。

在那七八名太监之中,溥仪最熟悉的人就是孙耀庭了,并且两人的关系还算不错。

再说回溥仪去看太监们这件事,溥仪见大家都出来喊他皇上,这可把他惊出一身冷汗,要知道这事如果被传了出去,他可是倒行逆施,有口莫辩啊!

想到这里,溥仪赶忙制止大家伙儿,还对他们说,我是来赎罪的,不要再喊我皇上了,都喊我同志吧!

溥仪边说话,身体还在微微颤抖,这被孙耀庭看到了,他见溥仪如此失态,顿时领悟到现在确实没什么皇上了,喊同志才是对的,就劝大家都喊同志,溥仪这才安下心来。

接下来,溥仪跟大家寒暄了几句,也没有多做停留就准备走了,他离开前还特意把孙耀庭拉到一旁,挺住他要对他今天来看望大家的事进行保密,说完就头也不回离开了,之后也再也没去过。

事实上,溥仪特赦之后被喊皇上这件事也不是一次两次,溥仪在北京与前清遗老见面的时候,也有人喊他皇上,但也都被他制止了。

对于溥仪而言,他确实是有心积极悔过并过新的生活的,所以皇上这个词语是要坚决杜绝的,不能让这件事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与前途。

后来,溥仪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负责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等工作,1962年还在国家的关照下娶了李淑贤为妻,生活倒也安稳,直到他1967年10月去世,享年61岁。

至于说那些住在万寿兴隆寺的太监,他们后来在大运动中受到波及,多数人的结局都很悲惨,孙耀庭也受到牵连,被安排到广化寺居住,直到1996年去世,死时94岁。

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非常的大起大落,在他的年龄只有三岁、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就被垂垂将死的慈禧太后给选择为了光绪的接班人,在光绪死前就把他接入皇宫中抚养了起来。

溥仪的特殊人生是从1908年开始的,在慈禧离世前的一天,清帝国的九五至尊光绪提前一步离开了人间。

光绪皇帝死后没多久,已经没多长时间可过的慈禧做出了选择。

就在那天,她利用着自己还残存着的权力给予了溥仪九五至尊的地位,让他成为了清帝国未来的皇帝。

接下来的时间里,溥仪的人生经历了很多事情。

溥仪退位后不变的奢华生活

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对清帝国打击很大,清帝国仿佛一头老朽不堪的野兽被捶断了自己的脊骨,开始进入了危在旦夕之中。

在清帝国权贵者们的恐慌中,时间又过去了一年。

1912年在袁世凯这位北洋大佬的逼迫下,光绪皇帝的皇后、被慈禧委以掌握朝廷大权的隆裕太后带着年龄刚满六岁的溥仪退下了那尊荣无比的位置。

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还不怎么懂事的溥仪丢掉了他的皇帝宝座。

不过从那一年开始,虽然他不再是清帝国的皇帝了,但是人们对他的态度以及他所享受到的待遇却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尊荣的。

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朝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后,他们对溥仪以及满清的皇室给予了很多优待。

这些优待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没有剥夺溥仪在皇宫、在紫禁城中的居住权。

第二个方面就是每年会调拔400万大洋给溥仪随便花。

由此可见溥仪在退位之后的待遇之良好。

被赶出皇宫后的溥仪

在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和太监、宫女们驱赶出紫禁城之前,溥仪是一直都没有感受到过民间疾苦的。

不过他后来虽然被赶出了紫禁城,他同样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民间疾苦。

曾经的满清旧臣、遗老遗少们在皇宫外看到溥仪时,他们仍旧会以参拜皇帝的礼节向溥仪跪拜。

甚至连张作霖这样虽然从来没有想过帮溥仪恢复江山的风云人物,在看到溥仪时,也出人意料地给溥仪下跪了。

溥仪被俘虏、关押期间手下们不变的愚忠

伪满洲国时期人们对溥仪这位傀儡皇帝的态度我们就不说了。

我们就说一下溥仪在被苏联俘虏之后的待遇。

在关东军被苏联百万大军轻易击败后,溥仪随同着那些被苏联俘虏的几十万关东军一起被押赴到了寒冷得撒尿都会结冰的西伯利亚。

在那里他过上了俘虏的生活,而即便当时他已经一丝权力都没有了,他以往的手下们还是对他保持着非常恭敬的态度、一直无怨无悔地伺候着他。

时间来到了50年代,这个时候溥仪从苏联的俘虏营被转交回了国内的监狱。

最开始在没有管理人员专门要求溥仪自食其力之前,他的身边也一直有着很多不求其他忠心伺候着溥仪的手下,他们的愚忠使得他们没有因为溥仪的落魄而改变对溥仪的态度。

溥仪出狱后的经历

在溥仪出狱之后所经历的两件事情也可以显示出他在某些人心中留存的地位。

有一次出门坐车的时候,他碰到了闻讯专门赶来参见他的满清遗老遗少们,这些遗老遗少们在看到他的瞬间,立刻尊敬地跪伏在了地上,口中呼着万岁、皇上之类的话。

另一件事情是他去专门收留太监们的寺庙看望太监们时发生的。

那些已经老朽得难以动弹的太监们在认出溥仪之后,他们刹那间挪动着自己风烛残年的身躯,给溥仪行了一个跪拜礼。

仍然像对待溥仪没退位之前一样给他行礼,称呼他为万岁爷。

要不是溥仪怕别人以这样的礼节对待他会招惹来麻烦的话,可能他的后半生将会处在这种相关人员的尊敬中,直至走到自己的生命尽头。

所以说在溥仪出狱后看望那些老太监们时,那些老太监们对他是一直非常恭敬的,仍然称呼他为万岁爷,只不过后来在溥仪的强烈要求下,才改成了非常时代化的同志称呼。

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溥仪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皇帝,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他三岁时继位,1912年颁布退位诏书,标志着大清帝国灭亡。然而溥仪仍然居住在皇宫中,皇帝尊号不变,是成了名副其实的紫禁城的皇帝了。他有很多宫女和太监伺候,每年开销400万两白银。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最后一批宫女和太监被出皇宫,溥仪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溥仪被赶出皇宫,最苦的还不是溥仪而是太监和宫女。那些宫女和太监生活在皇宫中,与社会隔绝,除了伺候人根本没有什么求生技能,有好多的宫女堕落青楼。有些聪明的太监宫女从主子或者宫里储存点东西有备无患,他们被谴出皇宫后,有的太监继续当仆人,找有钱人家收留,还有的去寺庙当和尚,有积蓄的太监的生活比较优越。例如太监小德张盖洋楼娶四个老婆,还有自己的铺子。溥仪几经周转成了日本扶持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又被苏联俘虏。后来被苏联遣送回国,在中国继续改造,学会了独立自主的本能,还有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

1959年经过改造后的溥仪心存愧疚,专门探望曾经为自己效力的太监,那是一个破旧的大杂院,很多太监住在这里。他们已经年老体衰,有没有自己的子嗣,大家相依为命,太监们刚见溥仪直呼“万岁爷”,正要下跪行礼,被溥仪一把拉住。“万岁爷”这称呼让溥仪的心里五味杂陈,他连连摆手说:现在是新中国了,没有皇上,叫我同志就好!大家都是平等的。他想到以前的种种不堪,心里愧疚。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提到了二十岁之前,他数次毒打太监,毒打宫女,让太监吃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甚至铁豆,还让太监跪在地下吃那些恶心人的脏东西。在溥仪十一二岁时开始鞭打太监们哪怕只有小过错。有一次,溥仪一个小时就鞭打了17名太监,反正也没人管他,只有他的乳母王焦氏去劝他,他才会听。醇亲王府的一位资深老太监李长安,听到溥仪传唤就吓的浑身哆嗦,以为溥仪要打他。结果溥仪要他变魔术,生吞活鱼。老太监就真的吃下去了,溥仪又变本加厉让老太监生吞螃蟹,那螃蟹壳子很硬不说,还带着很硬的刺。想想都可怕,结果那老太监迫于君王至上的思想,他为了取悦溥仪又快速吃下了。哪知溥仪来了兴致,又令人拿来铁砂让太监吃,那太监吓的直冒冷汗,再吃下去小命不保。老太监赶紧给身边人使眼色,叫来了她的奶娘王焦氏,这才保住一条老命。

溥仪为什么这样对太监们,是有缘由的,他和太监的恩怨从“吃”开始。溥仪本来有胃病,太监却让他吃一袋板栗,差点撑死。结果溥仪被隆裕太后罚一个月不能吃东西,天天喝稀粥。后来溥仪饿的受不了竟抢鱼食吃。还有一次溥仪偷猪肘子被太监发现了,那太监追上他,一把把肘子从溥仪手上夺了回来,把溥仪馋的,一直到晚年还想着这个美味的肘子。这件事写在溥仪的晚年自传中。有一次溥仪又吃撑了,两个太监抱住他使劲往地上蹲屁股,砸手,手都摔肿了,太监还说这样助消化。溥仪哭闹时,太监们把他关到黑黑的屋子里,让他哭到求饶,喊道不能再喊,还说是“败火”绝招。他13岁那年宫女太监们让他得了生理缺陷,从此绝后。他的心理开始慢慢畸形,所以有了经常惩罚太监的行为。

溥仪这次重见昔日的太监,看到这些太监骨子里的奴性不减当年,曾经的自己也是万人之上,高贵的皇上,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却和低声下气的奴才们平起平坐。更可悲的是这些太监们可被自己的王朝害惨了!此时的溥仪泪如雨下,心里可能既难受又感慨吧。

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罪犯溥仪……该犯关押已满10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

1959年12月4日,最高法院对末代皇帝、甲级战犯溥仪宣读了特赦通知书。自此,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了10年之久的溥仪,在全新的社会里,重新获得自由。溥仪被释放的理由是:确已改恶从善。

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溥仪的过去是恶,溥仪的未来是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只要溥仪没放下对过去的贪恋,就会重新堕入“恶”,再次受到人民的审判。临离开战犯管理所之前,管理所所长嘱咐溥仪:

“不要忘掉那些被你伤害过的人。”

带着这句叮嘱,溥仪离开东北,重新回到阔别35年的北京。

第二年,溥仪拿着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绍下,被安排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工作,在这里负责收门票。民政局还为溥仪在东冠英胡同(冯小刚也住此胡同)准备了一套房子,房子有些破旧,好歹意味着自由。

溥仪的住处,离紫禁城很近,稍微走几步,就能看到紫禁城的金顶;若只待在家里,一抬头就是北海公园的白塔。这些窗外的皇家故景,很容易让溥仪“生情”——尽管他已经改恶从善,过去的事情怎么可能忘得一干二净?

金顶红墙之下,埋藏着溥仪太多的记忆——

第一次爬上高墙,第一次向远方眺望,第一次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捉迷藏……所有的这些记忆里,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

人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比帝王家更无情的,是帝王家的太监。

关于这帮太监,在溥仪的记忆里,他们是紫禁城里最低贱的存在。办错事要受罚、说错话要受罚、走错路要受罚;有时候溥仪手痒了,他们还要受罚。总之,只要溥仪不高兴,他们就一定会倒霉。

对于这群太监,溥仪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生活中的任何事都要他们来办;恨的是,太监们把他的“小九九”给搞得终生不育。

溥仪大抵不知道,在他离开紫禁城时,宫里尚有千余名太监;到了北京解放时,只剩下不足10人,其中还有2个是跟着溥仪到伪满“当汉奸”活下来的。

可见,太监在“宫外”的生活,十分悲惨。

解放后,仅存的这几个太监,又被打上“地主阶级”的标签。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阶级属性意味着什么,冷暖自知。

有一天,溥仪的小妹韫欢告诉他:“宫里过去的几个太监还有七八个尚在人世,现在住在万寿兴隆寺,您要是得空,可以去看看他们。”

万寿兴隆寺和紫禁城挨着,虽然隔着一条护城河,溥仪却从来没有去过这里。因为那里过去是老太监住的地方,溥仪觉得那里“脏”,去那里有失身份。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还是绕不开这里。

溥仪听了此话,心里咯噔一下。

若论溥仪的本心,他并不想见到这些太监。过去,他们是主仆关系;现如今,他们都是新社会的同志。天知道,溥仪见到这些太监之后,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可是,如果不见的话,又有些不妥。毕竟溥仪已经“改恶从善”,拒绝见这些被他伤害过的人,就是没有正视自己过去的恶,这要是传出去,溥仪十有八九得回炉重造。

无奈之下,溥仪只好选了个日子,决定去一趟万寿兴隆寺。

那是一个周末,溥仪早早地起了床,随便吃点东西之后,决定走路去看望这些太监。路程说远不远,抄近路的话,半个小时就能到。

当溥仪出现在万寿兴隆寺门口时,他再次犹豫了一下。门口晃了一小会儿之后,溥仪毅然迈着步子,走进了兴隆寺。

彼时,几个太监正忙活着在寺里打扫卫生,准备新的一天。忽然,有一个太监跪在地上,嘴里失声尖叫道:“皇上!”

与此同时,脑袋不住地往地上磕头。其他几个太监闻声,赶紧跑过来,抬头一看门口站着的那人是过去的老主子,顿时老泪纵横——没想到,忍辱偷生了半辈子,还能再次以太监的身份跪拜皇上,何其幸哉!

于是,他们纷纷跪在地上,嘴里喊着“皇上”。溥仪看到这几个太监如此称呼他,吓得魂都飞了——

要知道,这都新社会了,人人平等,冷不丁被几个太监跪下来叫皇上,万一有人揭发他“倒行逆施”,溥仪是百口莫辩呀!

想到这里,溥仪赶紧迎过去,将为首的太监孙耀庭扶起来(溥仪认识他),嘴里细细碎碎的重复一句话:“我是来赎罪的,你们不要喊我皇上……”边说,身体边颤抖,似乎被噩梦惊着了一般。

孙耀庭看到“皇上”如此失态,恍然大悟,原来现在已是新社会,哪儿还有什么皇上?

几人坐在院子里寒暄几句之后,溥仪赶紧借口离开,临走前,叮嘱孙耀庭,一定不要把见他们的事情传出去,否则“咱们都要倒霉啦!”离开万寿兴隆寺,溥仪左晃右晃,又回到家中,把自己锁在家里几天不敢出门。

(图为溥仪最后的故居,被雨淋塌了)

确定没人找他麻烦之后,才再一次出门去上班。

这一次见面,是溥仪一生中最后一次见到“伺候过”他的太监,也是最后一次被人当着面跪下喊“皇上”。从溥仪的表现来看,他的确已经“改恶从善”,毕竟像他这样的甲级战犯加汉奸身份,理应按枪毙处理。

唉!溥仪的一生,是悲惨?是无奈?还是该有的惩罚?但是,他肯来见太监最后一面,对这几个太监来说,也算是一种“善”。

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他们陪我玩,哄我睡觉,喂我吃饭;他们领我的赏,也挨我的打;别人可能有时会离开我,但他们却日夜陪着我;他们是我的奴隶,也是我的老师。”

每次读起溥仪来,都感觉到很心酸。堂堂一国的皇帝,三岁就被推上皇位,六岁又被踢出皇位。十几岁被安排结婚,没过几年连祖辈住了几百年的皇宫,自己也没有机会再住下去。不是说我多想给溥仪洗地,只是同为人感觉很不忍。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之后,日本人看准机会,将他给接到了东北,建立起所谓的伪满洲国。可惜他也看出来了日本人是想利用他,于是也就破罐子破摔,只是挂了名字,什么都不做。日本投降之后,溥仪还是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还好之前有准备,能烧的都烧了。

其实溥仪在被关进我国监狱之前,他还在苏联被关押一段时间。当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几十万的日本俘虏,苏联人把他们送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工。不过溥仪毕竟是皇帝,苏联人还是很照顾他的。给他一个单间,每天一日三餐的好吃好喝照顾着,甚至还给他配了几个美女俘虏,可是他也没愿意要。

溥仪在苏联没待多久(五年),其实还是在我国监狱里面待的时间长(十年)。当时溥仪被转到我国之后,就在北京功德林里面待着了。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很多的大人物,比如说王耀武、杜聿明等人。后来主席认为:不但这些人应当处理,其他战犯凡犯罪较轻、表现较好的,都应考虑判决释放。于是功德林里面也是迎来了第一次的特赦,第一次特赦的时间在1959年,也正好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十年,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第一批总共特赦了33人,其中就包括了皇帝溥仪还有以杜聿明为首的一批国民党将领。然而第一批的特赦才是最难的,毕竟要确保你的思想得到了改正。

当时溥仪出来监狱后还是很唏嘘的,毕竟历史上也没有几个皇帝蹲过监狱。不过受到新思想教育的溥仪,也是非常的看得开。在监狱里面也是认真改造,能够挤进第一批特赦,可见溥仪学习得有多努力。不过也是人家底子好,打小就是接受双语教育,学识虽然比不上古代状元,但是起码是个探花。

溥仪出来后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准备身份证问题,中间甚至是还闹了一点笑话。因为大清朝亡了,自己刚出来还什么都没有,最后只好住在了原先的一位王爷家里。后来实在是无聊,就想着出去转转,看看当年照顾自己的一些太监,毕竟还是照顾自己很久,算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了。 后来多方打听才算是找到这些太监的下落,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太监宫女之间有些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宫女、太监肯定是吃青春饭的,所以很多人进来之后就要考虑养老的事情。于是当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每月都要交一点钱给宫外的寺庙,这样自己出来后可以来到这些寺庙住着。

所以溥仪也没有多费功夫,就来到了自己以前的太监那里。这些太监年纪都很大了,看到是溥仪来了,一开始还没有认出来。后来溥仪走进了,轻声唤了一声几位老太监。这些人才是缓过神来,扑通通的跪倒了一大片,全部大呼“万岁爷”!

溥仪见状也有点窘迫,赶紧上前把这些人全部扶起来。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被改造好了,现在是新社会,哪还能这样叫,赶紧起来。有的老太监因为实在是太激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溥仪是怎么扶都扶不起来。之后溥仪经常过来看他们,但是也立下了规定,不准再叫他万岁爷,应该叫同志,否则再也不来了。 虽然溥仪是这样规定的,这些太监也是这样做的。可是溥仪总不能见到一个人都说不要叫我万岁,叫我同志。后来溥仪被调到北京植物园工作,每天上班都需要坐公交车。然而有的人只要是认出来,经常衣服一撩跪在地上大呼万岁。

溥仪刚开始还解释,后来干脆装作看不到直接走开。其实这不仅是溥仪被改造好了,实际上还是溥仪害怕。这都是新社会了,你还要搞原先的一套,大清朝都快亡了半个世纪了,这不是害溥仪嘛!所以溥仪也不傻,别人以为他傻,他只好装傻。

溥仪出狱后,去看望尚在世的太监,太监是如何称呼他的?

“从帝王到囚犯到平民,从绚烂到被唾弃到归于平淡”。近代史上,无一人所经沧桑巨变能与末代皇帝溥仪相比。

也因所经沉浮起落太大,溥仪的心理总比常人难以琢磨。但历史的无数个细节处,溥仪的真实心理被一次次展露。

1959年,被改造十年后,溥仪迎来了人生最后一次变迁:被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为公民后,溥仪住进了东冠英胡同40号院,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居所。溥仪晚年居所(因本是危房后被暴雨所毁)

被改造后的溥仪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公民身份,阳光虽依旧,时代毕竟不同了,溥仪在心底完成了转变。

但从心理学上而言,一个人过往的经历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想起和被触碰到,特赦后不久,溥仪想起了过往伺候过他的太监们,打听到他们下落后,仁慈重情的溥仪动了去看他们的心思。

前半生里,陪伴溥仪最多的便是太监了,溥仪虽是末代皇帝,却也和其他皇帝一样,曾终日和太监在一起,他和太监们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溥仪与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左一)【附注:熊秉坤有些尴尬,毕竟他那第一枪宣告了大清的灭亡,但溥仪却很镇定自若】

一个阳光明媚的休息日,溥仪和几个朋友动身了,此行,正是去寺庙看看那些“老朋友们”(太监)。

那天,当已有老态且身着平民服的溥仪出现在寺庙门口时,寺庙那些曾经的老太监竟连忙抖抖衣服跪倒在了地上。

他们带着哭腔口口喊出了三个字:“万岁爷”!

当时的溥仪百感交集,这三个字他已经许久未曾听到了,猛然从昔日伺候自己的太监口中听到,他有些酸楚,但酸楚之外,还有无地自容的尴尬。

人这辈子最怕的,便是:我早已不是曾经的我,而你却还将我当做曾经。如此,我该以何面目对你呢?

溥仪纠结着扶起太监们,他接下来的话,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溥仪,他说:

“新中国成立了,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你们切不可再如此称呼我。你们一定要好好的生活下去,旧时代早就过去了。”

从这段话可知,此时的溥仪,虽被那几声“万岁爷”喊得有了情绪,却依旧清醒明白。

之所以能如此,乃是因为,溥仪在心底已经接受了一切事实。这个事实便是:旧时代过去了,新时代来了。

任何时候,从心底深处接受事实都是过好当下的基础。若身在新时代,脚却面向旧时代,如何走到明天。

放下过往种种的溥仪,已然成了一个真正的公民。此时的他,不仅有思想,还有对人生的彻悟,他早已明白:人都要放下过往,朝前看。

这样的溥仪,来看太监,便只是会老友一般,而并未有其他。只是,让他尴尬不已的是:他变了,他们却没变。

那声声“万岁爷”出口时,溥仪心里升起了几分失望。但从那几句话里,可以看出,溥仪并未全然失望,因为他在劝他们,劝他们好好生活迎接新时代。

溥仪知道,也只有如此,每个人才都走到明天。但当时的溥仪似乎忘了,太监们是“无根”之人,他们注定是大清的遗物,就算他们想走到新时代,却也终究不会如他一般:拥有新生活。

世间事,往往如此!太阳每天升起,却总有地方永远无法被太阳照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