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姜维说,我冤枉啊,我不是不想北伐,可是我没机会啊!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刘禅内心悲伤不悲伤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他终于是松了口气了,因为自己当家做主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生前是蜀汉丞相,统领全国军政,权力非常大。在诸葛亮快要去世的时候,他有感于“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写了封密信给刘禅,推举蒋琬继任自己的职务,未来继续北伐,匡扶汉室。
但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就撤销了丞相这个职务,他一方面任命蒋琬为大将军并让其辅政,任命费祎录尚书事,与蒋琬一起处理朝政;另一方面又任命邓芝为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都督江州,封阳武亭侯。
除此之外,刘禅还任命李恢、张翼和马忠卫庲降都督,专门负责对付南蛮。
这些事以前都是诸葛亮一个人抓的,但现在却被分散给了这么多人,所以蒋琬的权力是大打折扣的。
那么,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处境如何呢?答案是不怎么好,他被刘禅封为辅汉将军,是杂号将军之一,只是个中高级将领,远达不到可以提建议北伐的程度。
当时蜀汉大的局势是,由于诸葛亮数次北伐,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空虚,所以刘禅就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并没有给蒋琬北伐的机会。
蒋琬辅政的时间一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间,蜀汉对曹魏的态度主要是以防守为主,期间姜维多次率军与司马懿作战,因功被封为凉州刺史。
不过,在蒋琬执政的后半期,刘禅见曹魏皇帝曹叡大兴土木,征伐兵役,致使百姓怨声载道,他觉得这是败亡的征兆,所以重新燃起了匡扶汉室的希望,于是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进驻汉中准备北伐。
蒋琬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得意学生了,诸葛亮数次北伐他都参加了,十分有谋略,也是一个北伐的坚定支持者。
蒋琬去到汉中之后,数次派遣姜维率军北伐,但效果都不太好。
后来,蒋琬总结了自己和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教训,觉得从秦川出兵北伐,道路艰险,往来不便,粮草运输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他改变策略,开始大量建造船只,试图走水路攻击魏国的上庸和魏兴等地。
但是,蜀汉朝廷都十分反对蒋琬走水路北伐的策略,认为这样成本太高,而且蜀汉将士不善水战。
实际上,大臣们哪里是反对蒋琬走水路的策略,他们压根就不希望蒋琬北伐,他们最想要的就是好好过几天安生日子,没几个人真的有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
据说,蒋琬执政的十二年间,工作强度都是非常大的,在这一点上他算是积极向诸葛亮靠拢了。但后来因为大臣们反对他走水路北伐,他的心情一直很不好,再加上年纪也大了,工作强度又高,所以不久就病逝了。
蒋琬在病逝之前,写信向刘禅推荐姜维,毕竟姜维是为数不多坚持北伐的将领之一,而且也有一定的才干。
蒋琬病逝之后,刘禅任命费祎为大将军辅政,同时任命姜维为卫将军,两人一起录尚书事,成为刘禅的左膀右臂。
到这个时候,姜维算是混出个人样了,开始有点话语权了,但话语权更大的还是费祎。
费祎辅政时间一共是七年,此人十分好玩,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但对自己的评价是能力不足,所以每天都要读很多书来补充自己。
费祎还认为自己的能力跟诸葛亮差得太多了,所以他只是一心一意保境安民,一点都不想北伐,还为此裁撤了姜维的兵力,并让他也不许北伐。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事实上,费祎的能力是很强的,他每天只花半天时间处理完所有政务,其余时间都在跟朋友饮酒作乐,竟然没有出半点差错,可以称得上是个神仙人物了。
所以说,费祎的心思完全不在北伐这件事上,刘禅自然也不勉强他了。不过蜀汉的国力在此期间倒是提升了不少,这为日后姜维北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费祎不支持北伐的主张对不对呢?
我认为是对的,因为蜀汉刚刚在诸葛亮北伐之后,又经历了蒋琬的数年北伐,国力还未完全恢复过来,跟曹魏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贸然北伐并不是上策,极有可能是再次徒耗国力。
事实上,蜀汉要取得北伐成功,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刘备当初建立蜀汉的时候,打的就是匡扶汉室的口号,因此在明面上,整个蜀汉大的策略还是要北伐,只是什么时候北伐而已。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北伐也是必须的,因为你去不打曹魏,曹魏就不打你吗?正所谓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北伐是必须的,只是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还要选择好时机。
很明显,费祎执政时期,蜀汉的情况并不适合北伐,所以他没有错,而且刘禅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也没有坚持北伐。
费祎遇刺身亡之后,刘禅任命姜维为都督内外军事,让其成为军中一把手。
姜维是个十足的北伐派,刘禅让他掌军,难道是想北伐?是的,刘禅是想北伐了,因为不北伐不行了,再等下去曹魏就要打过来了。
自从曹叡去世之后,司马懿就开始陷入到跟曹爽的权力之争之中,曹魏因此陷入长期内斗之中,无暇顾及蜀汉。
但在249年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将曹氏宗室架空,还清洗了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将曹魏政权牢牢掌控在手中。
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氏进一步稳固了司马氏的权力,还屡次出兵攻打东吴,但都遭受了失败。
所以说,司马氏夺权之后,展示出了更大的野心,他们并不满足得到曹魏,而是志在统一天下,这一点刘禅是有很清晰的认识的。
除此之外,刘禅还意识到,司马氏在攻打东吴失败之后,一定会转变策略,改为攻打蜀汉,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基于以上原因,刘禅有了以攻代守的想法,所以他启用姜维,让其领兵北伐。
253年,姜维准备第一次北伐,刚好距离诸葛亮去世刚好二十年。
那么,姜维第一次北伐的时机成熟吗,蜀汉国力能够支撑北伐吗?
答案是成熟的,因为在费祎主政期间,蜀汉的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力大增,足以支持北伐。
但是,蜀汉在丢失荆州之后,国土面积大打折扣,规模十分有限,因此只能支撑短时间内的征伐,时间长了就不行了。
所以,摆在姜维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要么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要么就耗尽蜀汉国力并最终灭亡。
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诸葛亮当初数次北伐都失败了,教训已经很深刻了,所以蜀汉要想北伐成功,就需要一个更厉害的人物出现,姜维会是这个人吗?
姜维显然不是,但他的能力是很强的,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而言是胜多败少,已经很不错了,不比诸葛亮差。
但是,由于蜀汉在势力上有硬伤,所以姜维是不足以北伐成功的,这是早就注定的,包括蜀汉内部对此都是有清醒认识的。
我们再来看姜维数次北伐的情况吧,大家就很容易看出来,蜀汉为何无法成功。
姜维第一次北伐,率领数万人攻打南安,已经攻克了,还没等魏国援兵到来,姜维就因为没有粮草而退兵了。
这才第一次北伐啊,就因为粮草短缺而退兵,实在不可思议。事实上,并不是因为蜀国没有粮草,而是粮草运不上来,也没有人能够居中调度,为姜维解决后顾之忧。
这就是当时蜀汉的现实,自从蜀汉的大将和名臣都死了之后,人才真是断档了,只有姜维等少数几个人苦苦支撑,而且还有黄皓这样的宦官给他使绊子。
到姜维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他以大将军的身份领兵出征,跟镇西将军胡济兵分两路,约定在上邽汇合。
但胡济最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被邓艾击败,将士死伤很多,回去之后百姓怨声载道,陇西地区更是有叛乱的迹象,姜维因此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为什么死了些人,蜀汉国内反应会这么大?
还不是因为蜀汉人口少,只有百来万人,真是死不起人了。那些老百姓之所以意见这么大,是因为家里的男丁都死在战场上了,家庭的顶梁柱一下子就没有了,能不闹吗?
所以说,蜀汉真经不起长期战争,人口少,人才断档,根本就耗不起。
但是,固执的姜维还是继续北伐,后来数次北伐虽各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蜀汉的国力消耗也特别大,到最后只要曹魏将领坚守不出,姜维就只能退兵,这简直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的翻版。
到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之前,蜀汉国内的农业和商业虽然没有处在危机之中,但国家的钱粮赋税多半用在北伐上,国内的文武官员中不乏反对北伐者,人心开始不齐,姜维的道路注定将会更加艰难。
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是具有典型性的,暴露了蜀汉的诸多问题。
姜维率领攻入魏国洮阳境内,邓艾抓住了蜀汉军队战线长补给困难的特点,跟姜维打起了持久战,然后在蜀汉军队疲惫的时候发起突然进攻,蜀汉军队很快就陷入包围,外无援军,内无补给。
姜维虽然最终突围而出,但损失极为惨重,自此再也无力北伐了。
在姜维的十一次北伐中,魏国都是被动防守,没有主动进攻过,其实这也是司马昭的策略之一,他料定蜀汉无法击败魏国,还会在长期的战争中不断消耗自己,因此他愿意陪姜维玩,看谁熬得过谁。
结果还真被司马昭说着了,蜀汉国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内斗也开始了,姜维被黄皓排挤出权力中枢,一度只能回家种田。
趁着这个机会,司马昭在263年就发起了对蜀汉的攻击,还大胆采取了冒险的策略。蜀汉在仓促之中迎战,诸葛瞻之流完全不是魏国的对手,最终成都被邓艾围住,刘禅不得不出城投降。
姜维见大势已去,于是采取了假意投降的策略,但后来因为跟钟会密谋造反失败,最终也被杀身亡。
所以说,蜀国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姜维其实是无法扭转的,但他已经努力了。
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诸葛亮死后,蜀汉进入了一段长达20年的“省电模式”。
20年间,尽管姜维仍然进行了一些北伐,但都兵不满万,规模很小。
直到253年,诸葛亮去世近20年后,蜀汉才重新发起兵力过万的北伐。
蒋琬的调整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主持军政事务。他重新评估了当时的形势,做出了调整。
1、调整北伐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
诸葛亮刚去世时,蜀汉“元帅新丧,远近危悚”,蒋琬花了一段时间整顿内政。
不久,魏国发生了一系列似乎有利于蜀汉的变化。
或许是诸葛亮的去世让魏明帝松了一口气,从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开始,魏明帝下诏大修洛阳宫,并修筑太极殿和昭阳殿,并筑总章观。许多农民因为这种土木工程而误了农时。当年,洛阳附近就出现了饥荒。
238年,魏国大举用兵辽东,征调民夫,人民负担较重。而辽东军抵前线后,又遇大雨,行动受阻。魏国大臣纷纷建议:此战难以为继,需退兵。
当时的魏国,看起来正在开启“烧电模式”。
因此,尽管238年蒋琬已进驻汉中。但他仅让姜维率偏师作战,仍然在观望,决定“让子弹再飞一会”,未立刻发起大规模作战。
2、调整北伐方向。
蒋琬认为:诸葛亮屡次北伐无功,是因为一直坚持在西北用兵。秦岭难行,粮运困难,难以为继。
因此,蜀汉应该顺沔水而下,攻占上庸。然后,联络东吴,攻襄阳等地以讨魏。
此时,姜维只是辅汉将军,只是蒋琬的“营司马”,当然连话都插不上,只有服从的份!
因此,这个阶段姜维的北伐,只是承担牵制性进攻的角色,自然规模大不了。
计划流产,进入“省电模式”可是,蒋琬的企图很快就破产了。
魏国方面,司马懿仅仅90天就平定了辽东,而魏明帝死后,局势暂时还算平稳,魏国并没有发生期待中的变故。
而蒋琬造船下上庸的计划,更是遭到了费祎、姜维等人的强烈反对。
从汉中到上庸,水流湍急,易进难退,攻上庸很可能遭遇当初夷陵之战这样的大败。
无奈之下,蒋琬只得再次做出调整。
蒋琬下令:姜维进军西北,我率大军退驻涪县,应付东北可能出现的变故!
尽管姜维被任命为凉州刺史、镇西将军,主持对西北的进攻,但大军仍然随蒋琬驻于涪县,姜维仍然只是一支偏师!
大军退驻涪县。蜀汉,已经进入“节能”模式。
“省电模式”下的北伐蒋琬死后,姜维成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不过,军政大事,仍然由费祎说了算。
费祎对北伐的态度,比蒋琬更谨慎。
他对姜维说:你我都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北伐都不能成功,何况我们呢?不如休养生息,等待牛逼的后人来完成大业。现在勉强大举北伐,一旦有失,后悔不及!
因此,在费祎时期,蜀汉继续保持“省电模式”,姜维的北伐规模始终兵不过万。
这个时间,姜维进行了3次北伐。
北伐的任务,或者是去接应反魏的羌族起义,或者是前出筑城,或者是超远距离的牵制性远征。
审时度势蒋琬、费祎,既掌军事,又管国内治理。
在他们看来:此时进行大规模北伐,与国力不相匹配!
此时,魏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年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蜀魏的国力差距已经进一步拉大。
所以,此时再北伐,最多只是进行消耗战。
以蜀汉的国力与魏国打消耗战,并不明智。
同时,这段时间,魏国方面,魏明帝大兴土木、曹爽“乱政”、曹爽司马懿争权等事件此起彼伏,魏国有可能出现内乱,这也使蜀汉有可能耐心待机。
另一方面,无论是蒋琬、费祎,还是姜维,在蜀汉的地位都远远不如当年的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不利,自降三级,一样可以牢牢凝聚蜀汉。
而蒋琬、费祎、姜维,如果北伐失利,威望受损,必遭政敌威胁,蜀汉的政局将陷入混乱!
因此,蒋琬、费祎,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采取“节能模式”,未发起大举北伐。
费祎去世后,无人再能制衡姜维。姜维旋即开始了大举北伐!
253年,当姜维信誓旦旦率领数万大军北伐时,他或许想不到:此时,距蜀汉灭亡,仅剩10年!
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立志“继承武侯遗愿,复兴蜀汉”的姜维,究竟为何,等了足足十九年(不是二十年,准确的是十九年)才开始北伐呢?
一、位卑言轻,北伐的决策权掌握在他人手中
蒋琬当政十三年,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接任,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费祎当政六年,历任职位: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临终前,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待蒋琬病故后,刘禅又升任费祎为益州刺史。
姜维在这十九中,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回到成都后,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由此可见,期间的十四年,姜维的职位相较当权蒋琬、费祎相差较大,只是在后面的几场战争中,才有机会得以提升。
正如孙子所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以姜维当时之职位和威望,根本不足以统领全军,反之易生祸患。
二、十九年中,十三年都在休养生息,六年谋划东征并应对曹魏兵犯汉中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任后,便推行了全民休养生息的国策。
延熙元年(238年),当蜀汉得知辽东公孙渊造反,司马懿前去平定叛乱。因此,刘禅在朝臣们的鼓动下,认为征伐曹魏的好机会已经来临。遂下诏蒋琬,令其领兵征伐曹魏。
这时,蒋琬针对诸葛六次北伐,皆是领兵北出。孙子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因此,蒋琬认为秦岭祁山一线,曹魏守军警惕心较高,难以攻克。但是,如果从水路东征,突袭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极易成攻。同时,又打算联合东吴,一同共伐曹魏。
但是,朝中之人讨论后,认为蒋琬此计太过凶险,容易被曹魏和东吴堵在上庸,全军失陷。对此,蒋琬又同费祎思得一个万全之计。一是,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出兵陇右之地,联合羌族骚扰曹魏的雍凉一线,牵制曹魏西北一线兵力;二是费祎领援军驻扎涪县(今四川绵阳),万一曹魏想要切断蒋琬东征大军之路,也好迅速出兵增援,可保万无一失。
之后,此提议得到朝廷认可,蜀国便开始大造战船,准备水路东征。然而,盟友东吴却迟迟不见出军。因此,蒋琬在汉中一等就是六年,不但因此失去了东征之机,最终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不幸病故。
期间,延熙七年(244年)闰月,曹爽领军出征汉中,汉中守将王平与之相持。这时,费祎率军绕至曹爽军后,曹爽担心后路被断,遂无奈退军。
三、姜维有两次出兵曹魏的机会,但均未获胜,因此更无北伐之机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夺取曹魏大权。而此时,担心受司马懿加害的夏侯霸,又正好弃魏投蜀。因此,姜维认为,待敌有变的机会来临,遂上书朝廷,欲领军北伐,但是,费祎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又不想逆了姜维之意,随准其领军1万,征讨曹魏。
出征的姜维,首战便对上了魏末名将郭淮、陈泰以及邓艾,只能败退而回。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维再次领兵1万出征曹魏,虽然无攻而返,却擒获敌军中郎将郭循。但是,斐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说明:郭循就是一个普通老百九。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二月,费祎便被这个郭循刺杀身亡。因而,后世许多人猜测,费祎之死的元凶就是姜维。
两个月后,姜维便率领大军正式开启了北伐大业。
正如马云所言:就算你有管理一个大集团公司的能力,关键是你要有这个机会。所以,机会对于姜维非常重要,从意气风发的青壮年,也已踏进了老年人的门槛,人生的理想也在慢慢消耗。同样,机会对于我们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得之也许会一展宏图,失之可能会碌碌一生。
图片来源网络
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原因简单,诸葛亮七出祁山已经耗尽了蜀国国力,川民食不裹腹面有菜色,蜀国之中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庶民百姓,人人厌战,兵卒思乡士气低落,你让姜维怎么继续北伐?
况且诸葛亮信任姜维不一定蜀国君臣民众也相信姜维,这时即使姜维有伐魏之心也不会有讨魏之力。
姜维是个聪明人,他也只能停止伐魏,于民休养生息,并用二十年时间理政治国、垦田囤粮,训练士卒。
二十年后,蜀国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军队兵精粮足,士气高涨,伐魏条件成熟,姜维毅然挥师出祁山伐魏,只可惜既生瑜何生亮?姜维伐魏偏碰上邓艾,也就无可奈何了。
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没有郭循,别说等了二十年,等到死,姜维也不会有机会北伐!
蜀汉政治格局
一,诸葛亮死后,刘禅皇权,开始加大,其本人的治国理念,开始逐步落地实施。
刘禅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最起码,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这种自知之明,使得他在历史上,有两个为人称道的地方:
一是反对北伐,最多只是让屯驻汉中,等待魏国内部生变,或东吴先出兵,蜀汉再行北伐,这充其量只是装装样子,安抚一下姜维之流的“主战派”而已。
二是蜀汉灭亡之后,到了洛阳,刘禅继续装傻,骗取信任,赢得善终。
蒋琬:尚书令,反对北伐,主张休养生息。
二,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阻止“第二个诸葛亮的出现”。换言之,刘禅对相权,开始消弱,其手段就是“分权”。
一是不再设置丞相一职,代之以尚书令。
二是即便是录尚书事,也设置为两个人,这样,便可以将“分而治之”了。
如:公元247年,姜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什么概念?
就是不让你姜维也好,费祎也罢,成为第二个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想北伐就北伐,不顾蜀汉实际国情,任性而为!
费祎:录尚书事,反对北伐。
三,郭循刺死了费祎,打乱了刘禅规划好的政治格局,姜维摇身一变,迅速成为了“第二个诸葛亮”。
即便成为了第二个诸葛亮,姜维此时,也只是一个“卫将军”,而非“大将军”;
即便成为了第二个诸葛亮,姜维此时,也只是一个“录尚书事”,而非“尚书令”,更非“丞相”
换言之,熬死了蒋琬,等死了费祎,姜维此时终于成为“蜀汉第二人”了!
于是,开始大举北伐。
姜维:卫将军,录尚书事,一心北伐。
四,放开手脚的姜维,开始了军事生涯的第一次“像样的北伐”。
就在这次北伐结束后,姜维获得“督内外军事”的权力。
然而,他仍不是“大将军”,仍不是“尚书令”,仍不能“开府治事”!
换言之,如果刘禅主张北伐,那么,他就会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姜维,但是他没有。
为什么?
他一如既往地反对北伐!
姜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六福雅士评曰:刘禅将姜维从“辅汉将军”,提升为“镇西将军”,在公元247年,提升为“卫将军”,录尚书事,不是准备让姜维北伐的。恰恰是要分费祎的权力的!为的就是不让费祎成为“第二个诸葛亮”!
然而,郭循突然刺死了费祎,原来的政治格局瞬间被打破了!
而此时的蜀汉,蒋琬,费祎死掉了;王平,吴懿也死掉了。
换言之,没有人能拿出来与姜维抗衡了。
这样,刘禅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姜维,成为蜀汉政坛的“第二个诸葛亮”:
一是他一个人独掌军政大权;
二是他热衷于北伐。
姜维的一意孤行,执意北伐,使得朝堂之上,遭到群臣的反对。
于是,他带领军队,常驻沓中,美其名曰“屯田”,实为“避祸”。
这样,在蜀汉,实际上是形成了两个中心:
沓中,军事中心,姜维主导;
成都,政治中心,刘禅主导。
就是这样一个布局,给了邓艾一个空子钻,偷袭成都,灭了蜀汉!
刘禅不战而降
敬请关注:六福雅士。
风趣幽默,谈史论道。
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姜维北伐,距离诸葛亮死后二十年,为什么等了这么长时间才决定北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与《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同的是,事实上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时间集中在228年至236年,而且只有两次是由祁山出兵。诸葛亮本人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前线。
在蜀汉阵营中,黄忠、马超、魏延、姜维都是半路来投,这其中又以姜维资历威望最轻。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中原,当时姜维还是魏国天水郡参军,受到天水太守马遵怀疑有异心,走投无路的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此时蜀汉阵营尚有魏延、马忠、张翼、王平等名将,显然姜维无论资历威望都尚浅,又是曹魏降将,要想短期跻身蜀汉高级将领之列显然是不可能的。
姜维在诸葛亮身边八年,尽得他毕生所学。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其遗志,待机北伐中原,可是北伐时间一拖再拖,直到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再一次重启北伐大计,这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蒋琬、费祎等蜀汉大臣反对北伐
(大将军蒋琬反对大举北伐)
诸葛亮五伐中原,成果并不大,兵力损失比较小,但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进”,国小民贫的蜀汉举倾国之力出人出粮支持北伐。蜀汉凭借诸葛亮的军事水平,五次北伐基本没有大败过,因此兵力损失不大,但是对粮草的需求却从未减少,这自然给蜀汉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七年北伐对蜀汉的经济和生产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一死,蜀汉便停止了北伐。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后,接班人蒋琬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对外与东吴巩固盟友关系,屯兵边境严防曹魏来犯。
而在蜀汉内部,在诸葛亮病逝后,反对北伐成为主流。不仅蒋琬,还有费祎、谯周、董厥 、张翼等蜀汉后期重臣都公开反对继续北伐,甚至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都对北伐中原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
当反对北伐成为蜀汉上自后主,下至百官的主流意愿时,彼时还位卑言轻,在蜀汉资历威望尚浅的姜维自然不敢冒然提出北伐中原。
上位艰难
(姜维剧照,成为蜀汉大将军姜维花了十多年时间)
姜维本魏国降将,诸葛亮赞他是“凉州上士”,但毕竟是由魏来投,轻付以兵权必定会遭到蜀汉旧臣的心理反弹。
因此,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当着杨仪等人面临终嘱托,由蒋琬、费祎继其丞相事。姜维毕竟是武人出身,但诸葛亮非常爱惜人才,曾给蒋琬写信,信中写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连李邵、马良这样的当世奇才都不如姜维,可见诸葛亮对他之器重要远远超过其他人。
但是,在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在蜀汉的位置还是比较尴尬的。
大将军蒋琬执政期间,姜维基本就是一个武将的角色,平定羌兵之乱,攻打陇西力抗曹魏,成为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延熙六年(243年),后主下诏,迁升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姜维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延熙九年(246年),大将军蒋琬病逝,同年,费祎继任大将军,姜维与之共录尚书事,开始实掌朝政。不过,彼时的姜维仍然不能入朝辅政,而是继续对外平乱和抵御曹魏。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在蜀汉忠心耿耿二十多年的姜维才算是迎来了他最辉煌的时候。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年),朝廷拜姜维大将军,都督内外军事,至此大权独揽,成为蜀汉最后一位实权者。
但此时的蜀汉内部反对北伐依然是主流,姜维虽拜大将军,实掌兵权,而内政却几乎是无法干预,他大部分的时间都领兵在外,其情况和当年的司马懿很像,要不然也不至于连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都解决不了,反因为害怕黄皓报复而屯兵沓中不敢回成都,可见姜维当时的境遇真的比较尴尬。
北伐实出无奈
(姜维北伐示意图)
姜维北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三国志》记载姜维从238年开始北伐,至262年止,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远远要高过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但是《三国志》的这一说法水分很多,好几次根本都算不上是北伐。比如延熙三年(240年),姜维率军攻打陇西,但为魏将郭淮所迫,很快便退兵。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在这一年主要做的就是收纳雍、凉二州的羌胡族人人,并击退了魏将郭淮、夏侯霸,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姜维真正开始大举北伐,要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后,当时蜀汉唯一能倚靠的大将就是姜维了。次年,姜维总揽蜀汉内外军事,终于可以实现其北伐中原恢复汉朝河山的远大志向。
姜维北伐,不仅雷声小,雨点也小,北伐规模不可与诸葛亮时期可比。大将军费祎在世时,一直遏制姜维北伐的决心,曾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因此,每一次拨给他的军队都没有超过万人,以区区数千之兵要想攻下雍、凉二州,饮马渭水,简直是痴人说梦。
那么为什么姜维明知不可为却强要为之呢?毕竟在诸葛亮身边那么多年,深知诸葛亮五伐中原都是铩羽而归,姜维智谋不如诸葛亮,坚持北伐难道仅仅是为了继承丞相遗志?
姜维北伐其目的何在?
诸葛亮在世时,五伐中原,但他也深知蜀汉实力远不如曹魏。两川之地,地险民强,有剑阁这样的天险,入川实不易。诸葛亮积极北伐的同时,也对各处关隘严加防守,以汉中为屏障确保成都的安全,这是诸葛亮生前定下的战略方式,攻守兼备,防患未燃。
姜维一贯延续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但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很险恶,蜀汉人才衰退,几乎无将可用,姜维独立支撑。而内政方面,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这个黄皓是个奸吝小人,侍中董允在世时对他极为厌恶,黄皓因此不敢乱来。待到董允去世,朝中再无人能制得住他,黄皓因此权势熏天,目中无人。
姜维深知黄皓之害,屡次向后主进言要除掉黄皓,但都被刘禅阻止。黄皓因此深忌恨姜维,想办法剥夺姜维兵权,然后加以谋害之。姜维内不能除掉宦官,却反受其害,心中部安,只能出成都以避祸,身为总揽内外兵权的大将军,姜维绝不甘心就此失去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蜀汉后期姜维频繁对曹魏用兵,除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其实很大原因是为了避祸。
北伐结果
(殉国而死的姜维)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姜维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持不克四次,大败小败各一次,两次败仗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中,可见邓艾确实是姜维的苦主。
姜维历次北伐,胜多败少,而且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可见其军事才能确实非同一般,诸葛亮选他作为接班人是对的。蜀汉十一次北伐,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在汉中一线一直保持了军事上的优势,为稳定蜀汉政权提供了有力的前方保障。
对于姜维北伐,史学界对其评价始终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停摆了二十年北伐,与民休养,国力有所恢复,但在姜维重启北伐后,蜀汉损兵折将,军事和财力消耗很大,国家“兵困民疲”,加速了蜀汉的衰败。但是,姜维在与曹魏的多年战争中,也同样的给予了曹魏以沉重打击,双方互有损耗,败多胜少的曹魏损耗比蜀汉要大的多,如果没有姜维的积极北伐,蜀魏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会更大,从这一点来看,姜维北伐无疑是在位蜀汉续命,其正面作用巨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