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为什么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三分天下的前提是:吴蜀魏谁也消灭不了谁。

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在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消灭袁绍,继而又北定中原,曹操的势力一时达到空前鼎盛。当时全国的形势是:曹操势力最强,东吴次之,而刘备尚未站稳脚跟。至于说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等等之流,均偏安一隅,迟早被吞并。

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发动的一次统一战争,曹操假借汉献帝之名,发兵80万讨伐东吴。吴东求和不成,转而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先说说东吴和刘备的结盟,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诸葛亮。当年诸葛亮隆中对里面就说了,只有联吴抗魏,然后占据荆州,继而攻取益州,刘备才能站住脚跟,才能跟吴魏三分天下。所以刘备帮助东吴抗拒曹操,也是出于战略的需要。

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只是拉开三分天下的第一个序幕。曹操的失败意味着他短时间内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此时的天平明显倾向东吴,曹操退回北方,只要东吴再夺取荆州,东吴将实力大增。

于是第二个序幕拉开,在荆州争夺战中,刘备获胜,东吴大败。刘备夺得荆州意味着天平再次趋向平衡,此时刘备站稳了根据地,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刘备占据荆州为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第三个序幕则彻底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势。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刘备最终夺取益州,有了西蜀之地,刘备真正意义上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就有了北抗魏国南拒东吴的能力,天下三分就此形成。

所以说,赤壁大战曹操的失败给了东吴和刘备以喘息之机,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刘备。赤壁大战就好像一根导火索,最终引爆的,是天下三分的形势。

赤壁之战为什么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南方的局势也在风云变幻中。首先是位于东南部江东地区的孙吴政权,经历了孙坚和孙策孙权父子两代的经营,实力不断增长,势力逐渐趋于稳固。这时曹操已打败袁绍、基本解除了后方的隐患,开始将目光投向东南。他写信给孙权,直接言明要拿下江东之意,劝其趁早投降,莫作无谓挣扎。孙吴政权内部因之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意见,主战以周瑜、鲁肃为首,主和以张昭等为首。孙权经过对形势的审慎权衡之后,最终决定不接受曹操的招降,而要与之一战。面对强大的敌手,还能够举全国之力奋起迎战,孙权的气概值得后人尊敬,无怪乎曹操也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而此时的刘备,虽然已经请得诸葛亮出山,但基本还在各处“流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阶段,并没有自己的固定地盘。曹魏与孙吴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给了刘备一个绝好的机会。

此前,诸葛亮尚在南阳草庐中高卧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求教之时,诸葛亮就作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按照他的分析,联合孙吴共同抵抗北方最强大的曹操,是刘备政权唯一可行的出路;而眼前的机会正是他所预言并等待已久的,又岂能错过。所以诸葛亮便一叶扁舟前往东吴,向孙权表达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由此两家正式联手,共同准备这场无可躲避的宿命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孙吴一方毫无疑问是直接面对曹操大军的正面战场。

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从中协助,刘备军队则从侧面配合。通过理智的分析,联军一方认为:操麾下虽然号称百万或八十万军队,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虚张声势而已;曹军远道而来,必定疲惫不堪,粮草后勤也未必能够及时供给,土兵又难免会想念家乡,所以军心并不稳固;北方人对南方水土、气候都不能适应,且江东多水域,北方人习惯骑马与陆战,对于水战并不擅长。

综合以上几点,南方联军的胜算还是很大的。此后,联军经过妥善而巧妙的布置,使用反间计、苦肉计等,终于成功地削弱了曹军实力,最后火烧曹营战船,使曹军的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彻底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此役曹军惨败,人马烧死溺死者不可胜数。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曹军士兵因气候潮湿不服水土而患传染病者众,也是其落败的一个原因 赤壁之战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局势。战后,孙吴一方本想乘胜追击,向北侵入曹魏的势力范围,但被曹军成功地阻挡住。刘备则趁机向孙吴借取了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了自身实力,进而开始向西南方向经营,谋取益州巴蜀之地。待刘备平定了西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天下“三足鼎立”局面便形成了。曹魏、孙吴、蜀汉三家政权虽然实力并不对等,但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也取得了一个短暂时期的平衡态势,史称“三国时期”。而这种局面,正是赤壁之战这场著名战役所酿成的,赤壁古战场由此也成为后人凭吊往事、发怀古幽思的绝佳场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问答!

赤壁之战为什么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1.天时地利人和

2.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3.亘古不变。

赤壁之战为什么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填写的这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歌颂了周瑜火烧赤壁的辉煌成功。周瑜(公元175~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强敌袁绍,统一了北方,已经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势。于是,他挥师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集团,统一中国。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余万大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荆州重镇江陵。因而产生了麻痹轻敌思想,认为凭着自己的军事优势,顺流东下,有把握打败孙权。此时,孙权召集众臣商议对付曹操之策。众说不一。大都督周瑜力主抗曹,他指出曹操挥师南下有四大弱点:一是北方没有完全平服,有后患;二是北方兵善陆战不善水战;三是时值寒冬,缺少粮草;四是兵将远涉江湖,水土不服。曹兵号称80万,实际只有10多万,若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必将胜曹。孙权听了周瑜的分析,坚定了抗曹决心。即给周瑜3万兵马去迎战曹军,任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筹划策略。此时,刘备也因被曹操打败,遂派诸葛亮到东吴来求援,经商谈达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协议。周瑜率军与刘备军联合作战,合力抗击曹军。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初次交战,曹军因流行疫病而失利,退守长江北岸。为减轻战船在水上颠簸,使北方兵士不晕船,曹操令工匠把几艘或几十艘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结成“连环战船”。吴将黄盖向周瑜献计说:敌众我寡,不能长久相持;今曹军把船只连在一起,首尾衔接,挤在一起,如用火攻,不怕曹军不败走。火烧战船要借助风力周瑜和诸葛亮进行了周密研究,同意了黄盖的计划,决定东南风一起就立刻发动火攻。于是,准备了数十艘快速战船,船上装满草,草里灌满油脂,外面用布幕捆包伪装,并在船上插上主将的战旗。为了使火攻的战船能够接近曹军的水寨,黄盖事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说要投降。曹操信以为真。黄盖即借着东南风刮得正紧的时候,带领火攻船队出发。曹军将士以为黄盖来降,毫无戒备。当船队距曹军只有一里远的时候,黄盖命令点燃各船的干草。火被大风一吹,迅速燃烧,大船像箭一样向曹军水师大营驶去,曹军战船顿时火焰弥漫,大火很快蔓延到岸上的营寨,“连环战船”和营寨刹那变成一片火海。曹军大乱,被烧死和淹死的甚多。周瑜乘机率军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这一决定性战役以后,曹操再也无力挥师南下,孙权在江东的统治也日趋巩固,刘备乘机占有荆州和益州(今四川省),随后,各霸一方;曹操死后其长子曹丕及刘备、孙权相继称帝,分别取国号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形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