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皇帝的御玺是不是刻的都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事实上,只有秦传国玉玺上才会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时期,李斯用和氏璧镌刻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颗作为正统王朝皇帝的专用玉玺,象征着黄帝统治的神圣性与合法性。从秦始皇而下,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战火中丢失。

到了后周太祖郭威时,由于找不到传国玉玺的下落,便刻了一方“皇帝神宝”作为皇帝的传国印玺。这方印玺一直传到北宋,又在“靖康之乱”中被金人掠去,后来下落不明。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皇帝就再也没有传国玉玺了。

但是除了传国玉玺,皇帝还有其他印玺。因为皇帝平时从来不使用传国玉玺,而是使用其他印玺来处理公务。汉朝时期,除了传国玉玺,还有六方玉玺,上面分别刻有:

“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

这种制度一直到隋唐之前几乎大同小异。到了隋唐时期,皇帝玉玺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皇帝玉玺改为九个,并且将玉玺的最后一个字由“玺”改为“宝”。元代时期也基本沿用唐定制。

到了北宋时期,作为皇帝定制使用的玉宝除了仿造的汉时六宝外,还增加了“镇国宝”和“受命宝”这两方玉宝。南宋时期皇帝玉宝增加到十四座,除了仿汉六宝之外,还有

“大宋受命之宝”,“定命宝”,“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大宋受命中兴之宝”,“护国神宝”,“受命宝”

这些都是定制使用的玉宝,不在定制之内的玉宝每个皇帝都不相同,非常之多。

到了明朝,玉宝多达二十四方,分别为:

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新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玺、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

清朝是几本沿用明朝的制度,除了有二十方玉宝与明朝相同,其他的六方都是清朝重新制作的,分别是:

大清受命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满文)、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

总体而言,古代皇帝用的玉玺除了各朝代自己定制的之外,每个皇帝自己还有不同的印玺,有用于公文的,也有放低自己的私人用玉宝。特别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据说他自己的私人印玺数不胜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