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为什么雍正明知道邬思道与秋月相爱,却不成全他们,还要娶秋月为妾?
《雍正王朝》里面,邬思道和年秋月本来是两情相悦,这些雍正是知道的,也是看在眼里,可是雍正偏偏棒打鸳鸯,娶年秋月为侧福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用联姻的方式来牵制年羹尧
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雍正娶年秋月的时候是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不久,年羹尧跟着老十四的大军刚刚离京,雍正就迫不及待娶了年秋月为侧福晋,因为当时雍正已经有正室福晋,侧福晋已经是力所能及可以给的最高地位了。
雍正深知年羹尧虽然有能力,却是一个很难控制的人,为了防止将来不好把控,因此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那就是娶年羹尧的妹妹,这样以联姻的方式把两人捆绑在一起,如此一来,雍正可以防止年羹尧背叛自己,毕竟自己的妹妹成为了雍正侧福晋,双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联姻方式在古代非常常见。
其二:男人的爱美之心
如果抛却政治不谈,回归到人性上来讲的话,雍正的行为也算合情合理,毕竟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也不乏其人,雍正下江南赈灾的时候,第一次见邬先生,还特意问过年秋月,对年羹尧说几年不见,秋月倒是出落成大姑娘了,这点说明雍正从很早就已经开始注意年秋月了。
不论怎样,雍正迎娶年秋月,把年秋月对爱情的幻想打破了,同时这部电视剧告诉很多观众,很多爱情并不是像童话故事里面演的那样,很多爱情也都是因为现实而无疾而终的。
《雍正王朝》中对邬思道和年秋月爱情的刻画,表现了古代宫廷政治下,很多人没有儿女情长,更多的是冷冰冰的政治联姻,背后的辛酸痛苦,只能默默忍受。
《雍正王朝》里为什么雍正明知道邬思道与秋月相爱,却不成全他们,还要娶秋月为妾?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明知邬思道跟年秋月相爱,却最终拆散他们并娶了年秋月。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很出人意料,最出人意料的是,这桩婚事竟然是邬思道做媒,老四胤禛反而成了顺水推舟之人。
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要这样做?邬思道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
邬思道最开始是真的爱年秋月的:
《雍正王朝》第一集邬思道跟年秋月就出场了,当时的邬思道是一个戴罪刚从牢中救出的瘸子。而当时的年秋月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如花似玉的姑娘。
她照顾邬思道简直是无微不至,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也照顾他的情绪。可以说,年秋月随着深入了解邬思道,而邬思道也逐渐离不开年秋月,两个人渐渐地就走在了一起。
比如,有一次老十三胤祥到老四胤禛的府上,邬思道因为在教课,就是不肯先吃饭,所有的人都拿他没办法,只有年秋月过去,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当时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都知道,邬思道那是被年秋月降住了,换句话说,就是邬思道已经爱上年秋月了。
比如热河狩猎的时候,某天晚上邬思道在看书,而年秋月过来送了一件衣服披上,不忘跟他撒一下娇:
“什么事都让我管着你,打明儿我走了,看你怎么办?”年秋月作为一名少女,能这样暗示,在当时的社会,可谓相当大胆了,意思也是提醒邬思道,错过这么好的姑娘,看你怎么办?
结果邬思道直接来了一句:
“要是我不让你走呢?”而年秋月的话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看你美的,一个教书先生罢了,你以为你是谁啊?”可见,当时的两个人就差一层窗户纸了,而这层窗户纸,邬思道却迟迟不肯捅破。
二、
邬思道跟年秋月的爱情随着弘历的受赏,也宣告了结束:
老四胤禛的逻辑很特殊,因为年秋月照顾好了邬思道,导致邬思道教好了弘历,导致弘历在热河狩猎场表现优异,导致康熙帝赏了弘历金如意……
所以,要赏年秋月!
老四胤禛通过此举要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就是告诉年秋月,你照顾邬思道是因为你的职责所在,并不是因为你自愿的去照顾,所以此事无关爱情,因为爱情是没有回报的,而你有了回报。
第二个目的是告诉邬思道,你在最落魄的时候,是我收留了你,给了你实现抱负的平台。不管你做什么,首先第一条要保障的,就是我老四胤禛的利益,而你想娶年秋月,这是妨碍到老四胤禛的利益,这是不允许的。
第三个目的,大家也都知道的,那就是继续控制年羹尧,年羹尧是一个多变之人,且野心相当大,只有不断的给与恩惠,才能让他时刻保持忠诚。
而这次给年家抬旗,邬思道当场就愣住了,双眼含泪,不要以为他是感激的热泪盈眶。其实他是真哭了,他来到老四胤禛府上,一不为钱,二不为官,唯一有了额外想法的就是爱情,而显然这条路走不通了,剩下的只有一心一意辅助四爷登上皇位。
毕竟抬旗之后,旗人跟汉人,还是一个残疾的戴罪汉人,是没有结婚的可能性的!
这也是为什么年秋月后来不肯见年羹尧的原因,因为她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年羹尧,如果年羹尧不要有这么高的实力,不要表现的这么有野心,或许她就不会成为棋子了。
三、
年秋月知道自己的命运后,有过最后一次努力,她找到邬思道:
“我们就真的没有那一天吗?”而邬思道红着眼圈说了一句:
“你早晚都是四爷的人!”其实一方面是老四胤禛对邬思道的潜移默化的暗示,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对年羹尧的了解,邬思道也基本确定他是一个有“反骨”的人。
比如每一个节骨眼上,邬思道都提醒老四胤禛监视年羹尧,这才有了后来的李卫去监视,才有了年羹尧的跪拜洗脚,才有了老四胤禛纳年秋月为侧福晋……甚至雍正帝即位之后,离开了邬思道,仍然不放弃对年羹尧的监视,比如军中插入的眼线。直到最后邬思道还借李卫之口,传出了类似于“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话,最终也导致了年羹尧的死亡。
出于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邬思道不敢再正视这段感情,这也是为什么邬思道会拒绝年秋月的感情。因为他明白,天下之大,他们无处藏身……
不久后,邬思道就做媒,把年秋月嫁给了老四胤禛!
邬思道是成功的避了祸,但是年秋月却成为了牺牲品,比如她新婚之夜的两行眼泪,比如她执意不见年羹尧,比如最后临死时的那句话:
“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可知年秋月对邬思道爱的深沉!
四、
邬思道太了解老四胤禛了,站在他的角度考虑,老四胤禛也必然会娶年秋月的:
第一是年秋月确实美丽,在第一集老四胤禛见到年秋月时就感慨:
“她就是秋月?几年没见,倒也出落成大姑娘了。”
第二就是,老四胤禛太明白平衡之道了,即使都是自己的人,他也会相互制约,防止他们互相结合。比如年羹尧跟李卫,比如邬思道跟李卫,再比如年羹尧跟邬思道……
甚至后来老十三胤祥提了一句若是邬思道在的话……雍正帝还不高兴呢,这也说明,他是比较反感手下的人互相联合的。
邬思道当然明白这一点,如果他跟年秋月成了亲,那恐怕老四胤禛每晚都睡不着觉了!
第三就是拉拢年羹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最开始的时候是年羹尧刻意把亲妹妹放到老四胤禛的府上,接受他们的监视,以表达忠心。等到后来,老四胤禛更不会把年秋月放走了,一方面年秋月知道一些秘密,另一方面,这也是要挟年羹尧的人质,毕竟他唯一的亲妹妹在主子那,自己多少会收敛些。
比如年羹尧去四川任职时,四福晋建议他去看看妹妹,结果他说不去见了。不要以为他不爱妹妹,其实那是他自保的一种手段,他表现的对年秋月越关心,对他们一家就越不利,因为这份感情会被老四胤禛当做把柄牢牢握在手中。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年羹尧明明知道是死,却不敢反抗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只希望他从容赴死之后,雍正帝能善待他的家人,能善待他的妹妹。
岂不知,那时候的年秋月已经自身难保,太后乌雅氏连看都不看她,即使死了也不让她守灵。雍正帝也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她,甚至因为拿年羹尧没法,还让年秋月“卸甲”。
回到题目,即使邬思道不做媒把年秋月嫁给老四胤禛,也会有其他人做媒的,这是大势所趋,并不是一个小小的邬思道可以改变的,而邬思道最后高兴地收了“如月”,也算是对这段感情有了一个交代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雍正王朝》里为什么雍正明知道邬思道与秋月相爱,却不成全他们,还要娶秋月为妾?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年秋月和邬思道的感情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无情莫过帝王家”这个冷酷的现实。
从古到今,帝王的婚姻基本上都是“政治”婚姻,几乎很少有“感情”因素。雍正纳年秋月为妃,也是赤裸裸的政治需要和交易。只不过这个交易却生生的让两个有情人“天各一方”:一个幽居宫中,一个隐居山野。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而邬思道则是雍正的师爷(邬思道当师爷的时候,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那么这两个本来不相干人是怎么走到一起并心生情感的呢?而雍正为什么要一定要拆散这二人的感情,并纳了年秋月这个他并不喜欢的女人为妃子呢?
这就是帝王家,是雍正的政治上的需求,既然是政治上的需求,那么作为雍正的包衣奴才的年秋月和作为师爷的邬思道就必须服从这个政治上的需要。
那么邬思道是怎么和年秋月走到一起的呢?
邬思道是个文人,在康熙朝也是个“罪人”。因为牵扯科考“忤逆”的案子,被关了十来年,人也给关残废了,变成了瘸子。
但是这个邬思道无论是学问,见识,机敏,计谋都是一流的。雍正想夺取嫡位,找一个可靠的谋士,于是就想到了邬思道。雍正命他的包衣奴才,在杭州将军收下当差的年羹尧寻找邬思道。
年羹尧找到了邬思道,并把邬思道请到自己家里,因为邬思道的身份问题,加上所干的事需要保密,所以年羹尧就安排自己的妹妹年秋月来服侍照顾邬思道。
在胤禛和胤祥受命到江南筹款赈灾之时,年羹尧向胤禛汇报了邬思道已经找到的事,胤禛吩咐先把邬先生送回京城,于是年秋月就跟随邬思道到了京城胤禛的府上,专门照顾邬思道的起居生活。
在和邬思道的长期交往当中,年秋月对这个身有残疾但学识渊博,又老持沉重的先生产生了好感,并越来越感情越来越深。
邬思道对善良体贴的年秋月也是很有好感。
其实,他们的感情,当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还是有所察觉,并且是基本默认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在康熙四十七年木兰秋狝。当时胤禛大病初愈,但是康熙还是让他前往承德,那一次康熙带着所有的阿哥和皇孙,甚至连太子都没有留京监国。
在这次的木兰秋狝当中,大病初愈的胤禛成了最大的赢家——他的儿子弘历得到了那个本来是蒙古大汗给太子的礼物,一把金如意。
胤禛很清楚,这个胜利的功臣就是邬思道。
邬思道当上胤禛的师爷之后,除了给胤禛出谋划策,就是给胤禛的两个阿哥弘时和弘历教书。
邬思道给孩子们教的,除了四书五经,就是他们“皇爷爷”的生平和语录。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让两个小阿哥对他们的皇爷爷有深刻了解,以备不时之需,在去木兰秋狝之时,邬思道又对这两位小阿哥进行了康熙一生打猎“功绩”的突击辅导,这个辅导弘历听进去,弘时没听进去。
在各位阿哥打猎之前,康熙许诺,哪个阿哥获得的猎物多,那个太子的金如意就赏给谁。
打猎结束了,十三阿哥获得的猎物最多,而八阿哥的猎物全是活的。
于是这个金如意给谁,就有了争论。有的认为应该给十三阿哥胤祥,因为他获得的猎物最多。有的认为应该给八阿哥,因为他获得的猎物都是活的。
这个时候胤禛的儿子弘历说话了,他把邬思道教他的那些话原原本本的说给了康熙听。
康熙大喜过望,那把金如意就赏给了弘历。
胤禛非常兴奋,也非常感谢邬思道对儿子的教育。
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奖赏邬思道,而是大大的奖赏了年秋月,给年家“抬了籍”。
所谓“抬籍”,就是改变年家的“包衣奴才”的身份而“入旗”——进入旗人阶层,实际上算是摆脱了“家奴”的身份。
这是一份天大的奖赏。年秋月很激动也很感激。但是她并不高兴,她已经隐约感觉到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如果作为家奴,年秋月嫁给邬思道是有可能的,但是一旦“抬籍入旗”,年秋月的地位就会和仍然是“罪人”身份的邬思道有了几乎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这一点,邬思道的心里也是非常清楚,他知道,那个对他一往情深的年秋月不可能再和他有什么感情瓜葛了。
他必须要主动的与年家兄妹之间保持胤禛认为安全的距离。
所以,当年秋月问邬思道:到底要我怎样的时候,邬思道告诉她:你早晚是四爷的人。
随着年羹尧的职务的不断上升和实力不断的强大,年羹尧慢慢的成了胤禛最为得力的也是最重要的心腹之一。
身边的邬思道和外面的年羹尧,成了胤禛的内外心腹。
为了拉拢和控制成为封疆大吏的年羹尧,胤禛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为妃子,年羹尧这个封疆大吏就成了胤禛的舅子哥,关系更近了,地位更高了,但是雍正也更好控制他了。
为了政治的需要,也是为了能够分别控制邬思道和年羹尧,防止这一文一武两个人因为年秋月而联姻,结成盟友,雍正“棒打鸳鸯”。
其实,雍正并不喜欢这个年秋月,甚至是厌恶年秋月,因为他知道这个年秋月的心并不在他那里而是在邬思道身上,所以,雍正甚至在新婚之夜甚至不愿意入洞房。
年秋月对邬思道是一往情深,皇妃,甚至是贵妃(年羹尧西北大捷之后,年秋月加封了贵妃),年秋月并未感到一丝的高兴。
年秋月临死之前,还是一直思念的是邬思道——嘴里说着:邬先生,我要走了……
年秋月就是一个悲惨的“政治牺牲品”。
《雍正王朝》里为什么雍正明知道邬思道与秋月相爱,却不成全他们,还要娶秋月为妾?
这就是雍正的帝王心术了。
邬思道和秋月,面临着怎样的选择?邬思道原本是个戴罪的犯人,还是个瘸子。
是雍正把他留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并让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去侍奉他。
年羹尧当时还不是大将军,所以他和年秋月,都是雍正手底下的包衣奴才。
只是年秋月没想到,每天和邬思道朝夕相对。俩人竟然暗生情愫,互为平生。
这件事,雍正和十三爷早就看出来了。甚至还曾抓了个“现行”。只是当时还没必要捅破这层窗户纸,因此雍正也没拦着俩人。
所以自始至终,雍正是知道,邬思道和年秋月是相爱的。
那为什么雍正不成全他们呢?年秋月是个毫无心机的小姑娘,但是邬思道不是。
他比谁都看得深,看得远。他太明白雍正了,从他对年秋月说的那句:“你迟早是四爷的人。”就能看出来,他知道自己和年秋月,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因为邬思道明白,年秋月的存在,是雍正用来钳制年羹尧的棋子。所以,她是不可能嫁给别人的。
当弘历在康熙面前,得到了玉如意后,其实就是邬思道和年秋月,正式分手的前兆了。
雍正将年秋月一家“抬旗”,就是提高了年秋月的出身,不再是地位卑微的奴才。邬思道明白,年秋月不明白。
这就是雍正,为了纳年秋月为侧福晋而准备的。只是雍正并不爱年秋月,拆散她和邬思道,也实在没办法。谁让她,是年羹尧的妹妹呢?
《雍正王朝》里为什么雍正明知道邬思道与秋月相爱,却不成全他们,还要娶秋月为妾?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年羹尧飞黄腾达,年秋月顺其自然地水涨船高,胤禛为了利用川陕总督栓住胤禵,只能拉拢年羹尧。
在历史上,联姻是大家族之间一种常见的关系纽带,拉进家族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婚姻,在春秋战国就被广泛地用于外交和内部关系。比如秦国要联齐抗楚,亲王就会宠爱齐国公主,冷落楚国来的妃子,反之亦然。
《雍正王朝》中,年秋月是胤禛用来伺候邬先生的奴才,在长年累月的相处中,两人越来越趣味相投,日久生情。
如果没有年羹尧的“突出表现”,年秋月顺理成章地会嫁给邬先生。年羹尧是胤禛一手培养的人才,办事果决有魄力,越来越受朝廷的赏识,也成了八爷党拉拢的对象。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要出征西北,胤禛需要年羹尧制衡他。于是,胤禛与胤禵达成协议,胤禛推荐胤禵为大将军王,胤禵保举年羹尧为陕甘总督。
年羹尧原本就与八爷党眉来眼去,得到胤禵的保举,差点全身心地投入八爷门下。胤禛为了敲打年羹尧,扣下了保举他为陕甘总督的公文。这下年羹尧才乖乖地对主子认错,从此头顶只有一片四爷的云。
此时的年羹尧不再是当年的亮公,已经今非昔比,成了胤禛至关重要的助手。敲打过后,也要给他一点甜头。于是,胤禛纳年秋月为侧福晋。
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雍正王朝》第一集,胤禛看到秋月给邬先生洗脚的时候,就发出感叹“她就是秋月啊,几年不见,倒也出落成大姑娘了。”这句的言外之意是年秋月女大十八变,如今成了漂亮的小姐姐了。伺候邬先生有点大材小用,伺候自己才是心里话。胤禛也是雄性动物,有点花花肠子,纳个妾也可以理解。
二、邬先生与年秋月的风花雪月面对现实,只能让路。用年羹尧可以困住胤禵,用年秋月能笼络住年羹尧。年秋月在雍正府的地位、身份、与年羹尧的实力、利用价值成正比。
当年年羹尧还是杭州将军手下一参将的时候,年秋月也只能伺候别人;年羹尧成了陕甘总督,实力强大得连各位王爷都要笼络的时候,胤禛也要拿出自己的筹码来拉拢他。
四爷娶年秋月,是为拉拢年羹尧的一桩交易,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亮工啊,你妹妹在我手里,你不用担心,我会好好照顾她的。你在前线安心地为我办事吧!"在胤禛眼里,从长远看,年羹尧的利用价值、潜力与实力打过邬先生,他要为未来进一步利用年羹尧而布局。
当胤禛兴冲冲地宣布要给年秋月和她家人抬籍的时候,邬先生与年秋月连半点高兴都没有。四爷名义上是说年秋月把邬先生伺候好了,其实大伙心里明白,只是心照不宣,秋月的未来是胤禛的。邬先生一介书生,秋月身不由已,只能接受劳燕分飞的现实。老板看中的女人,员工最好知难而退。
雍正得到秋月的人,却从未得到过秋月的心。秋月心里恋恋不忘的人,一直都是邬先生,即使临终前,心里还是想着邬先生。
《雍正王朝》的这一情节,充满着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每个女生都有对婚姻的独立选择权(自由恋爱、自由交往、自由分手),女人不该成为权利交易的筹码,更不该成为男人的附庸。雍正为了一已之利,牺牲了年秋月一辈子的幸福。秋月嫁入豪门,却从未被宠爱过,更没有过半点快乐,只有独自一人对邬先生望穿秋水的思恋。
原创:陈秋媚
《雍正王朝》里为什么雍正明知道邬思道与秋月相爱,却不成全他们,还要娶秋月为妾?
年羹尧一家都属于雍正的包衣。包衣全称包衣阿哈,其实就是家奴的意思。在清朝,像这样的包衣奴才有很多。他们依附于满洲贵族,法律上属于正户,是不可以被主人买卖的。说完这些,其实大致意思应该清楚了。年羹尧和年秋月,在法律上说,实际上是雍亲王胤禛的家奴。
邬思道进入雍王府后,是雍正的重要谋臣。在与年秋月的相处中,年秋月与邬思道日久生情。但是这种感情不像李卫和翠儿,火热炽烈,年秋月尽心服侍邬思道的起居,邬思道也对年秋月有爱慕之情,但始终没有真真切切的表达出来。雍正知道他们的关系吗,当然是知道的,雍亲王府铁板一块,这种八卦感情自然逃不脱雍正的法眼。那么雍正为何不成全他们呢?
1.邬思道不敢,邬思道和李卫相比,缺少那种舍我其谁的勇气。李卫敢在雍亲王府霸王硬上弓,和翠儿生米煮成熟饭,邬思道却不敢。聪明人就是想的比较多,他害怕雍正的猜忌,害怕雍正的怀疑,只能选择退缩,选择放弃。邬思道没有勇气示爱,更是残忍的拒绝了年秋月的心意。一句“你终究是四爷的人”让秋月心如死灰。年秋月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毕竟她生来就是雍亲王的奴婢,出生卑微的她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2.四爷胤禛不舍得年秋月正青春年少,而且生的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一般人也就罢了,她还是陕甘总督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控制年羹尧乃至年氏一门重要的棋子。就像吴三桂把吴应熊放在北京一样,年家把年秋月放在雍王府,既可以依附雍正,又可以让主子放心。年秋月的政治意义太重要了,再加上容貌惊艳,雍正是不会轻易舍弃的。
3.邬思道的功劳不够大在雍正看来,邬思道只是个幕僚罢了。雍正顺利继位,邬思道自愿半隐,雍正也就成全了他,并没有夸他有多大的功劳。而年羹尧就不同,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对年羹尧可以说是恩遇之至,无以复加,并且言道要做千古知遇之君臣。在雍正看来,邬思道只是个谋士,并没有擎天之功。邬思道也聪明,不会妄想雍正将年秋月赏赐于他。
最后,邬思道功成身退,十三爷允祥给邬思道挑了位酷似年秋月的婢女,邬思道心满意足的走了。他并不知道,年秋月直到临终,仍对他恋恋不忘。邬思道其实也是个大猪蹄子。(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