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明知永琰是继承人,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嫡妻?
清朝的皇帝们一般选定继承人以后,会特别重视继承人嫡妻的选择,一般嫡妻就是正福晋,也就是未来母仪天下的皇后,还需要考虑娘家背后的势力等等,自然需要慎重,那为何乾隆明知永琰是未来的继承人,在选择嫡福晋的时候,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永琰的嫡妻呢?这是为何?
喜塔腊氏在后世很多人的眼里,确实靠着很大的运气做到了皇后这个位置上,她出身于清朝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出身低微,也没有特别出众的外表,乾隆之所以选择她做皇后,都是因为乾隆皇帝深思熟虑的结果。
乾隆一生活到了89岁,因此熬死了很多儿子,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都过早夭折,因此只能在庶子中选择,而当时可以符合条件,而且资质尚佳,又学习好而且懂事孝顺的只有永琰了,永琰也就是日后的嘉庆皇帝。
乾隆深谙宫廷斗争,知道皇子们为了储君,都是削尖了脑袋想往上,因为当时并没有选择皇太子,因此众多皇子都以为自己有机会,而当时很多大臣们都可以通过看皇子们的嫡福晋家世来窥探乾隆的心意。
乾隆为了不让人看出来他有意栽培永琰成为储君,因此认为还是低调一点好,把永琰好好保护起来,因此在给除了永琰以外其他皇子们选择嫡福晋的时候,乾隆都是选择的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而到了给永琰选择嫡福晋的时候,乾隆反而漫不经心的选择了出身包衣的喜塔腊氏,这样子其他皇子们大臣认为永琰毫不起眼,永琰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正是乾隆想看到的结果。
就这样在乾隆皇帝的安排下,永琰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认为乾隆偏爱其他皇子,15岁的喜塔腊氏嫁给了永琰,她姿色出众,贤良淑德,为永琰生下了两女一男,永琰继承皇位后,她顺理成章成为正宫皇后。
喜塔腊氏虽然出身不高,不过按照乾隆的意愿,如愿成为皇后,生下了道光皇帝,也成为大清唯一生出皇帝的原配皇后。
乾隆明知永琰是继承人,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嫡妻?
清朝历史上,一共有两位喜塔腊氏皇后。第一位是努尔哈赤的生母喜塔腊氏,她在后来被追封为显祖宣皇后;这第二位便是嘉庆皇帝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道光皇帝生母的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一直以来,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都被冠以“包衣皇后”以及清朝出身最为卑贱的皇后等一系列的“头衔”,当然这是有点太过于贬低她的出身和家族背景了。
虽然她们家祖上确实是包衣出身,但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包衣旗籍,之后还被抬入了满洲正白旗,是正儿八经的“上三旗”,并且他的父亲和尔经额也担任了内务府总管以及副都统这样的职务。
只不过,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子的“头婚”极为看重所迎娶女子的出身和门第,要么是朝中的权臣贵胄之女,要么是地位显赫的宗室王公之后,例如皇太极的结发妻子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度的女儿,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督李荣保之女。相比之下,被嘉庆皇帝迎娶的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出身确实低了不少,甚至还比其当时还在世的其他乾隆皇子的嫡福晋,也要差上许多。
而这并不是乾隆不喜欢嘉庆而故意为之,恰恰相反的是,乾隆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未来将要登上皇位的嘉庆进行着保护。
选择嘉庆为自己的接班人,乾隆皇帝只能算是“矮子里面拔大个”。立谁为储,无疑是乾隆皇帝这一生最难以面对,甚至是极度伤感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乾隆皇帝先后失去了三位他非常中意的继位人选。
第一位是乾隆的嫡长子永琏。
永琏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不仅乾隆对其是极度宠爱,就连雍正也是另眼相看,包括“永琏”这个名字都是雍正给取的。
于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遵循雍正创设的“秘密立储制度”,进行其人生中的第一次“秘密立储”,正式将年仅6岁的永琏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只不过仅仅两年之后的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就因风寒不治早殇,乾隆皇帝的第一次“秘密立储”以失败告终。
第二位是同样由富察氏皇后所生的七阿哥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永琮出生,乾隆皇帝同样是欣喜异常,并且多次显露出想要立永琮为“储君”的想法。
“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
然而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不满两岁的永琮也因病夭折。
接连失去爱子,使得富察氏皇后就此沉溺在悲伤之中,身体每况愈下,并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乾隆皇帝东巡至德州的时候,溘然长逝。而这也就意味着乾隆皇帝想要立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子为接班人的愿望彻底落空。
第三位是乾隆皇帝非常欣赏的五阿哥永琪。
这位我们在电视剧中早已熟知的五阿哥,在历史上也确实是长相英俊,一表人才,并且是文武双全,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而他更是曾在圆明园的火灾中,背着乾隆逃出火场,算是救下了乾隆一命。于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时候,年仅24岁的永琪就被乾隆封为亲王,前途可谓是不可限量。
只可惜,仅仅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琪因病去世,乾隆是又一次陷入了伤心与失望之中。在永琪死后二十多年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会见马戈尔尼提到自己爱子永琪的时候,依旧是赞不绝口,这足以表现乾隆对其的喜爱和怀念。而如果永琪真的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想必一定会是他来继承皇位。
接二连三的“立储”失败让乾隆心灰意冷,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极力回绝大臣们关于再行立储之事的劝谏,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实在是从他皇子中无法挑选出合适的继承人。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时的乾隆已经62岁了,必须要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
可他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这个时候只有7人皇子在世,而四阿哥永珹与六阿哥永瑢已经过继出去,十二阿哥永璂因为其母继皇后辉发那拉氏的原因早已被排除在外。所以,此时可供乾隆选择的就只有四人,即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
这其中,永璇,虽然年龄稍长,但是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并不为乾隆喜欢;永瑆,是重文轻武,一身书生气,也不为乾隆所欣赏;永璘,乾隆订立传位诏书的时候年龄太小了,乾隆也不敢冒这个险。
相比之下,永琰的缺点和问题最少,更为重要的是,永琰是乾隆朝中期非常受乾隆宠爱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所以乾隆只得“矮子里面拔大个”,选择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写下了传位诏书,完成了“秘密立储”。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乾隆便开始了他对于嘉庆“储君”身份的隐藏和保护。
除了让嘉庆迎娶喜塔腊氏,乾隆还通过一系列手段掩藏自己的想法。之所以要实施“秘密立储”,一方面是为保护皇位继承人的绝对安全,避免在其登基之前成为矛盾的焦点,甚至会遭到别有用的人的陷害;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此,极力杜绝大臣们过早的围绕在未来的新君的周围,进而对皇权稳固产生威胁。
因此,乾隆在完成“秘密立储”后,也通过了一系列手段,极力避免自己立嘉庆为储君的想法予以暴露。
首先,就是让嘉庆迎娶了出身并不高贵的喜塔腊氏。
与嘉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乾隆其他皇子的嫡福晋,出身都要高贵许多。例如,永璇的嫡福晋章佳氏出身满洲镶黄旗,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尹继善;而永瑆的嫡福晋富察氏那更是高贵,她是富察氏皇后的亲侄女,父亲是军机大臣傅恒。
反观嘉庆迎娶的嫡福晋喜塔腊氏,他的家族出身和父亲的官职则要明显低了许多。
只不过这样一来,不少官员便认为乾隆这是极为不重视嘉庆,因而也更加不会想到嘉庆就是未来的新君,包括乾隆非常宠爱的和珅同样产生了如此“错觉”,可见乾隆皇帝的“障眼法”实施的非常成功。
而实际上,不仅仅是嘉庆的嫡福晋喜塔腊氏出身不高,他的侧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同样是出身并不高贵。
钮祜禄氏的父亲恭阿拉,也是“开国务大臣”之一的额亦度之后,但是额亦度子嗣众多,除了图尔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依旧权势显赫外,其他的家族分支早已落魄。特别是到了恭阿拉的时候,是靠着家族的功勋以及他人的推荐,才勉强获得了一个职务,只能是勉强养家糊口。而钮祜禄氏也是因为曾经是乾隆十公主的侍读,才被乾隆选中,让其嫁给嘉庆成为了府上的侧福晋。
由此可见,乾隆先后让嘉庆迎娶了两位出身都不高贵的福晋,目的皆是为了要掩藏嘉庆的“储君”身份。
其次,就是在对嘉庆生母魏佳氏的追封上,乾隆也做了“文章”。
魏佳氏,是乾隆皇帝除了富察氏皇后外,最为宠爱的后妃,并且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十年时间里,魏佳氏为乾隆皇帝先后诞育了四儿两女,而她也就此成为了为乾隆诞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后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魏佳氏被晋封为皇贵妃,成为后宫之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确立了由魏佳氏所生嘉庆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两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乾隆皇帝只是将其封为了“令懿皇贵妃”,并没有追封为皇后。
乾隆这样做,就是不希望通过抬高魏佳氏的身份,从而“子以母贵”,抬升了嘉庆等由魏佳氏所生的皇子的身份,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希望因此让朝臣们产生他会立由魏佳氏所生的皇子为新君的想法,所以才没有将其追封为皇后。
再次,就是乾隆对于所有皇子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
不管是晋封,还是委派事宜,基本做到了同步进行,公平公正,这样就更让大臣们对于“秘密立储”一事彻底的摸不着头脑。
就这样,到了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亲自宣读了自己“秘密立储”的诏书,宣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同时,也宣布了第二年自己将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嘉庆也就此顺利登上了皇位。
喜塔腊氏的结局其实并不能算作圆满。自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嫁给嘉庆开始,到嘉庆元年(1796年)晋封为皇后,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喜塔腊氏与嘉庆的关系极为和睦,恩爱有加。
本以为可以在成为皇后之后,就此母仪天下,尽享尊荣,可现实却是,大权依旧掌握在乾隆皇帝本人手中,而嘉庆只能算是国家的“三皇帝”,他的地位甚至比不上乾隆的宠臣和珅。
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庆活的是战战兢兢,而喜塔腊氏也同样是谨小慎微,再加上此前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于是在嘉庆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嘉庆二年(1797年)便去世了。
而实际上,乾隆对于喜塔腊氏的感情也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于喜塔腊氏的人品和性格是赞誉有加,因此在其去世后,乾隆给她的谥号是“孝淑皇后”,算是对其进行一番肯定;而另一方面,相比于喜塔腊氏,他更加喜欢和欣赏的是嘉庆曾经的侧福晋钮祜禄氏,于是在喜塔腊氏去世后,乾隆当即要求嘉庆在服丧结束后要立马册封钮祜禄氏为皇后。
也正是因为乾隆如此的态度,使得嘉庆尽管与发妻喜塔腊氏感情深厚,但是也只能极为低调的下葬,为的便是不希望因此而迁怒与乾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皇帝去世,由喜塔腊氏所生的嫡长子旻宁继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道光皇帝,同时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帝王。而这无疑也是对喜塔腊氏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了。
乾隆明知永琰是继承人,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嫡妻?
清嘉庆皇帝颙琰的结发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是清朝所有元后之中,唯一出身包衣后代者。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为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帝选中了喜塔腊氏为嫡福晋。
乾隆何故选了喜塔腊氏:
- 第一,秘密立储制度影响,乾隆皇帝在故布疑阵,以防他人揣度心意;
- 第二,孝淑睿皇后出身并没有那么低。
清朝虽然也如同明朝一般严禁后宫干政,但并没有像明朝那样,只选择家世较低的女子为后妃。相反,清朝很多元后都出身不低,比如顺治帝元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科尔沁蒙古贵族;康熙帝元配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雍正帝发妻乌拉那拉氏的父亲费扬古是步军统领;乾隆帝的元配富察氏也是满门显赫。
不过,清雍正朝鉴于康熙时期九王夺嫡的悲剧,不再公开册立储君而选择秘密立储制度,未来的储君人选只能皇帝一人知道。正因如此,在储君人选并不明了的情况下,皇帝也不能明显表现出对某位皇子的格外青睐。雍正朝时期,由于皇三子弘时被削爵去籍,皇四子弘历作为未来储君人选早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乾隆中后期,除了十五皇子永琰,储君人选还有永璇、永瑆等人。
乾隆三十九年,永琰的母亲孝仪纯皇后魏氏依旧以皇贵妃身份管辖着后宫,而永璇永瑆的母亲金佳氏已经离世多年。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给永琰选个并不那么出身显赫的福晋,就是保持皇子之间的优势平衡,让朝廷大臣摸不着头脑。果然,喜塔腊氏成为永琰福晋后,朝中原本押宝在永琰身上的大臣一时之间又开始迷糊了,其中就有钮钴禄·和珅。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储君人选有三人,永璇、永瑆与永琰。永璇与永瑆年长早已成婚,永璇的福晋章佳氏出身满洲镶黄旗,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永瑆的福晋富察氏是乾隆发妻孝贤纯皇后的侄女,其父是傅恒。这两人的妻室的确显贵非同一般,永琰的喜塔腊氏自然相形见绌。
不过喜塔腊氏并不是传言中的“包衣皇后”,喜塔腊氏的先祖的确是包衣出身,但乾隆早年就因办事得力而全族入满洲正白旗公中佐领。喜塔腊氏出生时,她已经是上三旗旗人而脱离了包衣身份。就像明成祖的徐皇后,其父亲的确出身农家,可她出生时父亲已封爵。
得到赐婚后,永琰与喜塔腊氏倒是非常恩爱,而喜塔腊氏更是成为清朝唯一生育了皇帝的嫡后。
乾隆明知永琰是继承人,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嫡妻?
谢邀。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和尔敬额之女。嫁给永琰时,年十五,与永琰同龄。喜塔腊氏的叔祖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来保。喜塔腊氏一族出身辛者库包衣,乾隆六年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世管佐领。
孝淑睿皇后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此时距离喜塔腊一族抬旗已经二十多年了,所以孝淑睿皇后一出生就是上三旗,通过正规的选秀被指为皇子福晋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喜塔腊氏已经被抬旗,但相比较其他皇子的福晋来说,她的家世有些单薄。比如皇十一子永瑆的嫡福晋是傅恒之女,富察皇后的亲侄女;不怎么受宠的皇十二子永璂娶得也是蒙古贵族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他的同母弟弟永璘娶得也是大学士讷亲的弟弟钮祜禄氏阿里衮之女。这么一比较起来,孝淑睿皇后的出身就不够看了。
乾隆秘密立永琰为储君是在乾隆三十八年,而他娶嫡福晋喜塔腊氏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且这个嫡福晋是乾隆帝亲自挑选的。为什么乾隆还要这样做呢?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想掩盖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储君的事实。自当年九子夺嫡风波之后,雍正、乾隆都采用秘密立储,将诏书放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避免皇子之间的夺位斗争。再加上选择这样一位出身不高的嫡福晋,会让众人认为永琰不在乾隆帝立储的考虑范围之内,一则避免朝臣与皇子之间相互勾结成派,二则保障永琰的人身安全。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主持后宫的是永琰生母令皇贵妃,乾隆并未对任何人透露他立储的意思,作为一位母亲,她更多希望自己儿子的家宅和谐幸福,因此为自己的儿子选择福晋,人品和性情也是她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孝淑睿皇后出身一般,但应是人品性情应该是上佳的,这才让乾隆帝和令皇贵妃首肯将其许给永琰做嫡福晋。
喜欢的给阿浅点赞转发支持下;不喜欢也留下你的宝贵意见,阿浅虚心接受哦!乾隆明知永琰是继承人,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嫡妻?
首先纠正一点,乾隆皇帝的嫡妻(即皇后)有两个,一个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富察氏去世后所立的另一个是辉发那拉氏(那拉氏),而不是喜塔腊氏。
富察氏和辉发那拉氏皆为乾隆即位前嫁给他的,即当时的宝亲王的福晋和侧福晋。乾隆同富察氏的感情极深,富察氏因病去世后,乾隆皇帝悲痛欲绝,没有立即重新立后,而是将当时身为娴妃的辉发那拉氏晋升为皇贵妃统摄后宫,直到两年后(乾隆十五年)才立辉发那拉氏为皇后。
永琰即嘉庆皇帝的母亲为令妃(魏佳氏),永琰出生与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说在永琰出生前十年辉发那拉氏已经立为皇后。
乾隆后来因辉发那拉氏忤逆了乾隆皇帝旨意,然后以剪发相威胁,结果导致乾隆皇帝从此对其产生厌恶之情,后来收缴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也就是收回了原来的封号,并晋升令妃即后面的令贵妃为皇贵妃统摄后宫,辉发那拉氏死后乾隆下旨以皇贵妃礼葬(实际仅相当于嫔),不举行国孝三年。
乾隆四十年皇贵妃(魏佳氏)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乾隆明知永琰是继承人,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嫡妻?
喜塔腊氏的家世可不低。
她是满洲正白旗人,也就是上三旗满洲人,而非包衣。她的父亲是总管内务府大臣,承恩公和尔敬额,这等家世在清朝的历代皇后中并不算是低的。
如乾隆的第三位皇后孝仪纯皇后,她的父亲魏清泰就只是一个包衣,后来因孝仪纯皇后的关系才被抬入镶黄旗满洲。
再如咸丰孝贞显皇后,她的父亲穆扬阿也只是满洲镶黄旗人,爵封三等承恩公。
可以说清朝历代皇后,除了皇太极、顺治等几任皇后,因是满蒙联姻的,所以家世都比较牛逼的,比如孝庄文皇后,她的父亲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亦如孝惠章皇后,她的父亲就是科尔沁贝勒绰尔济。
自康熙之后的历代皇后,无论是死后追尊的,还是在世册封的,她们的身份都不是很高。大多数皇后的父亲都只是上三旗的旗人,然后爵位都为公爵,且官职大多数领侍卫大臣、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等。
其实清朝康熙之后不让家世太高的人入宫做皇后,目的很明显,那就是防止后宫干政,毕竟如果皇后的母家势力太大,这对于皇族来说并不是啥好事,她们势必会威胁到皇权,所以显然清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也就是如此,乾隆帮嘉庆选一个家世不太高的女子为皇后,其实很好理解啊!因为清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对于选择皇后不选家世太高的这样做法已经形成了传统啦,所以没啥好好奇的,实乃正常之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