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
提到日本的“靖国神社”,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祭祀场所,包含了太多的政治意味。这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在前不久的8月15日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
在日本,“天皇”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存在,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作为神道教的教主和天照大神的后裔,它以神的名义“万世一系”统治国家和守护万民,被称为“菊花王朝”,至今已有了2600多年的历史。
“天皇”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其真实度和可信度甚至还不如我国的“三皇五帝”来得靠谱,充满了强烈的君权神授色彩。为了蒙蔽万民,又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逐渐形成了日本的神道教。
与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一神教”不同,日本的神道教属于“多神教”,甚至还有“天地神祗八百万”的说法。其中,主要分成了三种流派,分别是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天皇”长期都属于虚设君主,国家的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幕府的手中。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幕府被迫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幕府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长州藩主张使用武力强硬回击,而萨摩藩则主张展开学习避免开战,双方开始相互死磕并且结下了血海深仇,很多人都“横死沙场”和“为国捐躯”。
明治维新期间,长州藩和萨摩藩都宣誓效忠天皇,但相互之间依然是水火不容之势。久而久之,日军分成了两派,一派自称“长州陆军”,另一派自称“萨摩海军”,双方继续相互倾轧数次引发流血事件。
根据神道教的教义,所有非正常死亡的人都会成为“怨灵”,灵魂难以得到安息,因此需要给这些死者们一个“正当名分”。在这种背景下,时任军务官副知事的大村益次郎在1869年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主持修建了“东京招魂社”。
对于这个招魂社的性质,明治政府是这样解释的:以国家或天皇名义进行的战争都是“圣战”,这些战死者都不可视为“怨灵”,而是保卫国家的神,即“靖国之神”。到了1879年,“东京招魂社”正式改名为“靖国神社”,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靖国神社内,不仅建有用于祭祀的拜殿和本殿,还有存放阵亡者名册的“灵玺簿奉安殿”和青铜制的“第一大鸟居”。除此之外,还有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游就馆”,还有供阵亡者家属使用的靖国会馆以及军马慰灵碑、军犬慰灵像和求魂塔等建筑物。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侵略野心和扩张野心,先后发动了入侵朝鲜、甲午战争、八国侵华和日俄战争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终于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之后又发起了太平洋战争将二战的规模达到最大化。
伴随着对外战争的频频爆发,伴随着“武运长久”的不断兴起,靖国神社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那些战死的阵亡者也均以天皇的名义被合祀在内。在举行相应的仪式时,除了所有的政府高官外,就连天皇本人都会亲自出席,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政治活动,旨在宣扬“为国家和天皇献身”的军国主义思想。
另外,日本政府还要求各地的青年学生都必须在军事教官的带领下无条件前去参拜,而且写入课本和教材中大肆进行宣传。由此可见,靖国神社早已不是单纯的宗教祭祀场所,而是天皇鼓吹战争的御用工具。
伴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围绕靖国神社进行的各种祭祀活动越来越多,名目也越来越繁多。除了常规的“例祭”外,每年还要不定期举行“特别祭祀”,旨在将阵亡的日本军人都能“合祀”到社内,大力鼓动青年们为天皇“献身”。
1939年时,日本决定在东京以外的道、府、县都修建“护国神社”,以此作为“靖国神社”的分社。这种举措,极大地宣扬了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播,也扩大了这种神社的影响力。
1945年日本投降后,同盟国为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滋生的土壤,开始对靖国神社采取了强力压制的政策。在“第68号敕令”和“国教分离指令”中,明确将神社的所有保障举措都通通取消。
为了保留天皇制,为了避免战争审判,天皇裕仁在1946年元旦发表了“人间宣言”。其中,他不仅承认自己不是“具有人类形态的神”,而且否定了长久以来宣扬的日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从某种意义上减弱了日本国民脑中的愚忠思想。
194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正式颁布实施,又被称为“和平宪法”。在第九条中,明确规定:
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这部和平宪法的颁布,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也使得日本神道的特殊地位消失殆尽。不过,原有的神官阶层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联合成立了所谓的“神社本厅”进行抵制。
这些顽固的死硬分子,竟然通过各种方式赢得了盟军和麦克阿瑟的“谅解”。于是,原本被“没收”的那些神社土地和权利又被“部分赎回”,直接为今日的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埋下了隐患。
冷战开始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幅上升,开始在美国的默许下加强了军备。
1951年,美日两国相继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日本的军事实力和活动范围都得到了增强。受此影响,军国主义思潮开始大范围抬头,国家神道活动也开始复活,“靖国神社”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右翼势力和保守势力的大本营。
1952年,日本举行了所谓的“全国阵亡者追悼仪式”,深切缅怀了在战争中阵亡的240万日本官兵,天皇和皇后不仅参加了这次活动,而且还参拜了靖国神社。以此为契机,右翼势力和保守势力都开始鼓吹“恢复靖国神社由国家管理和维护”的政治诉求,还要求政府“支付靖国神社的慰灵仪式费用”。
自民党从1969年至1974年,竟然接连五次向国会提出了“靖国神社法案”,企图通过排除宗教性把靖国神社作为“特殊法人”来实现“国营化”,但均遭到了否决。无奈之下,又企图通过首相正式参拜的方式使其合理化和制度化,以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
1978年10月17日,日本政府秘密将东条英机、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土肥原贤二、永野修身、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松冈洋右、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和东乡茂德这14个甲级战犯以“昭和殉难者”的身份载入“灵玺簿”,秘密合祀于靖国神社内。
为了测试国际社会的反应,日本共同社竟然在1979年4月发布了一条消息,公开承认已经在去年10月份将14名甲级战犯移入靖国神社进行供奉。面对中国、朝鲜等受害国家的强烈反对,裕仁天皇迫于压力再也没有去参拜,明仁天皇继位后也从未去参拜过。
与日本皇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978年至今已有8位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有的甚至以“公职身份”正式参拜,实在是令人愤慨不已。其中,福田赳夫四次参拜,大平正芳三次参拜,铃木善幸九次参拜,中曾根康弘十次参拜,桥本龙太郎一次参拜,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安倍晋三四次参拜,菅义伟一次参拜。作为现任首相,岸田文雄虽然没有参拜过,但却多次供奉过名为“真榊”的祭品和“玉串料”(祭祀费)。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的重要标志和象征,而且还供奉着负有历史罪责的甲级战犯。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消极动向,严重危及到了国际公理和历史正义,严重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尊严和感情。
我们国家多次敦促日方恪守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和承诺,要求停止一切美化侵略和歪曲历史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平发展的姿态。不过,日本历届政府都是“说得多,做得少”,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文史不假
”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
众所周知,日本内阁成员和首脑会经常性地参拜靖国神社,或者在每年例行大祭时,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从而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
但是,日本历任首相却对这些不绝于耳的抗议之声熟视无睹,依然肆无忌惮地我行我素,至今已有7位首相参拜了靖国神社,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曾经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造成了伤害。
(靖国神社)
那么,靖国神社对于日本而言,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什么日本的政治家们会如此热衷于参拜它?
靖国神社的前身名叫“东京招魂社”,修建于1869年。此时的日本刚刚进入明治新政府时期,天皇下令,在东京东都千代田区九段北三丁目修建一所神社,用以祭祀和凭吊那些在国内战争中死去的军队指挥官。1879 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其主要任务是祭祀为天皇而战死的军人,为他们“招魂”。
为什么要取名为“靖国”呢?
“靖国”二字源于中国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靖”意为“安定”“平定”。“靖国”就是“安国”,也就是“安邦护国”“镇护国家”之意。
这个名字是由明治天皇钦定的,其本意是为了缅怀先人,祈愿国家的和平与安定。在日本传统文化中,“靖国神社”也就是安邦定国、永事平宁的神社,供奉在这里的“神”,就是为了把日本建成一个和平国家,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
明治初期,日本的其他神社统统归内务省管辖,唯独靖国神社直接归属日本军部。在1887年之后,靖国神社被划归给陆军省和海军省,所需费用也在军费中列支。
凡是死后需要进入神社的灵位,都得经过陆军省和海军省的严格审查后,将名单呈报给天皇,由天皇最终裁定。不过,死者的灵位是否进入靖国神社,根本不需要通知家属。即便家属反对,军部依然会将其灵位自作主张地强行放入。
(明治天皇)
那么,靖国神社成立150年来,究竟供奉了哪些人的灵位呢?
靖国神社中安放灵位的地方被称作“灵玺簿奉安殿”。它建于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包括日本国内战争和历史上每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灵位。
其中有明治维新时期的7751人,包括“戊辰战争”“佐贺之乱”中阵亡的将士,还有死于“西南战争”时期的近8000人。但更多的是在此后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毙命的军人。
据统计,靖国神社中的灵位,有超过85%来自于二战时期。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战争罪犯,并遭到审判和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如果算上之前就进入了靖国神社的乙级和丙级战犯,以“昭和殉难者”身份进入神社的灵位就超过了1000人。这些狂热军国主义分子的灵位,在战后被日本右翼分子从东京的品川寺移到靖国神社,长期祭祀和供奉起来。
在靖国神社里,有一个名叫“大东亚战争”的展室,里面供奉的正是双手沾满中国军民鲜血的战犯。头号战犯东条英机的照片处于正中最为显眼的位置,山本五十六的塑像专门占据了一个角落,两旁分别放置着一把日本军刀。就连被八路军击毙在太行山的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也赫然在列。
在日本,其灵位要进入靖国神社,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是为天皇尽忠和献身的人。不管其出身贵贱、军衔高低,也不管他生前是否道德沦丧或者有着严重的人格缺陷。
所以,日本人将这些战死者的亡灵供奉在靖国神社里,并非是出于人道,抑或是出于哀悼和纪念,而是为了宣扬军国主义,动员和鼓励日本后人像这些亡魂一样“为天皇尽忠”,为日本的侵略和扩张捐躯,是在准备着下一场侵略战争。
(东条英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日本人精心包装的靖国神社,主要宣扬的思想不外乎有三点:一是倡导日本人必须无条件地效忠于天皇,甘愿为天皇献出生命。二是要求“士魂商才”,即武士之魂、经商之才全要“忠君爱国”。三是美化“玉碎”精神,宁可战死也不肯投降,这样死后就能进入神社,被后世之人祭祀供奉。
因此,日本内阁和首相才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希望通过这一行动,一方面迎合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需要,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隐瞒和美化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蒙蔽国民对日本侵略历史的认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继续谋求大国地位。
那么,作为二战时期的甲级战犯,这些刽子手的灵位又是如何进入到靖国神社的呢?
1948年12月23日零点,东条英机等几人被送上了绞刑架。按照最初的计划,这些人的尸体在被火化后,其骨灰将抛洒在太平洋上,以免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者借尸还魂。但由于美军的一时疏忽,几个战犯的骨灰被人盗了一部分出来,秘密送到了松井石根的老家,交给一位名叫伊丹的农民手里秘藏起来。
1959年,盗取骨灰的人在爱知县幡豆郡将几个战犯的骨灰埋葬,并立碑纪念。1978年10月,在靖国神社举行每年例行的“秋祭”仪式上,日本人把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十四名甲级战犯的亡灵,偷偷摸摸地放进了靖国神社。直到次年的4月,日本媒体对此事进行报料后,才引发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
从某种意义上说,靖国神社本身就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历史的象征,而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对过去的侵略历史如何认识和对待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关乎日本今后的国家走向。
(参考资料:《靖国神社揭秘》《日本靖国神社的前世今身》等)
”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
谢邀请。如果说日本天皇是日本国民心目中的神,那么,靖国神社则是日本人精神上的寄托。靖国神社的前身是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建造的“招魂所”,其目地是纪念为了恢复天皇权力在战争中死去的官兵。二战后,美苏英法得到相应的利益,日本天皇私下答应美国可永久性驻军,可建军事基地,东京上空为美国领空,日本所有军民用飞行器绕行,苏联在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第二天,便以强大的兵力打败守备北方四岛的日本军队,占领了北方四岛,虽然雅尔塔协议规定北方四岛归苏联拥有,那是纸面上的东西,想要成为现实,就必须使出忌天法宝,强行占领,同时也得到了一颗美国未爆炸的原子弹,防止一旦美国在登陆日本后占领北方四岛后反悔。英法则在殖民地上也有所取,日本天皇提出的条件就是保留其皇位和靖国神社,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东京国际法庭上没有清算裕仁天皇的发动战争罪,其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日军将领则清算了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同时也替天皇赎罪。所有参加二战的日本官兵理应清算他们的滔天罪行,给中国和亚洲各国一个交待。同一时期内,美苏英法没有将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修正为“投降诏书”,日本官方档案还是终战诏书,拒不承认其发动战争罪行。日本天皇裕仁感激美国不杀之恩,同时也念念不忘手下旧部为自己卖命的日本将官,将他们的亡灵奉供在靖国神社供日本人祭拜。美国出于二战后两大阵营冷战的需要默认了日本天皇的作法。总之,是美国幕后的主使和默许,才有了日本历届首相及内阁成员不顾全世界和亚洲各国的反对,一意孤行去参拜那些战争贩子,我们在谴责日本的同时,应把更多的谴责指向美苏英法,只怪中国当时国弱,国弱则无外交。
”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
靖国神社的前身是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创建的东京招魂社,目的纪念“戊辰战争”中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戊辰战争”发生于1868年,以长洲萨摩两藩为主的天皇支持者和德川幕府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一场大战,以天皇派获胜告终,这一战争也被看做是日本崛起的先声,对近代日本历史意义重大。
1879年,东京招魂社正式改名为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中的“靖国”二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国也”,意为使国家安定。
要说鬼子自己搞个神社招魂跟咱们毛关系都没有,他们本来就是鬼,自己给自己上坟,我们吃瓜看戏就行了,但从甲午战争开始,这个狗屁神社就与咱们脱不开关系,因为后来日本的每一场战争都与中国有关。
先是甲午战争,后是日俄战争,再后来就是不得不说的抗日战争,这些我们眼里的混账王八蛋在日本鬼子那都是开疆拓土的功臣,纵然是上厕所掉茅坑里淹死的,那也是为国上厕所,所以都的供着。
1945年鬼子本土被美国佬占领后,一度有被废除的危险,但日本鬼子搞了个偷天换日,把原有的隶属关系改为宗教法人,美国佬也是迂腐,认为非政府的东西他们无权处理,所以就不了了之,给了鬼子变本加厉的机会。但当时的“靖国神社”影响力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大,因为二战的战犯死鬼都在别的地方呆着,日本的天皇政客老百姓想拜就拜,虽然受害国也不太爽,但也没有太把他们当回事,杀人犯家也的上坟,咱们也能理解,彼时资讯也不发达,纵然受害国提出抗议,百姓都忙着搬砖,也不怎么当回事。
1978年10月靖国神社宫司(负责人)松平永芳(战败时期的宫内大臣松平庆民的长子)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判处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国神社合祭。从这一天起,日本鬼子参拜靖国神社的意义发生了巨大改变,不再简单是上坟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对待二战态度的问题,为了明哲保身,以前经常参拜的日本天皇此后再不参拜,但日本的主要官员却把参拜经过神社当成展示自己的政治信仰的一种标志,隔三差五拜一拜,引发东北亚政治危机。
“靖国神社”在日本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说法不一,2005年日本《朝日新闻》做的一份调查显示,日本人对靖国神社的认识与中国人、韩国人等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大多数把靖国神社看作是祭祀战死者的地方;6.8%的人回答"不知道"。回答"很了解"的占一半(50.1%),有43.1%的人表示"知道一点"。
许多人就此认为“靖国神社”在日本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这其实是一种十分无知的表现,虽说日本是发达国家,资讯传播便捷,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缺少对政治历史淡漠的人,6.8%的人"不知道"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国的边远地区同样存在许多人不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而有一半的人认为很了解,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这个东西的来龙去脉是非常清楚的,在这个大前提下,日本政客还能大张旗鼓的参拜,其中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搞笑的是,“靖国神社”还供奉了一部分朝鲜人、中国人,这里说的中国人以台湾人为主,这些狗奴才在日站期间不安心只做亡国奴,还做起了哈巴狗,他们的孝子贤孙如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赖清德之流也没有忘记他们,隔三差五跑日本主子那学狗叫,哈巴狗癞皮狗落水狗等***的基因后继有人,真是可喜可贺。今年台湾大爱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智子之心》就是这种狗粮精神的产物,讲述一个台湾护士秉承医者精神,跟着日本爹到处报效祖国的故事,我尼玛,真想一刀捅死这帮***。
站在鬼子的角度,搞这个鬼玩意参拜也可以理解,立场不同,态度不同,但作为中国人,坚决不能认同这种做法,毕竟我们是受害者,而且鬼子是战争的发动者和加害者,不但不道歉还明目张胆的为这群***招魂,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换句话说,我们国内却没有类似的机构来统一祭奠百多年来为了国家民族崛起前赴后继的英雄烈士,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
神社是日本本土神道教的宗教建筑,据说起源自汉朝之后,不过没有什么确凿证据。
奈良时代以来,佛教极盛,日本固有的神道不得不退避一隅,苟全于佛教之下。但到平安后期,学习中国的 高潮已经过去,日本进入“国风时代”。又由于经济重心从中央转到地方,氏族势力抬头,日本固有文化开始复活。于是神道又复活起来了。
宝龟6年(公元775年)朝廷令诸国国司修理神社进行祭祀。延历17年(公元798年)又令将当地物产作为币帛支付地方神社(以前经费要到京都领取),并下令禁止出云、筑前两国国造兼神主以神宫的采女为奉安,禁止祭祀时开设酒宴,表演歌舞。同时还改订对神事犯罪的处罚条例,对神社进行整顿,这套规定很多保留到现在。
平安前期有官币社737所,国币社2395所,各分为大小两级。从中央神祗官直接领取经费的称官币社,从国司 领取经费的称国币社。当时有名的神社有贺茂神社(京都)、春日神社(奈良)、大原野神社(京都)、石清水的八幡宫 (京都)等。贞观元年(公元859年)为提高神位的声望,还把阶位授予神社,并下令给神社优厚待遇。至9世纪初,越前的气比神宫、伊势的大神宫、下野的二荒山神宫、尾张的热田神宫都建造了神宫寺。由此可见,当时的神道虽已复活,但还不能摆脱佛教的影响。
不过神社真正成为日本宗教中心,是19世纪中的明治维新之后。神社主要祭祀对象一方面为主神即天照大神,一方面也崇拜自然神,代表者为日本的十万座管财富与农作物的稻荷神社。官方供奉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日本世界文化遗产有严岛神社,靖国神社实际原本并不出名。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靖国神社的前身是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的东京招魂社,最初是为了紀念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戊辰战争中牺战死的3500多名反幕武士。1874年(明治7年1月27日),明治天皇初次参拜这里,吟唱了“我國の為をつくせる人々の名もむさし野にとむる玉かき”(为我国战斗和牺牲人们,你们的名字将在武藏野的这座神社中永存) 的诗歌。1879年该社改名为“靖国神社”,自此开始,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19世纪的靖国神社供奉的人士包含早期维新志士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坂本龙马等名人。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
靖国神社官方文献记载,靖国神社的主祭神是指定在戊辰战争、佐贺之乱、西南战争等日本国内战争和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对外战争中“为守护国家而牺牲”的246万6千余人的灵魂,其中大多數是在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本军官兵(213万3915人),其中有2000位战犯,包括东条英机等14个甲级战犯的名字,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这里还供奉了大概有2万余中国台湾人,是二战时期由台湾原住居民成立的“高砂义勇队”战死的炮灰,而他们在台湾的后代家人并不愿意自己亲人被供奉在这里,这是完全违背家属意见的妄为。
这些被东京审判法庭处死的14名甲级战犯,死后不久他们的神位并没有马上进入神社。昭和27年(1952年),昭和天皇和皇后前往神社拜祭,是日本皇室第一次在战后拜祭。在当年盟军下决定改制宗教法人之前,神社内并未供奉二次大战的战犯。而这近2000位战犯,包括东条英机等14个甲级战犯的名字,乃于1978年10月秋祭时秘密列入名簿,靖国神社的性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1978年10月18日,首相福田赳夫第四次参拜(他以首相身份参拜共四次),这是日本官方第一次正式祭拜这些战犯。
“靖国神社”的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而神社方面一律把这些死人称之为“靖国大神”,也不管这些家伙死得是不是“冤”。现在这个祭祀之地却变成了供奉二战战犯灵位的地方,而且因为战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议员等政界要人的参拜,给本来就阴魂不散并且兴风作浪的日本右翼势力作伥,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无数人的强烈愤慨。
”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
爹为了家去抢劫杀人,而后被人杀。爹是为了家而死,爹就是这个家的英雄。这是日本人的心理;在被害人眼里永远罪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