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三国时期“三大战”,分别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当属赤壁之战,历来都被三国迷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通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刻画,这场战役更加成为了三国的名片和标志。

曹操通过“挟天子令诸侯”,获得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更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彻底击败了曾经的诸侯霸主袁绍。之后,又借机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除西北的马腾以外,曹操已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以北的统一。

由于战乱率先结束,北方地区的人口规模迅速恢复,农耕生产也增长强劲。这些,都为曹操举兵南下,尽快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十三年,曹操采纳了荀彧之计南下讨伐荆州刘表。据《三国志》记载:

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不过,曹操的南征大军尚未抵达荆州时,刘表居然患病而亡,其幼子刘琮执掌军政。在外戚的干预下,刘琮不战而降,拱手将富庶的战略要地荆州送予曹操。

于是,原本还以为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就以这样的方式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曹操在高兴之余,还是陷入了两难的囧境,是得胜还朝?还是继续南下?

夏口已经近在咫尺,刘备的残兵和刘表长子刘琦合兵在此。而且,江东的孙权眼见曹操轻取荆州,也厉兵秣马进入戒备状态。

曹操思量再三,认为自己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消灭江东,于是决定只消灭刘备和刘琦。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而追。

其中,一个“”字用得特别传神,充分说明曹操当时的意图只是针对刘备。假如没有孙权与刘备的结盟,曹操在消灭刘备后,短期内应该不会贸然攻击江东。所以,赤壁之战大概率是一次偶然性事件,绝非蓄谋已久的大战。

孙刘联盟后,江东儒将周瑜统领联军一举击溃了曹军,迫使其撤兵北归。经此一役,势力最强的曹操集团遭到重创,给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赢得了喘息之机,更为三国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不可否认,赤壁之战的确属于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以军事的角度来看的确可圈可点。但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消极作用甚大。

赤壁之战不仅直接导致了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大幅延缓了国家完成大一统的趋势。而且,此战为日后中国的长期大分裂带来了巨大影响,三国期间内战不断,彼此都拼得精疲力尽。以至于,终于完成大一统的西晋,根本就无力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攻势,造成了长期的南北朝分裂格局。@文史不假

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曹操平定了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还没到荆州,刘表已经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听说曹军声势浩大,早吓破了胆,派人求降曹操。刘备在樊城,听说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撤退江陵,可是老百姓宁愿跟着刘备走,被曹操追上,幸亏张飞在当阳抵挡一阵,刘备诸葛亮才摆脱,只是不能去江陵了,只能改到夏口(今武汉市)。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东进,很快要到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只能向孙权求救了。 这时的孙权也正担心曹操把荆州全部占领,派了鲁肃找刘备,劝说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顺势和鲁肃直接去了柴桑见孙权。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在鲁肃周瑜等人的支持下,孙刘达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军三万和刘备一起抵抗曹操。周瑜用诈降之计,黄盖以投靠之名,寒冬十一月,忽然起东南风,黄盖带十几艘船借风势直奔江北曹操大营!靠近时,点着船只。曹操大营来不及反应,大火🔥烧到大营。曹操慌乱中领着残兵败将从华容小道逃跑,周瑜和刘备分别从水路陆路追赶曹军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几十万大军战死,加上水土不服的病而亡损失了一大半还多。曹操只好派曹仁,徐晃,乐进分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退回许都去了。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曹操回北方养习,使得刘备有时间,得以借荆州之势,平定荆州南方四郡,从而站住脚跟,征定益州。是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的开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使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契机,三方势力在荆州地区形成可互相遏制,使得三国鼎立时期的到来!

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赤壁之战所代表的标志性意义,被远远低估了。

这个标志性意义,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江天险,开始成为统一战争中最大的难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过多次战乱,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南北对峙的局面。

不管是秦灭楚,还是楚汉相争,甚至于早一些的刘秀统一战争。几乎大的战役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一旦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南方几乎很快就被平定了。

没有系统强大的水军势力,项羽即使到了江东,又能如何呢?

赤壁之战,标志着长江天险开始在中国的统一战争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水军成系统的发展,水军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强大。自此之后,一旦进入战乱,中华都无可避免地陷入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北方,必须认真建立起强大的水军,才有可能扫平南方,实现统一。

因此,中华一旦陷入战乱,经常就陷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南北对峙。

此后,中国经常形成到长时间的南北对峙局面

这样的局面,直到元朝和南宋的襄樊之战后,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破解了这个魔咒。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续,提供了保障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经常越过长城,入主中原。在入主初期,一般都是非常蛮横地拒绝中国的文化。正因为长江天险提供了一道屏障,使得游牧民族停下脚步,开始在中原大地”汉化“。因此,中原之地的汉人开始重新进入核心领导层,也就成了必然。

越过长城的游牧民族,也只能感叹”天以此江限南北“,无力一举南下

不管是北周,后周,都是在一定程度汉化之后,才由汉人中的隋、宋取得北方统治权,才能够实现南北的统一。

可以说,长江天险这样的屏障作用,对于中华文明的传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赤壁之战!当然,这并非赤壁之战本身的作用,而是源于赤壁之战的标志性意义。

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我说句可能三国迷们不爱听的话——赤壁之战在推动历史的进程的过程之中,不仅没有起到任何正向作用,反而却彻底延缓了天下大势,并为日后的大分裂奠定了基础。

提到三国历史,人们总爱引用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在谈论三国的结尾的时候,人们也总爱用四个字来概括——重归一统。

要是按这个逻辑来推理,那这个道理就说不清——因为赤壁之战客观上是促进了南北分裂的。实际上,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这辈子也就别想再跨过长江了。长江以南彻底成为了刘备和孙权的天下,直到钟会和邓艾入蜀,才打破了这个僵局。

不过其实这存在着一个相当有趣的悖论——在和之后三百年合称为“魏晋南北朝”的这段时间里,真正的统一其实不过十几年。在这段历史之中,统一真的是历史的进程所在吗?

这姑且放在一边吧。再从当时时代的演变特征来看——当时的时代潮流,是士族要走向政权中心,并在北方的魏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这一主体;但赤壁之战却恰恰阻碍了这次时代的进步。

得胜的孙吴表面上与吴地的士族达成共识,实际上却在高层中任用北地流亡者;蜀汉这边就更是彻底一边倒地任用荆州派的人物,什么东州集团、益州集团全部靠边站。这是和整个时代都背道而驰的。

而之所以说为大分裂定下基础,不止是说的三国鼎立,还是因为赤壁之战的结果坚定了一些人武装割据的信念,并且告诉后人——只要南方团结,就能对抗北方,更遑论长江上下游合为一体了。

正是在这个思路下,一百年后,险些成为魏蜀吴以后第四个短命王朝的西晋才获取了一线生机。司马睿衣冠南渡后三十几年,桓温又攻下了蜀地。从此,长江上下游成为一个整体,合力对抗了北方二百年,直到侯景之乱时丢掉蜀地。而后的南陈也就无力支持,迅速败亡下去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赤壁之战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眼看就可以统一天下了。由于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虽然成功的汉献帝禅位当上了皇帝,但是他的政权先天不足。

因为他不得不和氏族共同瓜分权力,这就为司马懿后来篡夺曹魏江山提供了可能。

如果赤壁之战胜利了,曹操就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这样就不会出现司马懿篡权的可能。

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赤壁之战的故事想必各位友友都已经耳熟能详,周瑜和诸葛亮两位当世人杰计策百出,最终在谈笑之间让樯橹飞灰烟灭,三国鼎立的格局也正式开始确立。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的不世英杰怎能不让让人神往,在后世的各类文学、影视等作品之中也不乏以此为“主题”的作品。

但是,当我们将眼光放到整个中国的历史之上,以一个上帝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场战争的话,你会发现赤壁之战可以说是造成中国之后长达几百年苦难的罪魁祸首。

原因:

为何说赤壁之战会造成了中国后面几百年的苦难呢?首先得从它的影响说起,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就是它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或者换句话说,它大大延缓了中国大一统的进程。

而这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那就是几十年的战乱不断。或许从后世的角度来欣赏的话,这几十年的战乱让无数的英雄横空出世,并在青史之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可谓是让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之世。但如果站在当时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看的话,那无疑是一个可怖的乱世,人们食不果腹,承担着战争带来的赋税压力以及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威胁。这几十年的战争带来的是巨大经济创伤和人口损失,让当时的中国一蹶不振。

当经过漫长的战乱之后,中国终于统一,但人们面临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巨大威胁,或许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是和乐融融的民族大融合,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汉家积弱,北方胡人南下肆意劫掠,长江以北全部沦为异族牧场,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死在少数民族铁蹄之下的人不计其数。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三国鼎立之后的几十年战乱所造成的,那作为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赤壁之战理所当然的应该背一个锅,如果赤壁之战不是吴蜀联军击败了曹操,而是曹操大败了联军,最终统一了中国,想必在曹操这位枭雄的带领之下,未尝不会再出现一个像汉朝那样强盛的王朝吧。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真正的历史是曹操大败于赤壁,中国也没有统一,而我们也只是站在一个超脱的角度来评论这些历史往事,只看到了天时和地利,而没有看到最重要的人和,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信念,或许少了刘备孙权,也会出现李备、张权来阻止曹操一统的步伐。历史无法改变,往事已矣,只留后人遐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