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被导弹瞄准后的警报是什么原理?
就像是收音机的天线可以接收到无线电波一样,战斗机的雷达告警装置,也能接收到连续的雷达波束照射,然后他就会发出“滴啦、滴啦”的声音,告诉飞行员他被锁定了。
现代战斗机被导弹攻击时,往往接收的不是导弹迫近的信号,而是敌机火控雷达的连续高强度照射。简单来说,当一架飞机要用导弹攻击另外一架飞机时,他的火控雷达需要持续的跟踪和锁定敌机,此时的机载火控雷达会以较小的扇面,进行“目标凝视”,集中雷达波束扫描敌机,以获取敌机的速度、方位、距离、姿态等精确信息,然后引导空对空导弹对敌机进行攻击。
此时,雷达波束照射的强度很高,据说俄罗斯的米格-31战斗机在使用无源相控阵雷达锁定照射目标时,产生的功率可以将1公里外的鸡烤熟。虽然这是夸张的宣传,但是也足见战机雷达锁定目标时的功率之大。以现代的科技,很简单就能查找和接收这样的雷达扫描信号,而一旦飞机被敌人的火控雷达照射,他的雷达告警装置就会很快感应到强烈雷达波束,进而发出告警的声音。
再者,现代的空对空导弹也可以分为红外制导、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动制导等制导方式,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自身就有一个小型的雷达,当他锁定敌机进行跟踪时,也会发出强烈雷达波束,从而让敌机可以感受到被攻击;而红外制导导弹,也可以被战机的红外告警装置发现,从而提醒飞行员,自己的飞机被攻击了。
一般而言,现代空空导弹一经锁定就很难摆脱,毕竟导弹比战斗机机动灵活的多,速度也更快,毕竟导弹个头小、推重比大,且没有飞行员驾驶,不需要考虑人的承受力。因此,现代对空导弹一般可达20-30G的机动过载,而战斗机大都只有8G左右的机动过载,所以很难逃脱被导弹攻击的命运。
所以,各国即便不开战,有时也会打开火控雷达照射敌机,让敌机座舱里告警装置乱响,引起敌机的紧张和躲避,这样也可以起到驱赶敌机的效果。在演习中,双方的战斗机也无需真的开火,只需要用雷达照射了对方,就算是将对方击落。而判定是否被跟踪和击落,就看雷达告警装置响了没有了。
最后,其实战斗机在发出雷达告警的声音后,飞行员最好的选择是跳伞,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躲避导弹。因为实战中飞行员很难躲过导弹,与其造成机毁人亡,还不如跳伞保护宝贵的飞行员。当然,有些飞行员可以在雷达告警装置大声报警时,冷静的躲过导弹攻击,但是这样的尝试还是十分危险的。以上就是战机雷达告警装置的原理。
飞机被导弹瞄准后的警报是什么原理?
谢谢邀请!现代作战飞机被导弹瞄准后都会发出警告,这是因为,飞机被导弹的制导雷达锁定后,不断的有雷达波连续照射战机,所以,飞机的传感器就会探知扫来的雷达波,并通过机载设备向飞行员告警。这在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比如美国片《深入敌后》,美军飞行员驾驶的F/A-18F被塞尔维亚地面部队萨姆导弹雷达捕获,战机立刻就发出了警报。
雷达锁定飞机后,导弹经过预热都可以发射,这时,机载告警设备会发出越来越急促的报警声,提示导弹在逼近,如果是雷达制导导弹,不管是半主动雷达制导还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雷达开启后,也有雷达波照射过来,战机告警设备也会识别出来,战机飞行员立刻就会做出抛洒反雷达箔条干扰弹进行干扰,同时进行大过载机动,躲避导弹的攻击。
这张图就是我军歼-16战机挂载的新型超远程空空导弹,这应该就是主动雷达制导头,这种先进导弹的不可逃逸区范围很广,射程也很远,一般被这种导弹盯上,敌机是凶多吉少。
而PL-10E就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红外制导空空格斗导弹,这种导弹靠盯着敌方战机的尾喷口强红外辐射进行攻击,当然作为先进导弹,它也有迎头攻击能力,被红外制导导弹盯上后,战机也会发出导弹逼近的告警声,红外制导导弹是被动攻击型,它的制导头不发出雷达波探测目标,而是被攻击战机本身的红外特征被其捕获,所以,被其追击的战机飞行员会发射红外诱饵弹,也被称作红外干扰弹进行干扰,对抗,但先进的红外制导导弹现在能识别诱饵和真目标,要干扰特别不容易。
告警装备就是这么个原理,虽然很多战机最终还是难逃一劫,但这东西还是有作用的,起码不会被导弹盯上了还浑然不知,能不能躲过就看飞行员的技术和战机性能加上运气了。(NT)
飞机被导弹瞄准后的警报是什么原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被导弹瞄准后确切的说是被火控雷达锁定,火控雷达是战斗机武器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给导弹输入攻击诸元,并用雷达信号引导导弹飞行。当飞机被雷达扫描时,照到飞机上的雷达波能量较少,而且是来回扫描的。飞机上的雷达警告系统,接收到飞机表面的雷达警告天线接收到的雷达波,会提示飞行员在某个方向有雷达的扫描。当飞机被雷达锁定时,锁定需要雷达集中能量照射飞机,飞机的警告天线会接收到连续强烈的雷达波照射。这个时候飞机的雷达告警装置就会发出报警,提示飞行员飞机被锁定。另外,红外锁定是完全被动的原理,被锁定的飞机没有办法得知自己被锁定。现在先进的三代半,四代机,有全向红外接收警告。告诉飞行员有高速接近的物体,这就可能是导弹。以上仅个人的知识储备,来跟大家分享,如有不同观点或者补充,在此多谢指点,谢谢大家。
飞机被导弹瞄准后的警报是什么原理?
答,
飞机根据导弹系统的制导方式,还有就是发现雷达信号如何探测到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装备相应的预警装备的。
按照发现飞机的设备以及导弹的工作原理,告警设备的远距离的告警,分为雷达、 红外和激光告警设备。
飞机在作战时,也是根据雷达发现目标的,自己发射的导弹,也是由雷达,红外线和激光等制导,为此,告警设备根据锁定自己的雷达波通过敌我识别,判读敌我,如果是敌人的就可以把信息传递到监视屏,这包括被什么样的的武器(雷达或导弹),距离自己的数据,什么位置,要是导弹发射系统,还有就是导弹发射了没有,驾驶员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预判,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规避被击落的危险。
前一段时间看到以色列的空军,利用预警机雷达来发现对方的目标,通过预警机来跟踪飞机,同时通过通讯设备,让自己的飞机起飞,接近目标后发射,由预警机的雷达制导,这样的话,飞机就很难得到有效的预警。
另外我觉得可视技术及通讯设备数据链的完善,以后有可能在400公里左右,(预警机飞行的安全距离,)通过无人机,无人机器人等构建视频成像和热控仪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采用以上的技术突破,那么现有预警设备有可能会成为辅助设施。
飞机被导弹瞄准后的警报是什么原理?
现代战机安装有雷达告警装置,可以侦测到扫描自己雷达波的强度和频率,进而判断出战机是不是被锁定。这并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基本上在战机上很容易实现!只要搞清楚雷达告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能很轻易地弄清楚为啥那么战机在被锁定之后会发出警报!
战斗机雷达告警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战机雷达告警装置实际上可以简单理解为一部雷达波接收装置。和搜索飞机的雷达接收机拥有一样的能力,但是灵敏度上却远高于搜索雷达的雷达接收机。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搜索,当雷达波遇到战机目标的时候,会被反射回来。现代隐身战机之所以隐身是因为通过将雷达波散射掉或者吸收掉进而让雷达波不能原路返回,这样搜索雷达的雷达接收机接收不到雷达回波就是没有发现目标。而非隐身战机的雷达波返回被雷达接收机接收到之后,雷达就判断出了某个方位有飞行的飞机,进而就可以将雷达对这一空域的扫描速度变快,或者说直接对着这一个方位发射雷达波,通过两次间隔接收到的不同雷达回波的信息,就可以判断出飞机的高度,速度,距离以及方位等信息。进行持续不断地跟踪,理论上就可以引导导弹进行攻击了。所谓雷达锁定战机,可以理解成用雷达波将飞机瞄准了,接下来发射的对空打击武器就是这把瞄准的枪射出去的子弹!
而飞机雷达告警装置,本质上是在自己的机身部位安装雷达接收装置,一般雷达接收设备安装在飞机机翼的多个部位,以可以接受多个方向上的雷达波。当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雷达波按照一定的频率和速度对机身进行扫描,比如雷达15秒转一圈,理论上也是15秒对飞机扫描一次,飞机上的雷达波接收机接收到的频率如果一直是这样,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自己还没有被锁定,至于是不是被发现了,战机其实并不知道。当战机上雷达接收机接收到对自己扫描的雷达波频率变快了,比如原来15秒扫一次,变成了5秒一次,说明雷达已经发现了自己,雷达正在从搜索模式转为跟踪模式,当战机雷达接收机接收到雷达波的扫描频率再次加快,比如由原来的五秒扫描一次变成了1秒,甚至更短的时间,说明雷达已经从跟踪模式转变为锁定模式了,也就意味着战机被瞄准了!
上面我们说过,战机雷达告警装置上的雷达接收机的灵敏度是比雷达自身的接收机更高的,这是什么原理呢?我觉得这个值得说一说!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空探测的时候,简单比方,发出电磁波的波束是10道。在高空碰到战机的时候,会因为战机的外形有一部分散射掉,只有一半或者更少的雷达波会原路返回。这也就是说,搜索雷达发出的10道搜索雷达波自己本身的接收机可以接收到的只有5道甚至更少。但是战机接收机却可以将打在自己身上的全部10道雷达波都接收到。
这种表述可能有点不准确,但是就是这么个意思。当战机在远距离接近探索自己的雷达的时候,其实在远距离上,战机已经接收到了雷达对自己的探测,但是这时候反射回去的雷达波强度不够,实际上搜索雷达的雷达接收机还不能接收到足够强度的雷达回波。也可以简单将这个事情表述为,战机是比搜索自己的雷达更早地知道搜索雷达的存在的,而且根据雷达波接受的信息强度大概可以判断出方位信息。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战场上,先进战机雷达或者重要战场雷达都选择无线电静默的原因,你在搜索别人的时候,你自己其实也已经暴露了!
无论是雷达还是导弹的制导雷达,转入锁定模式的工作方式都是一样的。影视剧中那种花式躲导弹的战斗机都是博人眼球而已,导弹对飞机的攻击其实速度很快,战机飞行员可选择的操作很少!现代导弹攻击战斗机的速度一般达到4马赫以上,而导弹的射程一般并不远,比如咱们经常说的空空导弹,格斗导弹的射程只有几公里,而中程导弹的不可逃逸距离大概只有45公里,这样的距离对于导弹来说也就是几秒钟十几秒钟的事情。
当雷达锁定敌方战机的那一瞬间,空战另一方的飞机就会选择将导弹打出去。这个时候,留给被打击飞行员的时间已经非常少了,少到只有十秒钟甚至更短。所以飞行员可以选择的只有发射诱饵诱骗导弹,或者可以直接跳伞。现代对空导弹已经发展了四代,抗干扰能力非常出色,诱饵或者箔条一般不能骗最新的导弹。
这也就是现代空战所谓的发现即摧毁理论。我有一个在空军部队服役过的朋友曾跟我提起,现代战机在对地打击或者对自身目标进行保护的时候,安全距离是300公里之外,一旦进入目标300公里之内,就意味着自己随时会被击落,这就是现代空战的特点,武器性能的优秀已经可以让现有的干扰手段全部失效!所以影视剧中那种可以花式躲导弹的桥段大家看看就好,只要被锁定,基本上就意味着被击落!
最后回到主题,如果大家没有看懂上面的描述,我们来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黑夜去攻击一座有探照灯的炮楼。探照灯就相当于搜索雷达,而进攻的战士就相当于战斗机。当探照灯有规律的旋转防御目标靠近的时候,就相当于雷达的搜索状态。一旦探照灯发现了进攻战士,就会在它发现的方位来回的搜索,这也就相当于雷达发现了战机进入跟踪状态。当确定了进攻人员的位置,就会把探照灯一直对着进攻一方的战士照,这就叫做锁定!而低下进攻的战士,不但可以从一开始就知道探照灯找到自己了,更知道自己暴露以后探照灯对自己的搜索行为,当探照灯刺眼的灯光对着自己的时候,您就能想到,上面有几条枪正在瞄准自己的脑袋了!
飞机被导弹瞄准后的警报是什么原理?
美军AIM-9X“响尾蛇”格斗弹的引导头,它是由高感光的锑化铟材料制成,以128×128基阵形式排列,原理类似蜻蜓的复眼,并且用液氮进行冷却,引导头被安装在一个万向支架上面,有很大的转动视角,可以随着目标的红外光源移动进行捕捉和跟踪。
通常来说对空作战的导弹(包括地空导弹)分为红外制导型和雷达制导型,前者用于50公里内自动探测和锁定敌机、后者先是由机载或者地空导弹火控雷达跟踪并锁定飞机,导弹发射后在前半程由雷达进行制导,也就是通过数据链控制导弹朝目标方向飞去,不使其偏离,距离目标还有十几公里或者更远一些距离时,导弹自身的雷达开启去跟踪和锁定目标,直至将目标击落。
电影《深入敌后》F18战斗机就被SA-8“壁虎”地空导弹锁定了,该导弹就是由雷达制导的。
那么,战斗机是怎么知道来袭的导弹呢?这是因为现代战机都安装了红外/紫外光学告警和雷达告警器材。
“阵风”战斗机上的光学和雷达告警器安装位置,为360°球形覆盖。
所谓光学告警,就是空–空和地空导弹本身也由火箭发动机推动向前的,发动机也会排出高温尾气,形成较高强度的红外特征,而在高空当中温度很低反差会更加强烈,并且在高空当中除太阳之外很少有其它的红外线杂光源影响,虽然紫外光有可能遮蔽红外光,但战斗机上的光学告警器是能分辨出来的,当告警器探测到极速跟踪而来的红外光团后就会发出蜂鸣声,同时在显示器上直观告知飞行员来袭导弹的方位、速度和距离,使飞行员提早发射热敏弹去干扰红外制导导弹的引导头,逃避导弹的打击。
“山毛榉”地空导弹的雷达引导头,既然是雷达它就要发射出雷达波,同样也会被战斗机上雷达告警器被动探测到,同样也会将来袭雷达制导导弹的数据通过显示器告知给飞行员,再采取措施躲避跟踪和打击。
苏57战斗机的雷达告警器和光学告警器分布的位置,其实战斗机不只是被动防御,目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主动进行电子欺骗和电子干扰,让敌方的雷达和光学器材捕捉不到飞行轨迹,这样就没法进行锁定了,主动干扰的好处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如果被敌方锁定了逃脱的概率只有50%…而主动干扰再加上使用反辐射导弹对敌方火控雷达进行硬杀伤效果就更好了,在敌方没发生导弹之前将敌人雷达干掉了也就消除了威胁。
当然,现代战机是主被动防御同时进行,就算是被锁定了也会有很多办法进行干扰。
总之,飞机和导弹之间的斗法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有60多年了,随着彼此的进步出现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比拼,到目前胜率各占50%,并没有形成一边倒的优势,那一方面训练更充分,对武器的掌握越熟练,谁的获胜概率就会大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