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不制造大型战列舰,都以驱逐舰和护卫舰为主?
因为战列舰已经被核潜艇取代了,没错是核潜艇,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军舰。很多人都说,导弹时代的来临让战列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实际上,导弹除非是核弹头,否则现有的什么鱼叉导弹、YJ83导弹、俱乐部反舰导弹等都不足以对战列舰构成威胁,最多在战列舰厚重的装甲上穿一个小坑,根本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图为战列舰的装甲防护结构,上图为俾斯麦号战列舰的防御示意图,左右上角分别为其两侧的装甲带厚度。下图为战列舰的上下甲板和中甲板装甲设置以及防鱼雷结构示意图。
战列舰排水量巨大,二战末期,最大的大和级战列舰已经到了7万5千吨级的排水量,和小鹰级航母有的一拼。除了排水量巨大,他的装甲防护非常完善,舰体主要结构被300mm以上(大和级主装甲带最厚处为410mm)的钢装甲覆盖,甚至用上表面硬化技术,硬化层有时候都能达到100mm以上,这样的装甲厚度,用鱼叉反舰导弹轰击上百枚都奈何不得。
图为美国海军衣阿华级战列舰,他是世界上退役最晚的战列舰,一直服役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可谓是战列舰的绝唱,他也被认为是航母最好的护卫舰。
要对付战列舰,最好的办法无非是铁炸弹轰穿甲板,高爆炸药直接撕碎里面的结构,或者是使用鱼雷直接轰击战列舰的脆弱“下三段”,但是想要依靠反舰导弹击沉战列舰,最多把战列舰的上层结构给毁掉,战列舰核心的下层甲板,也就是装甲重点防护的动力区域、弹药区域、炮塔等区域都很难被反舰导弹威胁到。
图为俄罗斯海军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他的吨位较大,有主装甲带,一直被当做是战列舰的继承者。
战列舰其实并非是被那些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所取代、所淘汰,他也并非是被航母直接淘汰,毕竟战列舰和航母是有过100年的并肩作战历史,而且他们的配合天衣无缝,战列舰在二战也一直被当做是航母最好的贴身护卫,就算是二战后,在冷战初期美国也保留了一些战列舰,苏联虽然没有战列舰,但是冷战时期也发展了类似于战列舰概念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一直被简氏防务分类为战列巡洋舰,就因为他厚重的装甲和强悍的火力,主要就是提高舰队作战的稳定性。
上图为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下图为大和级战列舰,战列舰是海军在进入内燃机时代后,担当主力舰时间最长的军舰。
战列舰是被潜艇,尤其是核潜艇淘汰的。战列舰如果还存在,那么他的移动相对笨拙,体积巨大,目标特征明显,二战时期的无导引鱼雷都能轻松命中,更不用现代化的线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声自到鱼雷等导引式鱼雷了。这些鱼雷的口径也越来越大,威力越来越强,可以说,只要现代的潜艇找到了战列舰,分分钟就能发射鱼雷并且命中目标,很简单就能击沉一艘战列舰。
图为英国海军机敏级核潜艇,英国海军水面舰艇几乎没有对地打击和对海攻击能力,这些任务全靠机敏级核潜艇完成。
毕竟鱼雷的毁伤力也不光是自身爆炸的威力,他在水下定向爆炸,把能量定点释放在舰体脆弱的下部,在剧烈的震荡中,舰体最大的损伤其实是来自于自身重量和结构震荡带来的结构性损伤,因此越重的战舰,在鱼雷的打击下越容易被重创,一般而言,不超过4枚重型鱼雷就能彻底击沉一艘战列舰,这对于现代潜艇而言,非常简单。
上图为我国海军093G攻击核潜艇,下图为俄罗斯海军亚森级攻击核潜艇,可以说,正是核潜艇的出现,才导致了战列舰的消亡。
因此,现代攻击核潜艇重新成为大国海军的海上决战兵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海军中,除了航母之外,舰级最高的也是核潜艇,都是一等舰,而且攻击火力除了航母也主要来自于核潜艇,他们的打击能力远比水面上的驱逐舰要强得多。所以,战列舰的地位实质上被核潜艇取代了,造成了如今世界上没有战列舰的情况,毕竟巨大的铁王八,也有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不制造大型战列舰,都以驱逐舰和护卫舰为主?
战列舰,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海上装甲最厚重,舰炮口径最大、射程最远、弹丸爆炸威力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曾一度成了海上的霸主。
二战时,随着航母成了舰队的主力,战列舰遭遇了从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的沉重打击,自诩为“永不沉没”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大和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高达7.2万余吨,装备有3座3联装460毫米舰炮,照样被美海军舰载机投掷的航弹和鱼雷炸沉,事实上宣告了巨舰大炮的战列舰时代的结束,航母已经取代战列舰,成了海上的新兴霸主。
战后,不要说是战列舰,就是战时的重型和轻型巡洋舰都日渐式微,拥有巡洋舰的国家可谓寥寥无几,目前也没有国家再开建新的巡洋舰,且海军水面舰艇中驱逐舰和护卫舰成了舰队主力,除了航母等大型舰艇以外。
驱逐舰和护卫舰,属于海军的多功能战舰,排水量在数千吨至万余吨区间,一般雷达、声呐、数据链、卫星通讯、舰炮、近防炮、鱼雷、导弹、火箭弹、反潜直升机等探测设备和武器装备样样不缺,具备防空、反潜、对海(岸)打击能力,执行巡逻、警戒、侦察、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等任务。
现代化的驱逐舰和护卫舰,都是航母作战群的主力护航舰艇,同时也能和综合补给舰等其他舰种组成海上中远海中小型海上战斗群,使用时非常灵活机动,除了上述任务以外,还能遂行护渔、搜救、撤侨、反海盗、外访等任务。
由于驱逐舰和护卫舰吨位适中,单价远逊于航母等大型舰艇,因此,是中等以上海军强国研发装备数量最多的舰艇,也是海军绝对的主力舰艇,在海军舰队中的地位非常高,用途有最为广泛,深受各国海军重视和发展。
驱逐舰和护卫舰,由过去排水量千吨级别的小型舰艇,逐渐向中大型化发展,演变为一种多用途的水面舰艇,由最初只配备火炮,到配备火箭和鱼雷,到当下以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甚至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等主战兵器为主,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因此,战后各国海军就不再建造笨重的战列舰,除了部分国家海军拥有航母以外,一般驱逐舰和护卫舰,在其他国家都是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了,也是许多国家海军绝对的主力舰。
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不制造大型战列舰,都以驱逐舰和护卫舰为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这三种舰:
战列舰(Battleship)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攻击与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
驱逐舰(英文: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9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以来,海军重要的舰种之一,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中型军舰之一。
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多种武器,既能在海军舰艇编队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承担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担任支援兵力,担任巡逻、警戒、侦察、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任务以及提供无人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
现代驱逐舰主要职责以护航为核心,同时拥有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广泛的作战职能使得驱逐舰成为现代海军舰艇中用途最广的舰艇,代表: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055型驱逐舰。
护卫舰(英文名称:Frigate )是以导弹、舰炮、深水炸弹及反潜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任务以及提供无人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
护卫舰是以反舰/防空导弹、中小口径舰炮、水中武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反潜火箭弹等)为主要武器的中小[1]型战斗舰艇。它可以执行护航、反潜、防空、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曾被称为护航舰或护航驱逐舰。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是在吨位和火力上仅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只,但由于其吨位较小,自持力较驱逐舰为弱,远洋作战能力逊于驱逐舰。
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当代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护卫舰代表:维斯比级巡逻舰、濒海战斗舰、057型护卫舰。
为什么战列舰逐渐被驱逐舰和护卫舰取代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超视距作战成为主要作战模式,形成以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航母为中心,驱逐舰和护卫舰为羽翼,主要打击力量从战列舰和巡洋舰转为海军航空兵,战列舰和巡洋舰地位下降。航母战斗群即可以在海上对决,又可以对陆上目标实施打击。航母战斗群多艘舰艇参与形成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力量。
第二另外随着导弹技术,海军海战主要武器由火炮、鱼雷变成了导弹和飞机,在导弹面前,战列舰、巡洋舰的重甲显得很无奈,而过大的目标过低的航速使其更容易成为导弹和飞机的靶子。就现代来说,巡洋舰和驱逐舰武器其实差不多,所以逐渐被速度更快,反应更灵敏的驱逐舰所取代。第三战列舰以大口径火炮为主要的武器,不适合新时代的需求,巡洋舰和战列舰被淘汰,新时代的军舰,集多功能,驱逐舰的吨位和火力达巡洋舰的标准,而且多功能,武器多样和先进。
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不制造大型战列舰,都以驱逐舰和护卫舰为主?
由于技术进步,现代海战已经变成飞机和导弹的天下,所以大舰巨炮时代已经过去了!
由于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太大,军舰的吨位必须足够大才能承受住,这就是在飞机和导弹之前,所有国家都要建造战列舰的原因。就是为了搭载更大口径的火炮。海军讲究的是火力投送密度。在没有舰载飞机的时候,战列舰的火力投送密度是最高的,当然就是战列舰背着大炮筒子统治海洋了。而且火炮口径越大,火力投送密度越高,于是战列舰也造的就越来越大。
但时代在进步,到了舰载飞机成熟以后,火力投送密度最高的方式就成了舰载飞机了,这就是航母替代战列舰的原因。因为舰载飞机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在更远的距离上攻击敌人。如此一来,战列舰的火力投送优势就完全被舰载飞机比下去了。于是航母替代战列舰成为海军核心就顺理成章了。此时,航母越造越大的原因是,更大的航母就可以携带更多的飞机,也就等同于携带更多的攻击力了。此时,装备得起航母的国家,就以航母为核心,其他军舰都是航母的护卫和辅助舰。
且技术进步,让导弹也变成了另一种超越火炮的攻击方式,成为仅次于飞机的一种火力投送手段,用比火炮射程更远更精准的方式发起进攻。导弹发射没有那么大的后坐力,也就不需要大型军舰来搭载,所以各国就倾向于用装备反舰导弹的小型军舰替代以火炮为主的大型军舰。
至此,因为飞机和导弹在火力投送上都优于火炮,所以大口径火炮在海战中就变成了落后的作战模式,为承受大口径火炮后坐力而出现的战列舰也就变成了无用武之地的靶子,当然就是赶紧退休了。
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不制造大型战列舰,都以驱逐舰和护卫舰为主?
战列舰(Battle ship)依靠数量众多的大口径巨炮为攻击手段,同时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远洋续航能力,在以吨位、装甲和火炮为核心的战舰时代,它就是一幢移动的海上堡垒,是无敌的巨无霸,是海洋大国们舰队的核心中坚。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列舰迅速让位二线,战后更是直接被淘汰。新崛起的航空母舰直接挑战了战列舰的生存地位,在攻击半径、机动能力、作战效能、经济性方面皆远超过战列舰,成为新一代的舰队核心。
美军曾经在战后重新启用了衣阿华级战列舰“衣阿华号”(BB-61)、“新泽西号”(BB-62)、“密苏里号”(BB-63)和“威斯康星号”(BB-64),这四艘姐妹舰在80年代中期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参与了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
改装过后的“衣阿华级”装配有8座4联装“战斧”发射箱和4座4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还安装有4台“密集阵”近防炮,为此削减了4座127mm副炮和几乎全部的40、20mm高炮。
1991年海湾战争时,“密苏里”与“维斯康星”进入海湾地区,与1月17日凌晨对巴格达进行了“战斧”打击,随后开始靠近濒海区域,自2月4日起对科威特地区的伊拉克军事目标展开炮击,截止2月28日收兵,两舰83次炮击任务共打出1102发406mm主炮弹药,每艘“衣阿华”都有超过20枚的战斧发射数字。
不过,尽管她们很卖力的表演,却愈发坚定了美军将其退役的决心,美国人经此一役后发现战列舰已经完全成了鸡肋,哪怕你换上现代化的电子系统,加装上现代化的导弹,仍然难掩她们理念上的落后。海湾战争时的两艘“衣阿华”实际已经成为大号的“火力支援舰”,而且表现的并不比普通的巡洋舰、驱逐舰更抢眼;被人津津乐道的406mm大炮轰炸,说白了只是因为库存的炮弹够多没地方用罢了,离海岸稍远一点的地方完全够不着,过于凶猛的炮击还非常容易波及平民,与“精确打击”之道完全背道而驰。
这些战列舰的自我生存能力还比较堪忧,需要与航母近似的编队进行维持,还不如一艘巡洋舰好用。
战列舰的使用维护费用惊人,它堆满了琳琅满目的系统,整个就是一混搭风,维护费用繁多。改装后57000吨的满载排水量、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锅炉和4座Westinghouse蒸气锅轮机再加上212000马力的主机功率,光燃油一次就得负载8765吨,已经快够上“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的标准了,此外还需要1800个舰员来开动她。
看看,如此吞金巨兽无法在海上对敌,只能在欺负弱国时打打顺风仗,还留着作甚?有这钱养一艘航母不行吗?现代航母搭配现代战机,能完成的任务远超一艘除了壳子硬、吨位大、炮巨别无所长的战列舰,还不如造航母。
至于为什么现代大多数国家都只制造驱逐舰和护卫舰,这当然是因为“穷”啦。口袋里只够贷款买吉利自由舰的钱,你会去买陆地巡洋舰吗?
世界虽大,真正自二战后崛起的国家没有几个,大部分国家仅仅只是摆脱了殖民地的身份而已,上到飞机大炮,中到武器弹药,下到面包医药全得靠进口,军舰都造不出谈什么是战列舰还是驱逐舰呢?
上图.印度“国产航母”
当然,这个“穷”不光指的是经济能力,还有许许多多方面的因素,否则阿拉伯人看着那么有钱,狗大户们怎么没憋出航母?大型战舰无论是航母也好,战列舰也好,都与国家整体的硬实力相挂钩,实力够了,还得有经验和配套使用能力,否则一味搞大船的结果就是印度那样,国产航母造了个壳子漂水上歇菜。或者像泰国海军那样,买了人家的航母,用个几年成了抛荒的破烂。
上图.法/意“地平线”级护卫舰也就他们自己这样称呼
而现代驱逐舰与二战的同行们其实已经没多大关联,只是单纯作为舰队任务舰型分级名称存在。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研制的“地平线”,怎么看怎么是艘驱逐舰,结果法国海军没有驱逐舰这个名称,而意大利因为二战原因规避驱逐舰字样,两国便干脆称之为“护卫舰”了。
上图.055型导弹驱逐舰
现代驱逐舰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叫“导弹驱逐舰”,导弹的日趋完善让驱逐舰被赋予了新时代新的意义,海战不再以战舰的火炮对轰来展现,其作战距离动辄以百公里甚至千公里计,这种情况下综合能力强悍的驱逐舰上可防空反导,下可反潜护卫,本身还是拥有巨大攻击能力的反舰导弹平台。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海军来说,驱逐舰是相当经济的船型,一船在手,可以干很多事儿。
上图.美军佩里级护卫舰
现代护卫舰则更多的成为驱逐舰次一级的功能船型,尤其当前驱逐舰吨位逐渐扩大,不断往万吨级发展的趋势下,吨位较小的护卫舰更是成为经济性的代表,被作为驱逐舰的补充大量填充进海军,成为各国海军最普及的船型。有些国家并不称护卫舰为护卫舰,他们也称之为“护航驱逐舰”。
上图.054A型的 柳州号、大庆号、三亚号
例如我国的当家饺子054A型护卫舰,它拥有135米的舰长和16米的舷宽,满载排水量4200吨,续航力4000海里,带有隐身外形舰炮和4座8联装垂发和2座4联装“鹰击83”反舰导弹,还带有2座730(分钟射速4200,部分型号据传已上1130)近防炮和卡28直升机。
上图.051G2型 珠海号
反观曾经的老主力驱逐舰051型,舰长132米,舷宽12.8米,续航力3000海里,舰身数据就比054A小,武器靠的是4座4联装“鹰击82”导弹和1座8联装“海红旗7”,近防靠的是2座25mm速射炮(分钟射速270)和4座双37高炮(分钟射速180),这“驱逐舰”怎么也不如054A这“护卫舰”。
上图.日向号直升机驱逐舰
还有日本人,他们的“日向级”、“出云级”明明都达到直升机航母的标准了,甚至预计搭载F35B型战机,却依然长期以“驱逐舰”自居,17000吨的排水量。
总而言之,驱逐舰与护卫舰在当代其实略有点“伪概念”,不过正是因为其功能的广泛,较为模糊的界定,良好的经济性能,故而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所钟爱。毕竟护卫舰、驱逐舰对一般国家来说也够用了,战列舰都达到航母那个标准了,大国不会用这种淘汰货,小国更是造不起也买不到更养不起。
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不制造大型战列舰,都以驱逐舰和护卫舰为主?
“大和级”战列舰前甲班上的两座“九四式”三联460毫米舰炮。
战列舰是二战之后就被马上淘汰的舰种了,这种海上堡垒在一战的时候还能凭借大舰巨炮的威力称霸大洋,而战后的20年随着飞机工业的进步,战列舰的价值越来越贬值了,就拿“大和级”战列舰来说,从偷袭珍珠港开始—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一直到琉球群岛战役“大和号”被击沉,它虽然待在日本联合舰队当中但是它一炮也没向美国军队射击过,只是在美军舰载机围攻的时候开了那么几炮,没有击落任何美军飞机…日本二战之前花费巨资建造的“大和号”和“武藏号”在海军舰载航空兵兴起时代完全成了“废物点心”!
所以,二战之后除了美国海军的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因为是新舰退役拆除太可惜继续维持服役外,战后还有较多艘战列舰的英国将它们全部退役了,美军的旧式战列舰也都退役拆除。
时间进入到1960年代随着导弹技术完善,永久性的终结了战列舰再次复活的可能,因为导弹的射程已经超过了战列舰主炮的射程并且更加准确,通常来说SS-N-2“冥河”或者SS-N-3“沙道克”这样的大型反舰导弹,10多枚就能将战列舰的上层建筑全部炸烂,战列舰也就被毁了,远比二战期间的战列舰之间的对轰或者舰载机使用炸弹、鱼雷有效的多,而且导弹的发射平台也更加安全。
衣阿华级战列舰最后改装后的标准,安装了4座四联“鱼叉”反舰导弹和4座四联“战斧”舰对地型导弹。
有人会说,进入到导弹化时代将战列舰彻底改装,升级为“导弹战列舰”是不是会有更大的战斗力?这个想法美国确实在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上考虑过,但首先是代价过于昂贵了,改装一艘的费用相当于一艘当时新建的“伯克l”型驱逐舰的费用。
第二,改装时仍然是安装现役的“鱼叉”反舰导弹和已经研制成功“战斧”反舰导弹,而这两型导弹其它型号的战舰也能安装,只是安装量多与少的问题,战列舰改装之后战斗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所以到海湾战争结束之后,战列舰永久性的退出了海军发展的舞台。
而导弹化时代“使得大舰巨炮”时代的驱护舰这类三、四等战舰的活力十足,有了导弹之后,反舰距离普遍提高到了200公里,还构建了远中近三层防空体系,甚至还具备打击内陆目标的能力,战斗力比战列舰提高了很多倍,而且驱护舰的建造成本也大大低于战列舰,也更适合形成数量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战列舰由于造价太高、海上目标太大,战斗力没有显著提高…等诸多原因没有必要再复活了,排水量适中战斗力强大的驱护舰则成为了海军主力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