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能拦住吗,原理是什么?
鱼雷当然是可以拦截的,因为鱼雷虽说是一种弹药,但是他却是一种自航式的弹药,如果去掉制导和爆炸载荷,那么他就是一个潜水自航器了。
图为渔网捞起来的鱼雷。
一个小一些的潜水自航器,速度大约20-40多节,也就是最快差不多不超过80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是可以拦截的,拦截的方式多种多样,较早的时候有防雷网,像渔网一样,鱼雷来了直接被兜在网里。
这鱼雷是一种自航器,加上一节火箭,就成了火箭助飞鱼雷,也叫反潜导弹。
后来又有了线导鱼雷,发射后鱼雷后面有一条长长的线,连着潜艇,这条线要发射鱼雷航行的各种信号,于是要拦截这样的鱼雷,就可以用干扰手段了,强大的电磁信号干扰,会让鱼雷在茫茫大海中丢失目标。
图为俄军装备的rbu1200反潜深弹。
再后来就发展出硬杀伤式的拦截手段,比如,俄罗斯的rbu系列反潜火箭深弹,根据规格不同,可以分为rbu1200,rbu2500,rbu6000,rbu12000等不同型号,不同型号的火箭数量,射程,攻击深度都不同。
图为我军护卫舰发射火箭深弹。
这些反潜火箭深弹可以密集的射击鱼雷来袭海面,可以有效的利用爆炸产生的震荡,破片,高温来损坏来袭鱼雷,或将其提前引爆。类似装备,我国和欧洲很多军舰上也都有,用途和方式也是大同小异。
图为我军装备的两种火箭深弹系统。
后来呢,还发展了更厉害的反鱼雷鱼雷,就是发射一枚鱼雷去打鱼雷,这是拿鱼雷当潜艇在打了,毕竟如今有些重型鱼雷,已经大的和一个微型潜艇差不多了,俄罗斯著名的波塞冬核动力鱼雷,就有20多米长。所以鱼雷打鱼雷,也是可行的。
图为火箭深弹爆炸场面,他能有效的拦截和杀伤鱼雷。
那最后,如果没拦住,就只能硬扛了,吃一发,看看沉不沉再说了。
鱼雷能拦住吗,原理是什么?
鱼雷当然拦的住,只不过不那么好拦而已,要知道这世界上有矛就有盾,你有导弹,我有反导,你有鱼雷,我就有反鱼雷措施。那么,对抗地方来袭鱼雷,我方军舰首先可以采用软对抗手段,例如拖曳式鱼雷诱饵、噪声干扰器和自航式鱼雷诱饵等利用声学原理诱骗鱼雷偏离目标的欺骗手段。
可惜的是软杀伤手段听起来很美,一开始用着也不错,但是这类声学原理欺骗诱饵只能对付一下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然而随着鱼雷制导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先进的线导和尾流自导鱼雷基本让这种声学软对抗手段失效。
当软对抗不行的时候,因杀伤手段也就开始上场了,而且现在东西方各国也越来越注重对于来袭鱼雷的主动杀伤手段,这类措施包括反潜深弹和反鱼雷鱼雷。
世界上的反鱼雷体系基本上分为美欧的“软硬结合”和俄罗斯的“暴力火力覆盖”两种。其中俄罗斯特色你懂得,就是各种“又大又粗”的深弹发射器,他们不仅没有淘汰在美欧基本已经销声匿迹的火箭深弹,还在2500深弹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了6000深弹、12000深弹,反正就是火箭深弹走到底。俄罗斯研究认为,远程深弹是一种廉价高效的反潜武器,而近程深弹则是反鱼雷神器,30公斤装药的2500深弹,可以使水中70米范围内的鱼雷电路失灵,然后大规模发射火箭深弹就可以组成一道密集的反鱼雷网。所以现代俄罗斯的反鱼雷系统就形成了:主被动鱼雷报警声呐+RBU1000深弹或者其他火箭深弹。基本上就是下面这个玩意儿: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美欧的反鱼雷思路,其中的经典代表作就是美国“AN/SLQ-25系统”,这种系统从七十年代开始使用并逐步改进,最初只装备两个SLQ-25拖曳式诱饵,在距离船体约400米距离处模拟舰船的噪声;接着该系统又逐渐加入了主被动鱼雷报警声呐;后来又增加了可从MK-36发射的火箭助飞干扰器。再到后来美国又研制加装反鱼雷鱼雷的 AN/WSQ-11系统,在布什号航母上测试时,7枚鱼雷全部拦截成功。
反正不管是哪方的技术,反鱼雷技术发展到今天,还是主要两种反制手段,一个是“欺骗”,一个是“摧毁”,只不过技术上又不同侧重而已。至于反制鱼雷的最后手段,那就是“硬抗了”,当所有手段都不灵的时候,就是考验你舰船设计和制造水平的时候到了,水面战舰的防鱼雷舱就是干这个活的,只要你舱质量过硬、设计合理、再加上点运气,硬抗几发鱼雷也不是问题(小舰除外)。
鱼雷能拦住吗,原理是什么?
图片上这枚鱼雷就是俄罗斯著名的65–76型鱼雷,雷长11米、雷径650毫米、重5吨、战斗部装药700公斤、航速50节、航程50公里,是一个巨大的家伙!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武器,一万吨级别的舰船只要被命中一枚就会炸成两截!当时研制它的目的就是要击沉美国的航母。
但是有矛就有盾,现代海军对于鱼雷的防御都会有软硬兼施的两种手段。
软防御就是:使用鱼雷诱饵模拟舰艇螺旋桨发出的搅打水的声音来迷惑鱼雷的声呐,使其判断失误转向去攻击诱饵而不是军舰。图片上是美军的AN/SLQ25A“水精”拖曳式鱼雷诱饵。“水精”诱饵说白了就是一个噪音发生器,一般布置在舰艉的直升机平台下面,由缆绳(内里有数据传输光缆)牵引,并且需要用绞车和数据传输的电控柜构成一个水声对抗系统。
包括“水精”在内的拖曳式鱼雷诱饵的作战方式大概就是:诱饵被抛投出去之后,绞车将光缆释放到一定的长度(实际上保证鱼雷攻击诱饵之后爆炸冲击波不伤及战舰),电控柜将声呐探测到来袭鱼雷的数据传输给诱饵,当来袭鱼雷处在最佳干扰位置时,诱饵发出与战舰螺旋桨噪音相似分贝的噪音,并且要大于螺旋桨机械噪音,比如:螺旋桨噪音是80分贝,诱饵就要发出100分贝,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鱼雷的声呐...放弃军舰而去攻击诱饵。一般来说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战舰都有鱼雷诱饵,图片上是“福特级航空母舰”使用鱼雷诱饵干扰“基洛级潜艇”发射的鱼雷。一般来说鱼雷诱饵系统都布置在舰艉出,这样便于牵引,图片里是日本“海自”的鱼雷诱饵,采用4联发射器。潜艇的鱼雷诱饵与水面战舰的诱饵有些不同,图片上是“小宋”的鱼雷诱饵,布置在艇艉,绿框里就是,它不需要由潜艇牵引而是自己浮动在水里,诱饵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舱是动力舱并且有牵引后舱的牵引绳,后舱是模拟仓。
潜艇的鱼雷诱饵的基本作战过程是:声呐兵发现来袭鱼雷后,艇长命令抛投鱼雷诱饵→鱼雷诱饵按照预定程序运动到来袭鱼雷前面最有利的位置→模拟舱前后门打开,动力舱的螺旋桨转动将大量海从前门冲入模拟舱→模拟舱内有一个尼龙袋迅速膨胀展开,充大成长茄子状的囊体(十几米长),尼龙袋表面有金属膜可以模拟艇体→当来袭鱼雷到来的时候在它前面就会有一个或者两个声呐回波、诱饵动力舱螺旋桨噪音、磁场强度很高的“模拟潜艇”...。
总体来说水面舰艇和潜艇的鱼雷诱饵还算是比较有效对抗鱼雷的装备,但是随着鱼雷智能水平越来越高,鱼雷诱饵作用目前也有些力不从心,需要用硬杀伤装备配合使用。054A护卫舰正在发射反潜火箭弹,反潜火箭弹这种装备不但可以打击潜艇,也可以打击来袭是鱼雷...当战舰上声呐探测到来袭的反舰鱼雷后→通知给反潜指挥中心,通过对声呐回声分析计算出来袭鱼雷的方位、距离、航速→数据传给鱼水雷部门,根据数据控制反潜火箭发射器,调整仰角后发射...两座反潜火箭发射器可以十多枚火箭弹,覆盖范围有几千平米,打击深度在1~200米,这样强大的火力消灭一枚来袭鱼雷还是很容易的 。除了反潜火箭发射弹之外,战舰上面的轻型反潜鱼雷也具备“反鱼雷”的能力,反舰鱼雷都是长度7~8米,雷径533毫米以上的大家伙!它在水里航行时螺旋桨噪音也是很大的,舰艇的声呐要是性能先进可以在10公里外发现它,反击时间还算充裕,但反潜轻鱼雷反击鱼雷的效果不如反潜火箭弹,十几枚大口径火箭弹拍下去打击力度要比一枚反潜轻鱼雷有效的多。
总之,战舰或者潜艇防御来袭的鱼雷首先要自身的主被动声呐探测能力强才行,声呐落后发现来袭鱼雷距离短,自身就很危险了!还有就是“软硬杀伤”能力都要具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防御鱼雷,更主要的是要有打击鱼雷发射平台的能力,将平台摧毁也就消除了鱼雷的威胁。
鱼雷能拦住吗,原理是什么?
答案是:可以,所谓的拦住,其原理就很简单的,就是硬摧毁,直接引爆鱼雷,这一技术实际上还是可行的。
目前对付鱼吉攻击的手段,实际只有二种,一个是软杀伤,一个就是硬摧毁,前者就是进行多种多样的干扰,造成鱼雷制导系统判断失误,从而避开了主要目标,射向假目标,但是这个技术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是鱼雷的攻击方式不是简简单单仅干扰就没事了,在许多情况下,鱼雷的攻击距离相当近,进行规避的机会非常小。
各国目前重视的发展,还是如何进行硬摧毁,也就是说对于来使用各种武器将其击毁,目前来说有研究,反鱼雷的鱼雷,一款小型鱼鱼直接去撞击来袭鱼雷,也有采用反潜火箭弹去炸鱼雷的方式,还有的使用舰炮等方式进行摧毁,总之,不管采用那种,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只是效率高低的问题。
鱼雷能拦住吗,原理是什么?
鱼雷能拦吗?
能拦但基本很难拦住,
鱼雷有不制导的,有制导的,制导的有惯性制导有其它热制导,尾流制导等,
但鱼雷最主要的是速度快,速度快了一般就很难躲开,
超空泡鱼雷水下速度非常高,基本跑不掉,
但是超空泡鱼雷暴露潜艇主舰位置,
飞机空投超空泡鱼雷,可以由飞机空投入水,
在水下很难及时发现,发现时基本就躲不开了。
潜艇超空泡鱼雷,易于暴露潜艇本位,可以设计鱼雷帽,发射出一段距离后再脱帽,变超空泡航行,就可以不暴露潜艇主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