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果郡王喝毒酒那场戏,他们的谈话不怕有人偷听吗?

在《甄嬛传》第七十四集中,皇帝给了甄嬛一包毒药,并命其前往桐花台:

果郡王:(端起酒杯,准备喝酒)那么我说,终身所约,永结为好。

熹贵妃:琴瑟在御,岁月静好!(熹贵妃也端起酒杯)

果郡王:(一饮而尽)你瞧我都喝完了。

熹贵妃:(也喝下了一杯)这是一杯交杯合卺,我一滴都不曾剩下,我想告诉你,我这一生有这一刻便再也没有遗憾了。

果郡王:嬛儿,让我再抱抱你。

熹贵妃:如果我不在了,你会善待玉隐吧?

果郡王:当然,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的。

熹贵妃:弘曕小的时候很调皮,却又机灵,不像灵犀,自小安稳沉静,他们俩一动一静,一点不像双生子的性子,我好想回到凌云峰去。(果郡王突然吐血)允礼,允礼你怎么啦?明明那杯毒酒是我的,你换掉了是不是?

果郡王知道酒壶秘密

果郡王:一壶酒分有毒无毒,宫中的伎俩我不是不知道,皇兄是什么样的人,他让你夜里独自前来,我就觉得异常,我在你去关窗的时候把酒杯换了,嬛儿,我不愿让你为难。

熹贵妃:你把酒吐出来,把酒吐出来,我去找太医,允礼,允礼,允礼。

果郡王:从我领兵去救你的那一日起,皇亲兄杀心已起,我早就逃不掉了,嬛儿,这杯酒若真是你递给我的,也无妨,那是你选择了保护自己,嬛儿,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能保护你了。你一定你一定要懂得保护自己知道吗!

果郡王喝下毒酒

熹贵妃:不,明明该死的人是我,若我死了,你还总有条活路的呀。

果郡王:皇兄要我死,哪里还能活。

熹贵妃:我不要你死,我不要你死,允礼。

果郡王:弘曕那孩子长得像你,你有你的孩子,你要好好地活着,

熹贵妃:不,凌云峰一别已经是终身大错,我求你,不要离开我,不要离开我,我是你的妻子,你带我离宫,我不想在这里,我不想在这里,我求你带我走,你带我走。

果郡王:有你这句话,我此生无憾。

熹贵妃:允礼……

果郡王:嬛儿,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唯一的妻子。

熹贵妃:我一直都没告诉你,弘曕和灵犀都是你的。

甄嬛说出孩子的身世

在甄嬛和果郡王的这一段对话中,两人敞开胸怀互诉情愫,因为他们知道,自此之后,再也没有机会了。可是在这段话中却暴露出了两人之间最深的秘密,他们回顾了相识相知的情感,喝下了合卺酒,以夫妻相称,并且甄嬛在最后将孩子身世的真相也倾吐出口。他们难道不害怕有皇帝身边的眼睛在盯着吗?

在此之前,皇帝已经开明见山的召见两人,问题直接逼问两人之间是否有私情,果郡王从边关回宫述职在酒醉的状态下直接回了一句:“所有的错都是臣弟的错”这句话等于间接承认了他和甄嬛之间的私情。在此刻果郡王已经成为了皇帝的心腹大患,并已下定决心要除掉果郡王,为了让甄嬛自证清白,毒杀果郡王的重任就落到了甄嬛的肩上。

果郡王对甄嬛一见钟情

才有了甄嬛代皇帝去桐花台赴宴之事,皇帝此次安排有两个目的,一是杀果郡王,二是让甄嬛自证清白。甄嬛并不是一个人来到桐花台,随行人员有近身伺候皇帝的太监小夏子,还有皇帝养的秘密杀手夏刈也早就在桐花台外隐秘之处候着。

所以果郡王与甄嬛两人喝酒时的谈话内容,若外面的人想要听肯定是听得到的,这么隐秘且不能曝光的事,他们为何不怕人偷听呢?

果郡王与甄嬛互诉情愫

一、两人情难自禁,一心想为对方而死,内心无所畏惧

皇帝生性敏感多疑,关于果郡王觊觎甄嬛之事,皇帝为得到求证,已经三番五次地进行了试探,次次试探次次得到了验证,皇帝假意安排熹贵妃远嫁和亲,果郡王带兵前去营救,这是皇帝特意挖的坑,没想到果郡王毫不犹豫的跳了进去。

在此时其实皇帝就已起了杀心,只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于是就派果郡王去驻守边关,果郡王在边关吹了整整三年的风,对甄嬛的思念是日渐浓厚,他在给玉隐的每一封家书的结尾之处都会写上“熹贵妃安”,这一秘密被皇帝身边的夏刈发现,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皇帝暗中安排血滴子查甄嬛与果郡王之事

果郡王与甄嬛的私情已经在桩桩事件上让皇帝发现了猫腻,只是他还没有搞清楚是甄嬛钟情于果郡王,还是果郡王觊觎他的甄嬛,又或是两相情悦。这三种情况无论是怎样,果郡王都是必死无疑。

甄嬛突然被皇上召见,没有任何准备和征兆,她接到了皇帝亲自的安排,给了她一包毒药,让她调制毒酒,并让果郡王喝下。在这里皇帝没有再给甄嬛任何的空间和余地,哪怕甄嬛说“先让臣妾去更衣”,这样的请求也被皇帝拒绝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皇帝想让果郡王死的决心和意志非常的坚定。

要亲手毒死自己心爱的人,这对于甄嬛来说,是何等的残忍。为了保果郡王一命在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她喝下毒酒,以此来保果郡王一命,可是果郡王从小就生活在皇宫,皇宫中的一些把戏与伎俩,他都撑握得一清二楚,包括甄嬛这一次见她他也已经遇感到了自己的不测。

果郡王让甄嬛保护好自己

皇上约他却不见人来,只是送来了一壶酒,这一壶酒是何心意他早就将皇帝的心思揣摩的明明白白。他也知道酒壶上的奥秘。甄嬛把毒酒倒给了自己,给果郡王倒了一杯没毒的酒,一切都被果郡王看在眼中,于是他支开甄嬛去关窗子,把酒杯调换了。

两人一心都想为对方去死,希望可以活下来的不是自己,而是各自心中的那个人。所以他们两个人说话也就都没有了顾及,死都怕,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什么让他们觉得可怕呢?谈话内容要偷听就偷听吧,大不了一死,两人皆是以一种要面对死亡的心态在做最后的话别,所以内心无所畏惧。

果郡王与甄嬛爱之坚定

二、皇帝并不想知道详情过程,他只要结果

其实真的要把这里面的内情查得清清楚楚,对于皇帝来说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帝王向来将权衡利弊放在首位,果郡王现在手握重兵,还觊觎他的甄嬛,之前他虽然是一位闲云野鹤的王爷,对皇位也从来没有个觊觎之心。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手中一旦有了权力,那么为了自己所心爱之人去拼一把,也未尝没有可能。如果他还得知甄嬛给他生下了一对生双子的事,那果郡王为保嬛儿以及儿女是极有可能举兵造反的。

皇上让甄嬛杀果郡王

皇帝在此时当然忌讳着果郡王手中的权力,再加上对甄嬛的私情,这两件事情已经凑够了十足的理由,那便是必杀果郡王。

而皇帝安排甄嬛给果郡王下毒,也已经做好了万全之策的安排。那就是根据果郡王的生死来决定甄嬛的命运,果郡王死,甄嬛生,果郡王未死,那么甄嬛和果郡王两人都将被皇帝赐死。

皇帝早就布局好了一切,一切都在他的撑握之中,也都逃不出他的手撑心。他只想知道结果,其他知道得越多反而会越难受,除掉果郡王所有的问题也自会迎刃而解。

皇帝得知果郡王与甄嬛私情

三、没有人敢偷听,不管谁听到都是自找死路,在宫中的奴才深知其中的利害

甄嬛与果郡王的这一次见面,两人赤裸裸的情话也给皇帝戴上了一顶稳妥妥的绿帽子。若这些话被人听到了,不管是听的人还是说的人都不可能有好下场。

主动去偷听的更是自找死路,这种事情若传了出去,皇帝将颜面扫地。所以甄嬛和允礼也是参透了这一点,才不怕别人偷听。

果郡王在意甄嬛

另外一点,皇帝要杀允礼,并不是大张旗鼓,而是秘密执行,要不是果郡王自己精明,他看透了皇帝的心思,否则他自己怎么死的也不知道呢!

皇帝历来老谋深算,他怎么可能让自己背上弑杀亲弟弟的罪名呢,如再次背下残害手足的骂名,这将影响他作为皇帝的声誉,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造成军心不稳,果郡王明明就是被毒死,对外死亡的原因竟是在关外染疾而亡。

所以门外的太监没有皇帝的旨意是当当不敢去偷听甄嬛和允礼的谈话的。因为他们两个都太了解皇帝的手段,宫中的奴才也深知其中的利害。知道 一些不该知道的事情,那就是自寻死路。所以甄嬛和允礼两人才敢肆无忌惮倾诉衷肠,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敢来偷听。

果郡王与甄嬛作最后的话别

果郡王与甄嬛的那场毒酒戏,确实感人肺腑,两人将情之深,爱之切在这场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他们之间的爱情终有乱伦之嫌,并不是那么纯洁。皇弟对皇嫂起了觊觎之心,这已经是犯了皇家大忌,皇帝乃一朝天子,怎能容许这般亵渎呢?

而甄嬛乃后宫嫔妃,除了皇帝之外,她是不能再被任何男人所染指的,一旦犯了这一条律,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就比如她和果郡王,不也是以果郡王的生命付出代价吗?并且皇帝让她亲手去杀死了自己最爱之人,这比皇帝直接杀了她还要难受吧!

对于皇帝而言,甄嬛与果郡王的最后独处,其实他也知道他们最会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但他已经不屑于去听了,结果和目的达到了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对于甄嬛和果郡王而言,即使是皇帝亲耳听到,他们内心要直面的真爱也已经无所畏惧。他们的谈话不怕有人偷听吗?正是因为皇帝不想听,甄嬛与允礼不怕听,奴才们不敢听。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甄嬛传》中果郡王喝毒酒那场戏,他们的谈话不怕有人偷听吗?

果郡王饮下了甄嬛亲手调制的毒酒,倒在了心爱的人的怀里,甄嬛伤心难禁。二人真情流露,坦露真情,说的每一句话都够他们砍头一万次,还会株连九族。但他们知道不会有人偷听,因为没有人敢偷听!这样的秘密只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甄嬛与允礼的私情,可以说在摩格要娶甄嬛,允礼闯进养心殿之时,就已经在皇上、允礼、甄嬛三人之间成公开的秘密,尽管甄嬛矢口否认。

工于心计的皇上故意放出话,说熹贵妃已嫁摩格,引得允礼不顾一切带兵去追。结果,允礼付出了戍边三年的代价。允礼每封写有熹贵妃金安的家书又被夏刈偷出几封。

这一次皇上不会放过允礼,本来心里就对允礼是否觊觎皇位心存芥蒂,现在他竟敢打自己女人的主意,那是一刻也不能留了。

皇上没有放刚从边关回京述职的允礼回家,留他在桐花台宴饮。一切安排好后,皇上让小厦子去请甄嬛来九州清晏。

甄嬛见皇上一脸铁青却满头大汗,上前为他打扇拭汗,皇上却冷不防打了她一个大嘴巴,这是皇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动手打甄嬛。甄嬛赶紧跪下:皇上生气要打,臣妾承受,只是请皇上明白示下臣妾做错了什么!

皇上直接说允礼归来你很高兴吧!

甄嬛见皇上连那一层窗户纸也捅破了,知道事态严重,赶紧讨皇上欢心:臣妾是替玉隐高兴,玉隐不比臣妾日日有夫君陪伴,玉隐日日盼果亲王归来一叙夫妻之情!

这一次皇上不吃这一套,道出心中对允礼的怨恨,说允礼是皇阿玛最喜爱的皇子,诗书骑射样样都是亲手调教,现在他又带兵,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像敦亲王一样起兵造反。

这一次轮到甄嬛的汗下来了,情切说到:他不会。

这一下更加激怒皇上:你又不是他,他的心思你怎么知道!

其实甄嬛此刻最好的方式是应该不说话,可是关心情切,甄嬛不停地为允礼开脱求情,提醒允礼是他的亲弟弟。

甄嬛的话更加激怒了皇上:当年皇额娘为助朕登上皇位,连老十四都计算在内,这些年朕早就忘了还有什么亲弟弟,朕是一定要除掉老十七的,朕只是给你一个机会,你用你的行动向朕表明,你与他并无私情!

皇上摸出袖筒里的那包毒药,交到甄嬛手里:去吧!朕都安排好了,此刻他在桐花台正等朕同他宴饮!

甄嬛见无可挽回只有另找机会:容臣妾更衣!

皇上一把拽住甄嬛的手:不用更衣!

皇上做了个轻薄侮辱性的举动,用手背蹭着甄嬛的脸说:朕的嬛嬛永远是那么美丽,朕若是老十七也会甘心情愿饮下你亲手调制的毒酒。

皇上转头吩咐:小厦子,送熹贵妃去桐花台!

皇上与甄嬛这番对话,全程就小厦子一人站在旁边,可见皇上是把小厦子当心腹,小厦子也就是知道这一秘密的人。

既然小厦子知道了甄嬛与果郡王的秘密,那就对他们的谈话没什么好奇,用不着偷听,何况他的任务就是守在桐花桐外,不允许任何人靠近桐花台,好让甄嬛更方便地劝果郡王饮下毒酒。

小厦子端着酒把甄嬛送进屋内,非常得体地对果亲王说:皇上宿醉未醒,请熹贵妃先来相陪,皇上沐浴更衣随后就到!

小厦子带出了屋子里所有的人,并把屋门拽上,守在台基下,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听到二人的对话。还有蛰伏在黑暗中的夏刈,什么人能靠近桐花台呢?

看看甄嬛与允礼相聚的最后时刻:

允礼:回宫述职前,我曾去过凌云峰,一山一水,一切如旧。

甄嬛:只怕我此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去!(甄嬛已经做好了自己饮毒酒的准备,所以这样说)

允礼:还想过回去吗?

甄嬛眼中含泪:王爷你信吗?我曾数度在梦中回去,仿佛还在从前,一切未曾改变,只是梦醒徒增伤感罢了!

允礼:我此生最好的时光就是在凌云峰!你还记得合婚庚帖吗?有庚帖却不曾饮过交杯!

甄嬛:那今晚就让我彻底任性一回吧!

甄嬛为自己倒酒时按了酒壶上的机关,允礼知道甄嬛为自己倒的是毒酒。所以当她举杯时,假装说外面风好大,你去把窗子关上,又故意让甄嬛去看窗纱上的合欢花图案,支开甄嬛,把自己的酒杯与甄嬛的酒杯换了。

甄嬛看着合欢花图案:“这样的大红金色是不是很象婚庆时节?”(甄嬛欠允礼一个婚礼,既然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那就把这最后的时刻当做与允礼的合婚之夜,马上就饮交杯酒)。

允礼眼圈红了:合欢是温柔长久的意思,合心即欢,只可惜皇阿玛再钟情额娘,也不能为她一人相守,我也做不到。我对不起静娴,对不起玉隐,更对不起你!

甄嬛更加伤心:不要说这样的话,我懂得的,或许回到从前,我们都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或者我们换一条路,我们都不会像今天困顿其中。

允礼:那是我毕生不可饶恕的错误!

甄嬛:允礼,即便我心中的风一直吹向你,但我也必须逆风而行,世事错落皆是命中注定,我不会怨恨你!

允礼有些哽咽:嬛儿,我毕生渴望得到的人我得不到,却辜负了两位无辜的女子,我确实不堪!

甄嬛:这是先帝与舒妃情深意重的地方,不要说这样伤心的话!

允礼:可是我怕再不说就来不及说,朝宴晩饮,人生数十年,便这么过去了,我永远来不及对你说!

甄嬛不知允礼偷换了酒杯,这是允礼最后表达对她的歉意。

甄嬛:我不愿你说这些!

允礼举起酒杯:那么我说终身所约,永结为好!

甄嬛与他碰杯:琴瑟在玉,岁月静好!

允礼一仰脖喝了酒:瞧,我都喝完了!

甄嬛:这是交杯合卺,我一滴都不会剩下,我想告诉你,有这一刻,便再没有遗憾了!

有甄嬛的这句话,允礼就是死一万遍也甘心情愿,他站起身过去抱住甄嬛:嬛儿,让我再抱抱你!

甄嬛以为自己的生命要走到尽头了,靠在允礼的怀里,说着弘曕与灵犀这两个孩子的性格。

甄嬛絮絮地说着,直到允礼口吐鲜血,才知道允礼偷换了酒杯,哭着说:凌云峰一别已是终身大错,我求你,求你不要离开我,我是你的妻子,你带我离宫,我不想离开你,你带我走!

允礼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有你这句话,我此生无憾,嬛儿,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唯一的妻子!

允礼永远的闭上了双眼,甄嬛紧紧地抱住他,在他耳边说:我一直都没告诉你,弘曕和灵犀都是你的!

《甄嬛传》中果郡王喝毒酒那场戏,他们的谈话不怕有人偷听吗?

果郡王是了解皇上的,既然已经让甄嬛单独来赴宴,杀心就已定。

皇上杀果郡王的原因是他觊觎自己的嫔妃,但更多的是担心果郡王觊觎他的王位。

毒杀手足,果郡王与甄嬛的私情,这两者哪一个都是见不得光的,也是其他人不可能看见的。果郡王聪明果敢,自然知道这是他和甄嬛的最后一次见面。

而这一次见面,是单独的。

皇帝杀心已定,必然不会让他人知晓

其实,皇上杀果郡王的心早在果郡王领兵去救甄嬛的时候便有了,只是那个时候的皇帝对甄嬛或者果郡王都还没有那么决绝的思想。

但是当一封封家书上都写着熹贵妃安的内容出现在皇上面前时,皇帝便已经决定了要杀果郡王。

且不说是不是果郡王觊觎皇嫂的不伦,皇帝更担忧的是果郡王会不会利用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利。

想当初,果郡王的骑射可都是皇帝的父亲亲自传授的,可见果郡王是做帝王的人选之一。

这美人是一回事,江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对于皇帝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担忧了。可惜果郡王一直潇洒地过着王爷的生活,他也不能下手。

发现家书的事情后,刚刚好借此机会永绝后患。这一点果郡王明白,所以根本不担心有其他人偷听了。

皇帝为了上位,圈禁兄弟,甚至还杀过,若是连果郡王这样的兄弟也杀了,可能皇上就会落下残害受阻的罪名了。

所以这件事情皇上定会悄悄地办了!

既然甄嬛独自前来,便不会有旁人了

当果郡王看着是甄嬛一人独自赴宴后,便明白了皇兄的安排和伎俩。

若不是让他死,又怎么会让甄嬛独自出来与自己相会呢?不过就是要让果郡王不知不觉地死去,而皇上也不会在场。

那么甄嬛和果郡王独自一起,这样的画面若是被其他人看见了,又会作何感想,哪怕不敢当面说,背地里也总是会嘀咕几句吧!

只要有风声,这后宫或者朝堂总会受到一些影响的,皇帝精心安排了这场宴会,自然是思虑万般,也是相当的周全。

从这一点上来看,果郡王也会大胆去说有些话,毕竟这样的事情皇帝肯定是设计好的。

如此一来,果郡王与甄嬛总算可以坦诚地讲话了

那些藏在心里的话,总算是可以倾诉了。

临死之前总得把有些话说了,以免留有遗憾

皇帝杀心已定,甄嬛不愿果郡王死,但果郡王明白皇上的心意,也不会让甄嬛去死。

所以抱着必死的心,果郡王也得把一些事情给甄嬛嘱咐好,说清楚。当然也是压抑已久的情感和担忧。

若此时不说,便不知要等到何时了。

不过,果郡王和甄嬛都是小心谨慎的人,他们之间说的话,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都表达得真诚。

但是他们也非常注意言辞,比如果郡王在临死前告诉甄嬛,他不能守护甄嬛了,让她好好活着,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等。

其实果郡王早就知道灵犀和六阿哥是他的孩子,所以他说这是甄嬛的孩子,这是在提醒甄嬛要好好活着,好好照顾孩子,抚养他们长大。

至于果郡王对甄嬛的感情,他表达了也无妨,因为果郡王已经在皇上面前承认过了,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但是像孩子这样的事情,关乎甄嬛和孩子未来的一切,果郡王也要考虑的。

所以说,在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和果郡王喝毒酒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谈话是很讲究的。

既表露真情,不留遗憾,但是也要防止万一,这就是果郡王最后能为甄嬛做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古装剧,《甄嬛传》在人物设计和台词上花费了不少功夫,正是这样才会让这部剧播出多年以后,仍旧很耐看,很经典。

郑晓龙导演很优秀,而孙俪、蒋欣、陈建斌、李东学、蓝盈盈、蔡少芬、澜曦等演员的演技也很棒,可以说这部剧中角色都可圈可点。

那么多人物,每一个角色都十分鲜明,深刻,才会呈现出这个精彩的故事。

《甄嬛传》中果郡王喝毒酒那场戏,他们的谈话不怕有人偷听吗?

《甄嬛传》中,雍正皇帝怀疑果郡王和甄嬛有私情,便让甄嬛亲自去给果郡王送毒酒,让甄嬛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

死别在即,甄嬛和果郡王说了许多体己话。他们不担心皇帝派人偷听吗?

皇帝既然派甄嬛独自送酒,就不会派人偷听。

皇帝派甄嬛独自赴宴,就是想让果郡王悄咪咪地死去,不会再派别人去多生枝节。

无论甄嬛去不去送毒酒,果郡王必死无疑。

其实,皇上杀果郡王的心早在果郡王领兵去救甄嬛的时候便有了。皇帝要甄嬛去准葛尔和亲,果郡王不顾国家安危的大局,非要带兵去抢回甄嬛,表现得太不正常了。那个时候皇帝已经怀疑果郡王对甄嬛怀有不轨之心。

血滴子偷出了果郡王写给玉隐的家书,果郡王每封信上必有“熹贵妃安”,果郡王对甄嬛的情意直白了然。觊觎皇上的女人,这就是死罪。

皇上知道果郡王对甄嬛有意,但不确定甄嬛对果郡王有没有情。他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早已签了合婚庚帖,有夫妻之实,连双胞胎儿女都是果郡王的。

皇帝派甄嬛送酒,试探的是甄嬛。

如果甄嬛毒死果郡王,那么可以证明她的清白,说明她对果郡王没有私情。如果她不把毒酒给果郡王,说明他们有私情。

对皇帝的安排,都是人精的果郡王和甄嬛都能猜到。果郡王一看是甄嬛独自赴宴,便明白了皇兄的安排和伎俩,因为甄嬛独自和亲王饮宴于礼不合。

甄嬛一时情难自已,想自己喝下毒酒,保全果郡王。她一时之间想不到,她死了果郡王也活不了。果郡王倒是想明白了,因而不动声色换了甄嬛的酒,自己喝下了,保住了甄嬛和甄家所有的人。

皇帝就是要果郡王无声无息的“暴毙”,就像当年他逼迫太后让隆科多“暴毙”一样。

对甄嬛和果郡王的对话皇帝不需要知道,他只看结果。皇帝派夏刈守在外面,交代他,如果走出来的是甄嬛,那么只有果郡王死。如果走出来的是果郡王,那么他们两个人都要死。

皇家秘事,皇帝不想被人知道。

皇帝不能容果郡王再活下去还有一个更要紧的原因。除了觊觎他的女人,他更怕觊觎他的皇位。

在平叛敦亲王时,果郡王已经显露出了非凡的胆识和谋略。果郡王镇守边疆,和将士们同吃同住,不分尊卑,深得人心。雍正怕果郡王成为第二个功高盖主的年羹尧。果郡王幼时得康熙喜欢,骑射都是康熙亲自传授的,对此雍正一直耿耿于怀,时常拿出来说说。

果郡王聪明,故意做出只爱风花雪月的浪荡样子,以消减皇帝的猜忌。现在为了甄嬛,果郡王暴露了真实的领导才能,皇帝不会再让他活下去,威胁自己的皇位。

但果郡王当时正带兵镇守边疆,如果被人知道皇帝毒杀了他,会造成军心动摇,而准葛尔也可能趁机来犯,于国非常不利。

对内,也不能让朝中大臣和后宫嫔妃知道果郡王的真正死因。觊觎皇嫂这种罪过,不能公之于众。果郡王悄咪咪地死最好,因而皇帝不会派人去听墙角。没有皇帝的旨意,别人就不敢听了,守在门外的夏刈也不敢听。

结语

无论是王爷觊觎妃子,还是皇上毒杀兄弟,都是见不得光的事,皇帝不会派人去偷听甄嬛和果郡王的谈话。

甄嬛和果郡王猜到了皇帝的心意,因而放下顾忌,说了很多知心话。唯一遗憾的是,甄嬛没有明确地告诉果郡王,两个孩子是他的。也不确定果郡王知不知道他有一双儿女。

《甄嬛传》中果郡王喝毒酒那场戏,他们的谈话不怕有人偷听吗?

甄嬛和果郡王泪别桐花台,情深之际互让生死,最后以果郡王喝下毒酒,了结了这段孽缘。

其实,皇上就是要甄嬛去赐死果郡王的。当知道自己的兄弟和自己心爱的女人有染,还有什么比这更扎心的。他怎么可能放过他,哪怕是他的兄弟,自古君王之心深如水,皇上更怕的是果郡王会觊觎他的皇位。所以他要甄嬛去赐毒酒。

皇上其实是已经掌握了甄嬛和果郡王出轨的确凿证据。他现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果郡王消失。愤怒的火焰早已燃烧了他的胸膛,他就是想让甄嬛亲手杀果郡王,一解心头之恨。那么这个时候他会派人去偷听吗?不会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他只怕也没有勇气亲耳去听甄嬛和果郡王挖他心窝子的体己话。

而且,君王是特别爱面子的。自己的宠妃给他戴了绿帽子,这么多年都没察觉,本来就很丢脸,他还会想让个。更多人知道吗?派人去偷听,必然会泄露风声,传的开了,他皇帝的颜面往哪里搁?所以他并不会特意派人监听。

不过虽然皇上没有监听。甄嬛和果郡王也很克制,只是通过暗语互诉衷肠。甄嬛原来是想替果郡王死的。但是果郡王何等聪明之人,知道一向多疑的皇兄给机会让甄嬛和他相处,必然是起了杀心。也知道甄嬛为了他也会不惜自己的性命。所以她在甄嬛起身关窗时,调换了毒酒。

其实甄嬛心里恐怕也明白,允礼不会舍得她死,不然换我一心想死,我会盯着毒酒,哪里会去关窗子。于是果郡王喝了毒酒,还宽慰甄嬛的心,说死了,至少她和孩子能活,如果甄嬛死了,果郡王也活不了。于是二人此时的情意达到了高潮,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允礼说,甄嬛就是她的妻子。甄嬛告诉他两个孩子都是他的。

事实证明这些话皇帝都没有听到,如果听到,估计甄嬛也活不了了。而且两个孩子也活不了,不会等到后来皇帝才慢慢疑心去追究双生子的血脉身世。而甄嬛看见允礼在她面前饮酒毒发身亡,自此肝肠寸断。也从此走向了腹黑路线,最终要了皇上的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真相心里清楚就好,没必要去探寻个一清二楚,到头来只会是剜自己个心窝子!

《甄嬛传》中果郡王喝毒酒那场戏,他们的谈话不怕有人偷听吗?

不怕的呀

第一

皇帝这个雷霆手段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啦,他身边的人应该早就知道皇帝容不下果郡王了,有大事发生谁敢靠近?

第二

皇帝当时已经派人在门外盯着,要是走出来的是果郡王是要就地处决的,门外早都已经做好了层层埋伏,怕是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了。

第三

一般有细作偷听主子说话大多有人指使,可那时候的朝堂,皇帝早就排除异党,自然不会有人被安排去偷听了。

第四

熹妃是那时已是后宫之首,其他妃嫔对她大多依附拉拢,且没有人能想到她与果郡王的私情。只会觉得皇帝重视熹妃,派她去也是天经地义,自然不会有人回去八卦偷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