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入侵时,如果慈禧抵抗意志坚定,举全国之力有胜算吗?
历史不能如果
八国联军入侵时,如果慈禧抵抗意志坚定,举全国之力有胜算吗?
从当时的情况看,一是慈禧本身省时度势,充分能估计到自己的实力难与八国联军抗衡,根本无胜算把握;第二是文武大臣意见不统一,主战主和各执一词,朝庭不稳,民心散乱;第三是从双方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悬殊形成了鲜明对比,冷兵器是难以对付洋枪洋炮的。第四是腐败的大清王朝本身就迷信洋人和畏惧洋人。所以,不要说慈禧没有决心和意志主战,就是有,面对这几个方面问题,和八国联军一战,也无任何胜算把握。
八国联军入侵时,如果慈禧抵抗意志坚定,举全国之力有胜算吗?
不确定,如果满清朝庭与中国人民的意志一致,那么任何强敌都不可能在中国人民面前讨到便宜,但满清是满清,中国人民是中国人民,他们不仅不是一个整体,反而成了敌对面,甚至出现人国联军攻打紫禁城时,老百姓去帮他们架梯子的事,不说也知道他们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打嬴八国联军,当然只能割地赔款,以争取苟延残喘;同样是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早期,国民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列強政治介入,时时退让,但根本毫无效果,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太大,处处违逼,国民政府也曾有热血志士坚决抗战,但收效不大,损失大,随后,共产党颌导的人民军队充分发动群众,建立了全民统一抗战的局面,日本侵略者四面楚歌,再加上世界反战势力的加入,最终取得了胜利,因此,不管任何时候,一个脱离人民的政府是不可能抵抗住强敌的侵略的,但一个代表人民的政府,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个得到人民大力支持的政府才能在对敌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基不没有疑问。
八国联军入侵时,如果慈禧抵抗意志坚定,举全国之力有胜算吗?
不能!慈禧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不具备“举全国之力”的能力了。
当时实际上清政府在国民眼中的地位已经什么都不是了,不仅仅是国民,连当时的汉族士大夫集团对清政府的认同都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清政府已经不具备举全国之力的能力了,所以才有江南互保,一方面北方清政府打的热火朝天,另一方面南方沿海省份和列强照样和和气气的互通有无。
你说慈禧不跑还能怎的?
八国联军入侵时,如果慈禧抵抗意志坚定,举全国之力有胜算吗?
当官的从大到小都只顾自己享受了,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哪个再愿意卖命去维护她的统治?毛主席维护的不是他的政党政府的利益,而是劳苦大家的利益,所以赢得天下。
八国联军入侵时,如果慈禧抵抗意志坚定,举全国之力有胜算吗?
不仅没有胜算。而且慈禧当时根本就没有能力动员举国之力,与八国联军总决战。
1900年6月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列强各自政府相继批准了“八国联合征华计划”。
6月11日,一支约2000人的联军未经清政府允许,由天津乘火车前往北京。这被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开端。
义和团得知消息后,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路线,并在途中设下埋伏,于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这两千联军。
随后,几千义和团和二千清军(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赶来,加入战斗。
八国联军死伤近四百人,无法再行进,只得就地防守。联军的第一次进犯,就这么被清军和义和团打退了。
但由于这两千人,只是列强的先头部队,是列强部署在天津租借的警卫部队。真正的八国联军,还在路上,没来呢。所以慈禧并没有被所谓的“廊坊大捷”冲昏头脑。
她在6月15日,以光绪帝名义下旨,令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火速入京。其目的就是想调集力量。
可结果,李、袁均不去。袁世凯回电:“东省防务日紧,兵力难分。”
李鸿章也回电,说自己身体不好。去不了。
由于李、袁都不来。再加上,列强此时的海军已经抵达天津外海,大有进攻天津大沽口炮台之势。见此情形,慈禧慌了。
她在6月16日,召开御前会议,发出解散义和团的上谕。想与列强议和。
可结果,她的上谕还没发下去。列强就已经拿下了大沽口炮台。列强对她发出照会,要求她下台,归政光绪帝。于是,这导致她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倒转。又连夜开了一场御前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她任命载勋担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会同刚毅、载漪、载濂、载澜(都是顽固派)等亲贵统领义和团。与洋人街决战。并且,她还处死了两个主和派大臣,借他们的人头祭旗。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公布《宣战诏书》,号召全国军民抵抗英、美、法、德等十一国。
同时她还悬赏,动员全国人捕杀洋人:“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
结果《宣战诏书》发下去的第二天,李鸿章就公开通电全国:“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电一出,刘坤一、张之洞、 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迅速响应。
张之洞当时还做了最坏打算。即如果慈禧被干掉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主持全国大局。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也写信给孙中山:“傅相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眼见九省督抚与自己唱反调,慈禧蒙了。然而更蒙的还在后面。
6月底,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剑指天津。
6月25日,眼瞅天津危在旦夕,慈禧再次向袁世凯、李鸿章发出上谕:“星夜赴津,毋稍延迟”。
她以个人名义,要求他们速派精兵入京增援,不得有任何迟疑。
袁世凯实在不想去,就以所属军队发生疫情为借口,再次回电拒绝增援。
李鸿章则回复:“先定国是,再议办法,否则虽去何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开战与否,先放到一边不谈。你慈禧作为决策者,一会要和,一会要战,到底要闹哪样嘛?身为臣子,我有义务死社稷,你也得先给我个说法。我死归死,但不能死得不明不白!
慈禧被李鸿章的回电怼得没话说,只好挑柿子捡软的捏,以严厉语气回电袁世凯:“即日出兵,决不许延误,否则军法从事”。
袁世凯面对三番五次的下旨催促出兵,知道如果再不有所动作,指不定人头不保。于是他就派了一只旧军前去增援,而他的七千新建陆军则继续按兵不动。
南方督抚都不派兵增援,袁世凯又派鱼腩部队来搪塞自己。慈禧只好以拱卫京城的武卫军(缺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和十几万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
但此时的八国联军已经增兵至两万多,早就不是武卫军和义和团能抵御的了。因此清军在天津的防线,很快就崩了。
7月9日,聂士成于天津城南战死。其所统辖的武卫前军遭到重创,残部被迫与从山海关赶来增援的宋庆部(武卫左军)合并。
7月14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自杀殉国。由原直隶总督荣禄一手打造的武卫中军全军覆没。
武卫军一共五部,袁世凯的右军不来,聂士成的前军被打残,荣禄的中军全军覆没。慈禧此时手上能拱卫京城的部队,就剩武卫后军(由甘军改编,装备水平最落后)和宋庆的一万武卫左军。兵力明显不够用。
而且,屋缝连夜偏漏雨。就在慈禧苦于无兵可用之际,更大的一个噩耗来了。
7月16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席卷东三省。驻守东北的九万清军自顾不暇。慈禧手上最后一张底牌也没了。
7月26日,慈禧以李秉衡掌京郊武卫军,防守京畿。
之后几天,慈禧接连处死了许景澄、袁昶等多个主和大臣。以此表决心,鼓舞清军和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决定做殊死一搏。
当时,京津之间的清军及拳民合计有十五万之多,但战斗力稀烂。
8月11日,李秉衡感叹无力回天,于通州自杀殉国。
两天后,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下。
8月14日,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其余联军也先后破城窜入。北京失陷。
当天晚上,宫外传来消息,说"夷人要攻打东华门",紫禁城也保不住了。
慈禧听闻消息,如坐针毡,一夜没睡。
第二天凌晨,有流弹落入乐寿堂屋顶,此时的慈禧再也坐不住了,赶紧令人剪掉两寸长的指甲,换上破旧的粗布衣裳,携光绪、隆裕皇后等人出神武门,经德胜门,直奔居庸关而去。
慈禧开始了她的“西狩”之行。
由于此前,没有做任何准备。所以逃出北京城的前几天,慈禧一行人甚是狼狈。
离宫后的第一顿午饭,吃的是在庄稼地现摘的豇豆和玉米。途中口渴,打井水喝,可井内有死尸,喝不了。慈禧渴的不行了,只得生嚼高粱秸秆,靠浆汁解渴。
这种囧状一直到8月24日,慈禧一行人抵达宣化后,随着供应物品逐渐增多,才得以改善。而也正是在宣化,慈禧发布上谕,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为代表,负责与列强议和一事。同时下旨取缔义和团。
此举,表明慈禧自己承认了先前的决策是错误的。李鸿章也是因此才下定决心,离开广州,远赴北京与列强谈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