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这是杜撰。这是因为雍正为了自己的统治,对文人实施过严酷的专治(文字狱),所以后人丑化了雍正。清王朝佳位,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作为皇子根本无法接近遗遗照。其实雍正是康乾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雍正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关于雍正篡改康熙皇帝的诏书,流传最有名的莫过于说:雍正联合隆科多,将康熙的诏书中“传位十四皇子”的“十”字改为了“于”字,但是这很早以前就被推翻了,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雍正联合隆科多,在康熙病重的时候,猛给康熙皇帝灌药,导致康熙皇帝承受不起,一命呜呼,两人趁机篡改了诏书,或者就是伪造了一个诏书。因为传位雍正的诏书的确是在雍正登基之后才拿出来的,也就是说,雍正即位的时候是没有诏书的。

雍正即位是满清悬案之一,原因之一就是雍正即位或者康熙传位的史料不够充分,不管是持哪一种看法(雍正是顺利即位或者雍正是篡位)都难以拿出有力的证据佐证。

为什么会有雍正抢夺了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一说呢?这始于康熙五十七年西藏准格尔部叛乱。

大家知道,康熙五十一年九月,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以后,康熙一直没有再立皇太子,储君一位虚悬,成为康熙诸皇子争夺的爆发时段,史称“九子夺嫡”。人民都在猜想,康熙心中默定的储君到底是谁?

康熙五十七年,西藏准格尔部发生叛乱,康熙在皇子中选拔了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远征西藏。这被当时朝野认定为康熙选定继承人的最后一举。胤禵当时还是贝勒,未有建立功勋,封大将军王意味着要为他创立功勋,因为大清朝的传统,皇子要是没有功绩,就难以服众登立储位。

史载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出征的派头前所未有,康熙皇帝亲自送行,俨然是皇帝出征的排场,这更让皇子们和满朝文武觉得胤禵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康熙六十年,胤禵在西北建立大功,平定西藏准格尔叛乱后,回京述职,在京的诸王大臣,当时康熙皇帝派已经是亲王的老三胤祉和老四胤禛亲自到北京郊外迎接,此番迎接胤禵的规模同样堪比皇帝。在很多朝廷官员和皇子看来,老十四胤禵就是康熙的继承人人选。

正是因为大家看到胤禵先入为主,所以,当隆科多宣布老四为继承人的时候,满朝文武和诸皇子都十分惊愕,因为很久以来,老四都是始终排在大家视野之外的。

皇四子胤禛当王爷的时候,远没有当皇帝时候的坚毅,说得直白一点,他当皇子的时候,八面玲珑,处事谨慎,处处示弱,可能唯有康熙皇帝了解他的本性,很多人都被他的表面现象欺骗了。

在雍正即位前的谋臣戴铎写给胤禛的书启中提到,胤禛要想夺取储位,就必须干好几件事:一是和兄弟们以及朝中大臣搞好关系,不可轻易得罪他们。二是要向康熙皇帝全面尽孝,争取康熙帝的好感。三是外放府邸干才出去做官,以便关键时候关键岗位上有人。

事实上,老四胤禛都做到了,所以他是唯一一个在康熙晚期没有受到指责和打击的皇子,他的存在如同影子一样,说有便有,说没也没。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躲过了九子夺嫡中的明枪暗箭,反而为他自己赢得时机和条件创造了机会。

还有一说,说是康熙生病期间,其内卫主要是隆科多负责,生活料理则是德妃乌雅氏负责,老四胤禛倒是时常出入宫中,对康熙帝的病情十分关注。可能是康熙感觉已经即将大行,于是找来隆科多,让他召回十四皇子胤禵。

召回十四皇子胤禵干什么?康熙皇帝没有直言,但是老四胤禛已经买通了隆科多,隆科多便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胤禛。胤禛料定是传位之事,于是压制消息,没有按照康熙皇帝的话传召。

这件事被伺候康熙帝的乌雅氏得知,但是后宫不得干政,且是宣召她最心疼的老十四胤禵,也就没有在意。但是不久传来的并不是老十四胤禵,而是老四胤禛,康熙皇帝大怒,呵斥隆科多,老四胤禛趁机给康熙帝灌药,康熙帝承受不起,一命呜呼。

这事恰巧又被乌雅氏撞见,她吓得大吃一惊,但是迫于胤禛和隆科多的恐吓,再说并非是要灌康熙帝毒药,难有证据证明就是胤禛和隆科多所为,所以不敢声张。

在后来,雍正即位后,尊乌雅氏为皇太后,乌雅氏一直不敢领受,因为在她看来,康熙临死前传召老十四胤禵,就是要宣告胤禵为继承人,现在胤禛和隆科多的行为,其实就是阴谋篡取皇位,苦于没有证据而无法声张。

这件事一直延续到“太后之死”,成为满清又一大悬案,其根源还是在于雍正即位的悬疑,而且关乎老十四胤禵。说是乌雅氏皇太后本来就知道是康熙传位于胤禵,因为老四夺取了,所以雍正在打击胤禵的时候,和乌雅氏发生了争吵,于是乌雅氏撞柱而死。用这一侧面来表明康熙帝传位的是老十四胤禵。

关于雍正即位的悬案有很多说法,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我只是摆出两三种不常见的说法以供大家参考分析。

那么,到底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呢?我可以告诉大家,都是猜测,没有证据。但是绝大多数人倾向于雍正是顺利继承皇位,只有少数人说是雍正篡取了皇位。

雍正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有几个层次:

  1. 之所以有此嫌疑,是说传位诏书,非康熙亲笔所写,如此最大受益者雍正,嫌疑也最大;
  2. 从此产生众多可能性,最广为流传的,传位诏书“传位十四子”被更改为“传位于四子”;
  3. 此次受害方十四阿哥,因平叛西藏,威望颇高,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第一问

传位诏书不是康熙亲笔所写,那也不能马上断定,便是雍正做了手脚。有可能康熙口述,其他人代笔。当然,以此质疑最大收益者雍正,也是合情合理的。使得质疑升级的是,当年岳钟琪将一个叫曾静的,押解京城。理由是曾静鼓动岳钟琪,反清复明。雍正并没有杀曾静,而是编著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包括曾静的口供与一些隐秘的史料,主要目的之一是宣扬雍正继位的正统性、合法性,并派出曾静,现身说法,以《大义觉迷录》为基础,进行全国巡讲。如此,雍正便有此地无银之嫌,更加坐实了雍正存在篡位的嫌疑。

第二问

清朝作为异族统治,重视、拉拢蒙古等少数民族,抗衡汉人,内心也处处提防,其制定的制度都有所体现。所以清朝的传位诏书,不仅有满文、汉文版本,还有蒙文版。传位诏书的内容,“传位十四子”被更改为“传位于四子”,汉文版容易改,满、蒙文版呢?不容易改吧。再退一下讲,此处的yu,是写作繁体字的“於”,而非简体字的“于”。故此传说,是无稽之谈。

第三问

支持十四阿哥胤禵是有力继承者,理由:

  1. 十四阿哥胤禵平叛西藏有重大突出贡献,保持了大清领土的完整,也消灭了准葛尔部残余势力;
  2. 康熙为十四阿哥胤禵举行了很隆重的出征典礼,先是在太和殿举行授印仪式,而后所有在京的王公及二品以上大员,都出席送行仪式。

当年刘邦看不起儒生,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老子是马背上打下天下的,读书读个球。)陆贾回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主公的天下是马上打下来的,但治理国家,能靠马背上吗?)意思是打天下与坐天下,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十四阿哥能带兵,不仅仅是个武将,而且能运筹帷幄。这便可以说,十四阿哥可以管理好一个庞大的国家吗?不见得吧。以十四阿哥的格局也未必合适,当年因为八阿哥出头,与康熙发生激烈冲突,差点被杀。其次,出征之时十四阿哥,只是个贝子,封为大将军王,是康熙的替身。隆重的出征仪式,间接地说是为康熙,非十四阿哥。

后记:

如此,传位诏书非康熙亲笔所写,只能等待时间,揭开历史的面纱。虽说诸多争议,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雍正篡位。事实上,雍正一改康熙末年的怠政,整饬吏治,使得国库充盈,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只不过给“弑杀兄弟”夺走了大部分眼球。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雍正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我个人不相信康熙传位给了十四阿哥胤禵,因为资料和各方猜测翻了又翻,没有任何传位给胤禵的证据,康熙从生病到去世近10天时间,如果传位给胤禵,首先要下旨把他快马加鞭召回来,但是没有,他是胤禛继位后召回来的,反而康熙在死前3天的祭天活动是由胤禛去的,祭天是很隆重的大事,如果成年皇子代皇帝祭天,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信号,只有储君最有资格。

十四阿哥胤禵,雍正皇位的竞争者之一。

我也不相信有康熙的传位诏书,现存的最古老的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还有台湾收藏康熙亲笔的《康熙遗诏》,被证实都是胤禛继位后伪造的,其中一份还是隆科多票拟的。雍正口述的,当天有7位成年皇子和隆科多被召进畅春园,下达了传位胤禛的遗命由下人撰笔,也未有证实,重要一点,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特别是圆了一辈子谎的雍正。

图为康熙遗诏,没有矫饰痕迹,但这是雍正多年后自己拿出的“证据”。

没有传位诏书,雍正篡改传位诏书就不攻之破,首先改也无法改,满汉文、格式都无法改,在当时紧急情况改诏书还不如烧了重新写一份,用翰林身份写一份也行,找一个比康熙写字还像康熙的人伪造亲笔诏书也行,但什么也没有,所以烧了也好、没写也好,当时没有遗诏,没有诏书怎么迅速继位?很简单:无诏夺位!

隆科多,康熙佟佳皇后的弟弟,雍正由佟佳皇后养大,所以雍正和隆科多关系有基础,图为佟佳皇后。

雍正继位肯定不是合理继位,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兄弟不服气,那么多皇子被雍正圈禁、打压,就连江宁织造曹家曾给八爷胤禩送过几个苏州戏子都被抄家,而夺位要有人协助,北京卫戍司令隆科多,宫内宫外都是他,宣诏也是他,他倒戈胤禛后助其夺位,这就可以解释强大的八爷党在这会儿怎么像弱鸡一样了,宫内宫外都被隆科多给布置了,说句不好听的,这时候隆科多说谁继位就谁继位。

图为雍正读书像。

清朝的皇子跟大臣为了避嫌,公开来往都不能密切,隆科多这人也很复杂,仔细翻看历史,他本是康熙宠臣,后来帮了八爷党,最后扶了胤禛,但没多久又被雍正给清算了,只能说在康熙临危之际,胤禛奉命去祭天,隆科多作为安保人员,后来胤禛进宫,隆科多也一直在场,隆科多审时度势押宝在胤禛身上,以口头宣诏扶其上位,最后押宝错误,圈禁而死。

雍正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首先,康熙帝的遗诏并不是康熙帝亲笔所写,是隆科多写的。所以,也就不存在雍正帝篡改的可能。

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满文《上谕档册》里有一封奏折是这样的:

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这封上谕清楚明白表示遗诏是隆科多撰书的,

其次,清朝皇帝遗诏有满汉两个版本,如果说汉文版还比较篡改,那么满文版又如何篡改呢?

所以,雍正帝绝不是篡改了遗诏,抢了十四阿哥的皇位。

但是呢,我比较倾向于康熙帝晚年确实属意十四阿哥,只不过康熙帝没有料想到自己会突然病的快死了,以康熙帝的政治智慧他当然知道皇帝将死,继承人远在千里之外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更何况康熙帝之前还说过自己百年之后,诸子会公开武力争夺皇位的话:

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

康熙帝晚年非常重视“考终命”,也就是自己身后名声,别说留一个齐桓公的名声,就是“加派”的名声康熙帝都不想要。

所以康熙帝明知道“耗羡归公”是缓解康熙末年财政紧张的唯一办法,但是他不愿意自己背上“加派”的名声,所以严厉的拒绝了:

彼虽密奏(耗羡归公),朕若批发,竟视为奏准之事。加派之名,朕岂受乎。

这么重视自己身后名的康熙帝,临死前决定更换继承人,换四阿哥继位,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

本来《清世宗实录》里也说,雍正帝继位是非常突然的事情:

(康熙六十一年)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至于为什么康熙帝临死还要打发自己的看重的继承人去西北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康熙帝从来没有认为六十九岁的自己“老”,他还以为自己可以再活很多年呢。

康熙帝之所以会去世,很大原因就是康熙帝自己在农历十一月跑到京师南郊的南苑打猎,而且自己还住在帐篷里,回宫的时候逞强顶着风雪骑马回宫,结果回宫就因为重感冒引发心脏病立刻濒临死亡。

所以《清世宗实录》才会说“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假设康熙帝一开始就选定了四阿哥为继承人的话,怎么可能“仓促”呢?

另外当时在华的传教士和朝鲜使臣都表示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十四阿哥肯定会在西北战争结束后回京师担任太子。

据说皇帝想让他(十四阿哥)继承皇位。——John Bell,《Travels from St.Petersburgh in Russia to Various Parts of Asia》

今则十四王平定西塞。已建大功。八月班师奏凯后。必立十四王为太子。——《燕行录之櫟翁遺稿卷之七》

更为重要的是,朝鲜使臣记载的这一则消息并不是出自某一个大臣之口,而是出自一个普通的给皇帝看守宫门的八旗“宫家甲军”之口。

也就是说十四阿哥回京之日就是他被立为太子之时,在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已经这段时间已经是一个普遍的流言了,已经有两个外国人从不同的消息渠道听到这一则消息。

而一直有流言说康熙帝是看重弘历才选择四阿哥为继承人的,这很可能是雍正帝为了树立乾隆帝威望所放出的假消息。

因为在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帝去四阿哥花园游玩之前,康熙帝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自己这位孙子。

相反,十四阿哥的两个儿子按照史书记载,反而是真正从小长在皇宫里,是康熙帝看着长大的,且十四阿哥次子成婚,康熙帝还亲自批示应该享受什么待遇,还带着十四阿哥的几个儿子一块去承德避暑山庄打猎。

皇父仁爱爱臣弘明.弘阶,携往热河,诸项食用之物均次第赐。(康熙五十八年,十四阿哥上谢恩折)

综上所述,康熙帝心目中第一继承人肯定是十四阿哥,但是雍正帝这个皇位也不是篡来的,是康熙帝在临时前临机决断,所以才会出现雍正帝自己都觉得很突然:

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换言之,在康熙帝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凸显的不是雍正与十四阿哥的兄弟之争,而是康熙帝这个皇帝的自私,他的自私就表现在他为了自己身后名,为了不出现诸子“束甲相争”的局面,当机立断让原本他并不十分喜爱的皇四子继承皇位,而不愿意把皇位留给原本他喜欢的皇十四子。

雍正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皇家的事,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你说抢了就抢,你说没抢就没抢。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反正雍正是皇帝。嘻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