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轻型车是日本交通相关法令制定的一种微型车,根据车辆结构可分为“二轮轻型车”、“三轮轻型车”和“四轮轻型车”三种类型。日本海外对轻型车的印象只限于四轮的轻型车,包括轿车、轿跑车、開篷車、客货车、货斗车、特种用途汽车等各种车辆类别,车牌颜色为黄底黑字及黑底黄字。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K-car?这玩意是鼓励就能发展的么?日本人也不傻,他们也喜欢大型车,换句话说豪车、更大一些的车谁不喜欢啊?日本之所以K-car这类小车可以发展起来靠的可不是鼓励,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只靠鼓励有什么用?车企响应鼓励可以大量的生产K-car,可谁来保证老百姓一定就会认可K-car?对于日本消费者来说拿正常的车辆如A、B、C级车与K-car去对比,毫无疑问他们也同样不喜欢K-car,而他们最终选择了K-car只是由于法律的限定!K-car在日本可以流行依靠的可不是市场的选择,而是法律的约束!众所周知日本的国土面积很小,而人口则不低;咱们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咱们拥有十几亿人口,可汽车保有数量不到2亿;而日本只有1.26亿人口,而汽车的数量却接近1亿!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而汽车保有量却仅是日本的2倍不到;而如今在咱们国内停车都困难异常,到处乱停乱放;而日本那仅有我们的1/25的国土面积,如果都卖标准车型,那么这接近1亿的车辆估计都能停到大海里去!所以早起日本为了避免汽车全民普及后,造成乱停、乱放堵塞街道的局面,就颁布了一项法案,那就是,在日本如果要购买私家轿车必须提供拥有私家车位的证明,而没有私家车位是不允许购车的,这样一来的确避免了高速普及的私家车乱停、乱放的问题,但这么做同样影响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要知道在日本车位比车子贵的多!后来日本政府发现了这个限制有些过于极端,严重的制约了本国汽车业的发展,就又新出台了一个新的、合理的规定!

购买排量0.66升以内,尺寸不超过规定(长超过3.4米,宽1.34米,高2米)的车型可以不需提供家用车位证明。

而正是这个新规的出现,才导致了日本K-car的盛行;所以这玩意在日本的流行并不是依靠鼓励就行的,而完全是靠法律的约束!如果咱们国家有一天也是车满为患,到时候也会有类似的规则出台;之前看过很多朋友谈日本的这类K-car,盲目的认为日本人富裕、务实、还不虚荣,所以人家才会认可K-car,其实完全不是这样,那些有私人车位的日本人没一个买K-car的!明明有买GTR的实力,却为了所谓的低调买了K-car,可能么?这完全是对人性的扭曲!好车谁不喜欢啊?连潜伏里的吴站长都知道斯缇庞克好呢,日本人难道会喜欢K-car?别逗了,他们也想买大的,只是他们实力不允许呀!总而言之K-car的发展单靠鼓励可不成,得需要强制手段去促进,如果有一天咱们国内的车也多到无处可停,到时候这类关于K-car的相关国定也会出台!现在也是一样,大部分的车友没有自己的车位,如果咱们也强制要求没有私家车位的朋友只能买K-car,那么K-car自然就发展起来了,无须鼓励!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身为k型车车主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首先声明我是个不懂车的新手女司机,过于专业的术语我也不会说,大白话说一下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吧

我生活在日本一个中小型城市,人口密度不大、汽车普及率很高、持有驾照的家庭成员很高比例都有车,所以一个家庭有几台车很常见,有k型车的更是数不胜数。

大家选购车型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k型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考虑到缴税问题。排量大的车悬挂白颜色的拍照,k型车是黄颜色的牌照。自动车税,白色的都是几万几万的,这个根据车辆使用年限和排量大小会有差异,黄色的基本几千就搞定了。

二、驻车场问题。白色牌照的车需要提供驻车场证明才可以买,否则有钱也不买不到。k型车不需要。

三、路况。这里路况很好,即使是有些路不如国内那么宽敞笔直,但是养护工作还是比较不错的,所以小排量的k型车日常出行去买个菜啊接送孩子上下学,工作日常通勤完全没问题👌

四、燃油费。我们家有三台车,丰田兰德酷路泽,丰田rav4,本田的n-box(k型车)加满箱油第一个一万日元跑一星期,第二个七千多日元跑两周半,第三个三千多日元跑三周多,所以油耗问题一目了然!

五、k型车目前的技术问题。有些人认为很多人买k型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差钱儿!其实只要你深入了解了k型车现在的技术水平你就会对k型车刮目相看。我自己的这台本田n-box custom是目前日本销售量最高的k型车,空间很大,有防撞系统,自动驾驶功能,防错误操作(比如想踩刹车结果误踩油门)功能,只能压线啊或者绿灯前车走了你没走提示音,车载地图,360度行车记录仪,方向盘下还有赛车级别的换挡拨片……等等和大排量的汽车一样,甚至他们没有的功能都有。价钱上也不是说k就意味着便宜,我的这台车全下来230万日元,保险一年12.7万,人民币大概16万左右。

六、保值率。身为一名女新手我选购车的时候最初想买一个二手的k,因为车小,停车技术不过关的我比较好操作,路窄的地方错车不害怕。去了二手车市场我发现k型车比大排量的车保值率高很多,差不多点的跑了好几万公里的k也要七八十万再加上购置税什么的也要一百多万,而四五十万就可以买个不错的大排量的白牌车了,总结就是白牌车到手后掉价儿更多更快!后来果断买了个新车。

七、心理问题。不得不否认很多人买车很注重面子问题,觉得大排量的才有面子,日本人也有这样的,但是还是务实一点的比较多,而且我前面说了很多家不止一台车,家人口多的可能会买一辆七人座的大车全家一起出游用,或者五人的一起跑跑高速去外地旅个游,那k型车买个菜接送个小孩,上下班通通勤,合理利用资源

以上。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K-car是日本非常流行的一种车型,几乎每个大街小巷都停有这样小巧的K-car,这种小车排量小省油,停车方便,非常适合市区代步,那么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因为K-car或许很好,但是就像南橘北枳,它并不适合国内的环境。

什么是K-car?

并不是所有的微型车都可以称之为K-car,而且K-car和国内的微型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车在日本称为轻自动车,对长宽高、排量等有严格的要求。

1、在尺寸上,K-car的长宽高分别不超过3400mm、1480mm、2000mm,外形看起来就如同方盒子一般。

2、K-car的座位不能超过4个 ,但是四个座位相互独立,都可以灵活放倒。

3、K-car的载重量不超过350kg

4、K-car的排量不超过660ml(也就是0.66L),因此日本的K-Car一般有两种动力选择,可输出52马力的0.66升自然吸气发动机,以及可输出64匹马力的0.66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大多都匹配CVT变速箱。

K-car车型的优缺点

K-car的优势:

1、尺寸小。可以方便地在城市大街小巷穿行停车;

2、空间大,空间利用率高。虽然尺寸小,但是K-car空间可不小,遵循的是最大化乘坐空间的原则,再加上方盒子的造型,最大化空间利用率,内部乘坐空间并不小,两排座椅放倒甚至可以形成平整的空间躺下睡觉;

3、油耗低。油耗可以说比油电混动还低,百公里平均油耗约3升。

但是这样的设计,也给这种车型带来了一些问题。

K-car的劣势:

1、动力差。虽然K-car不到一吨,看起来小排量就够了,但是毕竟只有0.66L的排量,一般的K-car零百加速要到15秒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在所有国内市售的家用车中,这个零百加速基本上垫底。

2、舒适性欠佳。这种为通勤设计的小车,很难在舒适性上给你提供更多,因为动力差,发动机要频繁高转来提供动力,再加上发动机舱非常短,噪音直接传递到车内。较高的车身重心,再加上偏远的调教,使得悬架忽忽悠悠如同开船。

3、安全性差。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安全性,短小的发动机舱,难以提供足够长的溃缩区,如果遇到追尾,基本就怼到驾驶舱了,安全性堪忧。

K-car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其实K-car也不是没有进入过中国,像铃木的北斗星和长城的酷熊,就是借鉴了K-car的设计,但是这两款车最终都消失在了车海里,也证明了K-car的水土不服。

K-car在日本的兴起,并不是因为日本人都是圣母,关心节能减排,而是典型的政策催生的产物,也和日本的国情有关,日本政府非常鼓励民众购买K-car,就类似于国内的新能源鼓励政策,再加上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集,光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人口就超过了3800万人,而K-car非常适合城市穿行。

但是中国人买车看重什么?

1、空间大。后排要坐的舒服。很多一个家庭只有一辆车,四个座让老婆孩子岳父岳母怎么坐?

2、配置要高。真皮座椅、全景天窗、自动空调这三大件哪个都不能少,不然小姨子坐起来不舒服。

3、要有后备箱,二厢车不算车。对于受“升官发财坐轿子”文化影响的老一辈国人,两厢车都不配叫作车。

4、舒适性要好。载着一大家子,舒适性不好怎么行,K-car的隔音悬架都太差。

5、动力要够用。国人买车有几个不止市区点不,要出远门的,K-car那点排量怎么上高速?

6、看起来安全性要过关。为什么是看起来,因为国人不信安全测试,只信自己,而且都是汽车安全专家,敲敲钢板、关关车门就能判断安全性,K-car能过得了国人这关吗?

7、看起来要大气。国人都比较好面子,看重品牌,这种K-car一没有品牌,二没有看相,像面包车一样看起来太廉价。

所以你应该明白K-car不能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K-car只是一种工具车,而国人对车的要求是综合性的,要有面子,要动力够用,要舒适性,要看起来安全,要是三厢车......这种情况下,K-car怎么可能在中国卖得好?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其实看看中国和日本的地图就明白了,这个还是由国情决定的~~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却有1亿多,人多地少,换来的后果就是寸土寸金,这一点跟香港很像,一个车位比车要贵好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都是有可能的。那么日本政府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出行问题,不得已才制定了有利于K-car发展的政策~~K-car,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车身尺寸被严格控制在3400cm*1480cm*2000cm(长*宽*高)以内,动力限制在0.66L排量和64PS马力以内(也就是说它天生自带节油属性)。单单就这两个限制,就可以pass掉绝大部分汽车设计师的方案,所以我们网上看到的K-car,一般都是方盒子造型,就跟我们国内的面包车差不多~~像K-car里的一种K-Van(图上这款跟铃木浪迪很像),可以说就是国内的面包车,那国内的面包车一般是用来干嘛的呢?虽然像国内的面包车,但又不等同于面包车,K-car最变态的莫过于车内空间的百变,四个独立座椅,想怎么放倒就怎么放倒,四个座椅全部放倒,几乎纯平,甚至可以躺在里面睡觉~~

K-car在日本之所以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政策导向,比如说一般在日本买车,必须提供停车位或者车库证明,可是K-car就不用这些,而且还有购置税,交强险,商业险优惠等,所以一般的日本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这个有点像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城市对于新能源汽车不限购限牌限号,所以很多消费者为了早日开上车,不得不选购新能源汽车~~

说完日本国情,再来说说我们的国情~~这是部分网友对于K-car是否能够引进国内的讨论和分析,说的都很有道理。

不过,个人觉得,我们的国情决定了K-car在国内玩不转,首先就是固有的消费观念想要转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还记得人们常说的老三样吗?因为汽车本身就是舶来品,所以最早进入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老三样,尤其是桑塔纳和捷达也就奠定了汽车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固有地位,K-car最早的时候也有引进国内,只不过更多的是被当做工具车,最知名的莫过于黄色的大发面包车~~它可以说是当时出租车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既然是出租车专用,想必老百姓肯定不会买它作为家用车,即便是时至今日,面包车更多的还是被当做工具车使用,只要能装进去的东西,它都能拉。

单就国内目前的消费观念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代工工具,它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被“买车就要大”的观念统治几十年的情况下,加上现在一般家庭还是一辆车居多,所以车当然越大越好了,即便是前几年国家有意识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情况下(1.6L以下购置税减半),消费者还是尽可能地选择空间更大的车型。

我们都知道国内有一个中汽协,全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它其中一项职能就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汽车行业技术与经济信息,这其中就包括国内乘用车销量统计,那么国家根据它统计的乘用车销量,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汽车市场政策,比如上面提到的1.6L以下购置税减半。那通过汽车销量统计和分析,国家会发现强行推行日本的K-car,显然是不符合国情的,而且不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

K-car的优势就是车身小巧,节能减排,日常使用成本很低,这跟小型车和微型车的优势很像,可是看看以造小车出名的铃木,销量何其惨淡,以至于铃木不得不以转让股权的形势退出中国市场~~网上有很多追捧K-car的人,可是现实中却很少有购买和K-car性质差不多的铃木北斗星,哪怕它确实是空间大,底盘高,油耗低,价格还便宜~~

就像美国人喜欢皮卡,欧洲人喜欢旅行车,日本人喜欢盒子车,这都是由具体国情决定的!我们国家其他不多说,单是我们国内的道路情况就迫使我们国人更喜欢SUV~~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去过日本本土几次,在日本确实有很多的经济型的迷你小车,这种车本身,外观来看特别的小巧,而且排量都特别的低,比较省油,而且停车比较方便,那么为什么日本这么多的这种车,而我们国家都喜欢三厢车这样的大车?

凡事并不是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情况,比如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我们都知道它的资源比较匮乏,国土面积比较小,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说资源相对而言比较紧缺。

这种小排量的小汽车就可以非常完美的解决排量油耗各个方面的问题,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尽可能的为了持续性的发展。为什么日系车在我们国人的眼里都是比较省油的呢?这也和日本资源短缺造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美国那样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所以说也盛产那种大皮卡,排量比较大的大马力汽车。

在日本这个国家停车,可以说是不是特别的方便,他们的国土面积太少,汽车的保有量又高,导致寸土寸金,停车位比较紧张,所以说这样的务实的小车上下班代步就特别的适合。

而我们眼里大多数人觉得三厢车才是真正的要是受罪那是受最早汽车影响,因为最早进入我国内的就是三厢车,而且三厢车的实用性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家庭人口比较多原来,平时拉点东西也比较方便,而且看起来更加的协调,像铃木生产小车也曾在我们这里热销了一阵子,后来这种小车证明不适合我们。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不是不鼓励,而是国内没有K-car的生存土壤。 K- car作为方盒子车,它的典型特征是:车长小于3400mm,车宽小于1480mm以下,车身高度小于2000mm,排量小于660cc。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超高的空间利用率,这很对日本这种小国家的胃口,一辆小小的K-car可走街串巷,也不用担心停车难题。

但反观国内呢?虽然我们也追求空间利用率,但其实我们更讲究的是大体积,甚至认为大就是正义。

看看国内微型汽车销量情况就知道了,它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小型车挤压。举例来说,在2018年,相比紧凑型电动乘用车同比增长137%、小型级别产品增长293%,微型电动乘用车仅增长22%,增速明显放缓。

除此外,K-car的排量还是太小了,顶多就当个城市代步车,想飚高速肯定指望不上。但就城市密集的生存环境看,一个十多万的车位配一个三四万的K-car,怎么看怎么不协调。

除此外,因为对空间的极致设计,K-car并不是一款特别好开的车型。由于悬挂空间被压缩,一般避震弹簧会设计得比较软来尽可能提升舒适性,这在路面较好的城市问题不大,但考虑国内的糟糕路况,开起来的感觉不会太好。

再考虑到K-car过高的重心,驾驶体验只怕又得降一截。 除此外,安全问题也是制约K-car发展的重要原因。研究称,中国汽车保有量占世界3%,死于车祸的人数却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6%。

可能你对这些数据不够敏感,但每天走到路上看看就知道了,各种不良驾驶行为层出不穷。K-car因为缩短了前后溃缩吸能区,碰撞安全性表现并不好。 最后就是使用者年龄问题了,其实在日本,K-car高年龄段用户一直有着很高比例。

从2009~2017年K-car使用者年龄分布看,60岁以上使用者比例常年高达25%以上,40岁以上的更是超过一半多。反观国内,现在汽车消费者开始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这种“老龄化”车型会很难吸引年轻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