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辈分有德、寿、宝、文、明,为什么侯宝林、马三立等在世时没有再往下排列辈分呢?

相声界的辈分并不是铁律,人人都得遵守,用一个字来代替辈分,主要是为了方便统计,实际上用数字也一样,通常是把张三禄算成第一代,朱绍文沈春和阿彦涛是第二代,冯昆治高闻元等是第三代,相声八德为代表的德字辈就是第四代,然后依次往下顺。但相声演员喜欢装有文化,所以整出一堆莫名其妙的字辈来代替数字,其实没什么内涵,就是装X罢了。

德寿宝文明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德寿立仁义。前者是张寿臣定的,后者也是张寿臣改的。

为什么从立字辈改成了宝字辈呢,原因是张杰尧跟同行斗气,把自己艺名改成张稽祖,也就是滑稽祖宗,结果引得全同行公愤,张寿臣跟焦少海等大蔓儿一起商量对策,决定把徒弟辈从立字辈改成宝字辈,以此作为对张杰尧的反击。

因为张杰尧的艺名是张葆华,而且这个名字比张杰尧或者张傻子都有蔓儿,张寿老把第六代改成宝字辈,就是为了矮张杰尧的辈分。于是乎常立桐改为常宝堃、刘立棠改为刘宝瑞,赵佩茹也得名赵宝琛,孙宝才、李宝麒、候宝林、欧宝璨、冯宝华、张宝康、耿宝林等集体上线。

当然也有外婆打灯笼照旧,自己玩自己的人,那就是马三立这一支,马三立给徒弟定的是“笑”字,阎笑儒尹笑声高笑林等。也有很多就用自己本名的,赵世忠杨少华马志明马敬伯等,都是没有艺名的第六代艺人。

文字辈也是因为苏文茂的缘故,苏文茂是他的本名,而最初谢芮芝给他取了一个艺名“苏伯光”,但张寿臣觉得有前辈用过“伯”字当艺名,所以不能由后辈再用,于是给改了一个苏仲仁。而常宝堃对苏文茂又是各种破规矩,拜师贴删掉霸王条款,还倒贴钱养着苏文茂,所以对他用什么艺名也是自己决定,苏文茂为了让母亲方便找到他,所以还是用了本名,于是文字也成了第七代的代称。

但实际上第七代的代表人物都是各自决定艺名,李伯祥杜国芝高英培范振钰佟守本佟有为等,还有原名马树槐的马季,还有侯耀华侯耀文等,都是直接用本名了。

第八代更是几乎废除了字辈,只有苏文茂的儿子苏明杰等少数人用了明字作为艺名,另外李伯祥的徒弟都是“松”字作为艺名,比如戴松田(戴志诚),郑松坡(郑健)等。不知道这是不是李伯祥对张杰尧的后续反击,因为张杰尧的徒弟都是“松”字,比如班德贵本来艺名是班松侠,后来跳门到马三立门下才弃用了这个艺名。而李伯祥给徒弟取“松”字,其实是违反了张寿臣不可犯上的规矩。但赵佩茹李伯祥这一支是张寿臣的坚决拥护者,所以李伯祥给徒弟取名松字,可能就是张寿老狙击张杰尧的后续。

还有一个特例,是张文顺用德字给徒弟取艺名,这算是相声史上最大的返祖,而且一翻就是四辈,当然张文顺本来门户也有问题,所以他爱怎么玩也没人搭理就是。

再往下的第九代,基本上就各玩各的,也没有统一的字了,比如郭德纲徒弟云鹤九霄龙腾四海,青曲社整了一套海纳百川万象归春,而大部分演员也还是用本名,不再玩这套文字游戏了。

相声辈分有德、寿、宝、文、明,为什么侯宝林、马三立等在世时没有再往下排列辈分呢?

相声界是讲究师承和辈分的,但是为什么侯宝林、马三立二位以后没有按照德、寿、宝、文、明这样的辈分往下传承呢?

在侯宝林和马三立当时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一个破除封建思想、建立新中国的热血沸腾的时代,一切旧的思想、旧的形式、旧的传统都是应该砸烂的,其中自然不能再有拜师父,行大礼,讲排行这些“封建思想”了。还不说这些,那时候,就连给儿子取名,都愿意取一些符合新时代的名字,摒弃了传排行。好多家祠、家谱也破坏了,不健全了,所以现在很多家族根本就不知道哪是哪辈的了。作为相声界这样一个宣传性的文艺团体,怎么会再继续按照辈分往下传承呢?

传统的东西还是要传承的,民间的传承就和史书一般,记录着普通百姓家的既往历史。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你来自哪里?

我们可以看看韩日,在借鉴学习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些东西比我们传承的更好。

有人怨恨说韩国人不该把端午节占去了,把什么什么都占有了,其实他们传承也是好的,说明他们与中华文化是有渊源的。还有就是人家如果不占有,说不定我们早忘却了。

春节刚过,我们是否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淡?很多地方不让放鞭炮了,古时的中国人就是以鞭炮或其他巨大声响来驱赶“年”的,不让放鞭炮,怎么传承过年呢?

鞭炮危险,有西班牙斗牛危险吗?

鞭炮浪费,有满街的西红柿酱浪费吗?

鞭炮污染,难道还有工厂的大烟囱污染吗?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限制燃放的数量,但是不要禁止。其实很多家庭都自觉的不燃放了。有人坚持也是好事。

我们生活在不断创新的年代,大家都觉得创新很难,其实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才是最难的!

而今,郭德纲在相声领域对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的继承和挖掘,并有限恢复一些传统的形式,比如大褂,家谱,拜师等,也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毕竟只有传承,才能发发展。

相声辈分有德、寿、宝、文、明,为什么侯宝林、马三立等在世时没有再往下排列辈分呢?

都是演戏的,都是通过老师教或通过自学豋台的。我孙子喜欢侯宝林老先生,就找了老先生的带子跟着学,居然也学得维妙维俏,他才十多岁。现在相声界有些人表演水平不如我孙子。请问现在相声界一些带着辈份的角儿,我的孙子该算什么辈,当然,在演艺水平上,我这孙子还认为不消与你们中的一些什么家的为伍呢。因为,我的孙子还认为:他的先生受尽了封建社会的千万般压迫,先生要鞭挞的就是封建社会给艺人造成的不公平和压迫。而现在,一些自封为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却要恢复封建体制的那一套,这不是闹天下的大笑话吗?我孙子以为:这些人闹什么呢?无非就是想把自己闹上天,闹得越高,获得的利益越多。这就是鬼也懂得的道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有真本事!别去搞论资排辈那一套封建迷信的东西来提高自己了,老百姓要看的是艺术,不是你们争权夺利的丑恶嘴脸!

相声辈分有德、寿、宝、文、明,为什么侯宝林、马三立等在世时没有再往下排列辈分呢?

就是继续玩封建这一套 。郭当年就是吃这个亏 后来成名后 都是明暗之中口诛笔伐 。如今名声大了 在娱乐圈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他又重新拾起那一套 所以说他是岳不群 没错的。

相声辈分有德、寿、宝、文、明,为什么侯宝林、马三立等在世时没有再往下排列辈分呢?

因为说相声的被一帮主流整的没落了,这行当后来出了个非主流郭德纲重振雄风扛起了非主流相声 让相声起死回生一片繁荣受到人民热烈欢迎

相声辈分有德、寿、宝、文、明,为什么侯宝林、马三立等在世时没有再往下排列辈分呢?

说实话,相声解放前就是天桥落地的,跟双簧,拉洋片一个等级。比恶乞,打牛骨头,唱莲花落的也就高那么一点点。侯宝林是第一个靠模仿唱京剧,走进茶馆戏园子这些演义场所的。说相声也就两个人,所以其实班社这套本来是人家戏剧的,学艺三年效力两年,这是手艺人的规矩,文艺类也是评书大鼓评弹这些的。相声本来就是给穷人表演的,说学逗唱会一门会一段就差不多够了,看打把式卖艺,跟进剧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建国后,国家整理各种曲艺形式,成立剧团,才有了很多规范化的要求,但这已经属于现代艺术类院校和剧团的形式了。辈分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学着族谱来的,出现的时间很短,也没被大家公认。这玩意就像现在遍地百年老店一样,真相可能就是几句闲聊而已。马季是四位顶级相声大师的徒弟,他不也没啥字号吗?革命工作而已。总的来说,这其实都是些贴金的伪民俗的东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