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女子煮食隔夜木耳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幸死亡,怎么回事?
仅仅只是因为吃了隔夜木耳就丢了性命!东莞一女子的不幸值得大家警惕,预防食物中毒大意不得啊!
听说这位妈妈很年轻,只有34岁,将木耳浸水泡发5-6小时后煮食,并且隔天继续食用剩余木耳,噩梦就此开始:恶心、呕吐、腹痛、拉黑便…随后被送进了东莞市中医ICU治疗,医生判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因为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女子随后被家人转送至老家治疗,但由于毒素引发身体各器官衰竭,最终抢救无效,不幸身亡!留下了两个幼小的孩子,真是可怜!
为什么隔夜的木耳会这么毒?在黑木耳、变质的玉米面等食材当中,有种“椰毒假单脱菌”,会产生一种致命的毒素,名字叫“米酵菌酸”,这种毒素很耐热,清洗焯水均无法去除,椰毒假单胞菌生长温度约为25到37度,最适宜的产毒温度为26度,也就是说,在春夏环境当中,隔夜的黑木耳产生的毒素最强,并且毒性是随着泡发的时间倍增的,米酵菌酸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极为凶险,死亡率高达50%以上,并且目前没有特效药。
木耳怎样吃才安全?1、泡发木耳的时候应保持在低温状态,最好是将其置于冰箱冷藏室当中,并且随发随吃,不宜久泡,一般建议不要超过24小时。
2、在不马上食用的前提下应经常换水,降低产生毒素的浓度,木耳泡的越久,菌落总数数量越多,泡了24小时的木耳所含的细菌比只泡了一小时的木耳高出2700多倍,夏天吃黑木耳时一般浸泡2-3小时即可,可有效避免椰毒假单菌产生米酵菌酸。
3、买黑木耳时尽量选择新鲜的,不要买泡发后的。有些人不宜食用木耳,比如有出血性疾病,容易腹泻者和孕妇,最好是少吃或不吃。
万一因食用隔夜木耳产生了不适怎么办?第一时间催吐,降低消化道内毒素浓度,最常用的当然是肥皂水了,或者用指头抠喉咙,均可以达到不错的催吐效果,若家中备有活性炭,则可以口服,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减缓毒素侵蚀脏器的时间,借助缓冲期尽快就医选择更为专业的治疗!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东莞一女子煮食隔夜木耳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幸死亡,怎么回事?
心痛!东莞一女子食用隔夜木耳后因中毒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据广东经济科教频道报道,女子将木耳浸水泡发后煮食,但当天没吃完,第二天继续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拉黑便等各种不适症状。
随即被家人送往东莞市中医院急救,医生诊断,她这是急性肝功能衰竭,随后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治疗,考虑到高昂的医疗费用问题,女子随后被转送到老家的医院后继续治疗,但由于毒素引发身体各器官衰竭,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东莞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所副副所长杜济民表示,该女子在公司宿舍里面独身居住,泡发的木耳只有她一个人吃,我们在她的血液、还有尿液里面都检出了米酵菌酸毒素,而且血液里面的含量还很高。
米酵菌酸毒素损害人体肝脏,是致死率最高的细菌毒素之一,死亡率高达50%以上。杜济民介绍,黑木耳本身并没有毒素,但如果用水浸泡过久,就有可能会产生米酵菌酸、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
杜济民说:“我们的黑木耳在种植、运输等环节当中,就有可能会收到细菌污染,比如说保鲜不当、加工不当等,它就会产生这个米酵菌酸毒素。”
据了解,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全国媒体报道了8起食用黑木耳中毒事件。
- 2015年8月,长沙邓女士因吃了泡发2天的木耳,造成多器官衰竭最终不治身亡。
- 2016年7月,辽宁一对夫妇吃了泡发快2天的黑木耳,造成肝肾衰竭、中毒性休克。
- 2017年5月,安徽5岁小男孩东东,因食物中毒而不幸离世,而夺命的元凶很可能是一盘木耳炒鸡蛋。
- 2018年7月,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现中毒,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
要防止木耳产生毒素,就不能浸泡太久。杜济民说:“冷水泡的话一到两个小时就可以了,最长不要超过4个小时,超过24小时我们就不要食用了。如果我们泡发之后的木耳触摸起来有粘液感,或者是闻起来有异味,我们也不要食用。”
东莞一女子煮食隔夜木耳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幸死亡,怎么回事?
木耳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食物,营养价值高,深受大家的喜爱,但大家却常常忽略它的有害之处,会因为采用一些错误的食用方法导致不良后果。近日,就有一名女子因误食泡发后的木耳,导致中毒,因抢救无效身亡,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
近日,广东东莞,一名34岁女子因为吃了泡发超过24小时的木耳,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最终不幸身亡。相关人员介绍,该女子中毒身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前一天将木耳泡发煮食了一部分,剩余的继续浸泡到第二天食用,结果导致她出现了严重的米酵菌酸中毒,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
在事后我们了解到这个女工是独身居住在公司的宿舍,回到宿舍做饭的手,她一个人吃了泡发的木耳后,当天煮了一部分来吃,剩余的部分继续浸泡,然后过了一天,等于说超过了24个小时了,她泡发的木耳还在继续食用,结果导致她出现了严重的米酵菌酸中毒。这种由于因浸泡时间太久而产生的食物在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但是木耳是其中的一个例外,浸泡时间过久会产生米酵菌酸这种毒素,人们在误食这种毒素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现象,不及时送医抢救生还希望渺茫。
经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米酵菌酸毒素是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毒素,而椰毒假单胞菌是存在于土壤里的一种细菌。黑木耳在种植、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当、加工不当等原因,有可能受到细菌的污染,也就会产生米酵菌酸毒素。木耳长期浸泡在湿润的环境中,就会适宜细菌大量繁殖、产毒,当这些毒素进入人体后,会迅速的破坏人体健康,引发不适反应,最终导致中毒身亡。
此前,全国多地都曾出现因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导致多脏器损伤的中毒案例。这些案例都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认为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基本上是没有毒的。很多人对这种事件都不放在心上,大部分人甚至还不知道这样的事情,特别是一些食物搭配后也会产生致命的毒素,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特别的食物以及食物搭配会中毒的现象应当加以关注,避免因食物中毒发生不可挽回的错误。
最后,专家给出的合理建议:家庭食用黑木耳,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黏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有些时候,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往往会产生致命的错误,大家在处理饭菜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关注,不能因为图方便,省力,让毒素钻了个空子。
东莞一女子煮食隔夜木耳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幸死亡,怎么回事?
要不是看到这则新闻,还真的不知道木耳泡时间长有毒!现在再吃木耳,心里都有阴影了!在哀悼死者的同时,有几个问题需要问问:
首先,像这种泡久有毒的食品,食品包装上为什么没有安全提醒?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为民以食为天。特别是现在,随着绿色消费观念的提升,许多以前喂猪的野菜,现在成了富人餐桌上的香饽饽。像这些野菜或其它食品,如果正常无毒,符合食用常识,也没什么大事。
但像有些食品,如果食用不当会造中毒的,食品包装上就应该注明安全食用注意事项。比如扁豆角要炒熟,否则容易中毒。黄花菜也要炒熟,否则也易中毒。木耳浸泡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也易中毒。像这些其实不能算常识,因为黄花菜、扁豆角农村老年人知道要煮熟才能吃,城市许多人并不知道,如果没有说明,就难免会出现中毒事件。
木耳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大众餐桌了,查了一下资料,木耳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同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就是食品的安全管理问题。
在包装上印一行醒目的字“木耳浸泡不能超过4小时,否则会引起中毒!”难吗?肯定不难,但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去做?归根到底还是管理问题。
其次,除了黑木耳,其它木耳及水发食品是否会有毒?任何意外的事故发生,只有举一反三,才能规避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
木耳致人死亡事件也应该这样。新闻中的女士是吃了浸泡过久的黑木耳中毒的,那么除了黑木耳,白木耳、皱木耳、毛木耳、燕耳等其它类型的木耳浸泡久了会不会产生毒素并导致食用中毒?
除了木耳,其它的水发食品比如香菇、海参等会不会也有可能引起中毒?这些水发食品浸泡多久为宜。销售包装上都应该有所说明,否则今天木耳中毒、明天海参中毒、后天香菇中毒……老百姓还敢不敢买菜了?
其三,出了这种事,该向谁问责?出了人身伤害事故,总得有人要去承担责任的。食用者因为不懂木耳水发过久而中毒,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自己本人已经承担了知识盲点的责任。
根据相关规定,销售任何产品,如此产品有可能产生安全风险,必须告知客户。养鱼户的鱼塘如果淹死了人,鱼塘周边没有插有“禁止游泳”等告示牌,养鱼户是要担责的。
作为有可能食用中毒的食品,商家无论如何都应该标明食用安全注意事项,否则也应该承担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管,不要等出大事了再“亡羊补牢”,那时已经迟了。
像这样的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家属该不该向商家追责呢?小伙伴们怎么看?欢迎留下您的看法……
东莞一女子煮食隔夜木耳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幸死亡,怎么回事?
首先说,这个去世的东莞女子是很可怜的。然后看来木耳这个平凡的食品,我们也要按照正确的方法食用,否则就是毒药。
这位女士的丈夫是因烧伤失去了劳动力,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这位女士无疑是家里的顶梁柱。她之所以要食用隔夜泡发的木耳,可能舍不得扔掉,跟家庭困难也有关系吧。我们在唏嘘的同时,如果有善心可以搜索救援他们的网址,投去一片爱心。
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原来,这位女士不是第一个死于木耳的人。资料显示,有很多的记录都是因为食用木耳中毒,最后抢救无效死亡。所以,我想在这里跟大家提示一下,吃木耳的方法一定要正确。
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长时间的泡发。时间怎么计算呢?不要隔夜就可以了。也就是咱们正常的泡发是没有什么事的。比如食用前,泡发几十分钟,如果真的忘了,最多五六个小时。这都没有什么事。超过这个时间,不管是我们忘了,还是其他原因。我们都不妨把木耳扔掉,一袋木耳损失不了多少钱,如果波及生命就不值得了。
那么很多人会问,这是不是证明木耳有毒呢?其实不是,木耳本身并没有毒素。要不然我们国家也不会有食用木耳的传统。但是,木耳如果泡发时间过长,再加上泡发的环境,容器不见得很干净,这两样条件加在一起,就会使木耳产生一种致命的毒素“米酵菌酸”。这种毒素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特效的解药。通常只能用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来稀释毒素。可摄入量一旦过大,也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是否可以有一个延展。有人说,买木耳的包装上应该注明这个事情。人家国外的很多食品上都会有这个标识。甚至会讲起很久以前的一个笑话,就是国外买灯泡的会注明禁止入口。这就是人家标识比较完善。我想说,朋友,你有点片面了。我们国家很多食物来自民间,很多食品间的习惯都是常识啊!
厨房里其实就是一个很高科技的地方。比如熬粥的时候放一点碱面就可以变得很稠。比如吃海带的时候最好不要喝酒,因为酒会使海带在胃里膨胀。比如炖羊肉的时候最好不要放大料瓣。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家里做饭的常识,可背后却都有很多科学的依据。
我们的七零八零后还好说,他们还做家务。九零后零零后就基本是靠外卖了。厨房的很多常识都不了解。这是一个很悲伤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国外很多地方和我们的美食技能相差很远。比如英美连鱼头都不会吃。鱼肉也是要弄成脱骨去刺的肉块儿。享用食物的能力很差。可我们的年轻一代会不会“蜕化”成这样的?不容乐观啊!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东莞一女子煮食隔夜木耳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幸死亡,怎么回事?
木耳本身是一个非常健康的食物,之所以容易出现中毒,主要还是泡发的方式不科学导致,生活的小常识不注意往往会出大问题。
新闻背景近日广东东莞就发生了一起木耳中毒事件,有一名34岁女子想吃木耳,于是就将木耳泡了起来,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的人,一般泡沫儿数量都不准,这位女士也泡多了,当天没有吃完,剩下的木耳继续在泡着,该女子第2天吃完之后就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最终不幸身亡。
木耳中毒的主要原因吃木耳食物中毒,真的不能怪木耳,很多人认为木耳里面含有亚硝酸盐才会中毒,实际上这是误解。
出现木耳中毒主要是因为木耳泡发的方式不对,高温泡木耳会滋生细菌产生毒素:
很多人为了赶时间或者为了更好的泡发木耳,喜欢用热水,但细菌往往就喜欢在适宜的温度下滋生,对木耳而言主要是容易滋生米酵菌酸,这种物质毒性很强,这也是引起食物中毒最主要的原因。轻者腹泻,恶心呕吐,患者直接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且无药可解。
如何避免食用木耳中毒?一般情况下建议大家用冷水浸泡木耳,如果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可以用一点温水,正常浸泡三个小时左右即可,另外在泡的过程中最好是换几次清水。
木耳浸泡的时间不能超过8个小时,尤其是木耳表面已经产生粘液了,就意味着木耳可能已经产生毒素,不能食用。
如果有时候真的不走心泡多了,要将木耳从水里取出晾干,然后放到冰箱冷冻室冷冻,而且也要在两三天内吃完。
夏天到了,很多人喜欢吃凉拌木耳,一定要注意安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