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指的是哪“八戒”?
观音菩萨奉如来佛祖法旨,上长安寻访取经人,途径乌斯藏福陵山时,收伏了被罚到下界为妖的天蓬元帅猪刚鬣。猪刚鬣愿意皈依佛门,保取经人西天取经,观音就给他起了个法名叫做猪悟能,交代他“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专候那取经人”。
唐僧取经途中,在乌斯藏高老庄正式收猪悟能为徒。前面,唐僧给孙悟空取了一个绰号叫做行者,也依样画瓢,给猪悟能取了个法号叫“八戒”。唐僧说:“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
毫无疑问,“五荤三厌”就是猪八戒绰号的由来,也是《西游记》中的“八戒”。但是,唐僧是取经人中最严格“持斋把素”,早就断绝五荤三厌的高僧,孙悟空既皈依佛门前往西天取经,也应当如此。那么,唐僧为何不叫“唐八戒”,孙悟空为何不叫“孙八戒”,包括后来的沙僧,又为何不叫“沙八戒”,唯独只有猪悟能叫做“猪八戒”呢?
猪八戒来自杨景贤的《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宋元平话杂剧中就开始演绎这段历史。明朝时,一个叫杨景贤的剧作家,写了一部大型神话历史剧,剧名就叫《西游记》。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主要蓝本就是杨景贤的《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大型剧作,总共六本二十四折,已经远远超出“杂剧”的容量。说到这里,我想为中国戏剧打一个抱不平,凭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艺术经典,咱们中国古代戏剧就要被叫做“杂剧”?因而,希望全网更名,元剧就是元剧,去掉“杂”字,否则,就一视同仁叫“莎士比亚杂剧”。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杨景贤剧中的唐僧四人取经队伍中,就有猪八戒。第四本第十三折“出妖猪幻惑”一开场,演的就是“猪八戒上,云”。猪八戒云的是什么呢?下面,简要摘录一小段猪八戒的道白:
自离天门到下方,只身惟恨少糟糠。神通若使些儿个,三界神祗恼得忙。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搭琅地盗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显在白雾坡前。生得喙长项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左右前后,无敢争者。
猪八戒原本也是天上之神,但不是吴承恩笔下的天蓬元帅,而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是个赶车的。摩利支天在佛教中为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在印度教中猪首人身的光明女神,这个女神为藏传佛教吸纳。光明女神的造型是三面八臂,恐怕杨景贤的“猪八戒”因此而得名。如此,这个猪八戒就与佛教中的戒条没有关系了,八戒不是讲的“八戒”,而是猪首人身光明女神的八只手臂。
吴承恩笔下,也有一个黑风大王,是一只占据黑风山、躲在黑风洞中的黑熊。这只黑熊被观音收伏,做了珞珈山后门的“倒猃门”。倒门,即后门,猃,是长嘴的狗,黑熊即狗熊,做了观音后山的看门狗。猪刚鬣在福陵山遇见观音菩萨,说他被卯二姐招赘到云栈洞,也是做了“倒猃门”。
《西游记》出自《西游记》,把两部著作镶起来看,猪八戒与黑熊怪就是一个形象的两个分身。吴承恩笔下的猪八戒就有猪面、熊面、神面,加上八臂,同样也是在暗喻光明女神。所以,被“改造”了的猪八戒就出现在乌斯藏高老庄。
那么,杨景贤为何要以三面八臂的光明女神塑造猪八戒,吴承恩又为何把猪八戒从黑风山黑风洞转移到了云栈洞高老庄呢?
杨景贤是瘦词高手,猪八戒必定深藏隐喻《西游记》的原创作者杨景贤,又名杨暹、杨讷、杨景言,祖贯蒙古人,居住在杭州。此人生卒年不详,史上也没有其更为详细的记载。明代剧作家贾仲明在《录鬼薄续编》中说杨景贤:“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明嘉靖时期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也提到了杨景言:
古之所谓瘦词,即今之隐语也,而俗谓之迹,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成祖时重语禁,召景言入直,以备顾问。
杨景贤是因为善于制谜猜谜而得到太宗文皇帝信任,诏进皇宫,专门破解民间隐语的。永乐皇帝干了弑君篡位的坏事,害怕别人以瘦词隐语揭露那段见不得人的历史,暗中骂他,便实行语禁,也就是文字狱。因而,那时的文人写书作剧,便多以“瘦词”笔法,把真相隐藏在谜语之中。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水浒传》。《水浒传》隐写的就是靖难之役,其中揭露了诸多被抹掉的真相,包括建文帝的去向。
既然杨景贤是瘦词高手,当时国宝级别的大师,其《西游记》肯定少不了用这样的手法,以隐藏他真实的创作意图。猪八戒,简单地从字面理解,就是“朱八戒”,“朱重八”三个字就有两个字隐含其中。猪八戒之“戒”,就是进入佛门之后的戒律,朱重八与佛有缘,确实也曾皈依佛门。所以,后文中将讲到孙悟空其实也姓朱。
黑风大王与光明女神恰是一黑一白,一阴一阳,暗藏了一个“明”字。光明,即光明顶,出自《后汉书·西域记》,光明即佛。杨景贤笔下的猪八戒,其实暗喻了朱元璋。唐僧取经故事的背景是贞观年间,李世民是“太宗文皇帝”,永乐皇帝的谥号同样是“太宗文皇帝”。这样的“瘦词”,简直是绝了。
猪八戒自白了简历,接着,就交代了他出场的原因:
近日山西南五十里裴家庄,有一女子,许配北山朱太公之子为妻。其子家贫,裴公欲悔亲事。此女夜夜焚香祷告,愿与朱郎相见。那小厮胆小不敢去。我今夜化做朱郎?去赴期约,就取在洞中为妻子,岂不美乎?
杨景贤比吴承恩更大胆,居然在永乐皇帝身边明写“朱八戒”。大概,杨景贤对明朝有一种难言的心情吧。或者,这也暗示了朱棣对洪武皇帝的不满,当初,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而要“孙立”呢?无独有偶,《水浒传》的作者不仅对朱洪武不满,对永乐皇帝以及建文帝也是大为讥讽。
简而言之,杨景贤《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其实就是“朱八戒”。那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又是隐喻的谁,八戒真的是为了遵守“八戒”,不沾五荤三厌吗?
卵二姐、高老庄暗藏猪八戒真相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天蓬元帅,掌管天河十万水军。因大闹王母蟠桃会,闯入蟾宫戏弄嫦娥被罚下界。书中说,猪八戒是错投猪胎,其实是障眼法,即便在天上做天河元帅,其名也叫猪刚鬣,原本就是猪。
猪刚鬣来到下界,占据了福陵山。福陵山其实就是“佛灵山”,观音菩萨上长安寻访取经人,走的是佛界四大部洲之路,这才遇到了猪刚鬣。福陵山中有云栈洞,洞中有关卵二姐。猪刚鬣说:“他(卵二姐)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了家长,又唤做倒猃门”。
不到一年,卵二姐死了,入了佛门法号悟能的猪精又来到乌斯藏高老庄,做了高太公的女婿。因原形毕露,便隐藏在云栈洞。
吴承恩虽然大量改写了杨景贤的原作,但“猪八戒”的基本隐喻却没有改变。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还不惜笔墨予以加强,谜中有谜,谜底还是“朱八戒”。怎么讲呢?
乌斯藏暗喻的是藏传佛教,猪八戒还是三面八臂的光明女神。高老庄之“高”,出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朱元璋以汉唐开国皇帝自喻,要做第二代“高皇帝”。以朱元璋的历史来评价,大致也当得起这样的自喻,只不过在《水浒传》中被写成高俅、高衙内、高廉、刘高,《西游记》则以高老庄为其隐喻符码。
为什么这样解读呢?高老庄怎么就是“高皇帝”的高呢?咱们接着往下讲,从卵二姐这里再深挖一层,看看吴承恩笔下的“猪八戒”到底是什么样的寓意。
在明刻本中,招赘天蓬元帅的是卯二姐,后来才变成了卵二姐。虽然是两种写法,却是一个意思。卵二姐,是把“二”嵌入到“卯”字中,实际上是“二卯”或者是“卯二”。不过,这样解读有一个问题,卵二姐就变成了卯二二姐了。这一笔,应当说的是明朝二祖,即太祖和成祖。嘉靖皇帝改“太宗文皇帝”为成祖,顺利地把自己的父亲弄进了太庙,明朝皇统就有两个支脉了。
卯,即兔,兔是明月的代称之一。以卯二姐来讲,《西游记》中的蟾宫就有两只兔子,也就是青女素娥,就是天竺国一真一假两个公主。天竺,文本表面说的是取经之地,其实也是隐喻明朝的,“竺”谐音“朱”,在《水浒传》、《西游记》,以及《红楼梦》中,竹,都是谐音“朱”的寓意。
卯二姐、高老庄,其实都是隐喻的明朝,更是指向了大明开国皇帝朱重八。因而,两部《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都是“朱八戒”,“五荤三厌”不过是要取其“八”,而不是说的佛门戒律。
亦佛亦道,取经四人都应当叫八戒所谓五荤三厌,应当分开讲,即五荤、三厌。五荤,指的是宗教戒律中,不准教徒食用五种辛味蔬菜,也就是包大蒜、小葱、韭菜、渠等荤腥食物,这五种荤腥食物应当是佛教戒条。三厌,则是道家的禁忌,道教徒忌食雁、狗、乌鱼三种动物。猪八戒断绝了五荤三厌,那就证明他是个亦佛亦道的猪八戒。
观音菩萨既然收猪刚鬣为佛门弟子,那就不能带俗家姓氏了,即便以姓氏相称,猪八戒就得姓释。而且,不能叫“八戒”,而应当叫“五戒”,只戒五荤,与三厌无关。同样的道理,孙悟空不能姓孙,也要叫释悟空。
唐僧或者唐三藏不同,唐僧,指的是大唐和尚,唐僧的俗姓陈,如果是说到“陈玄奘”,那也是个亦佛亦道的人了。沙僧在杨景言的《西游记》中,沙僧说:“恒河沙上不通船,独霸篙师八万年”,他是在恒河吃了唐僧九世,是恒河沙。恒河沙是佛教专用语,是佛教教众广大如恒河沙,也代表佛的修持层级。
西天取经四“人”中,只有沙僧没有姓俗家姓氏,其他几个都涉及到俗姓,尤其是孙悟空、猪八戒。假如猪八戒因为佛道兼修要断绝五荤三厌,孙悟空也跑不掉。孙悟空的事咱们另说,但他到灵山学艺,师父教的就是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本事。孙悟空的师父其实就是如来佛祖,书中写成菩提祖师,仿佛是个道教徒,其实是“老子化胡为佛”的寓意。佛祖先学道,然后在菩提树下成佛。
《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了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下诏革佛的事:“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孙悟空的师父就是“大觉金仙”,所以,就让猴子像道士那样“称姓氏”。
孙悟空其实有一个真实的原型,就是朱元璋的幺叔悟空法师。菩提祖师说,“孙”出自猢狲,猢狲中隐藏了“古月”。明朝建立于猴年,《西游记》又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这首邵雍的五言绝句,把一百回划分为二十卷。第一卷中有孙悟空出世学艺等内容,是“月字卷”,古月指的就是明朝这轮月,月到天心就该西沉了,所以是古月。
从这个寓意来讲,孙悟空“称姓氏”应当是“朱悟空”。孙猴子亦佛亦道,当然得断绝五荤三厌,他同样是“朱八戒”。
唐僧在吴承恩的书中多次被写成陈玄奘,沙僧其实是佛祖的一世化身,曾经跟随“真人”学艺,学成之后做了灵霄殿的尊上。这师徒二“人”同样是亦佛亦道的身份,他们都必须“八戒”。
猪八戒指的是哪“八戒”?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八关戒斋的简称。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于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种斋戒法。
据《法苑珠林》卷一0六为: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这八种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总称八戒
猪八戒指的是哪“八戒”?
猪八戒原唤作“猪刚鬣”,后来因为受到菩萨戒行,便自此断了五荤三厌,直至遇到三藏。《西游记》中写道:
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从此,“猪刚鬣”的名字便改为了“八戒”。
一、“五荤三厌”三藏提到,因为猪刚鬣不吃“五荤三厌”,才给他起名为“八戒”,很明显这“八戒”一词是根据“五荤三厌”才起的。
“五荤三厌”是“斋戒”的禁忌,道家、儒家、佛教对其都有所推崇。
南宋的罗愿在其《尔雅翼》中说:
“西方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台、胡荽、薤为五荤。”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荤。”这里的“五荤”的蔬菜组成和罗愿所说有些许不同,虽然“葱”不在西方五荤之列,但道家五荤倒是一样的。
再说“三厌”,“厌”在这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不忍心食用”的意思。
道教“三厌”,指的是天厌鸿雁,地厌狗,水厌乌龟(也泛指天厌飞禽、地厌走兽、水厌水族),那为什么会是雁、狗、乌龟这三种动物呢?
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与孙思邈的《孙真人歌》都给了我们答案:
“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鱼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所以说,无论五荤还是三厌,对道家来说,都是不宜吃的东西,像蒜、葱、韭等蔬菜,吃了会伤五脏(葱伤肾、韭伤肝、薤伤脾、蒜伤心、兴蕖伤肺),雁、狗、乌龟等三厌之物,食用他们会损阴德。
二、佛教“八戒”由上段对“五荤三厌”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佛教道教的“混合物”,既然三藏师徒几人都是佛家弟子,遵从的自然是佛教的礼制。
那佛教所指的“八戒”究竟是什么呢?
佛教所指“八戒”与“五荤三厌”并不一样,佛教中的“八戒”全称为“八斋戒”,具体指的是佛教为其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
这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等。
三、结语不管是“五荤三厌”,还是“佛教八戒”,既然三藏给猪刚鬣起了“八戒”的名字,本意就是希望他能遵守佛教戒律,以正佛心,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猪八戒并没有“戒”得那么情愿,也并没有“戒”得那么彻底,说到底还是没有修行到家。
在最后佛祖对师徒四人的分封中,三藏、悟空、沙僧,或佛或金身罗汉,均属于大职正果,而八戒则被封为汝职正果,和白龙马同级,但比大职正果低一个级别。
可见佛祖对四人西行取经路上的表现和修行是心知肚明的,最后八戒得到“净坛使者”的封号,也算是如他所愿了。
猪八戒指的是哪“八戒”?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猪八戒指的是哪“八戒”?
《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叫做“八戒”。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形似萝卜味如蒜)。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厌,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过,这五荤三厌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出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唐僧给八戒取的名字是有一定含义的。
猪八戒指的是哪“八戒”?
“八戒”是哪“八戒”?其实《西游记》原文中已经给出答案。《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五荤三厌”是什么意思?“西方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台、胡荽、薤为五荤。”——宋代《尔雅翼》天厌雁,地厌狗,水厌乌鱼。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鱼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唐代《孙真人歌》“五荤三厌”是中国古代的“斋戒”的禁忌,由道家、儒家所创,后被西方教,即佛教采用。
佛教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薹、胡荽、薤为五荤。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讲究清心寡欲、清净庄严,而这些食材的气味都过于浓郁,所以成为需要斋戒之物。
三厌:即忌食的三种肉:雁、狗、乌龟。
“厌”有不忍的意思,大雁预示着夫妻间的恩爱,狗代表着主人与家仆的情谊,乌龟象征着君臣之间的忠诚之心,因此这三样是不忍心吃的食物。
唐僧为何取“八戒”?1、因为八戒定力不强,需要时刻提醒:
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猪八戒已经断了五荤三厌,但见了唐僧,就想开荤。唐僧一见状,立即说道:“不可,不可”。说明,猪八戒本身定力不强,遇到些值得庆祝的事就容易忘却自我,需要时刻提醒,而最好的提醒方式,就是自己的名字,可以起到强大的督促与自省作用。
2、“八戒”象征着人类的人性之恶,实为害人之本,需要时刻警戒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有着现实意义,我们看《西游记》,谁和人类最像?从相貌上是唐僧,但从人性上,是八戒,调戏嫦娥、喜欢金钱、好吃懒做、极易放弃。这些都是最常见的人性之恶。要想少受这些的影响,必须时刻警戒。通过这种方式,警醒八戒,也是警醒观众。
3、“五荤三厌”是虽一开始是道教所推崇,但后被佛教引用,算是二教的结合,预示八戒原为道教,如今为佛教,正是二教的结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