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真正好友,为何是鲁智深?

鲁智深、武松、曹正,这三个人合起来是黑衣宰相。武松上了二龙山在宝珠寺与鲁智深聚义,从此便与鲁智深形影不离,并肩作战,不仅是真正的好友,还是一对“生死搭档”。而这两人又同时“遇林而起”,林,指的就是林冲。曹正是林冲的徒弟,所以,鲁智深、武松的关系就与操刀鬼密不可分了。

那么,武松与鲁智深,加上曹正,为何就是黑衣宰相,黑衣宰相是谁,在《水浒传》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鲁智深“遇林而起”,“林”为何是林冲

《水浒传》从第一回开始,写景就必定写“林”。而所有的“林”,又集中到林冲身上,以林冲为“林”的总符码。所以,鲁智深以及武松等所有梁山好汉都与“林”有交集,都可以说是“遇林而起”。为什么呢?

这个疑问,首先得从林冲身上找答案。“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这回书中,林冲出场,书中这样写道:“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鲁智深倒拔杨柳,“杨柳”二字本身就暗藏着一个“林”字,预示了林冲正式出场。这回书之前也写到了很多“林”,林冲却没有明出场呢?因为,只有鲁智深拔掉的杨柳树上有一只老鸦叫唤。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只老鸦就出自这里。施耐庵为何以曹操的诗暗喻这只老鸦呢?因为,《水浒传》通篇隐藏的是明朝的靖难之役,林冲就是明朝九大塞王之一的燕王。所以,施耐庵借用“燕人张翼德”,以及“燕颌虎须”,锁定了一个“燕”字。更以川西纸折扇,进一步借用川西名将燕人张翼德,扇子阴阳两面,也就暗示了日月——“明”。

林冲是去岳庙烧香,明刻本水浒传影印本中,写的就是“岳庙”而非“嶽庙”。施耐庵以灯谜中的“解带格”,隐藏了岳王庙中的“王”字——林冲暗喻的就是燕王。

林冲的徒弟是“操刀鬼曹正”,这五个字中就隐藏着“曹操”。所以,汴京城酸枣门外菜园子(张青)里的杨柳树上,就有一只出自曹操笔下的“乌鹊”。

从此,鲁智深真正地遇林而起。

武松打虎,竟然打的是林教头?

林冲暗喻了燕王,这个燕王却被武松打过一次。怎么讲?

却说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了一只吊睛白额锦毛虎,一条雪花大蛇。锦毛虎,是清风山大头领燕顺的绰号。清风明月,其实也暗藏着明朝的符码,所以,正月十五这天,宋江在清风寨观看小鳌山。观灯猜灯谜,清风山清风寨就隐藏着一个谜,这个谜就在燕顺的身上。燕顺是锦毛虎,与王英、郑天寿一道组成了“燕王英武真天授”,“燕王英武”这四个字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说的就是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

那条雪花大蛇,则是生于蛇年大雪节前夕的朱允炆。

武松景阳冈打虎,打的是白额吊睛锦毛虎,与龙虎山上的虎是同一类型的虎,比燕顺这只虎多了“吊睛”、“白额”二字。但是,燕顺这只虎与武松打的这只虎,恐怕还是同一种虎。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待下文再讲。

武二郎从三碗不过冈酒店出来,往景阳冈上走,来到山神庙时,看见了阳谷县官方告示,得知山中真正有虎。武松待要回身,却又怕惹人耻笑,便壮胆往冈子上走。于是,就打死了那只白额吊睛锦毛虎。

林冲的故事中,就有一段“风雪山神庙”,林教头在此斩杀了害他的陆虞侯、富安和管营差拨。如此,武松就与林冲有瓜葛了。

武松、林冲在文本故事中并无交集,上了梁山之后也没有交往,甚至一句话都没有讲过。那么,武松又与林冲有什么样的瓜葛,为何说武松打死的那只虎就是林教头呢?

白额吊睛锦毛虎,这只虎隐藏了多少好汉?

上文讲到,白额锦毛虎隐喻的是燕王朱棣。但是,“吊睛虎”又是谁呢?这个疑问,涉及到《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讲起来太复杂,本文只能稍作解读了。

锦毛虎是燕顺的绰号,但是,燕顺却是裹着“绛红头巾”,不是“白额”。燕顺裹着绛红头巾,王英、郑天寿也是一样,这就证明“燕王英武真天授”是朱家人,是“红巾军”之后。白额,在《水浒传》中应当有两重寓意。

其一,是光头的意思,比如鲁智深是剃度了的和尚,这个和尚“遇林而起”。那么,与“锦毛虎”有关的“遇林而起”的和尚又会是谁呢?毫无疑问,就是帮助燕王夺得皇位的道衍和尚,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其二,是裹着白色头巾,或者戴着白帽的意思。梁山第二任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这个绰号和人名中,就 隐藏着“皇”字。王伦要林冲取投名状,实际上是在隐喻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就是道衍和尚给朱棣献了一顶白帽,暗示他可以做皇帝。从此,道衍和尚随燕王回到北平,经历靖难之役做了宰相。这岂不就是“遇林而起”?林,代表的是朱元璋家“金木水火土”中的“木”字辈。所以,《水浒传》中写了那么多“林”。

道衍是佛门法号,这个法号本身就与“道”有密切的关系,原来,道衍早先拜道士习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习应真,恐怕就是“智真长老”的一个原型。亦佛亦道,或者不佛不道,这就是《水浒传》中的花和尚。花是花杂的意思,智真长老说鲁智深“命中驳杂”,因为这个人物既是道家的天孤星,又是佛门和尚。

毫无疑问,白额锦毛虎也包括了鲁智深。鲁智深上应天孤星,道衍帮助朱棣谋逆,又写《道余录》攻击儒教,为天下所不容,连他的姐姐都将他拒之门外,岂不就是个“天孤星花和尚”?

明朝著名相士袁珙曾经给道衍看相,说他“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三角眼,就是“吊睛”,形如病虎,在《水浒传》中就是武松,武松是虎面行者,而且“性必嗜杀”,武行者就是个“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虎面行者。

无论龙虎山之虎、景阳冈之虎、沂岭之虎,还是梁山之虎,包括曾家五虎,都是说的这段历史,都是“白额吊睛锦毛虎”。

如此,武松打虎打的就是这些虎,包括林教头,自然也包括鲁智深和武松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操刀鬼曹正”释疑,鲁智深武松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鲁智深单打二龙山没有成功,假如没有遇到林冲的徒弟曹正,即便是有杨志相助也是枉然,他做不了宝珠寺的住持方丈。正是因为曹正的计谋,鲁智深、杨志双夺宝珠寺成功。

正如“白衣秀士王伦”暗藏“皇”字那样,“操刀鬼曹正”这五个字中便隐藏了“曹操”。所以,《水浒传》中便以曹操的《短歌行》写了大相国寺菜园中杨柳树上的一只老鸦。曹正是一张宰相符码,贴在鲁智深、武松身上就是“黑衣宰相”。施耐庵写鲁智深、武松的僧袍,都是“皂布直裰”,皂布就是黑色的布。

鲁智深、武松身着黑色僧袍,占据二龙山,聚义宝珠寺,犹如黑衣宰相上朝在朝堂,退食在寺庙。这两条梁山好汉原本是一体两身,他们的关系远远超出了“真正的朋友”,书中把他们写成形影不离的“生死搭档”,竟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既然是生死一体,为何武松专打白额吊睛锦毛虎呢?这就是《水浒传》的作者对待靖难之役的态度了。靖难之役就是朱家为了争夺皇位,发动的一场内部大火并。朱棣叔侄相互残杀,岂不就是自己打自己?

然而,施耐庵却把鲁智深、武松写成了书中最招读者喜欢的两个好汉,这就是《水浒传》的作者与道衍的另一层关系了。

武松的真正好友,为何是鲁智深?

《水浒传》里众好汉聚义梁山,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聚拢了一大批英雄豪杰。

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08个,当中女性只有寥寥三位。所以,这是一部主要讲述男人之间江湖义气和忠义的小说,其中武松与鲁智深的友谊,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

在梁山好汉当中,鲁智深的人缘算是最好的,比如他和史进交好,和林冲是结拜兄弟,和武松更是好兄弟,甚至引为知己。

鲁智深这人是真英雄,他为人豪爽,生性率直,善恶分明,深受众人喜欢。从感情上说,鲁智深和武松的友谊是最深厚的。

根据情节可以知道,鲁智深和武松二人在经历上颇有相像之处,比如他们都曾经做过官府小吏,后来又都因为背负人命官司而被追杀,为了躲避追捕,他们都无奈做了和尚,只是鲁智深为削发,武松是带发修行。

鲁智深和武松二人,曾经是事业上的合伙人,在二龙山上同是山寨头领。他们到了梁山后,又同为步军首领,这是他们在事业上骈进的体现。

鲁智深对武松来说,更有救命之恩。当武松在战斗中被包道乙砍掉手臂,如果不是鲁智深第一时间舍命相救,估计武松在已经晕倒的情况下,一定会当即战死沙场。

而鲁智深在和邓元觉大战四十回合后难分胜负,武松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担心鲁智深会吃亏,也是第一个冲上去接应。所以,这两位兄弟都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救对方于水火之中。

武松在人生的道路的选择上,也和鲁智深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武松一方面身上曾经背负不少人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了鲁智深的影响,才会反对宋江提出的招安举动。因为鲁智深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的价值观的影响,武松在征完方腊后,获得朝廷封赏十万现两银子后,毅然决然不留恋尘世的钱财,出家到了六和寺。

从这点来看,他们不仅仅是生活中、战场上的朋友,他们更是精神上的知己,所以他们二人之间才是真正的友谊。

武松的真正好友,为何是鲁智深?

自从上了二龙山,武松就开始和鲁智深二人形影不离、并肩作战了。

自从二龙山聚义以后,武松就和鲁智深一起出生入死,再也没有分开过。他们一起投奔了梁山,一起参加大战卢俊义,一起参加攻打祝家庄和曾头市,一起参加征讨辽国,一起参加南征方腊,最后又一起在杭州六合寺出家修炼。他们的确是一对生死与共的好朋友、好兄弟。

武松的朋友不少,有施恩、孙二娘、张青、杨志、曹正等,甚至宋江也算是其中一个。但是能够和他一见如故,又亦步亦趋再也没有分开的只有鲁智深。即使是加入了梁山,武松和鲁智深也是两个人荣辱与共、同进同退,从没有互相龃龉的时候,更没有互相背弃的时候。

为什么,武松和鲁智深结成了这样超群绝伦的兄弟情义呢?鲁智深也曾经和林冲感情非同一般,跟史进也共同战斗过,跟杨志也搭过班子,为什么最后身边只有武松跟他有始有终呢?原因,我来告诉大家:

第一、武松和鲁智深属于同类人。

1、他们都是孔武有力型的大汉子。

鲁智深曾经倒拔垂杨柳显示了自己的神力;武松则把一个五百多斤的石锁,抛向空中,然后接住,证明他力大无穷。

武松的武功修为跟鲁智深不相上下,因此他们才相互佩服、相互敬重,这是他们长久维系友谊的基础。试想,如果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瞧不起,那么他们的友谊能天长地久吗?

2、他们都是蔑视权贵,同情弱者,爱打抱不平的人。武松因为施恩被蒋门神欺负,就醉打蒋门神,替施恩讨回公道。鲁智深见到民女金翠莲被镇关西欺辱,就打死了镇关西。他们都可以做到,为了伸张正义而不顾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哪怕是身陷囹圄,哪怕是闯刀山火海……

3、他们都是孤苦伶仃的人。

他们都是孑然一身,没有任何亲人了,也没有任何私有财产,也没有老婆孩子。这样他们两人就形成了:感情上互相安慰,生活中互相照顾、事业上互相支持的局面,命运就自然捆绑在一起了。

4、他们两人情投意合。

都是性格豪爽的大男人,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都说话办事痛痛快快又直来直去,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穷酸味。喝着酒、吃着肉,就越来越投机了。

俗话说得好: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这样他们爱好一致,谈话投机,自然而然就变得亲密无间了。

第二、他们有着非常相似的人生经历。

性格一致不见得就能成为好朋友。但是他们又有着差不多的人生经历,对事情的看法很容易达成共识。这就可以促进他们的友谊不断提升。

武功和鲁智深都担任过低层的小军官,又都落草为寇,都为了扶危济困而杀过人。这样的相似经历,就使他们产生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交往体验。两人就相处越久,理解越深,感情就越深。

第三、两人的信仰一致。

他们都信仰的是:

替天行道,惩恶扬善!

所以,他们最后也是有了共同的归宿,一起皈依了佛门。

第四、他们都视金钱如粪土,都喜欢挥金如土,仗义疏财。

鲁智深资助金翠莲父女,可以倾囊相助。武松则把自己获得的赏赐全部捐出,自己分文不取。我们看《水浒传》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

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入六合寺中,陪堂公用,已做清闲道人,十分好了。”

武松自己残疾了,却不留钱养老,这是何等的胸怀?

第五、鲁智深对武松有救命之恩。

征方腊的时候,宋江带鲁智深、武松等将领攻打睦洲,遇到了一个会使妖法的道士,叫做郑彪,人称“郑魔君”。

郑彪和武松单挑,他师父包天师却掣出一口宝剑,叫“玄天混元剑”。

玄天混元剑能够飞出百步以外伤人。包天师就放出宝剑,从空中飞下来,一剑砍断了武松的左臂,武松流血过多,当场昏迷不醒,多亏鲁智深奋力杀退妖兵,救了武松。

古人云:

“人生难得一知己。”

武松和鲁智深多年以来共同出生入死,成了心意相通的知己。他们志同道合,又兴趣爱好一致;人生经历相似,处境一致;又都是没有家室的人;重要的是:他们的三观非常吻合。他们如果不成为好朋友,那么“朋友”这个词,就似乎可以淘汰不用了。

“我们驾着友爱的翅膀一同飞过天涯海角,假如你一人感到寂寞,呼唤我;我们含着友爱的眼泪一同越过梦的长河,假如你一人感到寂寞,呼唤我……我愿走遍世界和你把长夜度过,假如你一人感到寂寞,呼唤我;我们的心永远坦率忠诚,假如你一人感到寂寞,呼唤我;我们的友情不会像流水一般流过,你的情义永远在我心中铭刻!

这就是真正的友情。

这也是武松的心声:

鲁大哥,有你在,我就不怕黄昏时的孤独落魄;有你在,我就不怕漫漫长夜无法度过!

武松的真正好友,为何是鲁智深?

鲁智深和武松关系详解:

在水浒传中,鲁武两人其实很晚才相见,那之前是没有任何交情的,就是在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在张青引荐下,武松上了鲁智深当老大的二龙山,才算英雄相见。

在二龙山,武松就是实打实的老三,在要不要帮桃花山打呼延灼一事上,做决策的是鲁智深,提供建议的是杨志,就是他提出找梁山来一块打青州。可以说在鲁智深、杨志这两个老江湖面前,武松就是跟班(二龙山实力真是强),甚至等到面对呼延灼时,也是鲁智深和杨志先后上阵,武松在一边当看客,有人还怀疑武松马上功夫不行。

那时的武松最好的哥哥还是宋江,宋江最器重的小弟,也还是武松,而不是李逵:你看在柴进庄上,宋江看见武松时那个欣喜,又是送银子又是做衣裳,对阎婆惜都没这样好。武松和宋江临别时,也是洒泪而去。

后来二龙山并入了梁山,当时武松仍然是宋江心腹,鲁武两人开始作为搭档在一块(杨志成了马军头领),这之间鲁武两人还有过争执,就是在要不要等宋江大军来了之后,才去救陷入大牢的史进(鲁智深另一个好兄弟),鲁智深是执意要去,武松是死死按住,他说你就算打死贺太守,史进也救不回来,武松甚至说了重话:哥哥不得造次!

然而鲁智深还是按捺不住,单枪匹马去救了,武松当时火很大:“不听人说,此去必然有失!”

结果果然有失,鲁智深也被抓了,武松当时的反应是:“我两个来华州干事,折了一个,怎地回去见众头领?”

那时武松就是担心回去没法交代,说明了鲁智深在他心里,地位还不算很特别。

对了,也是从这里开始,作者再没有写下鲁武两人,任何互相之间的对话了。但是我们却也可以从这里开始,发现武松渐渐远离宋江,走到鲁智深这边了:

在梁山,鲁武作为步兵头领的一二把手,两人从此在战场上每次都是同时出场,真真是相依为命了:打东昌府时,鲁智深脑袋被张清扔了一石头,疼了个半死,是武松死命救了回去。

在封了108将之后没多久,武松和鲁智深两人,竟然已经联合起来反对宋江招安了,这就是标志着武松最亲近的哥哥变成鲁智深了——武松这辈子有过许多哥哥,武大郎,宋江,张青,最后就是鲁智深了,他是个弟弟性格。

在招安之后,鲁武两人依然是作为搭档南征北战,一直到了征方腊期间,在鲁智深和邓元觉单挑时,两个和尚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书中那时写说武松焦躁,恐鲁智深有失,于是武松主动加入了战局,把邓元觉打跑了,这说明武松已经很在意鲁智深了。

到了征方腊最后时刻,武松被包道乙施法砍掉了手臂,血晕倒下了,也是鲁智深拼命救了回去。

在征完方腊之后,两人先后辞别了宋江,一块在六和寺住下了:

鲁智深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

这说明两人是要长时间一块住了,按正常情况下,两人应该是天天在庙里混做一块,天南地北吹水的——吹一辈子都行。

然而没有,武松在六合寺活到了八十岁,鲁智深呢,却有着宿命等着他:圆寂。

鲁智深走了之后,武松将要在未来五十来年的生命中,独自活下去了:那时他所有的哥哥都走了。

对了,鲁智深圆寂那天晚上,书中有写说和武松是同睡在一间僧房中的,然而也是在那天晚上,鲁智深真就这么走了,武二郎你伤心吗?

不须伤心,这就是爷们之交。

武松的真正好友,为何是鲁智深?

水浒108将,朋友只认鲁提辖。

穿越回到宋代,如果在水浒中只能交一个朋友,我会选择鲁大师。

在梁山上,有和尚,有道士,有秀才,也就是说,儒释道三家聚齐。像儒家的就有吴用,当和尚的鲁智深和武松,道家的,有公孙胜。

里面的秀才。里面的秀才,我是不敢交的,像原来的白衣秀士王伦,还有智多星吴用,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谁在一起,谁都会倒霉。

里面的道士也是只顾自己清闲。 公孙胜独自一人当了闲云野鹤。

里面的和尚武松和鲁智深,让我看看武松的修行更像小乘佛教,只求渡己;鲁智深更像一个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不仅超度自己还会超度他人。

和鲁智深交往,想啥说啥,不必遮遮掩掩,痛痛快快,鲁大师提供的情绪价值是最高的。

相对映之下,武松做事会显得较为偏激。

鲁智深真正踏入了佛门,率性而不违天理,整部水浒,唯一完人。

武松的真正好友,为何是鲁智深?

武松一生行走江湖,结交了不少的英雄豪杰,沧州横海郡的小旋风柴进、山东郓城县的及时雨宋公明、白虎山的孔明孔亮、十字坡的张青、孙二娘都是他的朋友。

如题主所说,武松真正的朋友只有鲁智深一人而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二人价值观相同

武松和鲁智深都是那种豪爽的男儿,遇见对自己好的人都恨不得掏心掏肺。赵员外收留了走投无路的鲁智深,请他吃酒,与他谈论武艺,最终帮助他落发五台山。大为感动的鲁智深拍着胸脯对赵员外说:员外错爱,洒家如何报答。

武松也是,张都监将还是囚犯的他招到家里,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一起喝酒吃饭。他也感动地口称恩相,要报答人家。

除了这点外,他们对于招安的态度是一样的。尽管武松最初是一个坚定的招安派,甚至上二龙山前都是。但是到了梁山后,宋江再次提起招安的话头的时候,武松却改变了态度,坚决反对招安。

价值观念上的相同,是的二人远走越近。

像宋江、柴进这些一直为功名利禄而奋斗的人,武松是看不上的。

第二,二人实力相当

藏獒是不会与土狗为伍的,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武松是个武艺高强、敢作敢当的汉子。这样的人必然有一身的傲气,与那些平庸的人肯定很难融入到一起去。所以,武松很少与那些普通人做朋友。即便是有权有势的施恩,武松也不十分买他的面子。忤逆了他的心思,他照样发脾气。

这方面,鲁达简直与他如出一辙,李忠和周通尽管帮助过他,但是他看不上二人做事情的吝啬,找机会就离开了二人。

二人在二龙山上见面后,很快就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情谊。

换句话说就是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