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武松作为都头,折算成人民币合多少钱?

武松在阳谷县做了“都头,职务大概与郓城县的朱仝、雷横差不多。但是,施耐庵却没有交代”都头“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本人其实也不知道郓城县都头与阳谷县“都头”到底一年挣多少银子,折合成人民币又是个什么水平。不过,我也十分关心,武松这样的“都头”到底挣没挣钱,挣多少钱。所以,便去《水浒传》的背景历史中去找找答案。

武松大概相对于副营级

要想知道武松在阳谷县的年俸是多少,就得先搞清楚这个“都头”到底是多大的官。因为,武松得按照他的官职级别领受年俸。

《水浒传》中的“都头”,施耐庵写的是唐代以来的军职。

“都头”缘起于唐代中期,是军队统帅的称谓。唐僖宗时,一都兵马有一千人,统帅称为都将,也就是“都头”。

五代时,各部统帅又根据自己的兵力和军种,在指挥使下设置若干都,每都所统领的人马各不相同。每都的长官,便是“都头”。

北宋沿用旧制,在指挥使下设都,但却仅在步军中保留了“都头”这个官名,有“都头”,还有“副都头”。马军都一级的军官,则称为“军使”、“副兵马使”。

按规定,北宋时期的每都编制是一百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连。假如要按照现在的职务套转,大概“都头”就是个连长吧。

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都”这个军事单位与北宋初期相比,又有所变化。《河南先生文集》(宋仁宗时期编纂)中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

以仁宗朝的“都头”来看,就不仅限于步军了,兵种齐全,更适合当时的战争需要。不过,每都所统辖的人马却基本维持不变。

假如按照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都头”来套军职,那么,武松充其量也就是个连长。但是,阳谷县只有一个都头,也就是说,武松是马步军统管,应当比郓城县马军都头朱仝,步军都头雷横要高半格,恐怕就是个加强连连长了。加强连连长嘛,总可以套副营级吧。

武松做“都头”合理吗

很多朋友认为,“都头”一职是军队的带兵长官,尤其是“加强连”是为战时而配备的,大概主要是在禁军中存在吧。因而,施耐庵把“都头”这个职务借用到书中,不一定合理,阳谷县、郓城县,以及沂县(李云)是没有“都头”的。

这种观点其实也没错,但是,恐怕存在一点偏差,那就是没有以北宋的军事制度做参考。

北宋时期,实行的募兵制与屯兵制相结合的军事体制,地方以及民间都有养甲蓄士,保境备战的职责。因而,北宋的军队总共由禁军、厢军、乡兵、番兵四大部分构成,以禁军为主,是中央所辖的主要国防力量。厢军为辅,主要由地方统辖,厢军中简拔精壮者充实禁军,禁军也可淘汰老弱者进入厢军。

地方乡兵则主要是以保、甲为单位,平时负责缉捕盗贼,维护治安,战时也可作为禁军、厢军的辅助军事力量,投入战斗,参加防务。番兵则大致相当于雇佣兵,主要是征集边境外藩军事力量,打击另外的番邦,或者镇压义军与反贼。

北宋的军事制度,基本上都写进了《水浒传》。比如,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代表了北宋的主要军事力量。孙立是登州兵马提辖,实际上孙立就是禁军系列的一个“都头”,所以,大劫牢时,孙立就只有百把人的心腹。

武松、朱仝、雷横等都头,则大致属于厢军系列。北宋时期军政合一,地方行政长官,其实也是最高军事长官。

祝家庄是乡兵,曾头市大概就属于番兵了。

因而,施耐庵写书,绝对是有考证有把握的写,武松做阳谷县“都头”是没有问题的。武松身兼马步军都头,都有“士兵”做勤务员。所以,从这层意思讲,武松也算得上梁山好汉中的军官出身了。

武松一年能挣多少银子

说了这么多,到底武松能有多少年俸呢?恐怕又会有朋友埋怨我了,就几句话的事情,讲这么多,一开头就公布答案多好,穷啰嗦有用吗?

我觉得,“悟空问答”不光要说答案,还得说清楚答案的来龙去脉,主要目的就是要分享知识。或者,通过答友们的分享、讨论,大家都学到新的知识。所以,我便有了这么多“废话”。以下,还得啰嗦几句。

《水浒传》中,富安对高衙内说林冲时,提到了一句话,讲的就是薪俸这个事。这句话就是林冲得高太尉“大请大受”,“大请大受”就是林冲享受了高俅给予的高待遇薪俸。

但是,这样讲又不太准确,应当把“请”、“受”分开讲才对。请,有聘请之意,也就是说,林冲是受聘做了禁军枪棒教头,如此,这部分薪俸就得高俅开了。当然,高俅不会自己掏钱,一定是从训练费中列支的。“受”,则是“接受”、“领受”的意思,说的大概是按照林冲的级别所得到的级别工资。这部分钱,就得由朝廷或者财政(度支)来承担了。

因为,北宋时期实行的是双俸制,也就是按照九级十八阶的官品发放工资、津贴。林冲不是体制内的军职(或者说林冲不是“公务员”),所以,富安说“他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林冲的待遇由高俅说了算。

武松大致属于厢军系列,还是地方上的部队,阳谷县又不是边关之地,主要职责也就是缉捕盗贼,维护治安。所以,厢军的待遇远远不及禁军。因而,武松的待遇一定是比不了林冲的。

同样,武松的年薪也得由阳谷县令说了算,是不是“大请大受”,也很难说。假如按照宋江做押司的待遇来看,每月的薪俸大概就是十至十二两银子,加上诸如养廉钱、养马钱等等津补贴,每月也就是二两银子上下。

武松也是阳谷县“聘用干部”,不在九品十八阶之列,当然也是由县令给聘金,由阳谷县财政支付薪俸,恐怕每月也就是十二两到十五两银子之间的收入了。

以此算来,武松每年的薪俸大概就是一百五十两银子上下的年收入。假如按照白银现价4-12元来算账,取个中间值8元算账,折合成人民币,约莫为45000元。

这也不少了,北宋时期,市民的人均收入大约是每月300文还不到,每年下来,也就是4两银子左右。因而,郓哥得了武松五两银子,便十分欢喜,心想,“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郓哥有个老爹,父子俩能以五两银子生活三五个月,武松每月十二两银子,大概就是郓哥父子俩一年的用度了。

我只是粗粗的帮武松算了一笔账,至于以米价等等来换算,那也太专业了。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行者武松所担任的县城“都头”,一年的俸禄换成人民币有多少?

长辈们都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话其实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生活中。说起《水浒传》中的武松,相信大家伙都不陌生,可以说他是整个水浒中真正能够做到“路见不平一声”的英雄。

武松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人以为武松是《水浒传》里杜撰的人物,其实不然,在宋元交替的时候,《宋江三十六人赞》这本历史著作中,就记载了历史上真实的武松。

书中写道:“汝有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历史上的武松跟水浒里的一样,都是义薄云天、豪气十足的英雄。当然啦,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形象更为生动饱满,这才导致了后世之人只知道水浒的武松,并不了解历史上的武松。

武松家境困苦、四处漂泊的人生

施耐庵老先生笔下,武松不仅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英雄,他同时也是家庭贫寒、人生困苦的一个悲情人物。

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上面也说了武松出生于穷苦人家,所以他很早就跟着北宋末年武术家周侗学习武术。

受到师傅点拨之后,武松的武功变得高强,自然脾气也暴躁了许多。学成归乡之后,在一次跟他人争吵的时候,不小心把人家打上了。

武松被迫离开家乡,一路逃跑到柴进的府上。没想到武功这么高强的武松也有身子骨弱的时候,他在逃跑的路上感染了疟疾,所以就一直在柴进家里养病。

等到风声过后,武松就打算回家了。就在武松回家的途中,发生了一件闻名世间的大事,相信大家都能猜出来,那就是景阳冈打虎。

当时的武松赶路回家途径景阳冈,因为已经马不停蹄两三天了,所以就停留在景阳冈的一个小店中吃饭。

大家也知道,这些江湖豪侠吃饭的时候都喜欢喝酒吃肉,武松自然也是如此。所以他坐下之后,就让店家上了几碗酒、切了两斤熟牛肉,“三碗不过岗”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喝多了武松比以往胆子更大了,到了山上遇到大虫居然毫无畏惧,利用他的武艺跟大虫打斗了起来,最后拿起哨棒终结了这只大虫。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个事迹被店家传到江湖中,武松从此在江湖中留下了一己之力对抗大虫的威名。

宋代官府们非常看重武松这类人才,自从打虎这事出来之后,阳谷县县令直接邀请他担任本地的都头,可以说是成功进入了宋朝的官僚体系中,吃上了皇粮。

这下,武松的人生可谓是逆袭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尊称他为“武都头”。

这武松当上都头的故事就说完了,下面解答一下题主所问的问题,在宋代担任都头的一年俸禄有多少呢?其实这也是很多朋友好奇的事情。

宋朝的薪酬制度

根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宋代的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编制内的,这些官员是拿着朝廷俸禄吃饭,而另一种是没有编制的小官,这些人的俸禄完全靠地方官府发放。

宋朝可以说是古代各王朝中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就连著名史学专家陈寅恪都对宋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华夏千年文明演变,在宋朝登上了最高顶峰”。

经济发展好自然税收就多,税收多朝廷给官员开工资自然也是比较高的,而宋朝官员们的薪资待遇可以说是各朝代最好的了。

这些在编制内的官员们不仅有常规的俸禄和赏赐的田地,还有各种餐补房补衣补,可以说比我们公务员的福利都要好。

就像水浒中的高俅,他是编制内太尉级别的官员,他每年几乎都能拿到三千贯钱的工资,再加上这么多的补贴,按照一般大米的购买价格换算一下,相当于150万人民币了,这工资真的高。

那没有编制的官员待遇跟编制内的待遇就天差地别了。

没有编制的官员可以说就是临时工,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是地方官府自己想办法发放,可以叫做补贴。

就比如宋江,他在上梁山之前就是做一个编制外的押司,也就是保安队长,有时候连工资都收不到,只能靠别人给他发的补贴过日子。

让武松非常得意的“都头”呢?其实这个职位比押司都不如,都头只不过是县令任命的,所以武松的工资是县令自个儿出钱补贴。

看上去好像威威风风的,逢人都尊称他为“武都头”,这只不过是因为他景阳冈打虎打出来的名声,跟职位压根没一点儿关系。

那武松的工资到底有多低呢?

因为没有进入编制的官吏是不能够得到朝廷给予的俸禄福利的,他们的工资只能靠地方官府发放,而这就跟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税收数量有很大关系了。

如果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都头一年的工资大概能有个八十贯钱,虽然比不上编制内的官员,但起码能够维持正常生活。

但是武松所在的是阳谷县,阳谷县只是宋代的一个小县城,经济不发达税收少,连县官府自己都非常穷,这都头的工资自然就低了。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像阳谷县那么贫困的县城,一个都头一年的工资大概有40贯钱左右。在北宋时期,一贯钱大概能够买一石大米,那武松的工资大概能买40石左右。

那40石的大米,一石大米相当于125斤米,也就是说武松一年的工资能够买到5000斤大米,按照现在最普通3块钱一斤的米价算一下,一年也就只有15000元。

15000元是什么概念?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每个月也就一千出头,放到现在还没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属于贫困户,还得接受精准扶贫的扶持,武松也太难了吧。

小呆说

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个打虎英雄的生活也这么困难,按书中描述,武松没有找女朋友,也不爱去什么烟花柳巷之地,所以这点钱还是能够满足他温饱的。

但是,按他动不动就两斤牛肉一壶白酒的生活,这点钱确实不算什么,毕竟古代牛肉的价格可是很高的,只能说他可能还有别的来钱门路吧。

虽然这个官职看上去是吃皇粮,毕竟挂靠这县官府,还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吧。不过武松并不满足于此,毕竟他的能力配得上更高的位置。

所以武松后来接着给哥哥报仇的机会退出官场,上了梁上,以自己的武艺和智谋逐渐成为了威名四海、勇猛无比、有情有义的英雄好汉!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看过《水浒传》对都头这个名词並不陌生,雷横,朱仝,武松都当过都头。

都头在宋朝是军职,是军队中的下级军官,带兵约一百人左右。地方县一级都头参照军制,但没有作战任务,仅负责地方治安。

武松因打虎有功,阳谷知县有心要抬举他,说:“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隨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宋朝官职的俸禄是比较优厚的,知县一级的年俸底薪约白银三十两,其它各项补贴约合白银六十两。

武松都头这一级,年俸肯定比知县低很多。参考宋代一般士兵年饷两贯铜钱折二两白银计算,武松年薪最高不会超过十两白银,其它收入无法推算。

依照古代一斤为十六两制,十两白银约合现代六点二两,合三百一十克。以现在白银每克三元九角计算为一千二百零九元。

武松年薪只合现在1209元,是不是太寒酸了?但在当时的生活还是能过得很滋润的,因为现代物价与古代物价的换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大概100两白银,折算成人民币大概14万元。

小说《水浒传》所处的宋朝这个朝代,重文轻武,饱受外族欺辱,但是百姓生活却很是不错,官员的俸禄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高的。

所以,一个县里的都头俸禄有那么多。

我们先来看看《水浒传》里,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是何官职和级别。

宋朝的官吏,有九品十八级的官,和“未入流”的吏。

县一级里,有知县(县令)、县丞、主簿、学正、县尉、押司等官吏。

知县,是一县之长。县丞,辅佐县令,相当于副县长,一般主管税收。主簿,主管财政出纳和物资等。学正,是教育和科考的主官。县尉,是治安警务官员。押司,是文员。

上述官吏的设置,其实不是每个县都各岗位设置齐全。具体说来,京畿县和地方的县不一样,大县和小县不一样。地方的县,小县往往县丞和主簿由知县兼职。学正也可能临时设置。

都头,这个官职在县一级本来是没有的,但《水浒传》里武松、朱仝、雷横都是县里的都头。

小说《水浒传》里,晁盖等人犯了法,知县派人捉拿,所派的是县尉带领朱仝、雷横两个都头。九纹龙史进与少华山朱武等人勾结,县里派去抓捕的兵丁,也是一个县尉带队。可见,都头是隶属于县尉的。

知县(县令)、县丞、主簿、学正、县尉、等都是官。

知县是正七品,县丞是从七品或正八品。主簿、学正、县尉等同于现在的县政府下面的职能部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教育局、公安局局长,是正九品。

押司,不是官,是吏员。吏员的品级古代称为“未入流”。小说《水浒传》里,宋江见人便自称“小吏,小吏”,既是自谦,也是实话。

都头,在《水浒传》里,有马兵都头,有步兵都头,都头下面有兵丁,相当于现在的刑警大队长、防暴大队长之类的职务。当属于官,而不是吏。品级当是从九品。

那么,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就是从九品的武官。

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一年的基本俸禄。

《水浒传》里县里的都头,既然是从九品,那么,一年是多少俸禄呢?

官员的基本俸禄大概情况如下:

正一品年薪1000两白银,从一品900两,正二品800两,从二品650两,正三品500两,从三品400两,正四品300两,从四品260两,正五品220两,从五品190两,正六品160两,从六品140两,正七品120两,从七品100两,正八品80两,从八品70两,正九品60两,从九品50两。

北宋初期一两白银是一贯钱,南宋时一两白银是三贯钱,《水浒传》所在的时期,一两白银大概两贯钱。

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一年基本俸禄大概就是即50两白银,也就是一百贯钱。

小说《水浒传》所反映的时期,白银的购买力情况大体如下:

根据《宋史 食货志》和《宋史 职官志》记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白银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

宋石每石66公斤,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元—1848元,取中间值一两白银1386元人民币。那么50两白银就是69300元。

小说《水浒传》里的白银购买力事例佐证:

吴用到石碣村,劝说阮氏三雄合伙劫取生辰纲,拿了一两银子给阮小七。阮小七买来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新鲜牛肉现在的价格五十元一斤,二十斤就是一千元,还有一对大鸡,一瓮酒。价值1386元,基本差不多。

戴宗、杨林碰到了拼命三郎石秀帮杨雄打散了地痞流氓,钦佩石秀是一条好汉,请石秀上酒店吃酒。戴宗随手扔下一两银子,吩咐酒家“酒菜随便上!” 戴宗、杨林都是梁山泊的豪爽好汉,一句“酒菜随便上”,表明给了一两银子,包括酒钱菜钱服务费,十足有余了。可以看出,一两银子值现在的人民币1386元,没有问题。

鲁智深在五台山下的铁匠铺子里,用五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叮嘱要“十分好铁”。五两银子不到七千元人民币。须知,现在花田洋和威廉•亨利的几十克重,用来切雪茄的精铁小刀,一把就是一万多元。也足以证明,那时候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很高。

宋朝官员的俸禄,除了基本俸禄,也就是正俸之外,五花八门的补贴非常之多。所以,官员的实际收入比基本俸禄高得多。

朝廷对官员的补贴,名目繁多。柴米油盐酱醋茶,猪肉羊肉、衣服、木炭、灯油、绫罗绸缎、车马、招待费,马草、轿夫、差人、添支费 、防寒费、降温费、……说之不尽。还另外有“职田”,由佃户给租子,官员坐收渔利。

杂七杂八的收入,加起来相当可观。根据一些历史资料估算。宋朝官员的补贴收入超过基本俸禄多多。

按照基本俸禄与补贴收入一比一计算,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一年的俸禄大概就是100两白银。折算成人民币大概14万元。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水浒传》讲得是宋朝的故事,宋朝对外虽被蹂躏,但却是一个财大气粗的王朝。老板有钱,自然员工的薪水也不应该太差,否则内忧外患,宋朝的统治延续不了三百年。

《水浒传》中介绍人物的方式基本以官本位的思路,不论什么人,只要和体制能沾点边,都以职务介绍,而且还要渲染的很大,比如八十万禁军教头、宋押司、鲁提辖、武都头等。

武松因打虎有功,担任了阳谷县的都头,要想弄清他的俸禄,先要弄清宋朝的官制和对应的俸禄,武松的职位在宋朝的官吏体制中属于哪个级别。然后再搞清楚,宋朝的钱和现在的人民币如何折算。最后武松的工资基本也就算出来了。

宋朝的官吏体制

宋代的官员和吏员界限分明,一旦为吏,终生为吏。像宋江、武松、林冲等这些人都称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员。

宋代县级治安分为隶县尉、巡检。两者地位相当,基本从九品。县尉管县城,巡检治乡里,可以一县数寨,也可以数县一寨。巡检司是县派驻重要关卡的机关,相当于现在检查站之类的公安机关。比如清风寨就是设在清风镇的巡检司。

县尉司所辖治安人员称弓手,巡检司所辖称土兵。弓手为雇佣,土兵为招募。武松在阳谷县就属于弓手,按县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顶头上司为虞候之类的节级。

因此,像武松、朱仝、雷横之类的县尉司弓手,也就是所谓的都头之称了,在地位上相当于警员。那么县级警员在宋朝拿多少工资呢?

官俸在秦汉时以谷物多少计算,西汉从万石到佐史分了二十级,官俸仍以谷物计算,最高万石月俸350斛(一斛相当于14公斤),最低仅为3.6斛,差别还是挺大的,近百倍了。曹魏时就按品论了,一品至九品分为九级,南北朝逐步改为正从九品十八级,隋唐沿袭南北朝,之后的各朝相差不大。

唐代的官俸有田有米有钱有货,即职田、禄米、钱货。大致情况是,京官一品、外官二品封田12顷,正一品禄米700石,一品官月俸钱6800文。京官八品、外官九品封田2顷50亩,从九品禄米50石,月俸为1300文。

各朝俸禄高低不同,宋朝官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丰厚,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到6倍。除了发钱,还要发米,发衣服,酒、茶、马匹等,所以在宋朝当文官是非常舒服的,宋朝的大小官员锦衣玉食,生活奢华。

宋朝实行以高薪养廉的政策,但是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中上级官员的待遇优厚,比如宰相、枢密史级别的官员,每月俸钱高达300至400贯(一贯为千文),而下级官员的待遇就偏低了,有的只有几百文,禄粟一石。于是,下层官吏为了提高收入,就会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想办法“捞钱”。

宋代一个普通从八品县令月薪15贯,武松作为一个县里的小警员,月俸按100到300文算。

武松的工资到底折合人民币多少钱?

在《水浒传》十六回,描写到黄泥岗大劫案,涉案数额高达十万贯。这贯是什么概念,所谓的“贯”,就是把一千个制钱用麻绳穿起来为一贯,也叫两吊。现在骂人时常说的二百五,就是半吊子。

一般来说,古代的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含铜的合金)为主要货币,宋代是铜本位制,铜钱是宋的主要货币。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一贯合1000文,折合人民币300元,一文铜钱就等于0.3元人民币。

这样来说,一个县令的月薪折合人民币就是4500元,年薪就是5万4千。那么武松的月俸就是折合人民币30块到90块,年薪约为360块到1080块,完全不能与县令相比,但作为普通老百姓,已是不错了。

《宋史职官志》有记载,一斗米折钱30文,每月还是有米吃的。再说宋江出手大方,动不动给人十两银子,与他的职位离不开关系,他除了正常工资,黑色收入肯定是有的。

不管怎么样,在宋朝当文官永远比武官吃香,对文官的待遇远比武官要好,这么说,宋江也是占了文官的便宜。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武松从政的历史

上梁山前的武松,以打虎景阳岗、斗杀西门庆、大闹十字坡、醉打蒋门神、大战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而闻名,至于武松从政与否、从政如何,似乎只是笑谈,向来无人留意。

不过,武松的确有过两段从政经历,只是由于前述情节的惊天动地、光彩照人,武松的从政往往被遮蔽。然而,考察武松这两段经历有其必要,这是了解武松其人甚至是了解梁山造反不可缺少的细节。

武松的光辉事迹,无非一个字——打,打虎或打人。景阳岗打虎属于与天奋斗的特例,而从与人奋斗的案例看,他打的一类是恶霸强徒(如西门庆与蒋门神),一类是贪官污吏(如张都监与张团练)。由此来看,武松属于嫉恶如仇,刚直公道的一类人。这种人品如果从政,一般人会认为,也许会为污浊的官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梁山的造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至少还在反贪官。

由此推断,在梁山百八人中,被金圣叹视为“天人”的武松,即使进入官场,也应当有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反贪或不贪。然而,武松的表现却让人们失望了。下面,我们看看武松这两段不太为人所知的从政经历。

武松在景阳岗打虎之后,阳谷知县一见武松英勇魁梧,“忠厚仁德”,即任命武松为阳谷县步兵都头。由此可见,武松进入公务员行列,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既未经考试,又未经考察,只需知县大人的一句话而已。(第二十三回)武松在阳谷县,与哥哥武大郎意外重逢,手足之情,同胞之爱,无以言表,除了拒绝了嫂子潘金莲的挑逗之外,毕竟家中事务,杯水微澜。至于他在都头任内工作如何,书中未表,只是特意叙述了知县大人派遣武松去首都东京出了一趟公差。

有句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县不比知府,且只任职两年,虽说“赚了好些金银”,毕竟不足十万之数。在等级授职制的体制下,如同所有的地方官一样,这位县太爷先不说创造了多少GDP,他在阳谷县的椅子尚未坐热,就琢磨着“谋个升转”。

武松这趟公干,就是为了知县的提拔升迁,将知县搜刮的金银送到东京行贿送礼而已。(第二十四回)由此可见,这趟公差只是为知县跑官的一趟“跑步前进”,不仅与步兵都头的职责毫无关系,倒与杨志押运生辰纲给蔡太师祝寿同一性质,只不过梁中书巨额财富,树大招风,招致了晁盖等人的抢劫;而阳谷知县官微职卑,行事低调,一路顺风而已。在押运礼物上,武松与杨志的办事能力,没有多少可比性,但就性质而言,他们二人都一样,扮演的都是官府的奴才、家丁、保安、保镖甚至鹰犬的角色。

不要以为武松有着多么强烈的反贪精神,既入官场,而为上司所赏识,庆幸、感谢尚且不及,何来反对?且看武松对知县的表态:“小人得蒙恩相抬举,安敢推故?”可见一斑。

如果说武松任阳谷县都头期间,不过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从而间接促进了贪腐事业的发展,那么,他在孟州张都监幕府的行为就更加可议。武松在孟州牢城服刑期间,帮助监狱长之子施恩打败蒋门神,夺回快活林,很意外地被孟州都监张蒙方召见。官场如同宇宙间的“黑洞”,具有无法想像的“吸引力”,张蒙方几句好话,武松浑身稣软,顿时拜倒在地,连连称谢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第三十回)

武松根本想像不到官场的黑暗与险恶,而他进入都监府竟是预设的圈套与陷阱。武松在都监府,频繁出入酒场,自由穿堂入户,都监大人又是为其做秋装,又是为其当媒人,武松感恩戴德,恨不得肝脑涂地。正因如此,武松才会完全丧失戒心,死心踏地充当张蒙方的亲随与梯己。

官场中有一死不改悔的陋习,欲请阎王允肯,先行买通小鬼。武松作为都监大人的“身边工作人员”,如同形影不离的秘书与保镖,成为各级官员竞相攀附与巴结的对象,而且的确有人“有些公事来央浼他的,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这就更加增强了武松在群僚中的威望与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官场通例,“外人俱送些金银、财帛、段疋……等件”,就一点也不意外了。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是这个道理。武松是个单身,又无家室,只好“买个柳藤箱子,把这送的东西都锁在里面,……”此时的武松,与贪官哪里还有区别?

有人说,官场是一个巨大的搅肉机。不管睿智精英,还是清纯少年,只要进入这个搅肉机,只要经过官场模式的粗加工,所有的“产品”都是一个熊样,对上唯唯诺诺,对下趾高气扬,丧失独立精神,只会钻营谋私。

有人说,官场具有强力的腐蚀性,在它面前,没有谁是“特殊材料”能够“拒腐蚀,永不沾”。武松作为一个打虎英雄,作为一个打黑斗士,而且上应天伤星,短短的、“搭建”的、临时的官场生涯,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于官场应酬,收受贿赂的幕僚与掮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