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二娘能麻倒鲁智深,为何麻不倒武松?
孙二娘的蒙汗药,其实就是一碗“孟婆汤”。武松没有被孙二娘麻倒,是因为此时的武松还没到忘记“前世”。鲁智深被麻倒,则是其“前世”已经遗忘。
鲁智深、武松“前世”是干什么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三十九人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除了三十六天罡以外,还有孙立、杜迁、晁盖。施耐庵依据蓝本,直接把晁盖写成了佛教的毗沙门天王,早早的归位了。杜迁、孙立则被打入地煞,分别隐喻北宋、明朝破坏“天道循环”的帝位传承,是实打实的“地煞”。
在两个蓝本故事中,鲁智深绰号花和尚,武松绰号行者。也就是说,这两个梁山的天罡星煞,“前世”就是佛门弟子。
《大宋宣和遗事》写到鲁智深时,只有一句话:“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也来投奔宋江”。而武松在这部笔记体野史中,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个绰号,更为其他的“记载”。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鲁智深、武松则有相对详细的来历,有很精炼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是一首四言赞诗。鲁智深的赞诗是这样的:“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武松的四句则是这样写的:“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便要杀人”。
从这两首赞诗来分析,鲁智深、武松的“前世”虽然都是佛门弟子,但鲁智深却是从“飞飞儿”做了和尚的,做了和尚则更加爱好这个。施耐庵写《水浒传》中的鲁达,基本上与蓝本人物相似,只是把“飞飞儿”改做了“镇关西”,同样是做了不法之事,却改变了“花和尚”的本义与寓意。
武松就不一样了,未出道之前就是一个带发修行的行者。这个行者喜好酒色财气,喝了酒就要杀人。《水浒传》中江湖上的武松就是这样一个“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好汉加恶棍。但是,施耐庵却把武松做行者,写在了“酒色财气,便要杀人”之后,同时,以另外一个形象,隐伏了武松的行者身份,这个“行者武松”一直就伴随着江湖上的武松。
搞清楚了鲁智深、武松的“前世”,就一定能够讲清楚为何孙二娘可以麻翻鲁智深,却不能麻翻武松这个问题了。
孙二娘麻翻鲁智深 张青却救了花和尚鲁智深从东京大相国寺出逃,一路奔向西北,途经孟州道十字坡的时候,被孙二娘用蒙汗药麻翻。多亏鲁智深身高体胖,伙计抬不动而稍微延迟了肢解时间。生死关头,菜园子张青赶到,从屠刀下把花和尚解救了出来。
为什么是张青救了鲁智深呢?这个疑问暂且搁下,后文再讲。
鲁智深被张青救下后,也没有计较孙二娘对他的加害,恐怕又是与张青一通豪爽,然后,转道而折向青州,打下了二龙山。
这个情节可以从鲁智深的为人来解读,花和尚原本就是这样心胸宽广的人,哪会计较江湖朋友这等小节?说是小节,其实也是鲁智深的理解,更是施耐庵的设计。这伙人相逢,原本就是天罡地煞的聚义,果然,后来张青也去了二龙山,与鲁智深等人聚义了。
但是,施耐庵在文本的深处,并非只讲了一次梁山好汉的相逢与聚义,而是隐藏着鲁智深正果途中的“遇州而迁”。
五百年以来,无人能解“遇州而迁”,不断的猜想这个“州”到底是渭州、青州还是别的什么州。其实,凡是鲁智深经过的州,都是“遇州而迁”的州。
孟州的十字坡,确实是一个“十字坡”,鲁智深在这里便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见习了智真长老的预言,做了皇家寺院“宝珠寺”的住持方丈。
《水浒传》中所有的龙,都是“真龙”,二龙山隐喻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宝珠寺遥对赵员外的“七宝村”,隐藏的就是鲁智深将成为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做了方丈,便与“智真”真正的同辈了。智真长老也有预言,鲁智深的正果是除智真以外,五台山所有僧众都不及他。
在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中,鲁智深必定要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方丈,并与林冲在这里抗击金兵,实现林冲的人生志向“京国显英雄”——这就是“遇林而起”。
鲁智深喝了一碗蒙汗药,便忘却了前事,他不再是一个鲁莽的和尚,更不再是宋徽宗的狗腿子,也帮助这个亡国之君大闹佛门。鲁智深打杀了一个“浑邓”之龙,邓龙原本就是宝珠寺的方丈,也是一个和尚。打死邓龙,“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施耐庵照单“收留”了花和尚。
《水浒传》中确实也写了鲁智深“佛也被恼”的故事,但是,自喝了孙二娘的蒙汗药之后,倒成就了佛道两家的“正果”。孙二娘的蒙汗药还真是一碗“忘情水”。
武松没有喝下孙二娘的“孟婆汤”武二爷杀嫂犯法,施耐庵可以判他到任何地方充军,却偏偏写了他发配到孟州。这其中,是有寓意的。后来,武松被张都监陷害,则被发配到恩州充军。这件事的缘起是因为武松充当了孟州最大的黑帮头子施恩,因而,发配恩州便与施恩的“恩”字有关。
所以,武松充军孟州,必定也与“孟”字有关。孙二娘说白了就是个婆娘,菜园子张青的婆娘。这两个信息连起来,就是“孟婆”。这么讲,牵强吗?
且说孙二娘试图照方抓药,把武松麻翻了做肥牛肉卖。但是,武松早就识破了孙二娘的诡计,分散了母夜叉的注意力,悄悄的把酒泼掉了。
从文本中解读,这是武松的机警,与鲁智深的粗犷性格形成了对写。其实,这其中隐藏着玄机。
夜叉,原本是托塔天王的部属,或者是眷属,施耐庵暗点孙二娘是以托塔天王的名义,来点醒、度化这个“优婆塞”的,让这个江湖上的头陀忘却“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江湖恩仇,及时回归本真。
施耐庵简直把蒙汗药写成了“孟婆汤”,“忘情水”,很多梁山好汉都因此舍弃原本的身份,转而成为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好汉。孟州道十字坡孙二娘就是专门负责点醒、度化出家人的所在,一碗“孙氏孟婆汤”帮助了梁山两大佛门弟子忘却前世,回归好汉本真。
但是,武松却泼掉了这碗“孟婆汤”,这就意味着武松此时尚未忘却前事,还将继续以江湖好汉的身份,继续做“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勾当。
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洗都监府,就是“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完全写照。这段故事的直接起因,就是“施恩”,整个故事中隐藏着中秋节喝酒(酒)、玉兰唱曲并加害武松(色),张都监以金银栽赃(财),武松血洗都监府,是为了出心中的恨气(气)。
武松没有被麻翻,原因就在这里。
鲁智深武松为何在十字坡忘却“前世”接着上文,来揭秘鲁智深为何被孙二娘麻翻,却又被张青救下。
说武松事情的时候,提到了孙二娘,这个孟州道上的婆娘并非说她就是孟婆,而是托塔天王的下属,来点醒梁山的两大佛门弟子忘却“前世”回归本真,去做“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好汉。
《水浒传》中有施耐庵深刻的宗教思想,主张“佛道合一”,共同“替天行道”。鲁智深、武松既是道家的天罡星煞,又是佛门中人,兼具了佛道两家的使命。因而,道家的身份归天魁星宋江管,佛家的事情,则归晁盖负责——“晁宋二头领一同替天行道”。
鲁智深早就是佛门子弟了,而武松却是在二次来到十字坡时才回归到自己的本尊,因而,江湖上的武松才遇到了宋江。而鲁智深上梁山后不久,晁天王便归位,花和尚成了梁山佛家的代言人。
唤醒鲁智深的人,正是菜园子张青,这是施耐庵刻意设计的情节。张青原本是光明寺种菜的,鲁智深则是皇家寺院管菜园子的,这样的设计,五百年以来还真的没有人读懂。这就是孙二娘麻翻鲁智深,菜园子张青救了花和尚的原因。
武松之所以来到十字坡,躲过了孙二娘的“孟婆汤”,是因为武松的本真早就被孙二娘麻杀了。
孙二娘麻杀的武松本尊,就是那个神秘头陀。神秘头陀其实并不神秘,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解读。从孙二娘的口中,也交代了这个神秘头陀,其实就是“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优婆塞”。书中写道:
(头陀)却留得他一个铁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杂色短穗绦,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插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这刀时常半夜里鸣啸的响。
仔细分析,这段话中就隐藏了“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真正的行者。施耐庵把蓝本人物一分为二,武松其实就是那个神秘头陀的江湖分身。
因而,武松必定要来到十字坡,与鲁智深一样,从这里华丽转身,成为抗击金兵,“保境安民”的大英雄。
孙二娘能麻倒鲁智深,为何麻不倒武松?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在「水浒传」中,被蒙汗药放倒的梁山好汉远不止鲁智深一人。在说武松之前,我们不妨先从江湖人物的头号天敌蒙汗药开始说起。
蒙汗药是否存在?(母夜叉 孙二娘)蒙汉药在中国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出镜率相当高,除了「水浒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这样的古典侠义小说,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等近现代武侠小说也时有出现,蒙汗药的身影。
蒙汗药并不是一个虚构的名词,其何时由何人所发明虽已不可考,但在一些古籍中却颇多记载。
蒙汗药就是曼陀罗花,其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莨菪碱和少量阿托品,具有麻醉作用,能使肌肉松弛,抑制汗腺分泌,古人称其为蒙汗药,确实十分贴切。蒙汗药易挥发,忌油腻,一般溶于水,酒或茶中,会成浑黄色,比较少见于菜肴中,放多了有异味,放少了没有作用。
「水浒传」中的大多数蒙汉药皆用于酒中,但也有放于肉中的,比如青眼虎李云,因为李云不喝酒,所以作者的这种安排也是符合药理学原理的。
哪些好汉中过招?在「水浒」的江湖世界中,有一个庞大的黑电集团。比如梁山下的朱贵酒店,揭阳岭上的李立酒店,二龙山附近的操刀鬼曹正酒店,浔阳江边的活闪婆王定六酒店,登州城的顾大嫂夫妇酒店。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十字坡的孙二娘张青酒店。
在梁山好汉中吃过蒙汗药亏的远不止鲁智深一人,还包括及时雨宋江,神行太保戴宗,青面兽杨志,青眼虎李云,金,枪手徐宁。其中五人喝酒,一人吃肉。在水浒世界中,吃过蒙汉药的亏,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毕竟,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俗话又说,饶你奸死鬼,也吃老娘洗脚水!
江湖老炮儿武松前文说过,梁山好汉中至少有 6 位吃过蒙汉药的亏。武松非但没有吃亏,反而占了孙二娘的不少便宜,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水浒第二十七回「孙二娘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武松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为兄报仇后。投案自首被刺配孟州牢城。途经十字坡,武松便和两个防送公人入店休息吃饭。
武松一眼便知此店的勾当,便用言语挑拨孙二娘,孙二娘果然愤怒,在酒中下了蒙汗药。两个防送公人不明就里喝了便倒,武松将酒泼到地上佯装昏倒。孙二娘不知是计前来扛抬武松去人肉作坊,武松就势擒住孙二娘。张青及时赶到,化解了这场纠纷,双方结拜为兄弟,后来这三人先后上了二龙山。
武松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书中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松打虎」,是时宋江杀了阎婆惜逃亡在江湖上在柴进庄上遇见了武松,武松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从武松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
一是武松家境不好,常年混迹在市井和底层百姓之间。武松的父母早亡,只有一个哥哥武大郎。武松少年时,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武大郎经常替他擦屁股。后来武松因打伤了人,逃亡在江湖上。从此我们可以看到武松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让他对社会底层的生存逻辑比一般人了解认识的更清楚更深刻。
二是武松的江湖经验十分丰富,十足的江湖老炮儿。武松打伤人后逃亡在江湖上,这段江湖游荡经历,让他听闻并见证了各种江湖伎俩,增强了其江湖阅历。
武松在十字坡酒店曾对孙二娘说「我常听人说起十字坡酒店,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作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说明武松在江湖上早已听闻十字坡黑店的名头,并且江湖人传唱的歌谣他也心中有数,自然不会轻易中招。
在景阳岗酒店时,店家要求武松住店,武松怀疑店家用老火吓唬客人,用来骗取钱财甚至谋财害命。虽然景阳冈店家并非此意,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江湖的险恶以及武松行走江湖的谨慎。
宋江长在富户之家,杨志出身将门之后,戴宗李云是公务员,鲁智深徐宁出身军官,他们对江湖伎俩的认知和江湖生存法则的运用,自然无法和武松相提并论。这些丰富的市井生活和江湖闯荡,让武松获益匪浅。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这些险象环生的生死关头都难不住武松,一间小小的十字坡酒店,武松又岂会放在眼里?
孙二娘能麻倒鲁智深,为何麻不倒武松?
这个问题也比较好解释,今天逻辑文史游从三个角度说明一下。
一、经历不同所以经验不同虽说二人在上梁山后同为步军头领,但在上山之前二人的遭遇还是大不相同的。鲁达是军官出身,自然更多时候接触的事官场内外的人,对于江湖上的一些黑店、山大王、潜规则并不能说是有多懂。而武松则不同,身在民间低层自然能与许多更接地气的事情所接触,江湖消息绿林花边他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十字坡这个黑店,对于武松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而对于鲁达而言,却陌生的不得了。
二、情形不同所以警惕程度不同鲁智深去喝酒时只是因为路过酒店嘴馋,所以进去喝了几碗结果被麻翻,他当时属于自由人,不用顾忌什么。而武松当时是在服刑,先别管公差对他的态度如何,自己走到陌生的地方不能白白被害死,所以无论到哪他都保持了一种超高的警惕性。等到孙二娘没穿多少衣服笑眯眯的走过来时,武松也就知道江湖上的十字坡酒店可不是个简单的品酒之地。
三、文化层次不同导致结局不同鲁智深和武松都是苦孩子,从小估计也都没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我们已知鲁智深是大字不识一个,否则怎么还傻乎乎的在自己的通缉令面前抓耳挠腮。所以从这层面来讲,就算鲁智深知道十字坡是家黑店,也可能因为大字不识而误入歧途。
所幸的是,张青及时出现救得了鲁智深,并且后来武松又认了张青、孙二娘为哥嫂,大家皆大欢喜。
文/逻辑文史游
你说说,没文化挺可怕吧~
孙二娘能麻倒鲁智深,为何麻不倒武松?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有两个原因。
最基本的原因是,从文字表述看武松的江湖经验却是不浅武松一进十字坡第一次跟孙二娘交手的桥段,其实已经充分表达出了武松的江湖经验深通其道。
书中交代,武松日常混迹清河市井,吃醉酒便和人打架。显然,武松很多的杀人技混世能,都出自这些日常积累。
景阳冈上酒店,小二稍微劝不要多饮酒,武松立马做出反应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
武松为报兄仇,查案的整个过程显然极其周详,计划缜密。这些描写就可以看出,武松的洞察力不低,防备心也极强。
初遇孙二娘,其实已经交代武松的阅历中已经有了这家十字坡黑店的记录,所以才有在试探的话语。
武松道:“我从来走江湖上,多听得人说道:‘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当然,在试探是已经看出孙二娘语焉不善,所谓笑里藏刀,因此,骗孙二娘去切肉,“却把这酒泼在僻暗处,口中虚把舌头来砸道:“好酒,还是这酒冲得人动!”
这一套套,全然表现出武松却是个老江湖,可见江湖黑店的伎俩对他全然无用。
相比武松的精于江湖,鲁智深则出身官场。听金家父女一番哭诉打死镇关西,逼着入了佛门为僧,可见其人生轨迹中并不具备多少江湖经验。在水浒众英雄中,鲁智深虽然鲁莽,但毒口佛心,极少去怀疑对方,尤其在女人面前更是不设防。因为这点,中了孙二娘的招自不奇怪
鲁智深被麻翻,其实也是作者情节伏笔。在作者的描写中,宋江逃难至柴进庄园,引出武松一段故事。
至于武松,一入十字坡,先是是借张青之口,说出鲁智深的下落原是二龙山与杨志落草与此,为武松之后投二龙山先提供了一个出路方向。之后武松大杀四方再入十字坡,又借夫妇之口说当年曾杀掉一个头陀,从而给武松一个成为行者的契机,如此武松才以头陀的身份,上了二龙山做了头领。
可见,无论麻翻的鲁智深与头陀,其实都是被不听夫训的孙二娘麻翻的出家人,这都恰好成了武松脱难的关键。还不如说,这更是作者施耐庵的情节伏笔。
结语麻翻的鲁智深自然不会死,毕竟未来要聚义,还要救下武松,麻翻的头陀自然要死,否则哪有后来的武松呢。
小心求证,偶尔也异想。
@流光言己 原创内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告知删除
孙二娘能麻倒鲁智深,为何麻不倒武松?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了。鲁智深武官出身,常年在西北边陲渭州小种经略相公府任提辖之职。长年的军旅生涯和地域的限制让他的生活圈子和活动范围以及视野眼界都受到了限制,这样的后果是对江湖绿林道的伎俩和诡诈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防范,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虽然后来鲁智深为了替金翠莲出头三拳打死镇关西流落四方,又与杨志一起占据二龙山当了山大王,也成了一个绿林人。但是他在遇到孙二娘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江湖经验和阅历使他着了孙二娘的道,被蒙汗药麻倒在地,要不是张青及时制止,鲁智深就成了孙二娘案板上的肉馅儿了。这段经历实际上是鲁智深交的学费,通过这件事鲁智深深刻认识到江湖水深,江湖人的手段太丰富了。
另外鲁智深的个性比较暴躁容易冲动,这样的后果就是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对于细节上的事情考虑不周,容易将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那就是鲁智深到华州华阴县少华山找史进入伙梁山的时候,当时是武松一起陪着他去的,结果去了之后扑了个空。
原来华阴县太守看中了一个叫王义的人的女儿,不但抢了王义的女儿而且还把王义刺配流放。两个公人押着王义路过少华山的时候史进把王义救上山来并杀了两个公人。后来事情败露史进被官府抓进监牢。
鲁智深一听史进被抓进监牢就要去救他,武松与少华山头领朱武苦劝,鲁智深死活不听,反而责怪武松等磨蹭:
“都是你这般性慢,直娘贼送了我史家兄弟!只今性命在他人里,还要饮酒细商!”众人那里劝得他呷一半盏。当晚和衣歇宿,明早,起个四更,提了禅杖,带了戒刀,不知那里去了。武松道:“不听人说,此去必然有失。”
武松知道鲁智深此去必然有失。果不其然,鲁智深不但没把史进救出来反而把自己也搭了进去。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鲁智深在性格上确实有些急躁,不计后果。他胆大却不心细,在十字坡中了孙二娘的蒙汗药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完了鲁智深我们再说说武松。武松的情况跟鲁智深不同,武松从小父母双亡,跟大哥武大郎相依为命,武松从小就爱惹是生非,是个街头混子。他很小的时候就把人打伤,他以为把人打死了,于是逃之夭夭,小小年纪就走南闯北流落江湖。可以说武松从小就浸淫江湖,见多识广,对江湖套路和伎俩耳熟能详。从眼界和见识方面武松就比鲁智深宽广得多。
多年的行走江湖让武松练就了鹰一样的眼睛;熊一样的力量;狼一样的耳朵;豹一样的速度。艰苦的生存环境让武松养成了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景阳冈打虎、大闹飞云浦将他的这些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综合素质使他面对孙二娘使用蒙汗药的江湖伎俩时能够第一时间识破。
结语:鲁智深与武松之间若说有差距的话那就是江湖经验和阅历了。
孙二娘能麻倒鲁智深,为何麻不倒武松?
为什么孙二娘能麻翻鲁智深,后来却没能麻翻武松反倒被武松制服了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以下3个。
第一,鲁智深的个性急躁粗糙,容易中招鲁智深出场的时候还叫鲁达,是渭州城的提辖官,就表现出了他个性上明显的缺陷——急躁粗糙。
鲁达在茶坊偶遇史进,史进长得高大健壮,一看就是条好汉,鲁达心生好感,主动和史进结交,他觉得喝茶表达不了心里对史进的欣赏,非要拉着史进去酒楼喝酒。在大街上又碰到卖狗皮膏药的李忠,这是史进的入门师父。
鲁达爱屋及乌,邀请李忠一起去喝酒,谁知道李忠却是小家子气的人,还想卖了膏药再过来,鲁达一听就看出这人和史进不一样,档次太低,对李忠立刻态度蛮横起来,对他说话毫不客气。
不仅如此,鲁达还讨厌那些围观的人,一把推开围观的吃瓜群众,有的人就被他推倒在地,他也毫不在意,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李忠被鲁达这样子吓到了,赶紧收拾东西跟着去了酒楼。
酒楼喝酒,又因为隔壁断断续续传来女子啼哭的声音,搅扰了鲁达喝酒聊天的兴致,他一生气,把桌上的碟儿碗儿一股脑儿扔到楼板上,把酒保吓得要命。
听到金翠莲诉说父女俩的悲惨遭遇,鲁达又火冒三丈,当时就嚷嚷着要去打死“镇关西”郑屠,被史进和李忠拦住。第二天一大早,鲁达确定金翠莲父女安全离开后,就直接跑去教训郑屠了。
鲁达本意是要好好教训郑屠一顿,让他别这么狂妄,好歹收敛一点,不要到处欺男霸女。谁知道,鲁达挑衅郑屠以后,激怒了郑屠,郑屠拿着剔骨刀跟他拼命,事情到这里就开始失控了。鲁达盛怒之下,三拳打死了郑屠。鲁达的命运也就此被改变,由一个提辖官变成逃犯。
鲁达如此急躁粗糙的个性,自然无法分辨出孙二娘开的酒家是家黑店,他被孙二娘麻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第二,武松的个性极为精细,防范心很强武松在作者施耐庵笔下,是个极受读者喜爱的英雄人物。作者也对武松这个人物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花了10个回目来塑造武松的英雄形象。
武松不仅仅只是外貌魁伟英俊,武功高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为人极为精细。体现武松为人极为精细的例子至少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例子是武松当初在清河县打人,他误以为把人给打死了,还没等到官府来捉拿就跑到沧州柴进庄上寻求庇护,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强过了多少人。
第二个例子是武松在景阳冈打死猛虎后,名声大振,被阳谷县的知县召见。知县见武松长得魁伟健壮,英气勃勃,就有招纳之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可见武松有多精细。知县说要赏赐武松一千贯钱,武松转而把这一千贯钱赠给这些猎户。武松这一举动,更加博得知县好感,让知县更坚定了招纳武松的想法,于是,武松被聘为阳谷县步兵都头。
第三个例子,也是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武松为哥哥武大郎报仇的做法。武大郎被毒杀,被火化,武松回来后,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被武松从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找来物证人证,逼问出了口供,杀掉首犯潘金莲和西门庆,把从犯王婆押解县衙。
武松如此精细之人,才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成功为哥哥武大郎复仇。一般来说,这种特别精细的人,防范心都是特别强大的,要想蒙蔽他,这种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第三,武松自小在江湖上闯荡,经验丰富武松是哥哥武大郎抚养长大的,哥哥武大郎身材短矮,相貌奇丑,身无长技,只能靠卖炊饼供养他。武大郎自己长得身材短矮,却把武松养得高大健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武松早早就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暖,对人心人性都有比较深刻的洞悉。
武松自小就在江湖飘荡惯了,走南闯北的,见识过的人和事都很多,对江湖上那些三教九流都烂熟于胸。也正因为此,武松在阳谷县做步兵都头的时候,深得知县赏识,特意委派他去东京一趟,带着知县搜刮来的财富去给东京的高管送礼。这一趟,武松圆满完成任务,没有出任何差错。
武松当他从东京回来后,才知道哥哥武大郎莫名其妙死去,竟然尸骨无存。他在查探哥哥冤案之中,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江湖经验。
武松问清楚潘金莲,得知哥哥被火化是团头何九叔负责的,当即从何九叔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何九叔也是个老于世故的人精,他知道惹不起西门庆,但也得罪不起武松。武松找何九叔谈时,毫不客气威逼利诱,何九叔吓得不敢有任何隐瞒,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五一十都告诉了武松。
在对付老狐狸王婆时,同样用了江湖手段,故意把王婆和潘金莲关在屋子里,逼问出她们的口供。对于这些邻居,武松同样用江湖手段威逼他们,他们不得不乖乖听武松的安排。试想一下,如果武松对他们客客气气的,我敢肯定,谁都不会搭理武松。
所以,以武松如此丰富的江湖经验,他早就听闻了孟州十字坡酒家是黑店,到了店里,自然早就做好了充分的防范,干脆演戏一般戏耍了孙二娘一回,再以过硬的武功轻松制服孙二娘。这事儿就被武松完美地解决了。
孙二娘是罕见的狠人,她和丈夫张青一起在孟州十字坡开了这家酒家,实际上就是不折不扣的黑店。张青曾给她约法三章,叫她遇到三种人不要杀,但她压根不管这些,对进店的妓女、僧道、犯人依旧痛下杀手。鲁智深因为性格急躁粗糙,没能发觉十字坡酒家暗藏的危险,就险些被她杀了,只是张青从鲁智深的禅杖认出是鲁智深,才及时救了鲁智深一命。
综上所述,孙二娘能麻翻鲁智深,却不能麻翻武松,反被武松制服。根本原因就在于鲁智深为人急躁粗糙,处理事情毛毛躁躁,经常给自己捅娄子;而武松则是出名的冷静和精细之人,又有丰富的江湖经验。孙二娘栽在武松手里毫不奇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