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水浒传》中的王伦到底哪错了,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也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总也找不出个头绪来。
最近,在解读杜迁这个人物时,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原来,王伦并非死于文本中所说的心胸狭隘,也不是死于林冲的挟私报复。王伦之错,与杜迁、宋万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是“杜迁”害死了王伦。
我们早就“火并”了一位梁山寨主五百年以来,都认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只有三任寨主,那就是王伦、晁盖、宋江。我说《水浒传》被历代误读,这里就是一处,梁山总共有四个寨主,无缘无故的就被我们“火并”了一位。
那么,这位被我们悄无声息干掉了的寨主又是谁呢?此人不是别人,就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摸着天杜迁。
杜迁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这是王伦自己说的。王伦说,他是个不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到这里”。也就是说,杜迁先上了梁山,王伦是“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的。合着,与“合着时代节拍”是同一种用法,是跟在后面的意思。
是不是杜迁还有些武艺,在前头开道,王伦紧随其后,一并上的梁山呢?书中可不是这么写的。在杜迁上梁山前,与王伦一起到过柴大官人庄上,得到了柴进的馈赠。此时,王伦肯定不会“因鸟气”。大概两人分手后,杜迁上了梁山,王伦则另投他处,在别的地方“因鸟气”便上了梁山。
所以,杜迁才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这个问题暂且搁下,后文还要进一步证实,施耐庵为何要如此隐晦的把杜迁写作第一任寨主。
搞清楚梁山谁是第一任寨主,对阅读《水浒传》大有益处,很多讲不清楚的疑点,也因为认出了杜迁的真面目而大白了。
此处,先交代晁盖之死的疑点,花荣梁山射雁,便是这个水浒疑案的伏线。因为杜迁是第一任寨主,晁盖自然就是第三任梁山老大,花荣一箭正是射在了第三只大雁的头上。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原来也与杜迁有关。
王伦、晁盖这两任寨主都与杜迁有关,施耐庵为何要这样写呢?
王伦之错是因为“杜迁”林冲在朱贵的带领下,来到了聚义厅,王伦看过了柴大官人的推荐信,便很爽快的答应林冲入伙,让他坐在了第四把交椅上,反倒把朱贵挤到了第五位。王伦为何不按上山的顺序来排座次呢?原来,在王伦的眼中,似乎根本就没有朱贵。
上文中,以王伦的话引出了杜迁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王伦“蓦地寻思”,说他是合着杜迁上梁山的,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也十分的关键。王伦寻思道:“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
看看,王伦的眼中哪有朱贵呀?
王伦提都没提朱贵,林冲一来,便直接把他的位置往后挪。晁盖做了寨主,同样无限忽略朱贵,总共十一个头领,朱贵就坐在了第十一把交椅上。
此时的梁山,还真透着点古怪。直到白胜上山后,朱贵才力压白日鼠,避免了再次垫底的尴尬。其实,白胜给朱贵垫底,也是有隐喻的——这是题外的话。
那么,王伦为何忽视朱贵呢?这一点,是不是也是王伦的错呢?其实不然,个中缘故,便是朱贵身上的隐喻,主要是针对“朱洪武”的,杜迁、王伦、宋万、晁盖才是隐写北宋历史的。
我在解读杜迁这个人物时,讲到此人隐写了北宋的“金匮之盟”。所谓“金匮之盟”,是北宋历史上的一桩最大疑案,涉及到赵光义是否篡位,更涉及到北宋王朝的皇位传承是否合法。
“金匮之盟”据说是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密诏赵普弄的,核心内容是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与老三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老四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就得把皇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如此“王轮”。
北宋的皇位因为“杜迁”,便要“王伦”,由这几个一起打天下的亲王们轮流坐庄。杜太后的三个儿子过足了皇帝瘾,这才轮到他们的儿子辈。但是,轮到晋王做皇帝后,却不依“杜迁”之盟,而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所以,“王伦”之错,就错在这里。
林冲火并王伦而“晁盖”从文本分析,林冲杀王伦,并非“火并”,火并必须符合“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这两个条件。王伦被杀,若是林冲做寨主,那才是火并。晁盖坐头把交椅,根本就不是火并。
因为“王伦”不再王轮,所以,林冲就把他杀了?其实也不是这个意思。施耐庵以杀王伦而非火并,其实还是在说北宋王朝的一次真火并。这次火并,就是“烛影斧声”。
施耐庵其实也是在判断这桩历史疑案,一方面认定赵光义谋杀了亲兄,另一方面又比较相信“金匮之盟”的存在。所以,在《水浒传》中既写了“杜迁”而承认了“王伦”的合法性,再写了“火并”,质疑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下,王伦时期的梁山便显得异常古怪了。
施耐庵是明朝人,写北宋的故事为何如此隐涩呢?原因大致有两个:
其一,施耐庵不能准确考证出北宋历史上这桩最大的疑案,书中写的,正是他不偏不倚的历史观点。这样的“春秋笔法”,同样用在了建文帝去向的描述上。施耐庵虽然比较倾向于建文帝被杀了,但却留下了让人费解的情节,留给读者以自我判断的情节空间。
其二,以此及彼,言乎宋,指乎明,是要借北宋的故事隐喻明朝的机密。施耐庵写“杜迁”的根本目的,是为老四说话,是“欲保四”。
赵匡胤总共五兄弟,老大、老五已死。所以,“金匮之盟”说,老二做完皇帝,就得老三称天子。老三呜呼,老四继位。但是,老二却毁了盟约,老四便不再“王伦”。同样,大明朝时,老大死了,就得老四这辈人继承大统。而朱洪武却误走妖魔,立孙子做了皇帝,燕王等等藩王也不再参与“王轮”。
施耐庵说,这样的“王伦”就是违背“天道”的妖魔,就会有人来“替天行道”。
智取生辰纲案是道家天罡地煞做主,连骗带逼,把晁盖弄到了梁山,完成了道家星煞梁山大聚义的第一步。“替天行道”的人到了,违背天道的“王伦”还有活路吗?
王伦确实心胸狭隘偏私“杜迁”导致了北宋皇位传承的世系混乱,赵光义这一脉抢占了赵匡胤的正脉世袭,便是妖魔出世。
按照《水浒传》的设计,梁山是杜迁开创的,王伦是第二个上山落草的头领,之后才是宋万。这样的顺序,其实大有讲究。
杜迁、宋万都是七十二地煞之一,分别上应地妖星、地魔星——岂不就是妖魔吗。为何又把宋万扯进来了呢?
王伦、晁盖,包括宋江在石碣揭晓前,都是按照“妖魔”的顺序,安排杜迁、宋万的座次。这其中的意思是,“杜迁”而“王伦”,也是希望大宋江山能万代千秋。然而,到了梁山与曾头市作战时,北宋王朝已经引来了金兵的入侵,行将灭亡了。
曾头市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隐喻着北宋王朝境内已被金兵占领。因而,在大排名时,宋万忽然超越杜迁。
这个意思也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杜迁”,然后“王伦”,因为“金匮之盟”被毁,不再“王伦”,于是便要“晁盖(改朝换代)”,北宋不能一万年,江山随即被断送。
如此“王伦”,错误极大,林冲大火并,同时也将北宋王朝推进了改朝换代,断送江山的快车道。
无论王伦、晁盖,还是宋江,最终的结局,都与“杜迁”有关。“杜迁”是妖魔,王伦的错误是他贪得无厌,心地狭隘,紧紧守护这一脉江山,害怕别人夺了去,从而毁掉了“宋万”。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看到这个题目,使我忽然想起了清末禁烟名臣林则徐的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想起了一句名言:“书生百无一用。”死读书的书生,“酸”起来行,真正办起事来,往往显得百无一用。
王伦作为梁山第一任寨主,从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当上梁山寨主,主要靠的是小旋风柴进的支持,也就是说柴进才是梁山初建的董事长,王伦不过是梁山的总经理,就是总经理这个角色,王伦也未做好。王伦虽然饱读诗书,但却难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难以把梁山事业做大做强。
为什么王伦不能把梁山事业做大做强,还落了个被火并的悲残命运,他到底错在了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火并王伦的第一快手林冲已做了回答:“量你是个穷儒,又无大才大量,怎做的山寨之主。”
林冲这番话虽然不长,却已解释清王伦之错:(一)一王伦是个穷知识分子,在他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通病,那就是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起事来百无一用;(二)王伦无大才大量,胸怀狭隘,嫉贤妒能,不能于事业为重而容下四面八方的江湖兄弟。
王伦在梁山,虽然也尽心尽力,生怕梁山被别人夺了去,但由于心胸与眼界不行,不具有海纳百川的情怀,终是难成大器。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白衣秀士王伦,本因科举屡试不第而落魄山林。后来,杜迁、宋万念他是读书之人,故推他为梁山之主,织组干些打家劫舍,鸡鸣狗盗之事。
王论虽为秀士,但气量狭小,没有远见,不识时务。只懂得占山为王,妄自尊大。早在林冲上时,当他了解到林冲的行踪后,便觉觉得,若留此人在山,日后势必威胁到他的寨主之位。于是,推三阻四,百般刁难,使林冲吃尽苦头,屈居在山,却不曾想还是给自己留了心腹之患。
后来,晁盖、吴用等七人上山时,他早已被众人的气势所吓倒,暗中心惊胆战。于是又故伎重演,却没有料到在刧难逃,白白送了性命。
后来的梁山寨主宋江,也不过是一个小小县吏,而且负罪在逃,和王伦一样,同为读书明理之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身无寸箭之功,手无束鸡之力”,但他却目光远大,仗义疏财,求贤若渴,招人用人,独具慧眼,结果上在梁山混得风声水起。
两相对比,同为旧时的读书人,王伦败于鸡肠鼠肚,偏安一隅;宋江成于心胸开阔,目光远大。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谢谢邀请!《水浒传》中的王伦哪里错了?主要就是错在没有远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做人。一是目光短浅,满足现状,认为做了山寨之主,杜迁、宋万、朱贵几个弟兄也都听话,四个人在这个山寨,就可以快乐一生了,这个想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北宋末年,吏治腐败,杀富济贫时有发生,英雄豪杰上山入伙这是必然,一但有逼上梁山的人,要有长久打算,为梁山的发展做好思想准备。把山寨看做世外桃源,这是不合时宜的。二是心胸狭窄,容不下他人。林冲,人生面临绝境,逼上梁山,不图别的,只图找个避难场所,王伦却格格不入。要么赶走,要么逼迫下山拦路抢劫。林冲性格懦弱,忍气吞声,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这里度日,被王伦弄得真也够窝囊的。其实在王伦的心里,生怕林冲夺了他的山寨之主的位子,就想办法折腾林冲,希望他走。晁盖等人上梁山,也是无奈之举,王伦认为是来夺山寨之主的,百般刁难,寻找借口,不给藏身之所,林冲看到这种情形,一气之下,杀了王伦。
王伦之死,是他没有想到的,本身自己读了几年书,还识了几个字,然而没有志向,看不到时代发展。本身不算什么坏人,心里总是担心山寨之主被夺走,对外格格不入,这怎么能行呢?社会上的好汉来了,他有能力,他能经营山寨,这个位子就让他,这有什么不可以,做个“老资格土上皇”,这也蛮好的?再不行,就做个“什么也不是”,也不至于被杀,这下好了,什么也没有了。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王伦的错不在嫉贤妒能,不在心胸狭窄,只在于面对既定事实仍然心有怨气,不断羞辱林冲!
这是断金亭“火并王伦”的根本原因所在!
经柴进引荐,走投无路的林冲辗转投奔梁山而去,此时的梁山正控制在以“白衣秀士”王伦为首的小型团伙手中,山寨尚未形成规模。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连林冲这等好汉初见王伦也不得不放低姿态:
小弟因遭人陷害,落到如此田地,蒙柴大官人引荐上山,日后当……
注意,“低姿态”并不代表着“高情商”,林冲的这句话就极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咋滴,不是走投无路,你还不会投奔梁山?咋滴,你投奔梁山就只看柴大官人的面子?再说了,你还直接考虑到了“日后”,我还没答应收留你呢!
所以,林冲的这句话以后,本就心胸狭窄的王伦会给出何种反应,可想而知:
有柴大官人的面子,我自然不会怠慢了!
这句话看似客气,但实际已经给林冲定了位,我之所以不会怠慢你,只是看在柴大官人的面子上,至于你的威名赫赫,对不起,不值钱!
如果这句话还不够直白,王伦随后还有一句看似更为客气的安排:
林教头来到小寨,就是我们的客人,当以贵客相待。我等尽地主之谊,在断金亭摆酒设宴,为林教头洗尘压惊!
林冲是前来投奔的,王伦却只将其当成了客人,很明显,王伦并不欢迎林冲入伙,甚至都为林冲的赶紧离开准备好了台阶。
只是,此时的王伦肯定不会预见,这个宴请林冲的“断金亭”,会成为自己的命丧之地,会成为梁山改朝换代的关键点。
断金亭中的这场宴请,可谓“尬聊界”的典型代表,江湖人之间的酒席竟然悄无声息、各怀心思。许久以后,王伦才开口说话:
柴大官人,近日可好啊?
林冲,响当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随便扯点英雄事迹恐也能聊上数日,王伦沉默许久以后给出这样一个问题,很明显,他和林冲之间没什么话好说,仅有柴大官人这一个共同话题。
赶人,又不能失了体面,没有共同话题,甚至“无话可说”恐怕是最有效的办法!
林冲到底是客,主人发话了,自己不能不答,只能勉强敷衍:
好,好,常以打猎消遣!
王伦誓要将尬聊进行到底:
倒也逍遥自在啊!
王伦的目的很明显,只想围绕着柴大官人展开对话,不愿打听林冲的任何过往,不给林冲任何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求林冲自己识趣,赶紧主动离开。
好在,此时的梁山还有明眼人,朱贵终于听不下去了,带头切入主题:
王首领,都是自家兄弟,没什么不好说的。依我的意思,林教头坐山寨上的第四把交椅!
一句话挑明了“尬聊”的症结所在,我们来看王伦的态度:
林教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统领千军之才、抵挡万人之力,怎能屈居我等之下呢!
“秀才”出身的王伦,能盘踞梁山,坐上头把交椅,倒也并非等闲之辈,如果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或许也能在日后的梁山拥有一席之地。
这句话,既能婉拒朱贵的建议,又能顾全林冲的体面!
然后,王伦唯恐朱贵继续劝说,更唯恐林冲趁机表明入伙决心,赶紧中断了这场宴请:
这样吧,林教头一路劳顿,暂先在客房歇息,此事改日再议!
“拖”,一个字,坏了多少事又成了多少事,成就了多少人又祸害了多少人。对于王伦而言,只要自己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林冲自然会有自知之明,主动下山;可对于林冲而言,自己已然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凭王伦的摆布。
所以,王伦的“拖字诀”对于林冲而言,几乎毫无作用;没办法,王伦等待数日以后,决定和林冲摊牌了:
新教头,这两天歇息得如何呀?
潜台词明显,要是歇息好了的话,还是赶紧下山,另寻去处吧!
林冲自然不愿下山,眼见王伦今日心情不错,赶紧重申自己的请求:
还好!朱贵兄弟又领我到山寨各处看了看,果然如柴大官人所言是个好地方,只是,不知王首领是否能收留林冲入伙?
注意,林冲刻意强调了柴大官人对梁山曾经的描述,这相当于再次强调了柴大官人对自己的着力举荐,再次给王伦施加压力。有了这个压力,再提出自己的入伙请求,方能事半功倍。
只是,王伦对林冲的忌惮,已经压过了柴大官人的面子;更何况,林冲可是朝廷重犯、官府仇人,很有可能会引火上山;所以,王伦的心中早就有了决定:
非是小可不留教头入伙,我思之再三,梁山是个小寨,粮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经不起大风大浪,恐日后误了足下。
本着对你负责的态度和原则,我公司决定不予录取!
要真是误了足下,柴大官人处不好交代,小可也过意不去呀!
公司规模太小,恐怕会耽误你的发展;真要耽误了你的发展,公司便对不起名誉董事柴进同志的举荐,我身为公司一把手,心中也过意不去!
所以,略备薄礼,望请笑纳,另寻大寨,安身歇马。林教头,请勿见怪!
只是,你毕竟有着柴大官人的举荐,江湖上还有着赫赫威名,公司领导层讨论决定,对你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助你另寻高枝、另求发展。
整段对话下来,王伦几乎将林冲可能会有的请求理由,全部堵死;还尽可能减少了婉拒林冲入伙带来的负面影响!
还是那句话,但凡有一点办法,此时的林冲恐怕都会转头就走。奈何,林冲已经走投无路,只能再次给出请求:
王首领,我林冲千里投名、万里投主,不是为了这点银钱财宝。
只是,王伦好不容易组织起这么一套说辞,怎会轻易松口;甚至,就算林冲无奈下跪恳求,王伦也是沉默以对,坚持自己的态度。
话已至此,林冲彻底无奈了:
王首领若是不愿收留,我林冲就此告辞。各位兄弟,告辞了!
其实,王伦容不下林冲,看似心胸狭窄,实则是对梁山当期形势极为理性的判断,更是对自身不足的精准认识。职场生活中,嫉贤妒能虽为大忌,但这是梁山,是绺子,是土匪窝,是一个动辄刀枪、动辄拼命的地方。林冲入伙梁山,如果仅凭道义制约,基本等于白扯。所以,王伦并没有错,他只是做出了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理性选择。
当然,林冲却也并非只有威胁,如果王伦真有宋江的御下本事,这就是一把利剑,就能成为梁山的一尊保护神。
只是,此时的梁山并非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更没有成熟的人才引进体制,王伦只看见了林冲的威胁,而朱贵只看见了林冲的优势。
在朱贵等人的努力下,王伦虽然勉强同意了林冲的入伙,但也提出了一个要求,林冲必须下山纳个投名状,以铭心志。
林冲下山,遇到了喝凉水都塞牙的“青面兽”杨志。见到王伦,林冲如此汇报:
王首领,财物已经到了山上,投名状也已经领到了跟前,请王首领发落!
注意,这可是当着杨志的面呢,林冲的这句话翻译一下更容易理解:
杨志同志,就是这小子要我夺你财物、取你性命的!
王伦一听,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能够制约林冲的好汉,可不能轻易得罪,赶紧给出解释:
哪里话!小可数年前进京考举,便闻制使大名,今日得见,请到小寨吃杯酒,你看如何?
我对阁下慕名已久,我怎么能下达这样的命令,赶紧到里面喝杯酒,咱们聊聊!
接着,王伦向杨志介绍起林冲:
这位是我的兄弟林冲!
注意,这个介绍可有着大内容:
首先,强调林冲是自己的兄弟,是用来表现梁山泊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特殊影响力——就连林冲这等好汉都前来投奔,你还等啥,赶紧入伙吧!
再者,强调林冲的“兄弟”身份,是为了向杨志解释——这就是个临时工,所有行为均为个人行为,不牵扯梁山,更不能代表梁山。
按照梁山招待江湖好汉的优良传统,王伦大摆筵席,宴请杨志。席间,王伦向杨志表达了自己的崇高敬意:
久闻杨制使大名,今日相见恨晚,杨制使能在我梁山落脚,顿使我这小寨生辉,绝非旁人可比呀!
注意这句话的关键点——“绝非旁人可比”,很明显,这个“旁人”指的就是林冲;王伦的目的也非常明确:既然林冲入伙梁山已经无法逆转,那就得想办法将林冲牢牢控制住。
抬高杨志,是为了抬高自己,表明自己足以吸纳更多更有名望的好汉;
贬低林冲,更是为了抬高自己,让林冲认清形势、端正态度,及时向组织靠拢,及时向一把手靠拢。
当然,王伦抬高杨志,更是为了能够留下杨志,用来壮大梁山力量,更用来制约林冲。
好了,有了这个对林冲的敲打,王伦可以进入正题,开始对杨志的劝说了:
非是小可杞人忧天,杨制使失陷了花石纲,回到高俅那儿,重则死罪、轻则发配,如若杨制使不嫌弃呢,就留在小寨安身歇马,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与小可一起统领山寨,小可就不胜荣幸了!
入伙梁山,“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还能直接进入梁山领导层;返回东京,“重则死罪、轻则发配”;王伦的这段劝说看似理由充分,但他忽略了杨志对体制内生活的极度向往,更忽略了杨志“三代将门之后”的光辉身份。
所以,杨志直接给出了拒绝态度:
多谢!王首领的心意我领了,不过我想还是赶回东京复命要紧!挑担里的财物,就是准备回京使唤的,请王首领还我,让我杨志尽快赶路。
然后,王伦最为“作死”的一句回答,来了:
唉,真是事不由人呐,想留的却留不住!
既然林冲入伙已成事实,既然杨志不愿留在梁山,你为啥还非要得罪林冲这尊足以撼动整个梁山的大神?“想留的却留不住”,不想留的肯定就是赖着不走吧!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你但凡对林冲客气一点,吴用再怎么挑拨,恐也难以成功!
王伦不愿林冲入伙,没错;王伦想用杨志来制约林冲,更没错;他错就错在不会说话,错就错在面对既定事实的心有怨气。
断金亭中“火并王伦”的种子,算是埋下了!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水浒传》这本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施耐庵、罗贯中之杰作。书中主要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高举忠义大旗替天行道的故事。题主所提问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我认为王伦错在以下几点。
一是妒贤嫉能。至从王伦当上梁山首领后。因自己是个白面书生,不习文会武,只怕梁山队伍添了新人,取而代之。
二是鸡肚羊肠的心胸。沒有远大理想,只怕队伍扩大了,缺粮少衣,生活困难。
三是为权专横、霸道行事,在队伍里行使一言堂,他说一不二,听不得别人意见。
四是鼠目寸光、不求发展、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五是在队伍里没有培养几个铁哥们,确保日常自己的人身安全,遇到危险时刻朋友两肋插刀。
综合以上因素,使王伦这个梁山泊好汉队伍的创始人,死于林冲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