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魏明帝曹睿?他是否是中国历史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谁也没有低估过曹睿,史家早已给了他应有的评价。最具权威的评价,当然是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明帝记传》: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陈寿讲得很清楚,讲魏明帝如果不是因为疾病早逝,功业可追秦皇、汉武。如此高的评价,怎么能说是低估呢?如果说陈寿的评价是依据曹魏官方自修的《》魏书,恐有拔高的嫌疑,还不足以说明曹睿被低估。那么,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所说:“魏明帝一时明主。”应当比较客观了。同样,裴松之也没有低估魏明帝。
当然,也有对曹睿贬低的观点,比如蔡东藩就曾这样评价魏明帝:
曹睿奢淫无度,违理蔑伦,种种荒谬,俱足亡国,而反得平定辽东,擒斩公孙渊父子,是所谓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蔡东藩说蔡睿荒淫无度,违理篾伦,足够让魏国灭亡了。但对于曹睿的功业,蔡氏认为是老天的功绩,曹睿则合该得病。蔡东藩的观点不甚客观,因他本来就不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倒是当代历史学家马植杰的评价比较客观中肯:
综观曹睿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客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马先生既肯定了曹睿的优点,又指出了他最大的缺点,以及导致曹魏政权逐渐走向衰落的重大失误。即便如此,马先生也没有低估曹睿。
曹睿(公元204年-239年),魏文帝曹丕长子,二十三岁(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继位,成为曹魏第二任皇帝,三十六岁(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病逝。曹睿英年早逝,除了国事操劳而外,主要原因确如蔡东藩、马植杰所言,是因为奢淫过渡。但是,在曹睿十二年的帝王生涯中,所建立的功业也是值得肯定的。
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后,蜀汉、东吴政权相继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到了曹睿时期,三国又从割据一方进入到逐鹿中原的混战。东吴孙权南面进攻,多次进犯江夏、襄阳。蜀汉则在诸葛亮的统领下,屡犯边界,试图一统天下,光复汉室。曹睿大胆启用钟繇、华歆、司马懿、张郃、曹休、曹真、陈群等老臣新秀,不断粉碎东吴与蜀汉的进攻,确保北方免受战乱荼毒。其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就发生在曹睿执政时期。曹睿还曾御驾亲征,未至而孙权败退。
太和元年(227年),遣兵平定西平郡麴英反叛,斩杀麴英。十二月,封毛皇后的父亲毛嘉为列侯。新城太守孟达叛乱,诏令骠骑将军司马懿讨伐。青龙元年(233年)平定匈奴首领胡薄居姿职反叛,景初二年(238年)平定公孙渊叛乱。
曹睿在“无治”方面冠绝当时,蜀汉、东吴均无法撼动曹魏的军事优势。而且,在三方对战中,蜀汉、东吴遭到大量消耗,为后来的三分归晋奠定了基础。倘若曹睿果如蔡氏所言,三国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
曹魏之所以能够长期抵抗两国进攻,并且逐渐占得优势,与其有效治理国家,不断增强国力大有关系。曹睿恢复儒家经典,鼓励年轻才俊,严格选拔在百姓中有名望有威信的博学之士。
曹叡亲往属他名下的籍田中从事农耕,以激励耕织。自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以来,连续半年干旱,曹睿曹叡率朝臣举行盛大的祭祀求雨仪式。明帝体恤民间疾苦,在巡察途中嘱咐对年老体弱的鳏寡孤独者赐以谷物和衣帛。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曹睿颁诏“屏绝浮伪”,删除不适用的严苛律法,以宽松为本,避免除谋反之类大逆罪及亲手杀人的凶犯外,其他死罪犯人都应尽快通知其家属。同时,亲自受理死刑犯求情的案件,并尽量保全他们的性命。
(有司其议狱缓死,务从宽简,及乞恩者,或辞未出而狱以报断,非所以究理尽情也。其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之。)
曹睿与少数民族建立了和睦的关系,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大月氏王波调派使者来朝拜,向明帝进献珍奇礼物,曹叡封波调为大月氏王。太和五年(231年)北方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族人及丁零大人儿禅到幽州贡献名马,重设护匈奴中郎将。
景初二年(238年)赐予日本卑弥呼金印,封其为“亲魏倭王”。
曹睿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魏明帝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也流传至今。
魏明帝立嗣托孤不当,司马氏以曹芳懦弱,逐渐把持朝政,并废掉曹芳,曹魏政权就此衰落。
曹睿虽然称不上千古一帝,功业也难追秦皇汉武。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算得上一位明君,不负其“烈祖”庙号和“明帝”谥号。这一点,历史上都予以承认,并没有低估这位乱世明君。
如何评价魏明帝曹睿?他是否是中国历史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魏明帝曹叡是曹丕之子,曹操之孙,魏国第二个皇帝。他个人能力是很强的,他在位期间,魏国整体实力是上升的,既打退了吴、蜀的进攻,又攻灭辽东公孙渊。与当时的大伽诸葛亮、孙权等人的角逐中占据上风,司马懿、曹真等著名都听命于他。史书评论他个人能力出类拔萃,曹丕安排给他的辅政大臣,他全部调往边疆,大事总揽,常常能做出令群臣佩服的决策。也能听取直谏,从不因直谏杀人。但他不重视巩固帝室的基础,又托孤不善,导致皇权坠落而无人悍卫。
历史上曹叡有没有被低估?我认为没有,因为人们从未怀疑过他的个人能力,对他的评价很公允。
如何评价魏明帝曹睿?他是否是中国历史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曹睿好象末位皇帝,非低估,他不傻,是曹氏一族,势力已沽,皇室大权已旁落,不属曹族。曹睿有无才德都一样。
如何评价魏明帝曹睿?他是否是中国历史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曹睿没有被低估吧,不管正史野史都称赞他是明君,连他的谥号都是明,这都算低估的话,非得捧成理想隋炀帝那样才是吗?
如何评价魏明帝曹睿?他是否是中国历史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聪明睿智,文武双全,女装大佬,后宫佳丽过万,男宠无数,无子,变态、早逝。搁今天就是我亲眼目睹我爸把我妈杀了,而后战战兢兢继承了皇位。
曹睿这个形象非常立体,不只有简单的一面。一,是能够轻松的在精明帝王和变态帝王间无缝切换,二,是能表现出这两者形成的原因,精明是因为一直以来如履薄冰,而且曹睿本身就聪明。三,变态是因为幼年丧母,而且是被他爸爸杀掉的。
曹叡在三国里算是个冷门人物,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曹叡只是个第二代(或者说第三代)君主,对曹叡感兴趣的人不多。- 其实对曹叡的评价,我认为最好的形容词是:早慧。这大概是曹氏家族杰出者的共同点。曹操自小作为宦官之子,有同龄人难以具备的游侠气质,放荡不羁,得到著名的“乱世奸贼,治世能臣”的评语。曹丕八岁能文,经学、文学、武艺皆通。
- 曹植也是幼早慧,深受曹操喜爱,其文章甚至被曹操怀疑是代写。曹冲就更不用说了,堪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早慧儿童。曹叡继承了曹家的优良基因,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聪明,被曹操赏识。
- 二十三岁当上魏国皇帝,对内强势地压制住曹丕留下的辅臣,对外成功抵御吴蜀进攻,可谓是少年英主。
但是与早慧相对的,是曹叡的短命,这也是曹家人的特点。除了曹操寿长,曹丕,曹植皆四十病死,曹冲早夭。这大概是中国历史的谜之因果律——年纪轻轻便成就丰硕者往往短命,如霍去病,宇文邕,柴荣等。早慧和短命,是研究曹叡的两个重要因素。
历史上记载的曹叡,谥号明,乃是美谥。他在军国大事、权谋斗争上表现得十分优异,丝毫不像一个二代甚至三代。曹叡还精通文学,与曹操曹丕并称(虽然实际成就无法与前二人相比)。这样一个文治武功卓著的人,本不应该有很大的争议。真正令曹叡身后褒贬不一的,主要有三件事:
一、天子弑母
这不是电视剧虚构,很可能确有其事。郭皇后死后披发覆面,在一些文献中是有记载的。确实存在曹叡弑母后,以病逝掩饰记载的可能性。但对于这件事,我不想过多评价。曹叡大兴土木,在感情生活上的种种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叡的性格中有乖戾的一面。但弑母之事,尚且存疑,而且郭太后史评亦不佳,故此处不论。
二、大兴土木
这是曹叡洗不白的大黑料。曹叡即位之初确实有明君英主之相,但明君英主往往容易发展成为骄纵,后来的曹叡所作所为十分反常,与前期判若两人。
其实不论唐太宗,乾隆这样前后反差极大的皇帝,还是嘉靖这样几乎全是骂名的聪明皇帝,明君的执政水平,后期往往远不如前期。
史载诸葛亮去世后,外部压力骤减,曹叡就开始懈怠了。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也是在诸葛亮死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有了很大功劳,会允许自己犯一点小错。
曹叡大约就是这个心态:“我守住了江山,打赢了吴蜀,现在天下太平,享受享受还不行吗?”加上他性格中乖戾任性的成分,能做出如此反常之举,也就不足为奇。
三、托孤司马
曹叡死后,以司马懿为辅臣之一,这给了司马懿很大权柄,一定程度上,司马家能篡国,要感谢曹叡的。但不开上帝视角,谁能想到,一直跟着曹家的司马家会反?谁能想到司马懿这么能活这么能忍?
谁能想到天赐良机,竟让司马懿有了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机会(实际上,高平陵之变也是个偶然的意外)?何况曹叡年纪轻轻突然病死,事前大概没有安排过,托孤司马不算昏招。在我看来,昏招是信错了曹爽——此人实在草包,顺风局能被司马懿偷了家。
总之,曹叡一生功大于过,其主要污点,也要考虑到早慧和短命的影响。曹叡后期种种不明之举,与他早慧的特点脱不开干系。而他托孤与司马曹爽,与他英年早逝又脱不开干系。
如何评价魏明帝曹睿?他是否是中国历史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谈不上低估,却与其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