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检大观园,薛宝钗借口要搬出院子时,作者为什么写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
抄检大观园,是荣国府内斗的一个分水岭。曾经的荣国府宅斗,还是掩盖在表面上母慈子孝、花团锦簇之后。
至少在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
而抄检大观园之后,荣国府的内斗,就如同决堤的洪水,再也无法掩盖。
世家大族的内斗,不过就是因为争权和夺利。
在这场内斗中,每个人的利益不同,所以做出的选择也完全不同。
李纨是一个寡妇奶奶,她已经被排挤到荣国府核心权利的边缘,所以她对这件事情冷眼旁观……
而尤氏呢?
作为宁国府的当家少奶奶,她更有着一种置身事外的独特视角……
一.荣国府少奶奶的选择
薛宝钗在抄检大观园之前,同李纨、探春在荣国府内当家。
虽然表面上这是因为王熙凤生病,而做的暂时选择,但只要薛宝钗当家,就触及到了王熙凤和李纨这两个荣国府少奶奶的核心权利。
先来说王熙凤:
王熙凤一直都是荣国府赫赫扬扬当家少奶奶,她有着人生的追求,这份权利她不想放弃。
王熙凤有机会成为当家少奶奶,本身就是荣国府两方权力平衡的互相妥协。
荣国府是二房的贾政、王夫人当家,再用大房的贾琏、王熙凤理事。
由于王夫人是王熙凤的亲姑姑,所以很自然会得到王夫人的支持。
这样两房人在权力上面,就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王熙凤可以很轻松地接受李纨当家;也可以对探春尽心尽力地扶持。
因为她心里明白,李纨是一位寡妇奶奶,很多事情她不方便处理;
而探春是一位小姑娘,几年之后就会嫁出去。
她们最多成为王熙凤的辅助,不会给她带来真正的冲击。
王熙凤真正需要认真提防、小心应对的,就只是薛宝钗一人。
在抄检大观园的那个时间点,王夫人和薛姨妈这对姐妹,已经经营金玉良缘很多年。
如果金玉良缘成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王夫人,必然会扶持自己的儿媳上位;
意味着王熙凤,要被王夫人和薛姨妈这两位亲姑姑同时抛弃;
意味着薛宝钗,会代替王熙凤成为大管事奶奶,掌管荣国府的核心权利。
因为关系到本人的核心权利,就算薛宝钗是王熙凤的亲表妹,王熙凤也容不得她。
首先让薛宝钗远离荣国府的核心权利圈,是王熙凤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其他的才可以从长计议。
抄检大观,园正好给了王熙凤这样的机会。
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检不得的。”
①抄检大观园的表面原因,是在大观园中出现了绣春囊这种违禁物品。
所以要到众人的房里搜一搜,去一去嫌疑。
宝钗的蘅芜苑,是否要进去抄检一番,王熙凤这位少奶奶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②如果王熙凤领着众管家婆子,进去宝钗的屋子里,算得上合情合理。
因为毕竟黛玉的屋子也抄检了,进了蘅芜苑也能让宝钗房里的丫鬟、婆子去一去嫌疑。
这时的王熙凤还可以做第二种选择,就是进蘅芜苑只抄捡荣国府的下人,这是一种既能给宝钗留脸面,又能去嫌疑的两全其美做法。
可王熙凤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③王熙凤的选择,是根本没有进蘅芜苑。当然王熙凤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
抄检只能抄检自家人,不能抄捡亲戚家;
薛姨妈和薛宝钗是客人,要给客人留脸面。
这种理由,在任何人的面前都解释得通。
可王熙凤清楚地知道,只要他不进蘅芜苑,薛宝钗的嫌疑就洗不清。
那么薛宝钗该怎么办?这就是王熙凤给自己的亲表妹出的难题。
虽然王熙凤有一万个心眼子,可这些小心思根本瞒不过李纨。
再来看李纨:
其实李纨和王熙凤的想法一样,只是因为薛宝钗是王夫人的亲外甥女,李纨作为王夫人的儿媳平时不敢表现出来罢了。
如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对李纨意味着什么?
如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王夫人会将自己的家底全部留给这对儿夫妇。
而李纨和贾兰呢?
无论在权利上、还是在财产上,都会更进一步地被挤压。
不希望薛宝钗留在大观园;
不愿意薛宝钗嫁进荣国府,会是王熙凤和李纨这对荣国府真正少奶奶的共同选择。
所以尤氏会看着李纨笑,因为李纨最想要达到的结果,被王熙凤做到了。
李纨就可以直接捡这个现成大便宜!
而李纨对尤氏笑,自然是想把矛盾重新转到薛宝钗身上……
二.荣国府的水太深,薛宝钗难以招架
薛宝钗看上去非常有管理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薛家人际关系简单。
薛宝钗是薛姨妈的亲生女儿,所以薛宝钗照管家务,薛姨妈会全力支持,不会出现掣肘;
薛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薛蟠疼爱妹妹,对于薛宝钗看法,薛蟠也会全力支持。
但这一切,到了荣国府全部行不通!
荣国府的人际关系复杂,利益关系更是相互纠结,薛宝钗当家,就算是兢兢业业也难免出纰漏。
更何况薛宝钗当家,更多的是在为自己捞资本而不是为了荣国府在的服务。
在协理大观园区间,探春绞尽脑汁,弄出了一个承包制。
但探春的这份策划案有一个缺点,就是这位世家大小姐,对仆人的辛苦考虑的不大周全。
而这时宝钗做了什么?
她并没有及时地提醒探春,而是当着众人说出了这样的话:
但他们既辛苦闹一年,也要叫他们剩些,粘补粘补自家。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纵再省上二三百银子,失了大体统也不像。……
探春兴利除宿弊,这份功劳没人看见;
可宝钗给了仆人们小惠,仆人们却亲耳听到。
或者可以换一句话说,宝钗利用了探春策划案中的小小弊端,为自己去收买人心。
这样的薛宝钗,李纨可是亲眼所见!
这样的薛宝钗,更是让探春难以接受。
只是因为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她们只能忍耐。
当她们共同向宝钗发难时,也只会让宝钗无法招架。
薛宝钗在荣国府的根扎得有多深,只怕这一次抄检大观园才初见端倪。
抄检大观园,是在晚上关了园门之后才进行的;
抄检大观园,众人并没有进蘅芜苑。
蘅芜苑的位置,距离怡红院、潇湘馆、秋爽斋、藕香榭、稻香村、紫菱洲都有一定的距离。
而且蘅芜苑有单独的院门,当院门一关,其他院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薛宝钗有足够的理由不知道。
可是第二天一早,薛宝钗就来到李纨的住处,找了个借口要搬走。
荣国府的不是薛家,荣国府之人全是人精!
以薛宝钗的能力,根本难以招架这些人精。
这时李纨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根本没有人,告诉过宝钗抄检大观园这件事,那么宝钗是怎么知道的?
这足以证明,薛宝钗早就在大观园中埋下了一个人际网。
这时的李纨笑了,她笑得绝不单纯,有一种抓住了别人小辫子的猥琐。
这时的尤氏也只能笑了,妯娌二人有着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而宝钗呢?
还在继续着她的稚嫩的表演,而尤氏、李纨在冷眼旁观……
其实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已经把薛宝钗看透,这时的薛宝钗已经招架不住!
而她本人却还浑然不知……
终究是探春这朵玫瑰花实在,她及时打断了看薛宝钗笑话的尤氏和李纨;
更是直接说出了那句:
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
直接戳破了薛宝钗的借口。
这些没有一丝真心,虚以委蛇应付的场面话,和那些虚伪地陪笑应对,该适时收场了。
抄检大观园,薛宝钗借口要搬出院子时,作者为什么写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
曹雪芹巨著《红楼梦》查抄大观园章节中,“山中高士”薛宝钗寻了借口要搬出园子住,李纨和尤氏心有灵犀,相视而笑。宝钗这样的举动很逗趣吗?这两位大奶奶为何又会来个会心一击,露齿而笑呢?
我们说曹雪芹笔法熟练精致,《红楼梦》小说架构宏大而又细腻缜密,真可谓是环环相扣,百密不疏。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至少从读者的解构角度来说,该书就类同于一个针织的蜘蛛网,如同一串串珍珠辉映而成的一副卷珠帘。你比如,贾雨村从头到尾是一条线,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空空道人是一条线,好了好了,甄士隐和贾宝玉跟他有缘;英莲是一条线,应该怜惜,原应叹息;妙玉是一条线,串联了甄贾,镜子里的惜春,假作真时——其实说的都是一档子事、一个家庭。
而这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抉择,贾母和王夫人的婆媳之争,正是其中尤为重要和显眼的一环。查抄大观园,既是剧情的一个冲突高峰,又是高低互见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整个所谓查抄事件,涉及到的主要人物为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三位,其次是管家婆王熙凤,其他牵涉其中的也各有态度,有意无意分成了不同的利益阵营——这是一桩贾府家事,荣国府发言权和未来宝玉媳妇选择之争,针锋相对的,就是贾母和她的儿媳妇王夫人,一箭双雕。
作为争议对象,剧情实际的指向人物,林黛玉选择了沉默,顺受,坐等天意;而薛宝衩则是主动退出了大观园。这就奇哉怪也,难道薛宝衩此举是主动让贤吗?其实不然,薛宝衩此举,非但不是谦和恭让,而实际是心里落了个踏实——她的目的达成了,金玉良缘就在眼前,木石前盟可以休矣!
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当然有戏虐的成分,打心眼里嬉笑薛宝衩这个丫头古怪精灵,聪明绝顶,但,她们妯娌俩笑的背后,更有着其他类似的心思和合适的算计。
薛宝衩此举,当然算得上是避嫌,不过,她避的可真不是“查抄”的嫌,而实际是避讳要做贾宝玉房中二奶奶的心中暗自得意的手到擒来的红鸾帐——铁定是她的手心物了,避嫌未来的夫婿。这个结果,正好也是李纨和尤氏所期盼的。
长公子此话有理,不信,你且来看。
第一、婆媳之争下的贾府众生态与终极指向——二奶奶人选和贾府话语权。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和李纨、尤氏那销魂的一笑,都源于贾府里女人们的大动干戈,查抄大观园,实在是一出各种儿媳妇和婆婆的家庭闹剧,当然,这也无形中应验了探春那句话——祸起萧墙才能一败涂地。
(一)查抄大观园的众生相——不同的意图和各自迥异的态度。
1、邢夫人幸灾乐祸:荣国府大奶奶和二奶奶的妯娌之争。
邢夫人无意间拿到了傻大姐手里玩耍的绣春囊,她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由头,打定主意去贾母那里告发。
绣春囊是个什么东西呢?年轻夫妻房事逗趣之物,小电影,这物件就是我们现在来看,也是要顾及场合的,更不要说当时的封建时代,还是书香门第、礼仪之家,侯门府邸的荣国府贾家了,伤风败俗啊!巧的是,这年轻小媳妇随身携带的春闺绣春囊,竟然出自大观园这样的地方,里面都是些名门闺秀千金小姐,还有个公子哥儿贾宝玉,大观园是王夫人房里长女贾元春的应迎亲别墅。
绣春囊来自大观园,是贾母身边粗使丫头傻大姐捡到的,好么,这邢夫人可不就如获至宝嘛!总算拿捏到了这个总是压人一头的弟妹王夫人的把柄了。拿去婆婆贾母那里大小报再合适不过了。
自从进入贾府,嫁给贾赦多少年了,她这大奶奶什么时候说话算过数?什么都是二房说了算,邢夫人心里不得劲啊!
2、贾母力挽狂澜:婆婆史太君要借查赌来整顿家风——这个家还是她老人家说了算的。
贾母并没有把事情直接往王夫人那里引导,正好借荣国府里有管家小厮等聚赌这个理由,来查抄大观园,这既是显示作为婆婆的威风,也是整顿整个家风的需要。
贾母作为邢夫人和王夫人的婆婆,虽然一碗水端不平,可是呢,也不会轻易就受大媳妇的唆使,她老人家心眼子多着呢!甭管你是大媳妇还是二媳妇,都乖乖的吧。
3、王夫人誓不罢休:既要回怼邢夫人,还要摆平了婆婆。
看邢夫人这个架势,王夫人就完全明白了,好啊,那就把事态扩大化,既然内侄女王熙凤都说不是她的了,那就来吧,一查到底,就是要看谁搞的鬼来陷害我,这不是明摆着说我管家不得力吗?
顺便,乘此机会,也给婆婆点脸色看看,最好是彻底征服老太太,叫她老人家完全颐养天年,退休得了。
当然,这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也该有个结果了。
4、王熙凤欲说还休:病怏怏夹在婆婆邢夫人和姑母兼荣国府实际大管家王夫人中间,倍受煎熬。
王熙凤病怏怏卸了大权,这会儿只求个安稳,可这婆婆和姑母一闹腾,她可就麻烦了,对于查抄大观园,她也是不得已跟着走过场的,差不多得了,那边也不好惹,缓一缓病好了,重新掌权了再做打算才是正理。
5、探春金刚怒目:一味维护王夫人,还是太年轻太稚嫩啊!
探春厉害了,直接给王善保家的来了个响亮的大耳刮子,“你算什么东西?“硬气得很。一个是维护她作为小姐的不可冒犯的身份——庶出使得她更懂得争取尊严,二个是要帮王夫人这个娘的忙。
6、探春和李纨、薛宝钗都是临时指派的代理大管家。
代理大管家们被查抄,确实有点尴尬了。探春怒了,宝钗躲了,李纨跟个没事人似的。
(二)查抄大观园的婆媳闹剧与林、薛二选一。
贾母发号施令,话说出去,估计她老人家就后悔了,覆水难收。好开头,不一定好收场,鹿死谁手,结局难料,她自己也很清楚,她都快被媳妇们给架空了,冒险一试也未尝不可。她要争发言权,要给林黛玉个好结果,给宝玉个好媳妇。
好么,俩儿媳妇,一个婆婆,闹上了,还夹杂着各种儿孙辈儿的小姐姑娘们。
邢夫人一根筋的人,注定惨败,这不是重点,我们来看下贾母和王夫人的婆媳之争——为了发言权,也为了未来的宝玉媳妇。
在贾宝玉择亲的事情上,贾母支持林黛玉,王夫人支持薛宝钗,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具体归纳一下:
1、林黛玉进贾府,这刚来没多大会儿,初次见面,贾宝玉和林黛玉就好上了,宝玉说如见故人,贾母高兴得合不拢嘴,说那感情就最好了。贾宝玉有玉,林黛玉身上没有,贾母说,她原本是有的。什么意思呢?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不管她是真有还是假有,我老太太就是看上了,木石前盟也很好。
2、薛宝钗进宫选秀失利,搞了个跟宝玉一模一样的金锁,”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忍灵通“,亲,你看看,又是”奇缘“,又是”巧合“,这薛姨妈和王夫人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贾母不乐意,就来了个清虚观打醮,对前来暗示提亲的张道士说,贾家不稀罕什么金子银子,只要模样好。”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贾母说要模样好的,这不是明白着的嘛!眼前人林黛玉就是啊!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段风流暗淡了六宫粉黛。
3、宝玉有金锁,你宝钗也来个,那好嘛!我外孙女史湘云还有个金麒麟呢!你们说金玉般配,我史家的姑娘就差你们什么王家薛家的吗?哦,儿子媳妇王夫人是王家的,孙子媳妇王熙凤是王家的,这还不够吗?你们王家多大的脸啊?要通吃?永远这样下去?老太太是咬牙切齿的恨那。
4、邢夫人为了贾赦大老爷向贾母讨要鸳鸯,这贾母掉转头就说王夫人了,你们是合起伙来欺负我老太太啊!言外之意,你们这些个儿子孙子媳妇,还把我老太太放眼里吗?没有我老太太给撑着,你们就要翻天了吧?
5、婆媳争斗的剧情翻转,切入点就是贾元春敕封贤德妃,入主凤藻宫。
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入主凤藻宫,贾家达到了家族的一个高峰,宁荣两府都很有面子,贾母也有面子,但是,王夫人似乎更有面子,那可是她嫡亲的女儿。
贾元春省亲,她给了贾母和王夫人各种暗示,又是赐东西,又是赏诗词,无不在明示,贾元春想要以皇妃的威仪来给贾家未来的掌舵人贾宝玉亲手指定一个得意的媳妇人选——这个人就是薛宝钗,王夫人的妹妹的女儿,贾元春的姨妈的姑娘,贤德妃和贾宝玉的姨表妹。
贾母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装作没看到,不知道。实际她老人家心底已经感觉不妙了,她也要放手一搏,想给林黛玉一个交代。
你看后来,来了个薛宝琴,薛宝钗叔叔家的一个姑娘,这贾母立马给予了高规格的待遇,高度评价,又是问生辰八字,又逼迫王夫人认作是女儿。这就是手段啊,明面大力褒扬薛宝琴,实际则是贬指薛宝钗啊!怪不得薛宝钗都吃醋说比不过薛宝琴呢!
第二、婆媳之争的大转折:查抄大观园,贾母服软,王夫人上位,薛宝钗得势,以及旁观者们的得失心思。大观园原本是贾元春省亲独享的别墅,贤德妃却指定给了贾府里的小姐们和宝玉。
婆婆和儿孙媳妇们查抄大观园,明争暗斗,场面好不热闹。风平浪静之后,又是谁在裸泳呢?
邢夫人被自己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打了耳光,司棋丫鬟悲剧了,探春强出头,王夫人胜出。
隔天,王夫人就撵走了宝玉房里的晴雯。
王夫人是怎么说晴雯的呢?她说,晴雯这个骚狐狸妖精,小性子的狐猸眼,跟黛玉有点相似,我不喜欢。
回头又给贾母说了一堆晴雯的不好,贾母说:
这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但晴雯这丫头,我看他甚好,言谈针线都不及他,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谁知变了。
亲,你看,贾母借坡下驴,顺势又来了个”但“字,明说了,晴雯就是贾母专门给宝玉精心挑选的,贾母就喜欢这样的人,不喜欢木讷阴柔的王夫人这样的=性格的人——谁知变了,这个”变“字用的好。究竟是谁变了呢?变得如此得势不饶人,如此咄咄逼人,如此狠辣手段,叫贾母也有苦难言?
知大体,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
王夫人就直接举荐袭人了,袭人是宝玉羞辱的”人间第一贤人“,薛宝衩也是懂仕途经济的女圣人啊!
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贾母绵里藏针,原来如此啊,这个转折句用的妙,不过这袭人是个没嘴的葫芦,我是不大喜欢的,既然你自己拿主意,那你就看着办吧。
亲,你看出来了吧,在贾母和王夫人这一对婆媳冤家看来,晴雯就是林黛玉,袭人就是薛宝钗。贾母喜欢晴雯和林黛玉,可是,最终王夫人一锤定音,选择了袭人,也就是选择了薛宝钗。这就是婆媳之间的明话了,把话都挑明了。
所以,查抄大观园的实质,就是一场婆媳闹剧,这之后的关键问题,就是贾氏发言权之争,和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较量。结果是,王夫人和薛宝钗胜出,婆婆贾母选择了低头。
薛宝钗搬出大观园,显然是得到了姨妈王夫人的信息,王夫人给她交了老底,未来的儿媳妇,宝二爷房里的二奶奶就是非她薛宝钗莫属了。得到贤德妃和王夫人的最终支持,明确表态,薛宝钗吃了定心丸。
所以,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她确实是避嫌,但是,主要不是避嫌抄查,王夫人的面子不用说了,她是抄查背后主使者,即便执事的王熙凤,那也很给面子的;根本地,她需要避嫌贾宝玉,这个未来的宝贝女婿,婚姻大事,媒妁之言,一对新人,一旦有了眉目,有了嫁娶双方的意向,就真不能跟小时候过家家那样成天在一起玩闹了,特别是女方,不然那就显得过于轻浮了。
那么问题来了,尤氏和李纨为什么笑呢?而且是在这种抄查大观园的严肃背景之下?我们接着看:
第三、薛宝钗成为宝二奶奶,这正好如了尤氏和李纨的愿。锯了嘴的葫芦都是谁呢?首先就是这个宁国府里的大奶奶、贾珍的续弦夫人尤氏,然后就是贾母说的袭人,薛宝钗则被称作是”一问三不知“。
亲,你且来看这个尤氏。她是宁国府里的珍大奶奶,实际的大管家,内事掌舵人,跟王熙凤在荣国府里的角色类似。可是呢,她实际上也是个甩手的掌柜,啥啥都是丈夫贾珍说了算。这样,她心里也很气不平,她跟王熙凤走的近,那是她性格容忍的结果,跟她最要好的,能交心的,就数李纨这个遗孀了。
李纨什么人呢?她也是贾政门下的珠大嫂子,大奶奶。没奈何,丈夫贾珠早夭了,留得个孤儿寡母,有名分,但是,真没有那个地位。所以,她总是冷眼旁观世间情,贾府里的很多事情好像就跟她没任何关系似的。
所以,尤氏和李纨,惺惺相惜,她们更愿意接近的,是跟她们性格类似的人,最好是脾气好的,看起来比较大度的,就如同薛宝钗这样的。王熙凤这样强势的管家婆,她们是真受够了。
而耍小性子,勾引男人,风流俊俏的女子,她们是不大喜欢的。秦可卿就是例子啊,尤氏打心眼里唯恐避之不及,抢她男人的晚辈,可不是招人嫌嘛!林黛玉如晴雯这样的角色,要是真成了宝二奶奶,做嫂子的李纨打心里不舒服。一个是闷葫芦,一个是伶牙俐齿,这妯娌不好合作啊!也显得她太笨拙不是?
所以,尤氏和李纨一笑,笑得是春风得意,春风满面,管什么大局,什么争斗,宝钗,有你真好。
当然,也有笑宝钗聪明过头的意思,她们估计正在嘀咕宝钗这档子事呢!说曹操,曹操就到。
要是宝钗不来,指不定她们妯娌俩会合计去找上宝钗的门给”道贺“呢!
李纨和尤氏那一笑,是因为她们揣测到宝钗要上位做宝二奶奶了,正合了她们的心思;其实这两位真不靠谱,所谓一荣俱损,倾巢之下无完卵,只顾及自身,完全不考虑整个贾府的荣衰,真的好吗?一旦大祸来临,想独善其身,恐怕是不能够的。兰桂齐芳?春秋大梦。——恨不探春是男儿。抄检大观园,薛宝钗借口要搬出院子时,作者为什么写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
抄检大观园一事,起因是绣春囊,事情是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挑唆的,命令是王夫人下的,由凤姐带着婆子媳妇执行的,搜查了大观园各处,但因宝钗是亲戚,并没有去蘅芜苑。明面上说得好听点是查一件丢了的东西,说得难听点就是自己家里翻贼赃,这在贾府这样的朱门大户是非常丢人的事情。
薛宝钗借口母亲身上不好要搬出园子去,李纨和尤氏为什么要会心一笑呢?我们要先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去。
尤氏从惜春处出来,因受了惜春一场气,正不自在,往稻香村去看李纨,洗脸的时候,小丫鬟炒豆儿弯腰捧盆,按礼,小丫鬟是该跪下的,尤氏的丫鬟银蝶就说她没规矩,炒豆儿赶忙跪下了。
尤氏笑道:“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李纨听如此说,便知他已知道昨夜的事,因笑道:“你这话有因,谁作事究竟够使了?"尤氏道:“你倒问我!你敢是病着死过去了!”一语未了,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忙说快请时,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昨晚刚抄检了大观园,今天宝钗就说要搬出去,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一方面,是因为二人知道,以薛宝钗不肯行差踏错一步的性格,必定是想要避嫌,自证清白,另一方面,尤氏刚说“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薛宝钗就来请辞,借口出去,也算是维护了贾府的假礼假体面,这也符合宝钗的性格为人。还有一个原因是,二人觉得,家里闹得乌糟糟的,宝钗搬出去也好,这也是宝钗的聪明之处,以李纨和尤氏的性格,这话断然不可能说出口,但二人都心领神会,所以会心一笑。
但这话通过探春之口说出来就很自然了,一是探春是妹妹,二是探春性格刚烈爽利,说这话宝钗也不会见怪。书中这样写道:
正说着,果然报:“云姑娘和三姑娘来了。”大家让坐已毕,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红楼梦》中的人物,依着性格,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曹公都安插得当,比如李纨和尤氏,断不会说探春这样的话,而宝钗要搬出去,也是她性格使然。而李纨和尤氏的会心一笑,把几个人的性格,贾府不可言说的纷争,都藏在里面了,可谓细节之处见真章啊。抄检大观园,薛宝钗借口要搬出院子时,作者为什么写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
李纨和尤氏都是浸淫公府侯门内宅多年的精明妇人,她们这一笑既有掩盖尴尬的意味,也有对薛宝钗的嘲讽,因为她被亲姨妈王夫人坑了。
抄检大观园这件事,由邢夫人用“绣春囊”引起,王夫人愚蠢决定,王熙凤无奈带人操作实施。整个过程中暴露出贾家难以启齿的家丑——大房和二房“乌眼鸡”一般的内斗,家宅不合被撕破脸摆到了台面上。
但凡是识大局、顾大体的聪明人都会觉得这种“自抄自灭”的做法,是非常不体面的行为,也是不详的预兆。
其中王熙凤、李纨、尤氏、探春、薛宝钗都知道这件事非常不堪,她们各自的态度和行为也都非常微妙。
王夫人愚蠢抄捡大观园,王熙凤巧妙周旋,逼薛宝钗搬出大观园首先来看王熙凤作为长房媳妇,在二房王夫人手下办事,又是亲姑侄,所以她明知道这件事不妥当,但是不敢说,只能从中周旋。
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调唆着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词,此刻也不敢说,只低头答应着
王熙凤在抄捡过程中就是一副浑水摸鱼的状态,她安抚黛玉,帮宝黛打掩护,打消了王善保家想要拿宝黛做文章的念头,又随便搜过了李纨和惜春,事后也没追究入画的事情。在探春那里碰了钉子,她也以安抚为主,根本就没有搜查探春的丫鬟。
但是王熙凤做了一件事非常绝妙,那就是提议不搜薛宝钗的蘅芜苑。理由是不能搜查亲戚,王善保家的代表邢夫人,自然也应承,王夫人事后也挑不出毛病。
但是王熙凤这一招实在是又高又狠,直接让薛宝钗“跳进黄河洗不清”,终于逼着她主动搬出了大观园。
薛宝钗难以自证清白,无奈只好搬走遮掩尴尬薛宝钗一家母子三人也很奇葩,虽然薛公早年死了,但是薛蟠已经成年了,完全可以出去自立门户。但是薛姨妈就偏偏带着儿子女儿常年赖在贾府不走,不仅儿子娶媳妇都娶到了贾府里,还让女儿堂而皇之的住进了大观园。
薛宝钗住的蘅芜苑是大观园里仅次于潇湘馆的好院子,作为一个客居的亲戚实在不妥当。因为贾府的正经小姐迎春住的是偏偏的紫菱洲,宁国府的嫡出小姐惜春住的是狭窄的藕香榭。
林黛玉是虽然住了上好的潇湘馆,但是人家身份高贵,又是贾府养女,带了大笔遗产和嫁妆投奔外祖母舅家,薛宝钗根本比不了。
薛宝钗一家子在贾府根本不可能做到一切费用都自己承担。薛宝钗在大观园里住着大房子大院子,享受和贾府小姐一样的份例,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却只能和迎春挤在紫菱洲受欺负,李纨的堂妹婶子也只能住在稻香村挤着。
贾母早就在小戏子进驻梨香园、薛宝钗十五岁生日、薛宝琴亲事几次明里暗里下过逐客令,但是薛姨妈为了贾家庇护废物儿子薛蟠,为了让女儿宝钗攀附好亲事根本假装不懂,就是不走。
正好王夫人搞了这一出查抄大观园,邢夫人和王夫人斗成了乌眼鸡,基本上撕破脸,王熙凤夹在中间难做人。她的靠山是贾母,于是她应付着王夫人去抄查大观园,却唯独不抄薛宝钗的院子,这样大家都洗脱了嫌疑,唯独宝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宝钗也是个聪明人,觉得自己白白背负了做贼的污名嫌疑很不爽,于是就要赶紧搬走,所以她才对李纨自嘲说:“你又不曾卖放了贼。”
李纨和尤氏看透自家内斗和薛家的心思,尴尬之余嘲讽薛宝钗被王夫人坑了李纨和尤氏都是贾府的媳妇,也都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们在贾府多年,具有丰富的内宅生存自保的经验和智慧。
对于荣国府的长房和二房的利益斗争她们看的很清楚,邢夫人和王夫人的为人她们也都很了解。
这一回抄检大观园在她们看来很不堪,是王夫人愚蠢的操作,是荣国府内斗的丑闻。李纨装作不知道,尤氏则表示这样失了体面很无礼:
尤氏笑道:“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李纨听如此说,便知他已知道昨夜的事,因笑道:“你这话有因,谁作事究竟够使了?"尤氏道:“你倒问我!你敢是病着死过去了!”
她们也对薛家的“金玉良缘”非常清楚,知道宝钗年纪不小也不订婚,天天围着宝玉打转,想要图谋宝玉的亲事。
她们也瞧不上薛家攀附贾府,又野心勃勃,倚财仗势的样子。这一回王熙凤唯独不抄捡宝钗,逼的她自己搬出去,以后进来找宝玉,培养感情都不方便了。
薛宝钗也算是被亲姨妈王夫人坑了一把,因为查抄大观园就是王夫人的主意,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人的脚。
而邢夫人则因为司棋的事情也丢了脸,所以查抄大观园实际上谁都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大家都很丢人。
李纨和尤氏作为贾家的媳妇也觉得很没面子,比较尴尬,正好薛宝钗来说搬出去的事情,她们一方面为了遮掩尴尬,一方面又心中嘲讽薛宝钗被王夫人坑了,薛家的愿望更难实现了,所以会心一笑,就差没说“活该”了。
抄检大观园,薛宝钗借口要搬出院子时,作者为什么写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
谢谢邀请!
宝钗借口要搬出大观园时,虽说只出去住一两日,陪伴生病的母亲,其实,她真是告别大观园了。而以李纨和尤氏为人处事的练达,自然也能猜中宝钗的意思。宝钗再在这里住下去,已经是一件很没有趣的事。
一、贾母几次三番赶过,大家都看得到。薛姨妈当初进京,住进了亲戚家,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你有家有屋的,安置好了自然是应该回去的,怎么可能这么长久住下来一点走的意思都没有呢?所以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对宝琴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喜爱,几乎都是明着表示欢迎,实则在提示薛家该搬走了,薛姨妈虽然一直在装聋作哑,没理那个茬,其实于宝钗这样冰雪聪明的姑娘来说,真正是一件痛苦的事。她内心的痛苦大概是没有人可以说的。也许她一直就在想着找机会搬出去,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而已,查抄大观园,机会来了。
二、查抄大观园,最不利者其实是宝钗。虽然王善保家的跟凤姐说,薛家是亲戚,宝钗院子里不能查,这小人是想讨好宝钗,借此讨好王夫人,但是,此举真正是害了宝钗。要查,大家一起查个明白,查过了,该怎样就怎样。宝钗的屋子不查,大家会怎样想?宝钗如何来自证清白?
所以,不查蘅芜院,表面上看是对宝钗好,实则上则是害了她,让她永远也没法说得清了。虽然宝钗内心强大,也没有想着要去自证清白,但是,她显然看明白了这是个是非之地,离得越远越好。
三、宝钗的年龄也决定了她必须离开。在当时,宝钗早就是高龄女子了,婚姻的压力对于宝钗而言一定是越来越大的,不管嫁不嫁宝玉,她都得从这里离开。嫁宝玉,也得从外面嫁进来,不嫁宝玉,就更不能从大观园嫁出去。
所以,宝钗借这样的机会出去,是为自己的将来打算。
四、宝钗离开了就没想回来。大观园最后是荒废了,最后宝钗即使是嫁进贾府,应该也不是住在大观园的。宝钗离开时的决心,我们可以从她对湘云的安排上看出来。
宝钗自己来跟李纨说,同时让湘云去把探春也一起叫过来。当时是探春、李纨和宝钗一起当家的。宝钗搬出大观园,当然也退出了临时当家三人组,同时,因为湘云跟她一起住,她也要把湘云安排出来。湘云是宝钗那里的临时住客,这是彻底将蘅芜院清空的意思,她以蘅芜院主人的身份安排了这一切。
五、李纨和尤氏笑是因为她们看懂了宝钗。宝钗说出去是因为母亲生病,她要回去陪,等母亲好了横竖还会进来的。但是,李纨和尤氏其实已经料到宝钗不会进来了。对于宝钗而言,或许她早就想搬出去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但是,这一次的机会给了她一个好借口。而对她这样的借口,李纨和尤氏当然心知肚明。她们的笑,是因为她们读懂了宝钗。而这份读懂,却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也是这妯娌二人的聪明之处。
我是苏小妮,跟你一起读红楼,聊一聊读红楼的感受。抄检大观园,薛宝钗借口要搬出院子时,作者为什么写李纨和尤氏会心一笑?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十二钗中的大部分人物,在这一情节中都有所表现,每个人的表现,都体现了各自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她们在这里的表现,也与她们最后的结局有逻辑上的关联。
荣国府为什么会在半夜之间忽然抄检大观园?其中是有原因的。邢夫人路过大观园时,在假山石上捡到一只绣着春宫的香囊。这件事让荣国府的主人们非常心惊慌。其实这也不奇怪,假如今天在初中生的教室里发现了手抄本或是淫秽影像资料,当老师和家长的一定也会惊慌,道理是一样的。
邢夫人捡到这个香囊之后,便想利用此事在两房的权力争夺中做点文章,因此,把这东西交给了当家的二房太太王夫人,想以此拿二房一把。因为二太太是实际的当家人。荣国府老太君两个儿子都是做官的。家庭内部的权利争夺也是很激烈的。王熙凤当管家,其实就是两房利益平衡的结果。因为她是长房邢夫人的媳妇,又是二房王夫的侄女。王熙凤向着王夫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姑表之亲,背后的原因是,王夫人的办事能力和水平远远超守邢夫人。(邢夫人愚蠢,在鸳鸯抗婚一事中,表现的非常充分。)
两房的权力之争,不仅仅是主子们个人的事,还和隶属于主子的奴才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之前柳家的与秦显家的厨房管事权之争,就是两房利益之争的一次直接交火。最后的结果是柳家的胜了,秦显家的败了。秦显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而柳家的是二房的奴才。所以,柳家的管厨房对宝玉探春更好,而对迎春的丫环就差些。虽然与小姐们的个人处世有关,也与奴才的归属有关。
邢夫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又派王善保家的来打探消息,明显的表现出以此拿王夫人一把之意。对于此事,王夫人本来与王熙凤商量好了暗中处理的。可是,王善保家的过来一窜掇,抄检大观园的闹剧不得不上演了。
按王夫人的水平,不可能把一件丑事闹的轰轰烈烈,可是在王善保家的窜掇下。事情沿着另外的方向发展。王夫人重视的不是王善保家的,而是她背后的邢夫人。这是抄检大观园背后的原因。
抄检大观园的原因,公子小姐们都是不清楚的。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比如探春,就算不知道内情,看到王善保家的张狂,也能对问题背后的根源,这是她打王善保家的底气。说白了,是打邢夫人的脸,从而给王夫人出气。
宝钗借口搬出园子是在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宝钗的行为,充分的体现出她的人情练达,处理事情的老练与圆滑。她的处事方式让尤氏和李纨在理解的同时,又十分佩服,因此,二人才会有这会心的一笑。
先说理解,中国人自古就有“君子防未然,未近嫌疑边”的说法。大观园忽然之间做出这种事,按一般的理解,一定是丢了东西,或者是出了什么事。自己虽然没被检查,但避嫌是必须要做的。所以,她要出去。
出去,一定要有个借口。如果明说,岂不让双方尴尬?于是只能找个借口。于是宝钗找了这样一个借口:“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万能借口。而且,这个时候找李纨是最恰当的人选。假如找王夫人,凤姐,或是三姑娘,都显得太正式了。这种做事的恰到好处,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宝钗这时,也就是十五六的小姑娘,母亲也不在身边,完全靠自己处理事情能想的这么周到,李纨不能不佩服。于是“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这种笑就是,对宝钗做法的理解和赞赏。明知,她的搬走,是因为抄检大观园,因为不是什么好事,大家都不说破。相视而笑。
对于宝钗的借口,李纨是这样回答的:“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的。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
宝钗下面的话其实在有意无意中,露了天机,她说:“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言下之意,你们在大观园里慢慢的抓你们的贼,我先到一边清静清静。
在宝钗和李纨对话之后一会儿,探春也过来了。之后,探春直接把话说明白了:“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不正是两房斗争的真实写照吗?当此情势之下,宝钗选择躲出去,是聪明而不失自尊的做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