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现在这些吐槽后四十回水平不行的人会怎么样?
《红楼梦》前80回作者未定,也不一定就是所谓曹雪芹写的。曹雪芹是真有这么一个人,还是谁的笔名也都还没有定论!
如果发现后40回是所谓曹雪芹写的,那么前80回是另一个作者写的。
我不是考据派,只会用阅读的平凡方式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沒有引经据典,也沒有什么研究!
《红楼梦》从第81回开始,同前面情节根本接不上。第七十四回时开始抄捡大观园,入画等被撵岀;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第七十六回,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句谶语己岀!第七十七回,司棋、晴雯被撵,芳官、蕊官、藕官岀家;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宝玉作《芙蓉女儿诔》这首可以透着结局的谶语!第七十九回,薛蟠娶夏金桂,迎春嫁孙绍祖;第80回迎春和香菱命不久矣……
《红楼梦》写到这时,早就山雨欲来风满楼了。金陵十二钗,这些奇女子一个一个将走向她们注定的悲剧命运。故事也将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元春的死亡,黛玉之死,贾母去逝,探春远嫁,宝玉婚事,贾府被抄,贾家众人的流落……这些该是80回以后的故事。
先分析文本:
可是第八十一回《红楼梦》故事居然出奇的平静!姑娘们开始钓什么鱼,而宝玉又开始跟贾代儒上学了。
第八十二回,一向言语谨慎的袭人开始套黛玉的话,而且直言尤二姐之死。这根本不符合袭人的人设,也不合情理。袭人只是下人,这些事都不是她能参与的。
第八十三回,凤姐居然进宫向元妃请安!以前她可从未有这个资格!宝钗居然同夏金桂吵起来,夏金桂拍着炕沿大哭,这根本不合情理;香菱这个丫鬟也意外地病好了!根本不符合,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结局。
第八十四回,宝玉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人不知而不愠》,宝玉开始破题作八股文。这乱七八糟的八股文,哪有前文中文采飞扬的宝玉的样子!且前文已有贾政不再勉强宝玉举业,这时又作八股,可见前言不搭后语。
这一回,贾母居然喜欢宝钗!这真是不能忍,贾母一向是宝黛配的坚定支持者,宝黛配才符后她的利益。
第八十五回,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宝玉参加北静王生日!大臣结交王爷,敢这么的明目张胆,贾府这些人是不想活了吗?
八十六回,薛蟠又岀人命案,诗意的黛玉第一次弹起古琴来。八十七回李纹、李绮、湘云又都回来了。这一回林姑娘吃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这些菜像普通人家早饭,就是不像荣国府的!这一回黛玉、妙玉从诗仙改成古琴上的知音了。第八十九回,茗烟说天冷给宝玉加衣,拿来的却是雀金裘,那玩意根本不保暖,这不是把宝玉房里丫鬟和茗烟都写傻了吗!
九十回,宝玉议亲,贾母和王夫人都赞成宝钗,真乃奇事!九十二回,惜花人宝玉对巧姐讲起了《列女传》,其一不符宝玉人设,其二,如教巧姐《列女传》,李纨才合适!
九十五回,元妃死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不合判词也不合曲子。元妃死时四十三岁,这时距省亲,过了二十年了?省亲时时元妃二十几岁,如元妃四十三岁,那宝黛钗也得三十出头了!这又是一处前言不搭后语啊!
九十六、九十七回是有名的调包计和黛玉焚稿断痴情。在古代荣国府和薛家都是大家族,调包计这种情、理、法都不合的事就不可能发生!
九十九回,薛蟠被判绞监候,这么重的罪,前一回宝玉还娶宝钗?难道贾家不怕被牵连?这是当荣国府的人都是傻子吗!
第一一四回,凤姐病死。不符合"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判词。
第一一九回,本应远嫁的探春带着姑爷回贾家。不符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判词。也不合分骨肉曲子。这一回贾府的爵位、所抄家产,全行赏还。贾宝玉、甄宝玉、贾兰中了举人。这一回巧姐嫁到了周家,女婿家极富,还是个秀才。但大家都知道巧姐的丈夫是板儿。
再分析判词、曲子
《红楼梦》的结局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就已岀现。金陵十二钗这些姑娘们的命运已定,她们是“薄命司"中人物,这是沒有人能逃岀的宿命!
宁荣二府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的结局必然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不再有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
而后四十回,同判词、红楼梦曲子,和开卷及各种谶语都相差太多!
先说一些很重要的人物如薛宝琴、李纹、李绮的故事直接写丢了,只剩名字。薛宝琴同梅翰林家亲事这一条重要线索也写丢了。柳湘莲也写丢了。
香菱会判词会在遇夏金桂后早逝,不会活到结局。
宝玉同黛玉会议婚,然后发生事情至黛玉早逝。黛玉死后才有宝玉同宝钗的婚姻。没有断痴情,黛玉的情痴至泪尽、至生命的终结。
宝玉同宝钗,举案齐眉,却并无夫妻之实,故不会有兰桂齐芳。宝钗这也不会有什么掉包计,那关系到女子一生名节。"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姐姐不会答应!薛家亦不会。
元春会死于宫庭斗争,她可能有孕。斗争失败的她才会发出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天伦呵,要退步抽身早的哀鸣。
探春会远嫁,也许是粤东,一定是一个南方的藩王。她会是贾府的第二个"王妃",她是去和亲,一片大海,一只大船,一帆风雨路三千。她是个幽怨的和亲郡主,随命运飘摇,一生不会再回来。
史湘云会嫁给卫若兰,可后40回根本沒写!但英气不输男儿的湘云定会在家族败落后活下来。
妙玉这个排在金陵十二钗第六位的女子,结局定然不会是被强盗劫走那多简单。是谁让她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又是哪个王孙公子叹无缘?
第八十回时,贾迎春己经快死了,但八十回后,这个重要的钱索,贾迎春是怎么被虐待死的却未写。迎春一直活着。活到宝玉宝钗成亲后,还给宝钗过了生日。
王熙凤前八十回她个性鲜明,活得轰轰轰烈烈。她周济过刘姥姥,也杀人害命过。她的命案,她的被休,她和平儿地位的交换,后文全都未交待。
结论: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这些在《红楼梦》的结局中未体现岀来!《红楼梦》中前八十回中大量岀现的诗词、曲、谜语、酒令、还有诔文等等。都极具才华!可后四十回中明显减少,且质量明显下降。《红楼梦》中前八十回描写的世家大族不凡的衣、食、住、行等细节也全都不见。贾母、王夫人、宝玉、宝钗等的性格大变。以前的鲜明性格都不见了,变得呆板,毫无灵性!黛玉的风骨,黛玉的坚定也全不见,剩下的只是柔弱、无助。焚稿断痴情这件事不会在黛玉身上发生!还有细节,贾府男子从未对王爷自称过奴才,但一O五回贾琏对西平和北静王自称奴才。贾府的女孩子是称姑娘或姐儿,但后四十回几处称巧姐为妞或妞妞。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真的差太多了!不是吐槽,是后四十回水平真不够!
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现在这些吐槽后四十回水平不行的人会怎么样?
本人在一九七五年阅读了一套完整的《红楼梦》,记得那是七四年刚印刷出版。正在我对《红楼梦》兴浓之时,有幸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作者名字记不清了。只记得在北京市的西郊,城市房产局在拆旧房子时,在屋内屋山上发现了一副对联,书写在一个◇菱形里面;上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下联;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为了把菱形填满后边又加了三个字“真不错”,因为书写是从右边从上而下书写,后边的题名为:鄂比——赠曹霑
首先发现此对联的人是一个名叫张灵泉老人,因为他就住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研究曹雪芹的人来找过他。所以,他也知道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时候就住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张灵泉老人在与多位红学研究者的接触中;也了解曹雪芹晚年的很多軎迹。他知道此副对联的作者鄂比是曹雪芹晚年的好友,並且知道鄂比是看过《石头记》原稿最早的人。
据我所知曹雪芹在写《石头记》的时候,生话非常困苦;有时连粥都喝不上。因贫病交加病逝于大年除夕的夜晚!后来鄂比在曹雪芹的家中发现了《石头记》后四十回的草稿,就保存下来;在这期间因无钱买纸叫曹雪芹的痴儿子和老婆烧了一些,故此並不完整。因鄂比有个过继儿名叫高鄂很有文才,故鄂比让高鄂把后四十回整理补全。是后人把《红楼梦》的作者加上了高鄂,曹雪芹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后四十回高鄂的“兰桂齐放”在我看来有背曹公的遗愿,没有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现在这些吐槽后四十回水平不行的人会怎么样?
你别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还真有可能是曹雪芹写的,或者是经过曹雪芹同意的。但并非曹雪芹的本意,而是在朝廷巨大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
近日反复细读前八十回脂批本,发觉在第二十一回中露出端倪。此回中敘述袭人不滿宝玉与黛玉过分亲近,对宝玉弄性撒娇,故意不加理睬。宝玉恼恨之余,酒后读庄子《南华经》,有所感触,乘着酒兴,提笔敘了一段文字。第二天被黛玉看见,又气又笑,提筆续诗于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这里有一条畸笏叟的眉批:"又借阿颦诗自相鄙驳,可见余前批不谬也。″这条批语像闷葫芦一样摸不着头脑。但是细读前批,便豁然开朗。原来此批前有一长批,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兖州有一少陵台,台上有子美(杜甫)祠,但该祠被郡守霸占为己祠。有人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讽之。畸笏言,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接着说,"壬午九月,因索书甚廹,姑谌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这里似乎摆了一个迷魂阵,将黛玉的诗,杜甫的祠,雪芹的书联成了一个不解之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根据已故周汝昌老先生考证,《石头记》一书,大约从未定型前就已秘抄传授,流传于八旗贵家子弟之手,而宗室王公家更是久已传阅。因曹家与怡亲王家有特殊关系,极有可能由怡府传入乾隆第八子永璇府第。史载,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三月二十一日"上幸皇八子第″,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据当时文人的笔记记载,乾隆帝某日幸某滿人家,某人(指永璇)适不在,见其案头有《石头记》一部,挟其一册而去。及某滿人归,知此情,大惧!遂连夜删改进呈。当然,连夜删改进呈是不可能的。但说明《石头记》已被皇家探知,甚为注意。第二年(辛巳),因黄河发大水,皇帝无暇顾及此事。到了第三年(壬午),乾隆二十七年重阳节前,就有了"索书甚廹″的变故了。此时曹家的主要靠山,雪芹大表兄,继平郡王,曾任定边大将军的福彭已因弘皙案失宠失势,郁郁而亡。失去靠山的雪芹在西山的住所被地方官员強占拆除,(即畸笏以杜甫祠被占暗讽之事。)雪芹寄居于寺庙之中,还要紧张地删削整编出一部应付进呈的本子。这个本子必定违背雪芹原意,把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改为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而且语言生硬,词意灰澀,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风格。所以畸笏批道,"无端弄笔是何人?″"却将丑语怪他人!"是借阿颦诗自相鄙驳。
拆毁住屋的打击十分沉重,删削进呈更让雪芹心力交瘁。所以雪芹贫病交加,精神崩溃,就在这一年(壬午)除夕,书未成(指未能前后通贯),芹为泪尽而逝。一代文星就此殒落。
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现在这些吐槽后四十回水平不行的人会怎么样?
假设必竟不是現实,現据有关资料,大多“红学”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并非一人所写,而是出自两人之手。
至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曹雪芹之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曹雪芹撰著,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另有其人。至于后四十回也有人认为并非高鹗一人,也有可能程伟元参于其中,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各有道理。
一般读者可参考《红楼梦》第五回,主要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就其故事情节,人物结局,语言风格,诗词水平,也能发現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有较大差异。
如果说真的有一天,有人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后四十回,确为曹雪芹所著,只能证明前八十回另有高人,文才水平高于曹氐。并不明证明谁吐谁,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并非处于相同水平,这必竟也是現实。
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现在这些吐槽后四十回水平不行的人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涉及的是对一部文学作品评价标准问题。一部作品好坏,究竟是只看文本,还是要考虑到作者的因素。换句话说,一部作品的好坏到底是以谁写的为标准,还是以写的怎么样为标准。
先说回答一下这个题:对于我来说,假如某天,有证据能确定回四十回就是曹雪芹写的,那我依然会认为后四十回不如前八十回。
这样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其实很常见,有不少的作品,分析起来,就是感觉作者写着写着,笔力就弱了,比如很有名的《白鹿原》,也是前半部写的好,从容,作者很自信,气很匀。但是到了后面,就会感觉作者的格局逐渐小了下来,气急促起来。这要是形容一下,就叫“英雄气短”
更典型的例子是金庸。金庸的很多作品都是前半部好,后半部就差下来,其他比如电影,电视剧开头几集好,后面越来越不行,这样的例子很多。事实上就《红楼梦》来说,我个人的感觉是它其实从60几回以后就开始“气短”了,比起60回前就不大行了,而后四十回里虽然也有写的很好的段落,但是和前八十回的风格差异比较大。这个问题说起来有些复杂,就不说了。
我们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是看这个作品的文学性如何,人物刻画的如何,情节发展的如何,语言使用的如何,思想表达的是不是能引起共鸣或者启发思考。
也就是说,拿一个鲁迅写的作品,不标作者的名字,给你读,然后你能感觉到好,感觉到哪里好,或者感觉说这个有鲁迅作品的风格。这样才能说你懂文学。
或者说,如果有人拿个学生的作文标上鲁迅的名字,加上一堆能“让人相信”是鲁迅写的的证据。给你读,你如果能说,不会吧,鲁迅还写过这样“稚嫩”的东西?或者你可以更牛逼的说,这不是鲁迅的作品,因为它不具备鲁迅的风格。
总之,我们要从作品出发,而不是从作者出发,作者有名气了,不代表只要是他写的就一定是好作品。
我们要爱真理,而不是爱人。换句话说,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欣赏者,而不要做粉丝。
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现在这些吐槽后四十回水平不行的人会怎么样?
就这个问题,中国红学史家早有定论!曹氐《红楼梦》,高鄂续写后四十回以完其书,各有千秋。凭心而论,我穷自毕生,是不可能求证后四十回为曹雪芹所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