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亲戚借了4万,5年后还了4万,但亲戚说只是还了利息,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你说你向亲戚借了4万,5年后你说你还了4万,亲戚说你只是还了利息。这件事,你喊冤都没有用,还是要以字据为证。这件事不是用“道理”能讲清楚的。
4万,也不算是小数。无论当初是向谁借的,都需要留下借条。
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常说“亲是亲财是财”,“亲兄弟明算账“,这些都告诉我们,哪怕是亲戚关系,相互之间如果借钱,借钱方也必须要主动写好借条。相互之间的借贷关系,一定要以借条的形式写得清清楚楚。
将来还了钱,还要将借条收回来。只有借条回到了自己的手里,你们的借贷关系才能宣告结束。这张借条,还需要保留相当长一段时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亲戚关系,借钱不好意思索要借条,借钱方也不主动写下借条,但是这样的民事纠纷,却常常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题主所说的情况,如果当初借钱的时候没有借条,你说你5年后还了4万,对方也没有写“收据”,这事就很难说清楚,你就是打官司也很难打的赢。
这样的事情,光凭嘴说是苍白无力的,一切都要以证据说话。
要想避免这种事情,借钱的时候,借钱方要主动写下借条。哪怕对方不要,也要写借条。这为以后避免发生争议打好基础。
一般写借条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债权人姓名、借款金额(币种)、利息多少、还款日期、违约处理方式。债务人姓名、还款时间等。具有上述内容的借条,便具有了法律效力。
当对方还款时,借款人要亲自写自己的名字和还款日期。并将借条还给债权人。
手里有了这张签署了借款人姓名和还款日期的借条,就再也不怕你和亲戚之间的任何争议了。
向亲戚借了4万,5年后还了4万,但亲戚说只是还了利息,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从银行的定期来说
目前商业银行的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普遍在4%-5%之间,我们取中间值4.5%,那么4万元5年之后的利息为:40000*4.5%*5=9000元。
从民间借贷来说目前社会上民间借贷的利率最常见的为1分利(年化12%)以及2分利(年化24%),我们取中间值1.5分利(年化18%),由于民间借贷一般是每年收利的,因此5年后的利息合计:4万元*(1+18%)^5-40000=51510元。
如何评价从银行的定期存款角度来说,亲戚说只还了利息是毫无道理的,因为4万元的本金,5年的定期存款利息根本不可能达到4万元;从民间借贷的角度来说,4万元5年收取4万元的利息不算过分,但是民间借贷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放贷出去的资金有较大的概率无法回收回来,如果要考虑风险系数的问题,你亲戚这个说法也不合理,因为你是有打算按时归还,并没有说不想还或者打算不还的想法。
总结作为亲戚,特别是至亲之人,我认为没必要计较那么多,毕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如果你亲戚收1万元以内的做利息,我认为还算可以理解,但如果你亲戚要强行收4万元做利息,那么你这个亲戚也算是一个极其过分之人。
当然了本身我们也要学会做人,如果亲戚没有提任何要求,我认为你应该自己有所表示,比如送点礼物或者最少请你亲戚吃一顿饭,毕竟4万元借你5年期限还是较长的,别人是损失了5年的银行存款利息来支持你,你也要学会感恩。
向亲戚借了4万,5年后还了4万,但亲戚说只是还了利息,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危难时刻能借你钱的亲戚才是真亲戚,应该要感动,更应该要感激和感谢,何况是借了5年,这每年货币都在贬值,你再原封不动还给人家4万说不过去,虽然人家嘴巴没什么表示,心理肯定有一丝想法,况且你这亲戚嘴巴都表示了,你就应该多少意思点,下次有其它事情也好开口。
以下是银行2019年利率四大行5年定存是2.75%,存五年也有6000多利息,如果你去银行贷款,收你4.9%,五年也要拿你1万多,而你是去向亲戚借,说明别的地方不一定能借得到,何况一借还是五年,这份人情债是欠下了,还钱的时候就应该意思意思,送点礼或者拿些钱是应该的,对方不一定会收你利息钱,但是会收礼,亲戚关系更牢固了,以后其它事情好开口。
这年头,借钱成为仇人的事情太多了,而亲戚既然说只还了利息,你就应该开始弥补了,免得钱虽然给人家了,但是人情没了,下次你再开口就难了。
给你两个方法补救
1、请亲戚吃饭
没有酒桌上摆平不了的问题,不行就请两次,请亲戚吃顿饭,感谢他的帮助,说真的,这样的亲戚不多。
2、给利息钱顺带送礼
既然开口说利息了,你后面再给就不好意思了,可以下次登门带礼物,顺便感谢时给点钱,就说当时要算利息给亲戚的,如果不要就拿回,礼物留下,要了下次有其它事情也好开口。
总之,人情要做的,你这样直接给人家没点表示就算对方不开口,后期也不好叫人帮忙,所以,赶紧去按照方式去补救。
感谢点赞并关注,欢迎评论和转发,每日分享更多财经观点
向亲戚借了4万,5年后还了4万,但亲戚说只是还了利息,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我妈前两天就被气的饭都吃不下了,我四姨前几年做生意没钱,跟我妈借了一万四千块钱,后来我爸妈盖房子需要钱,陆陆续续还了一万,每次一千两千的,半年时间还了一万,最后一次还钱是我四姨父去还的,我妈当时说,现在还了一万了,还差四千块钱,四姨父说他知道,去年年底一家人回老家过年,前两天四姨去吃饭,跟我妈说钱还完了,我妈说还差四千,四姨说你好好想想我卖月饼最后人家订的多,一次性还了四千,我妈说你应该好好想想,别说后来我不在家,就算在家,你也从来没有一次性还四千块钱过,后来我小舅妈和小姨说,四姨跟他们借钱他们从来不借给她,因为她总是得“选择性失忆 遗忘”或者颠倒黑白!小舅妈说,钱是要不回来了,买个教训,可是这个教训妈妈三十年前就花了八百块钱买过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善良,三十年前的八百块钱多值钱,我也只能劝妈妈不要难过!同一个妹妹,坑了妈妈两次,以后我决不会再去看她了!
向亲戚借了4万,5年后还了4万,但亲戚说只是还了利息,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怎么说呢,这要看你借这些钱是干什么用的。如果你借钱做生意,不论赔了赚了都不应该只还五万。尤其是你还赚钱了,你自己数着赚的钱高兴,却只还亲戚的本金,那你这个人就有点问题了。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做工程资金周转有点紧张,就管我借了十万块钱,到年底换了十一万 我刚开始还不好意思要。我的朋友就说我拿你的钱去赚钱,就当还你的银行利息了。就这样后来的几年每年年初借,年底带着利息还(当然比银行利息高)。我没主动要利息,朋友主动给,两好合一好,这样的朋友才长久。当然了,如果是你碰上困难了,比如家里有病人或其他灾祸,亲戚还管你要利息,这样的亲戚就有点薄情了。亲戚、朋友之间,有了困难互相帮忙,有了好处也该分享,不能独吞,这样才能长久。
向亲戚借了4万,5年后还了4万,但亲戚说只是还了利息,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有没有道理,咱们先放一边,反正,这亲戚关系以后肯定是生分了。
一件事的是非公论,无外乎“情、理”二字。借了4万,五年后利息累积到4万,于情于理说得过去吗?我们分别来看。
1、借款时有无字据,有无证明?这一条太重要了。几乎所有关于借钱的争端,最后都要落到这上面。
一般来说,亲戚之间(尤其是近亲)互相借钱,借多少钱、啥时候还、还多少钱,基本都是口头约定。
打欠条,显得见外、生分,但这样一来,也为未来借贷纠纷埋下了隐患。
如果你跟亲戚借钱时,有欠条或字据,那事情就简单了:按欠条上的办就行。
如果欠条上写的不清楚,比如只写了“5年后归还借款本金与利息”,而没写利息是多少,那亲戚向你索要4万的利息,就有些过了。
出于亲戚层面的关系,我可以适当还你一些利息,但我不可能给你4万这么多。何况没有借条。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现在是法治社会,我国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条文已相对健全,一切都要基于法律规定与凭据约定。
如果当时没有凭据,就是纯粹的口头约定,那么从法律角度来说,亲戚则更没有索要4万元利息的合理合法诉求。
所以,如果金额较大(上万),最好还是双方有个之间立个字据、写个欠条,然后签字按手印,白纸黑字,有凭有据,利息该多少就多少,将来也说得清。
如果觉得写欠条太过见外、怕伤关系,那可以想办法拍个视频,起码有个音频录音,把借钱过程、双方说的话保留下来,也算有个证据。
2、借4万利息4万,这笔借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合理吗?如今的人们,对财富、金钱的观念正在改变。相互借钱,尤其是数额较大、期限较长的情况下,对方索要利息是很正常的,合情合理。
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近几年挣钱尤其不易。
五年前的4万,跟现在的4万,能一样吗?你好意思只还4万的本金吗?反正我是不好意思。
民间借贷中的利息,是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的,理论上,只要不超过24%红线就行。
最高院发布的《对于民间借贷案件审理的若干规定》中明确:
借贷双方约定了利率,未超年利率24%的,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年利率超过36%,超过部分无效。不过话说回来,本金4万,五年后利息4万,那么按单利计算的年利率是20%,按复利滚动计算的年利率是15%,虽然没超过24%,但真的算很高了。
信用卡分期真实利率不到13%;花呗账单分期一年也才18%左右,亲戚之间借钱,管我要15%~20%的年利率,太狠了吧?
不过,虽然对方狮子大开口,但从法律角度,还真没出红线。万一你们之间有白纸黑字的借款合同,您还就得按合同办事;
但反过来说,要是没有合同,空口无凭,他张嘴就要4万利息,于情于理都不占。
这个时候,就像上面说的,可以按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给这位亲戚点利息就好,五年下来,利息5000~10000元。要是还不满足,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是亲戚关系嘛。
但咱们要明白:借钱是双方面的,给你是情分,不给你是本分,亲兄弟还要明算账。
个人的原则是,亲戚之间的借钱要特别谨慎,除非是至亲,否则能免则免,能避就避,尤其要把握一个原则: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