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新3系说明书说不需要热车,是否科学?
现在很多的车子都是不需要热车的啊,所以是没什么问题的。
宝马新3系说明书说不需要热车,是否科学?
既然说明书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最科学的答案。
当初买3系之后,上过宝马经销商提供的新司机培训课程,培训师也特别提及到热车这个话题。当时他说了,热车其实是需要的,但并非我们很多人认知当中的着车后原地怠速来热车,而是着车后,首先以一个较低的转速和车速行驶一小段路,等油温上升到理想的工作温度后再放肆地开。这一小段热车的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就意味着从车库开到马路上的距离,或者稍微远一点点,反正两三分钟左右,当然也跟温度有关。像我们广州,我停在室内车库,温度再低也有10度左右,热车真不需要很久。
另外还有个热车小常识,是一位业内权威说的,那就是着车后,转速表一般会先向上窜,然后十几秒或几十秒后就会掉下来,发动机的声音也会从一开始很吵,变得稍微安静下来,这个时候慢慢开离车位即可。
现代化的车,其实真没那么娇贵,很多十几年前的所谓驾驶常识,已经不合时宜了。不用道听途说那么多,按照说明书去做不会错。如果连说明书都不靠谱,世界上也没什么值得你去相信的了。
宝马新3系说明书说不需要热车,是否科学?
谢邀!
宝马使用说明书上明确指出:
不要在停车时预热发动机
而是要立即以适当的转速开动汽车
采用低转速行驶的方法热车
这肯定是科学的。
北京警察学院副院长、教授,汽车特种驾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第一代车手——柳实教授指出:因为以前车辆的结构和润滑,跟现在不一样。过去车辆的结构是低转速,传动式长连杆,所使用的润滑油,是根据不同季节的单级的润滑油。而我们现在的发动机的构造改进了,它是高转速,传动是短连杆,而且润滑油是合成的全天候的机油。那么就不用预热了。
柳教授观点明确,他指出:
- 自动挡的车启动以后,10秒钟之内必须走车。
- 手动挡的车启动以后,30秒之内必须走车。
原因无非如下:
当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和油压时
润滑系统才处于最佳状态
而在发动机没有负载的情况下
温度上升是很慢的
也就是说,原地热车,升温更慢!
同时,原地热车时
节气门处于最小进气量状态
会使油气混合比增浓
燃烧不完全的废气
不环保!
如果你在地下室原地热车,那恭喜你,不完全燃烧的废气都是你吸的。
积碳更多!
(图片仅供示意)
正确的家用车热车方法是:
- 绝对不要怠速热车
- 开车的前十分钟转速不要超过3000,油门不过1/3
- 开车的前十五分钟转速不要超过4000,油门不过1/2
- 十五分钟以后随意
这样热车的好处是:
- 减少废气排放
- 给引擎足够的润滑油
- 降低酸的形成和聚集
- 这也是宝马推荐的做法
香港老牌杂志
《汽车杂志》曾经有篇文章:原地熱車時間愈長
你的引擎瓜得愈早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宝马新3系说明书说不需要热车,是否科学?
这个不需要热车的概念,忽悠了很多车主!不需要热车,指的是不需要原地怠速热车,应该低速运转,使水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再正常行驶。化油器发动机需要原地热车,增加雾化度
实际上任何发动机都是需要热车的,特别是早期的发动机使用化油器,是必须进行原地热车的,之所以化油器车型需要原地热车,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汽油更好的雾化,因为在发动机低温状态下,汽油雾化不良会导致怠速不稳、确缸、冒黑烟等情况,如果不热车而直接起步加速,有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
现代的电喷发动机不需要原地热车而随着汽车电喷技术的发展,发动机已经进入了电喷时代,汽油的雾化一般都是通过ECU根据当前发动机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喷油嘴实现,特别是缸内直喷发动机,发动机以120Bar的高压喷入燃油,雾化更为精确,因此,已经不需要原地怠速等待发动机升温以提升雾化程度了。
一般情况下,原地怠速运转对于发动机的整体升温不利先打的发动机热车实际上并不仅仅是需要对燃烧室升温,实际上还需要对发动机的整体温度进行提升,特别是机油需要在工作温度才可以发挥更好的润滑效果,此外,自动变速箱的温度也是需要提升的,因此,原地怠速不利于发动机整体升温,更不利于变速箱的升温,因此现代的发动机一般不再要求原地热车。
北方冬季极限温度下,原地怠速热车有必要在我国北方冬季,发动机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冷启动,此时机油处于半凝固状态,循环缓慢,润滑效果差,此时如果不原地怠速运转一段时间,发动机内部运转阻力过大,磨损也比较严重。因此,北方冬季极限低温时,原地怠速运转2分钟,使发动机机油达到基本的工作温度,进而保持良好的润滑效果。而如果不经过原地怠速热车环节,低速行驶时发动机、变速箱的阻力过大,发动机低转速负荷过大,会导致严重的积碳。
冷启动高怠速运转目的是什么?细心的车友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现代的电喷、直喷发动机冷启动时发动机怠速非常高?实际上冷车高怠速是发动机在ECU控制下预设的一个低温启动程序,之所以冷车高怠速运转,主要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发动机迅速升温
前面说过,机油在发动机冷启动时,并没有达到最佳工作温度,而为了使机油尽快达到最佳润滑区间,发动机在启动时高怠速运转,可以加快机油循环,使机油更快的泵送的润怀部位,提升润滑效果。
2、使发动机在冷车时维持加浓喷油,使燃油更好的雾化
虽然电喷车已经不需要原地热车,但是为了为维持冷车时发动机的稳定启动、运转,提升发动机怠速转速以后,可以使燃油更好的被雾化,维持发动机稳定运转。
2、使三元催化器达到工作温度
三元催化器如果需要正常工作需要200℃,而冷车时,高怠速产生高热量,利用发动机预热迅速使三元催化器达到工作温度。
宝马新3系说明书说不需要热车,是否科学?
关于机动车在长时间停放后,需不需要热车的问题,是汽车界长期讨论并有争议的话题。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拍脑袋都能想到:必须热车!
反对的人看到这里先不要急着骂我。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热车并不代表要原地长时间热车,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怠速前进或小油门前进,等感觉动力输出正常了方可加油行驶。
但是,我要说但是,虽然这种方法最科学,可是我本人并不提倡,我本人也并不这样做,而是原地热车30秒左右之后,再走?为什么?
因为,这里面不只牵涉一个“技术”问题,更牵涉到一个“公德”问题。
道路资源宝贵,尤其是早上上班时间,大家都急着赶路,你为了慢走热车,堵到后面一屁股车,你好意思??大家自己回想一下,是不是这回事,尤其一些小区内的小路,没有超车条件,有些车友就是慢吞吞不走,管你后面急不急,我要热好我的车。
这明显就是损人利己!
所以我在这里明确说出我的观点:你有条件你就爱护你的车,你没条件,别挡着个路不走。
希望从此往后,大家不再讨论这个无聊的话题。
宝马新3系说明书说不需要热车,是否科学?
不要用爱好质疑别人的专业_不原地热车是科学的
- 尝试翻阅各大品牌汽车的「用户手册」,有多少会标注建议原地热车?
在乘用车领域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绝大多数汽车的用户手册(说明书)都不会标注“原地热车”,部分品牌会以文字说明不要原地热车。然而用户却普遍认为这是错误的说明,是不科学的用车方式,因为老司机总会建议必须热车——这些老司机的职业往往有:商人,工人,农民,厨师,教师,理发师等等,在360行基础行业中基本没有汽车设计工程师,谁更懂车?
化油器_2001如果用车经历超过20年的话,使用汽车确实会有「原地热车」的习惯。因为化油器供油系统严重受到温度的影响,在冷启动的低温环境中无法有效让液态汽油雾化为“理想雾状”,依靠空气压力混合后的“混合油气浓度不稳”;这些油气在参与燃烧时转化的功率“大小不一”,结果会造成怠速的不稳定,甚至行驶中熄火造成危险情况。所以这些车辆需要原地热车加热化油器,之后才能正常驾驶。
知识点:2001年9月起,化油器汽车禁止生产销售,连化油器的摩托车也已经禁止生产好几年了。所以这种用车方式已经是过去式了,2001年后的新车用户是不应该养成热车习惯的,因为供油系统改为压力喷油。
电喷技术_高压- 多点电喷
- 缸内直喷
- 混合喷射
上述三种技术均依靠「压力喷油」,流程为:燃油泵抽油并加压送至喷油嘴,泵的概念是为液体增压。喷油嘴的本质是“电磁阀”,在断路时为【闭合蓄压】状态,在压力值达到高压喷油标准后会通电打开喷嘴,此时让一定程度被压缩(挤压)的燃油,通过喷头上细密的喷孔喷出形成“雾状”,状态比化油器最佳状态的效果还要理想哦。
电喷技术可以说100%普及于汽车,这种供油系统可以在燃油没有凝固的任何温度状态下有效雾化喷油,所以说原地热车是没有任何意义了。至于一般理解的不热车会加大磨损也是误解,发动机80%的磨损是在冷启动“阶段”,那么是哪个阶段呢?
启动瞬间_润滑内燃式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依靠「机油泵」,其功能是从油底壳(曲轴箱内部)抽出机油,通过增压后送到各路油道实现压力与飞溅喷射润滑。汽车在长时间熄火后机油会流回油底壳,启动的瞬间发动机各个位置是没有润滑的;但是因为机油泵是由发动机曲轴转动提供动力,启动瞬间的曲轴转速即可达到600rpm(转速)左右,启动完成后可高达1200rpm,这一标准足以快速形成润滑!
知识点:冷启动的磨损阶段指「驱动过程中」,也就是拧下钥匙的2秒左右,这一阶段是形成润滑的过程。在启动后3秒左右即可完成润滑压力的建立,至此发动机就开始正常运转了。那么还要原地热车吗?这种用车方式只会让油耗飙升,因为在冷启动后的水温没有接近90℃的时间段内,低温机体与冷却液会消耗发动机的热能导致动力下降,ECU为保证车辆正常运转需要主动加大喷油量和提高转速,油耗会是平均怠速值的两倍左右。
总结:电喷汽车与摩托车没有必要原地热车,想要节油的正确方式为启动后随即正常驾驶,利用行驶时的中等转速(高频率燃烧做功)加速热机,机器一旦达到理想热效率需要的高温,油耗才能真正的下降到正常标准!——不要有什么质疑,术业有专攻,用爱好或臆想质疑其他人的专业是没有意义的。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首发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