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雄才伟略而又生性多疑,本没有资格当皇位,但是通过靖难之役,他从侄子手中把皇位抢了过来。然而,朱棣又是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派郑知七下西洋,自己亲率大军五征漠北,修长城,武当山,又迁都北京,编《永乐大典》,开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伟大时代。那么作为皇叔的朱棣为何一心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呢?其一,权力的诱惑

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管天下,权力的魅力太大了。皇帝世家向来争权夺利都是一部重头戏。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数不胜数。为了权力,兄弟间相互残杀,父子间反目成仇。封建社会下的世袭制更是加剧了家族间相互争权的斗争。从权力的魅力上讲,朱棣夺权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二,朱元璋遗留的藩王弊端

朱元璋的第一皇位继承人是朱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无福消受这皇权。朱标死后,他的儿子朱允炆成了太子,待明太祖死后,即刻登基为皇帝。朱元璋的江山是打下来的,守江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帝二代更为关键。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帝二代面临的新旧臣之争更严苛,上有一群开国元勋不服管教,下有一群积极寻求改革的新臣。朱允炆面对这样的局面,面对掌军权的藩王,他也感到了威胁。

历来新帝即位首要的事就是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帝位。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最要紧得事就是削藩,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分封藩王的弊端。他能认识到这点,关键是他们能不能摆平这些藩王。

藩王没有行政权只有军事权,朝廷调集地方军队,地方镇守官还要得到当地藩王的令旨才能放行。遇有战事即使元勋宿将也要听藩王的节制,即使是开国名将傅友德也要听从朱棣的调配。朱元璋认为可以保证大明江山的得意之作,不想竟成了“靖难之役”的伏笔。“吴楚七国之乱”,晋初“八王之乱”,都是因为军权过于集中而引发的藩王之乱。

朱允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为图燕王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至此叔侄大战拉开帷幕。

其三,对手太弱,朱棣有取胜的实力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给他的儿子们分了王位,于是朱棣成了燕王,各个藩王都手握重兵。这样做实际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朱家的统治地位,天下都姓朱,不然朱元璋不安心。

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是否势均力敌?一边是拥有至高皇权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轻皇帝,一边是能征善战手握重兵老奸巨滑的朱棣,这样一形容,强弱分明,在抢位上,得有实力,很明显朱棣的实力占据了上风。

朱棣幼时便学习军事,十多岁就上了战场,在用兵打仗方面非常厉害。当时朱棣掌握着北方的军权,并处心积虑的扩充势力,广罗人才,常领兵出片塞外,在北平一带建立了自己牢固的地盘。只要运气好,他就可以称帝。

事实上,朱棣运气确实也不赖。他本身也是受朱元璋器重的,为朱棣求娶了徐达之女,这位徐妃后来也是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这源于徐达家族的地位显赫。战事之初,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投降的居多,占据北平为据点。双方几次交战,朱棣都占了上风,直到最后攻下了南京城。所以,战争一方面拼实力,一方面拼运气。

再者说,对于皇位,也不止朱棣觊觎,秦王、晋王也看着呢,只不过实力较弱,没有争的资格。朱元璋生前为了为年少的朱允炆扫清障碍,洪武晚年把功臣宿将都诛杀殆尽,朱允炆年幼,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更多。这等于也是为朱棣夺权扫清了障碍。

事实证明,朱棣也经受住了考验,借着“清君侧”之名,挥军南下,攻占南京夺取帝位,一手制造了“靖难之役”。实事求是的讲,永乐年间,在朱棣的统治下,明代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相对稳定。朱棣迁都北平,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他在此建起了紫禁城,经营30年,统治稳定。所以说,朱棣当皇帝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他配得上皇帝的实力。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明朝草创伊始,朱元璋深刻总结了元朝“主弱臣强”的朝政动荡导致曾经庞大的蒙元帝国分崩离析的历史教训,于是结合历代王朝分封建制,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列土封疆”并赋予兵权以镇守边塞。

分封藩王的指导思想便是“尊王攘夷”,意即通过分封同姓手握兵权的血脉藩王作为朝廷屏障,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侵袭,并以此作为儿孙们的资产,让儿孙们冀此自行向外开疆拓土,从而达到拱卫大明帝国边塞的目的。

这个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的确有他的历史可取之处,然而,朱元璋颁布藩王制度的过程中,有没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藩王制度的弊端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按理说当时不少聪明人都看出了这个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只是都捂在心里没有说出来而已。

然而还是莽撞的人一针见血指出了此制度的弊端,并刺中了朱元璋的痛处。

这个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是明朝地方小官------叶伯臣。

当时叶伯巨只是个地方小官,但是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直接指出朱元璋分封众多皇子为藩王,虽然弊端不会显现的那么快,若是过了几代之后,就有可能再现汉朝时的七国之乱,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只能把这些藩王手中的权利夺走,到了那时也必定会引起祸端。

朱元璋看到叶伯巨的这道奏疏后是勃然大怒,随即便让人把叶伯巨给抓到京师了,在朱元璋的眼里,叶伯巨就是在挑拨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最终叶伯巨因为这道奏疏,被朱元璋给处死了。

本来通过创立藩王制度拱卫大明万世江山,没想到,朱元璋最得意的接班人朱标却突然暴毙而亡,朱标的突然暴毙也给藩王制度带来了不小挑战。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看到大明帝国周围二十多个藩王虎踞狼视的盘桓在朝廷的周围,年纪尚轻的朱允炆为此经常如坐针毡。

当时朱允炆的贴身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看出了朱允炆的忧虑,便联合鼓噪朱允炆削藩,先拿软柿子周王下手,紧接着齐、湘、代等藩王陆续如暴风骤雨般被贬为庶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他看到了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外甥行动如此之迅猛,震恐之下唯有给自己留后路。

朱棣留所留的后路有两条:装傻或造反!

于是历史上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朱棣登场了,由未来的永乐大帝主演的《飞出疯人院》隆重登场了,冬衣夏穿;抱西瓜烤火;裸替狂奔等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朱允炆是很不放心这位戎马一生异常狡诈的叔叔的。

在多番试探下,经过权威人士的鉴定,朱允炆坚定不移的认为,这位叔叔的的确确是疯了。

然而朱允炆的手下却着实不踏实,觉得还是斩草除根的好。

当朱棣还处在表演高潮的过程中,朝廷的北平都司突然找到朱棣,并屏退左右,大喊道:“殿下,别再装了!”

朱棣还是继续忘情地表演着,张信突然说了一句:“朝廷让我等来取殿下人头,若殿下不听相告再装唯恐人头不保呀!”。

瞬间,“精神病人”的朱棣以360度脉冲旋转法彻底痊愈,朱棣跪拜在地,张信以实言相告。

“靖难之役”的大军由此开拔!

朱棣在武将朱能、谋臣和尚姚广孝等人支持下,连续苦战三年,战争最终以燕军的完胜而终结,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

朱棣为何要夺亲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大体有如下原因:

1.皇权的绝对权力让朱棣欲罢不能。

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皇帝虽名曰天子秉承上天旨意继承大统来管理人间百姓。但实则大权独揽所有权力集于一人,因此绝对权力这个好东西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会拒绝,朱棣也不另外,因此这也成为他造反的原始动力。

2.身不由己,不得不反。

朱允炆通过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削藩行动让各诸侯王惶恐终日,朱棣作为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自然整日也是坐卧不安,眼见“软柿子”都被朝廷捏完蛋了,该轮到自己挨一刀了,作为统兵一方与蒙古人厮杀惯了的朱棣,自然不会引颈待戮,因此当面对豁亮的屠刀向自己砍来,朱棣当然会本能作出反抗。当装疯卖傻都不足以保全性命的时候,造成就成为一种不得不为趋势了。

3.朱允炆腐若无能,庸臣当道。

将历史的环境调换一下,试想继任朱元璋帝位的若是太子朱标,朱棣还敢这么放肆吗?答案当然是不敢!朱标为人岁宽厚爱人,但朱标毕竟是在战火中出生而来,身体里依旧流淌着父亲朱元璋崇尚武力的血液。而朱允炆作为皇太孙从小锦衣玉食,连战火的影子都没见过哪里懂得江山是靠一堆堆白骨拼凑起来的,加上朱允炆宠信齐泰、黄子澄这样的误国书生,想不败都难。

朱棣狡黠异常相信这一点他不会看不出来。

4.造反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洪武十三年,年仅21岁的朱棣就藩于北平,与其他兄弟就藩后只知吃喝玩乐放浪形骸的情况不同,朱棣就藩后极为注意拉拢民心,并经常微服私访出北平府给百姓主持公道,并积极推行仁政,部下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提携帮忙,时间久了,朱棣在北平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上的军心,下得民心,因此朱棣造反表面上看是他一人所为,实则是有北平城全体上下的支持。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咱们说他各类坏话?他知道吗?他当然知道。我想如果他能跟咱们说实话的话,他会说这三句话:

第一:大明的江山,老子也浴血奋战过。你建文凭啥如此对我,我是你叔。

第二:我现在是嫡长子,我也有继承权。你治我不就是消除你的皇权威胁吗?

第三:爷,就是反了,就是死也不受你的钝刀子!是男人就拔出你的剑,拼了!

其一:朱棣觊觎皇位很正常,你看到那个位子,你在他的身份也会觊觎。但觊觎不代表就有行动,因为他也不敢。

正如我在“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棣,那朱棣面对各大藩王该怎么办?”(20171125发表)指出的那样:燕王理论上(只是理论上的)只有10万人马。整个造反期间,只有宁王属于在被“胁迫下”才敢于造反的。朱棣不是傻子,他并不想造反,原因就是怕“造反”的名声,怕建文的军队。

其二:论者常说朱棣和手下搞好关系、打了群众基础。这个纯粹是欲加之罪。

1380年,朱棣20岁就已经就藩北京了。不和手下搞好关系,难不成整天吃花酒、抢男霸女、鞭挞士卒、欺负手下就是好的?也就是说,说这些话的人,是看朱棣日后造反了,所以,把朱棣之前的正常行为也看为是“有造反行为”。

其三:朱棣有觊觎之心,但老三死了,作为“诸王之首”,朱棣在建文的步步紧逼下,他的“游牧农耕两大文明最后一位大帝”的“雄心”被激发了

朱元璋晚年,为了扭转当时整个中国“蒙古化”的倾向,对于这一问题读者可以参看11月份我的微头条上的各类小短文,在此不赘言了。他在如何起名字、如何行礼、如何喝酒、如何结婚、如何穿衣服等所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对明朝的百姓进行指点,不同意者鞭打、充军、杀头。为的就是,扭转蒙古在中国北方120年的治理(300到500年的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治理)、南方90年的治理对南北方的影响。

其实,朱元璋临死之前同样有许多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太监、大臣、起居录的史臣等。朱棣所在的北京,“蒙古族化”“少数民族化”的风俗、习惯、思想更多,同时,作为长期的军事将领,他的性格就是属于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

建文皇帝的种种“钝刀子”,又是派人监视他、又是抓捕自己的亲信,又是看自己的其他兄弟被建文削藩,他不想造反也得反了。

由此,朱棣造反了!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因为朱允炆刚登基未稳,就急着消番,对叔子们下手,所以朱棣要抢占先机,反败为胜,夺取皇位自已当皇帝。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皇权至高无上,历史上兄弟相残,亲人相残很多,朱棣也不例外。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明朝“靖难之役”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历史性的必然产物。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崩于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子朱标早卒。太祖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均先卒,唯四子朱棣最年长。惠帝朱允文即位后,马上推行削藩政策,时机不对。

此时,北元虽远遁大漠,但军事实力尚在,仍需九王戍边,抵御北元,拱卫朝廷。藩王兵强势大,嚣张跋扈,拥兵自重,在所难免。

惠帝本就是代位继承大统,诸王叔本就不服。即位后,既无政绩,又无军功,更缺威望,皇位还没坐稳,反而急于削藩,太着急了!曾有大臣上书,请用主父偃推恩之策,应对诸藩王。惠帝不允,坚持削藩。在齐王,代王废为庶人,湘王自焚后,非但不自省削藩政策,反而加快步伐削藩。则臣民心凉,进而观望自保。

削藩实则是惠帝的新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动手了,掠夺武将集团的既得利益。你要我的钱,我要你的命。藩王造反是必然的。

太祖朱元璋曾诏: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入朝除奸。为藩王起兵提供了正统法理。

此时藩王中,朱棣年长势大,且自诩马皇后所生,亦是嫡出。遂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讨伐奸臣。

至此,依燕王的军事实力,取得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