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如何理解?
所有的讲究都不是空穴来风,在取名上,女取《诗经》,男取《楚辞》,这一现象也不例外。但是,也有男取《诗经》的,杜如晦(唐朝著名宰相),名字则是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作者),名字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可见,这种说法并不是绝对的。
历史文化渊源但凡有所讲究的事情,一定有着历史文化渊源。古代人们取名,喜欢从经、史、子、集中取字取意,素有“男楚辞,女诗经,文论语,武易经”的说法。例如: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字安仁,岳就是山,《论语·里仁》中有“仁者安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史记》记载,经孔子整理去其重,取三百零五篇,也称“诗三百”。它在当时很流行,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都挥了重要作用。从汉代以来,它被当做经学,作为儒家教化的重要典籍,儒家六经之一,位列六经之首。可见,《诗经》的知名度很高。
再看《诗经》的内容,主要有五类,周民族的发展史诗,政治讽刺诗,战争诗,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还有第五类爱情与婚姻的题材。在第五类题材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妇女形象,有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有矜持羞涩的,也有情感热烈的,表现了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自由追求。作为经学,其中内容又有专门表现女性的主题,它与女性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可能是“女取《诗经》”的渊源文化。先秦时期与《诗经》并称的便是《楚辞》,“楚辞”故名思义,楚国人的歌辞。楚国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地处南方,远离中原,被北方各国视为蛮夷之地,而楚人也以蛮夷自居,这种态度反倒让楚人养成了自尊、自强、自爱、团结爱国的优良传统。《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屈原的作品充满理想抱负,既表现了个人高洁的情操,也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在古代对于男性的要求,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重任,为国效力有所作为是男性的美好愿望。男取《楚辞》,恰好可以从名字上体现这一美好愿望。
现代人女取《诗经》受到《关雎》影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道德当中,女德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女性如何定义女德,《诗经》中《关雎》可以给你一些启发。窈窕淑女并非“苗条淑女”,这个词出自《诗经》。诗经里的内容有三类,风、雅和颂,风就是国风,记录的是有关民风的诗歌。雅有小雅和大雅,是记录贵族的艺术音乐,颂则主要是祭祀的乐歌。国风里有周南和召南两部分,周是周公,召是召公,南则是指地理位置。在这个地方采集的诗分别收入周南和召南中。《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首诗,讲得是夫妇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诗经每一篇开头都有大序,每一首诗之前有小序,序的作用就是把诗的大意做个总括。《关雎》的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其中的“关雎”是关关雎鸠的缩写,关关是指鸟叫的声音。雎鸠是一夫一妻制,雄鸟和雌鸟结合,永不变心,互助互爱,因此也称为“义鸟”。后妃在这里是指太姒,前半句“关雎,后妃之德也”,这是借雎鸠之义来歌颂夫妇之德,这里就是在歌颂周文王姬昌和后妃太姒。
“风之始也,风天下而正夫妇也”,风就是风化,教化,全句理解为风化教化从哪里开始?从教化天下教化夫妇这一正人伦开始。这里歌颂的正是女德,女子承上启下,上承传统,下启未来,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女性的地位占着半边天,意味深长。《关雎》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人们仍旧念念不忘“窈窕淑女”。《楚辞》传承的影响力《楚辞》在文学上有在着深刻的影响力,与《诗经》不同,《诗经》作者不可考,诗歌采集自民间,而《楚辞》它是有明确的出处的,是诗人创作的产品,有诗人的感情抒发,理想抱负,是个性化的思维产品。在汉代,三国和六朝时期,一些大家受到《楚辞》的影响最深。如贾谊,司马相如等,在除了形式和内容,风格和情绪也都受其影响。可以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无数的作家都受到《楚辞》的影响,并给这些作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古代男性是文学发展的主体,因此,取名受到《楚辞》的影响也是正常现象。以上理解,请参考。“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如何理解?
在传统文化中,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本来是指不同的人群适合阅读的书籍,但后来被断章取义,用为取名。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积淀。对此,个人有如下理解。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诗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汉武帝时期被儒家奉为经典。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的渊源。而《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离骚体”诗集之大成,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人们从阅读《诗经》《楚辞》到从中选取名字,这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其次,还充分体现出古人对读书和名与节的看重程度。尤其文人墨客从诗词经赋中“淘宝”,更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造诣。
《诗经》《楚辞》风格不同,所以形成“女取诗经,男取楚辞”的区别。《诗经》用词婉约,意境优美,且多有赞美女子的诗句,这决定了“女取诗经”的风向标。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些妙语连珠岂能不让女孩心动?
而《楚辞》风格相对严肃,气势也较磅礴。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显然,这种蔚为大观的用词更为男子所青睐。
但以男女区分,把它用作阅读或取名方向显然不妥,是封建伦理的一种表象。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也含有一定的羊群效应和人名迷信因素。有精华必有糟粕,在传统文化中名字也被赋予吉凶的内涵。如何取个趋吉避凶的好名字成了头等大事。
盲目追随,把《诗经》《楚辞》视为灵光,以求借此取名富贵缠身,闻达于诸侯。这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
其实,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已,不能也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名字是因人的魅力而释放出光彩,绝不是因为好名字而让人功成名就。李白,杜甫……曹操,刘备……如果他们不是诗仙诗圣,不是英雄豪杰,这样的名字你会觉得好听吗?
《诗经》《楚辞》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需要传承和发扬,但不能盲目跟风,嫁接于取名迷信。其实,取名字没必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易听易记,朗朗上口就行,何必七扭八拗,弄些艰深晦涩,佶屈聱牙的人名呢?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如何理解?
我是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这一句取名艺术的。
意思是给女孩子取名字,可依照《诗经》,优美动听;给男孩子取名字,可参看《楚辞》,意气风发。
一同学名美清,无意中得知她名字出处为《诗经*齐风》:猗嗟名兮,美目清兮。难怪她眼睛又大又亮,原来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已预言。
看金庸《天龙八部》,有一个美女叫木婉清,“婉清”这个很美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国风里的郑风: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记得很久以前有部电影《灵与肉》,里面的男主角叫许灵均,“灵均”二字出自屈原《离骚》: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有个男生名为鸿永,他说这名字是他祖父取的,出自《楚辞》:
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
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
取名字有讲究。当然,有时取名字也没有定则,也有男孩名字来自《诗经》的,如民国美男子邵洵美,“洵美”来自《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如何理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女孩子偏向《诗经》,男孩子偏向《楚辞》。
这不仅仅是因为两种作品中的词汇、表述有所不同,更是因为两者之间描写对象和情感蕴藉的差异,其中包含着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同期许与美好祝愿。
如果能了解《诗经》和《楚辞》的不同之处,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了。
第一、《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诗经》虽然说是没有确定的创作者,但通过其隐性特征,实际上可以认定是采诗人整理过的诗歌。
“雅”、“颂”都是官方乐曲,肯定出自上层社会的乐官,这个毋庸置疑。但其内涵往往都是追怀祖先,歌颂其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所以对上层社会的生活描述较少,民间气味比较浓重。
而十五“国风”虽然号称民歌,但是它们在形式上基本上都是以四句为主,在结构上都是“一唱三叹”,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工整性。
试问,十五封国的地盘何其广大?各地人民生活的习俗又何其不同?
如果都是民间传唱的歌谣,那又是如何做到全国上下如此统一呢?
所以,“国风”中的诗作,是采诗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或者只是根据民间百姓的诉求,另行整理或创作出来的。
就像一位记者写了一篇人物专访,内容肯定是来自于素材,但创作者是这位记者。
如此看来,《诗经》中的诗歌代表的其实是底层生活的写照,更接地气一点,描写的内容往往也多是普通百姓的诉求。丰收、爱情、娱乐、功劳等等。
这些内容与女孩子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相通的,强盛的生育能力、美满的爱情追求等等,这些内容在《诗经》中多有言表。
《楚辞》有明确的创作者。
一般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被记录的第一个作家。《楚辞》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由屈原创作,宋玉等人只有零星几篇而已。
因为贵族身份,屈原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带有社会阶层的观感在其中。比如《国殇》中对战士勇武的歌咏,《离骚》里对不得志的愤懑,这些内容离百姓的生活是很远的。
但是,男权社会里,成为贵族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女子对君王是否忠诚,这个没有任何的关系,但男子却一定要有忠诚、勇敢等等诸多品质的。
这种男性独特地位的表现,使得其取名的时候更贴近于《楚辞》。
第二、《诗经》和《楚辞》所蕴含的情感不同内容来源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两部作品情感蕴藉的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性。
《诗经》中的情感往往是期许、希冀、赞美、歌颂的,即使是像《硕鼠》、《氓》一样描写凄惨事件的诗歌,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爱情的追求。
比如,《氓》虽然写一个女子的不幸遭遇,但除此之外,更多的描述是这个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在失望之后离开的决绝。它有着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幸福要去争取、不幸要靠自己走出来。
很多解析者往往只关注着女子在当时社会的不幸遭遇,其实是片面的。当时虽然是男权社会,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在,女子只是失去了对社会走向的话语权,但从地位上来说,还没有到后世丧失得如此严重,还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所以,《诗经》里表述的情感更符合女性对生活的期许。
《楚辞》中的情感往往是无奈、愤懑、失望、悲伤的,这与上层社会的构架有关。
屈原的身世很不简单,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与楚王属于同宗,所以说楚国是屈原的宗国,其他人都可以出走投奔别国,但屈原不能离开。换句话说,对很多臣子来说,楚国出俸禄请他们工作,这个国家就相当于一所公司一样,但屈原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一脉,这是他的家。
而这样的地位依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在诗歌中咏叹,这就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愤、无奈、失望的情绪。但这些情绪更能衬托出其志向的远大,男儿应当定国安邦,志存高远。
所以,《楚辞》中的情感自然就更符合男性对理想的追求。
如此来看,取名之时,《诗经》与《楚辞》的不同选择,其实是家庭中对于男女两种身份的未来期许不同。
男子当志存高远,在男权社会中有崇高的理想;女子更偏向于朴素的生活,更希望其有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如何理解?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这是民间广泛流行的取名方法。说到给孩子取名字,无外乎吉祥、有内涵、寓意深刻、字形上佳等方面,这就要求取名字要有出处。
总体来看,无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1.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或宗谱,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姓氏是有家谱的,比如孔、孟、吴等等,这种传承除了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还给孩子按照相应的辈分取名字留下了一个字。
比如:管姓,我的父亲恩福,大爷恩礼,父一辈在家谱上都是“恩”字,我这一辈家谱上是“仁”字,哥哥仁东,我仁忠。
按照家谱取名字相对要简单一些,姓+辈字+其它字即可。
2.引经据典
引经据典是给孩子取名字的重要来源和途径,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则是最为流行和最具意义的方法了。
我喜欢的《诗经》里的: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的“云远”;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的“尔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子衿”、“子佩”等等。
我喜欢的《楚辞》里的: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的“嘉名”;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的“峻茂”;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信芳”;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修远”。
过去给孩子取名字,不是家里的长辈,就是有威望、有名气或有文化的人,这也使得我们中华姓氏变得丰富多彩、意义非凡。
3.很随意的名字
过去,还有很多父母限于没有文化和为了孩子好养活,很随便的就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比如石头、铁蛋、柱子、狗子、二娃等等。
取这些名字的孩子,大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能够糊口养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根本不会在给孩子取名字上下什么功夫或浪费时间。
4.特殊意义的名字
“建国、国庆、文革、大庆、长春”等等,这些名字我们都很熟悉吧?这些名字大都具有特殊含义和纪念意义,一听一看就知道什么含义。
拥有这些名字人,他们大都是今天的年长者,大多是1949年-1979年期间取的名字,稍后虽也有,但已经是很少了。
总之,给孩子取一个好的名字,能给人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对孩子的尊严和自信辅助有长。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如何理解?
诗经,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温稳尔雅,举指端庄。楚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怒发冲冠动霄汉。等等表现出男女有别的两种境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