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爷们没有手机如何打发时间?

我只能说,贫穷限制了出题者的想象力。

别看古代没手机、没电视,那根本就不算个事。

看看现代的有钱人,有靠手机打发时间的吗?手机最多是他们联系业务、获取资讯的工具罢了。

人家真想休息放松下,不是去打个高尔夫,或者去度个假,至于手机,根本派不上用场。

至于清朝那些王爷,虽然一般实权没多少,但是个个地位显赫,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清闲和荒唐。

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群王爷们是如何度过一天天的吧。

上班

这群王爷们,从小都受过最好的教育,而且作为宗室的头面人物,多少都要担任一些官职,来给其他他人做榜样。

不然一群王爷整天不为国分忧,这怎么看都是反面教材吧!

所以,他们是要上班的。

虽然清朝为了防范这些王爷和皇帝争权,但是安排些无关紧要的差事还是无伤大雅的。

这些差事大概包括以下几类:

1、御前侍卫

这只是笼统的说法,其实御前侍卫是个职业体系,其被划分成了好多个等级。

在正规侍卫编制之外,还专门为宗室准备了一个宗室侍卫的编制,一看就是凑数的,皇帝也没指望这群人能派上用场。

一般来说,这职位轮不到王爷们来当,如果哪个王爷真当了御前侍卫,那他八成是得罪了皇上。

2、八旗的官职

虽然清朝初期,八旗旗主权势极大,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清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八旗的职务已经没多少实权了,其主要作用就是处理旗内事务。

3、宗人府的官职

这个算是这些王爷能担任的职务里最有实权的了,宗室相关事务,都由宗人府处理。

清朝宗室和其他朝代一样,到了后来数以万计,这管理起来挺麻烦的,皇帝肯定没空管,也不方便交给外人打理。

于是,只能在宗室里挑选辈分大、地位高的人担任,这些王爷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地位那是绝对高,镇得住下面那些宗室们。

而宗人府每年经手宗室的俸禄不计其数,中间充满了机会,还能整整和自己不对付的宗室。

4、看守皇陵

皇陵其实就是皇家的祖坟,肯定要让自家人守陵。一些王爷如果得罪了皇上,那么恭喜,这个职位非你莫属,可能这辈子只能在皇陵看风景打发时间了。

5、代表皇上出席一些活动

如果你和皇上关系够好,恭喜你,皇上忙的时候会派你替他出席一些活动。

比如祭祀呀、借鉴朝贡使者之类的,虽然这些职务不确定,但是可都不是随便谁能做的。

看看,人家王爷也是有“正经事”要忙的,别老以为他们整天很闲。

古代的视频——看戏

现代人拿着手机,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在看视频。其实,视频只不过是让少数人的演出能被大量人看到罢了。

在古代,演戏与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演戏只能供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看罢了。

清朝的戏剧行业非常兴旺,现在说戏剧,必有京剧的一席之地,而京剧就是形成于清朝,壮大于清朝。

这些王爷,十个有八个都喜欢看戏,无论是剧情戏,还是打戏应有尽有,想看哪出点哪出。

就算是一出戏,也能点中间的一段或者几段看,就和现在看视频选集一样。

大概看戏唯一不如看视频的,就是不能快进快退吧。

总之,这些王爷们看戏看得很嗨,而且他们看嗨了还会丢些银子打赏。你看,现代的打赏系统还是和人家古人学的。

在家一日游——园林假山

现代人比较奢侈的休闲项目,当属旅游了。

但是在古代,出门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道路不平,坐马车坐久了你会上吐下泻的。

所以,古人很少出行旅游。

但是那些王爷们,那可就不止是有钱任性了,反正他们个个的王府都大得不得了(不知道多大的,建议去参观下北京的恭王府),直接在自家花园搞园林景观。

既然他们去不了远方,那就把远方的景色搬回来吧。

各种假山、小河、树木、花卉,应有尽有,有的是园林景观,有的是著名景点的微缩景观。

总之,只要是这些王爷觉得好看的景色,统统搬回来就是了。

哪天想要旅游了,去自家后花园转转就好了。

古代的真人CS——骑马射箭

现代人觉得玩FPS游戏(枪战射击类游戏)还不够过瘾,就会去玩真人CS。

不过这些在清朝王爷们看来,太low了。

那种儿戏哪里有真刀真枪来得爽,来的有成就感。

王爷们骑上自己的白龙马,带上自己的射日弓,在林间飞驰,拉弓放箭,一只鹿就倒下了。

一只不满足?那多来几只,反正弓箭管够,骑射的爽快,那可不是真人CS可以相提并论的。

而且晚上回到家,还能吃到自己打的猎物,一举两得,倍有成就感。

古代的真人格斗——摔跤

清朝的摔跤,用满语讲叫“布库”。

还记得《鹿鼎记》里,康熙擒拿鳌拜的情景吗?那群抓住鳌拜的小孩子,平时就是连“布库”的。

由此可见,摔跤在清朝还是挺有人气的一项运动。

有些王爷觉得骑马射箭还不够刺激,想体验下真人格斗,那摔跤无疑是最佳选择了。

毕竟这运动不用武器,不容易伤到人,而且有规则有技巧,并非全靠蛮力,一些尚武的王爷根本无法拒绝。

一些现代人喜欢玩格斗游戏,但是游戏这玩意,哪里有亲身体验来的刺激?

何况陪王爷玩摔跤的,那就是做好心理准备被摔的,王爷们安全着呢,这种既刺激又安全的活动,我都有些动心了。

古代的广播电台——评书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代,收音机是人们最大的娱乐来源。

其实,收音机不过是让很多人听到一个人的声音罢了。

在清朝,评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是靠听,而且内容丰富。

一直流传到现代,依然后很多人喜欢。

要知道,现在可是有电视、有网络、有太多娱乐活动了,这在清朝这就是顶级娱乐活动。

当然了,那些王爷们好这口的大有人在。

今天想听那段了,叫来说书人,好好讲讲,听他一整天,或者干脆就讲一段自己喜欢的听。

总之,王爷们想听什么讲什么,就算想听关公战秦琼也没问题,不过您先说说,希望关公赢还是秦琼赢?这边立刻给您编去。

永不没落的娱乐活动——打牌、搓麻将

这活动,下至几岁小孩,上至八九十岁老人,没几个不喜欢的,是真真正正的国民娱乐活动。

在清朝之前就有马吊牌了,而到了清朝则发展出了“纸牌”,这种纸牌,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依然在玩。

后来根据“纸牌”,则发展出了麻将。

总之,清朝已经有打牌、搓麻将的娱乐活动了。

你要说,这些王爷不好这口,我是不信的。这应该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了,而且还兼具社交功能,可以让一些权贵联络下感情。

比如几个王爷,一起吃个饭,席间吹吹牛,吃晚饭,打几把牌九,这感情自然就不一样了。

甚至有的人之前有矛盾的,来这么一出,那点矛盾也就过去了,大家还是好兄弟。

总结

清朝王爷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还多了去了,遛鸟、玩票、逛青楼这些,高管权贵有人做,但是到了王爷这个级别的,做了就是掉价。

他们可是宗室里最有身份地位的一群人,要维护皇家的体面。

遛鸟显得玩物丧志,玩票有损个人形象,至于逛青楼直接被禁止了。

那些认为他们会做这些事的人,已经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其实,这些王爷们,都是些“正经人”,人家的地位到了一定程度,玩的东西已经也普通人不一样了,就算是看戏、听评书,他们看得也不是表面的内容了。

加上他们大多有公职在身,每天还要上班,所以这日子过得还算充实,需要打发的时间并不算多。

如果你还知道清朝王爷们,其他的打发时间的方法,欢迎留言告诉我。

清朝王爷们没有手机如何打发时间?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离不开的东西,一个手机加上一根无线网和充电器,就能让人坐一天不动弹,但这样的生活并不能提倡。古代人没有那么多的休闲工具,贫寒人家为了养家糊口得忙着干活,那么大清的王爷没有这些生活的负担,又是怎样消遣度日的呢?

文玩

有言道“王爷手中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这只是北京城老百姓传唱的清朝贝勒爷的一些出门走动的行头,到了如今也是很接地气儿的走进了寻常百姓手中。关于文玩,清朝最有名的藏家应该就是乾隆皇帝了,一生收藏名家字画1300多副,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希宝帖之一,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还在此帖上提上“神”字(乾隆的字是真不值钱,糟蹋了王羲之的名帖)。

其实作为王爷,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都具备收藏古玩的能力,收藏个字画古玩是很随意的,小到鼻烟壶、手把件、玛瑙琉璃木头串子,大到青花瓷器、唐三彩等陶瓷瓶子。都是王爷们热衷的东西。有喜欢玩木头和石头的朋友也知道,这些东西是要盘的,那么王爷们盘文玩也是一个不错的消遣项目。养鸟当然不能算是文玩,但也确实是个消遣的方式,溜鸟更是个消磨时间的活,鸟儿美丽的羽毛和清脆的歌喉都是取悦于人的地方。

听曲儿 “自乾隆南巡之后,选江南伶工,召之入京,供奉内廷,名曰‘民籍学生’。此例迄于嘉庆末年,未尝或改。”——《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

清初的时候,京城盛行着昆曲、京腔,受到满洲贵族的热捧,常常会在皇宫里搭台唱曲儿,给权贵们解闷。后来秦腔入京,再一次受到了追捧,名角儿均受到王公贝勒们的喜爱,再后来四大徽班进京,掀起了京剧的热潮,时称“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清宫庭还专门设立了管理唱戏唱曲儿的专职机构“南府”,道光时改名“升平署”,每年都要选出一些名角儿进宫授官。

道光之前,清庭的戏曲台子还是相当繁荣,但道光时期,裁剪了大量戏子,很多戏份都由太监学了上台出演,观赏性也就大打折扣,清朝王爷热衷于听戏的会在府中设戏台,请戏班子到府上表演,偶尔也会到京城的戏楼听一听现场版,这叫与民同乐。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就是一个铁杆戏迷,无奈清朝国势衰落,这位贝勒爷为乐听名角唱戏,不惜降低姿态,伺候名角儿谭鑫培抽大烟,王爷伺候戏子在当时也成为一段奇闻。但这里也体现了清朝王爷对于戏曲的追捧和热爱。

打猎

清朝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皇家猎场的狩猎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秋季进行,史书称之为“行围”,这种皇家狩猎活动几乎会让所有的王公贝勒参与,陪着皇帝玩当然也是个好差事,这一行围可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了,基本上的周期都在20天左右,这二十天里,皇帝管着吃喝拉撒,王公贝勒们跟着活动筋骨,运气好了射头鹿还有重赏,虽不在乎钱财,但乐在其中也是甚秒。

不光是皇家狩猎的时候才能打猎,被分封的铁帽子王爷往往都有很大的一片“封邑”,自己设个方圆几公里的猎场也是很随意的,放一些兔子、狍子到猎场里,没事了叫几个随从就可以狩猎了。

清朝王爷们远远不止这些娱乐活动,作为清朝的王爷甚至比皇上还要舒服,不用太多政务缠身,每月都有高于一品大员很多的俸禄。有些王爷的府邸豪华奢靡,娱乐设施相当齐全,有些别致的池塘花园,有着戏台子、舞场子、棋牌室,闲暇时间里,听听戏,赏赏花,下下棋,再盘盘古玩,遛遛鸟,沏一杯好茶,饮一杯美酒,比现代人只顾着玩手机要丰富太多。

清朝王爷们没有手机如何打发时间?

清朝时期,吸取了明朝动不动就有王爷造反的教训,宗室的亲王、郡王等王爷没有外放为藩王,没有自己的领地。朝廷为他们在京城修建了专门的生活起居场所——王府。本朝所有的宗室王爷,都生活在京城的王府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包括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那些王爷编制)。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他们的生活待遇优厚到没得说,收入颇丰。

宗室王爷的收入来源有两个:

一是朝廷发放的俸禄。

亲王每年有万两俸银,还有禄米1万斛。郡王待遇减半。

王府其他成员,按照所得爵位高低,也都有一份俸禄。

每到皇帝登基、大婚等大日子,王爷们的俸禄能拿到双倍。

同时,清朝的王爷闲人很少,大多数在朝廷里担任要职。

大清统治者本来就对汉人不放心,关键部门还是由自己人掌管。

担任职务的王爷,还能够获得一份职务俸禄。

二是庄园地租收入。

清朝入关之初,统治者利用政权交替之机,通过强占土地的方式,为自己的八旗子弟圈到了很多庄园土地。这种不受限制的圈地活动,直到康熙统治时期才下令停止。

后来,清廷将这些圈到的庄园全部划拨给王公宗室,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所收地租分给王公宗室。

也就是说,每一名王爷名下,都有大量庄园。

末代恭亲王溥伟之子毓嶦曾回忆,直到大清灭亡的时候,他家还有土地上万顷。

上面我们说过,很多王爷都在朝廷内担任职务,但也有一部分王爷政治上失意,被边缘化,处于赋闲状态。也有一部分王爷,不到从政的年龄。

那么这些没有正事做的王爷,是如何打发时间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爷这个角色,都是倚仗权势为非作歹的横主儿。

实事求是的地说,清朝皇帝对王爷约束很严,整个清代,鲜有此类丑闻发生。

一旦发生,也是零容忍,严惩不贷。

道光时期,有个叫裕兴的王爷,祖上是大名鼎鼎的战将多铎,所以是世袭的铁帽子王——和硕豫亲王。

裕兴仗着自己是铁帽子王,强暴了自己府里一个叫寅格的丫头,丫头气愤交加,在府里自尽。

道光皇帝闻讯后,决定严惩,将他定为死罪。

最后还是皇太后求情,免了死罪,剥夺了他的爵位,改为监禁三年。

无独有偶,嘉庆二十年(1815),有人检举礼亲王昭梿凌辱大臣、府内滥用刑罚。

嘉庆帝得知后,连下四道圣旨,以"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滥用非刑"、"凌辱大臣"等罪名革去他的王爵,交给宗人府监禁,地产全部罚没。

由此可见,清廷对于亲王们管教要求很严,不许他们胡作非为的。

因为统治集团是少数民族,京城百姓多是汉族,一旦发生欺压百姓的事,很容易被放大,影响安定团结。

所以这些王爷的行动自由是受一定约束的,不能到处乱跑,以免惹是生非。

这些王爷也不能去寻花问柳,跟戏子鬼混,跟妓女勾搭。在清廷看来,戏子和妓女是下九流,一旦被查出有此类行为,也会予以严惩。

这个叫昭梿的王爷,就因为跟戏子走得太近,被言官举报,受到处分。

所以说,清朝王爷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他们不能随意离开京城和王府。清史专家、北京市历史第一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就曾说过:“王族们未经过批准,是不准出内城40里的。”

违反了这个规定,他们会面临着杀头的危险。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开始时皇帝掌握着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其余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为下五旗,由各大亲王和郡王所统领。

虽然最精锐的上三旗军队都牢牢控制在皇帝手里,但是,如果下五旗兵力联合起来,也会形成对皇权的巨大威胁。

后来,八旗控制权基本被皇帝控制,但亲王们一旦聚集在一起,就难免妄议,搞事。

所以,朝廷一定要杜绝王爷之间有私交,连平常的走动都受到严格控制。

为了减少皇帝的顾忌,王爷之间进行礼仪性的互访时,往往大声吆喝,恨不得让半条街的人都听见。

既然出入不那么自由,闲着的王爷们在府里,钓鱼、养宠物、健身,甚至带孩子,变着法子打发时间。

反正王府面积很大,里面各种花园,池塘,假山等休闲场所,逛着逛着一天就过去了。

打猎是王爷们消遣的一种方式。

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是靠骑马打天下,所以骑马打猎是王爷们的强项。

每年朝廷都会在热河组织木兰秋弥,这些王爷们尤其热衷打鹿,光绪的爸爸醇亲王奕譞还有一张和鹿站在一起的合影。

有的王爷实在无聊,就搞恶作剧。

乾隆时期,和亲王弘昼突发奇想,院子里放一口棺材,告诉大家说自己死了。

他搬个凳子在棺材旁坐下,让府里的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哭他,谁表演最逼真还可以领奖。

乾隆皇帝听说后付之一笑,一点都不在意。

只要王爷规规矩矩呆在王府里,怎么恶作剧都不叫事儿。

并非所有闲着的王爷都那么无聊,也有的王爷看书创作打发时间。比如那位惹事的礼亲王昭梿后来恢复自由后,开始发奋写书著书。

总的来说,清朝的王爷很平庸,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但也没有过多欺压百姓,留下斑斑劣迹。

清朝王爷们没有手机如何打发时间?

文史工作坊,分享你身边的有趣历史。

提问者实在有意思。清朝王爷虽然没有手机,但人是皇亲贵胄啊,至少放今天也是个富二代啊。怎么可能没办法打发时间?清朝王爷那么多,笔者给你举个典型的例子。醇亲王奕譞,他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

醇亲王经常被分配干的活是祈雨。被派到先帝庙宇或其他寺庙祈雨。清朝灾害特别多,旱灾水灾时有发生。那些人也不懂天气预报,就信这个。灾这么多,皇帝总不能老是去吧。这不就交给王爷干了。笔者阅读文献时,常常不禁笑道,这种碎碎念的活王爷负责。

帮慈禧太后干干活,如颐和园修治工程。奕譞担任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大臣,修园子为乐,没事贪点小钱,钱不够没事挪用点海军经费给颐和园。要不自打修了园子,北洋舰队就变得可怜兮兮的,一个军舰都没添加,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了,哎。

王府之中城邦生活。一个王府虽然比不上紫禁城,但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爷有无数个宠妃,再说清代西洋各种奇奇怪怪的科学技术仪器都西学东渐来了,王爷没事玩玩望远镜,找人拍拍照。都是很习以为常的。再说王爷也可以出去玩啊,寻花问柳不说,打猎骑马最可以的吧。

闲聊宫廷趣闻或密谋。王爷也是有自己的朋友圈。遇到奇葩,或者棘手的事情,几个王爷会在一块对点子的。或者吐槽一些当今圣上。只不过悄悄的。给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皇帝清理坏王爷,怎么会一锅全端,端的都是王爷大臣团伙。

这位提问者,你就不要再操着王爷没有手机咋办的心了!

喜欢请关注文史工作坊!谢谢!

清朝王爷们没有手机如何打发时间?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人玩的内容比较多,何况是有钱有势的王爷呢。当然要有钱才能玩。

古代的时候贫富相差比较大,所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种现象屡有发生。

王爷的王位大多是祖宗传下来的,努尔哈赤就曾经封了八大铁帽子王。然后还有贝勒,贝子等。祖宗有战功或者是皇帝的儿子都得封个王爷,其实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的权利。但是,有官拨的银子,足以养活自己以及王府的一大帮人。

那么他们业余生活是在干什么?

第一,如果有朝会,应该会去参加的。

第二,他们会经常在家聚会,比如邀请三五知己在家里听曲,听戏,吃菜喝酒。

第三,他们会骑马。满清是女真族,骑射应该十分在行。闲来无事,他们骑骑马,娱乐娱乐,亦有可能的。不过,他们的骑马不是为了锻炼好和敌人作战,而是纯粹的娱乐。

还有就是逛茶楼聊天,古代的茶楼是很受欢迎的,很多王宫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十分喜欢在茶楼吟诗作对交朋友,清朝的王爷肯定去也喜欢去,不过可能就是包间里了,因为底下是平民百姓所在的地方。当然,他们也会请唱戏的到自己王府来唱。

然后,再说一下他们的爱好:养鸟,养蝈蝈。他们会养鸟,拎个鸟笼,唱个小曲,其乐无穷。然后是养蝈蝈,斗蟋蟀。

有一个小说就是说,清朝的王爷贝勒都忘记了骑射。只知道遛鸟逛园子。(这里的园子指的是妓院。)从某个侧面反应出清朝晚期的贵族子弟的生活是如何的纸醉金迷,毫无斗志,一心享乐,这样的话,怎么能有战斗力,难怪八国联军能够把清朝的骑兵打得一败涂地!

历史不允许重现,我们作为后人,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鉴,以历史作为参照物,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杜绝奢华浪费,然后,才能更好的建设好祖国。

问题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图来自网络,侵删。)

清朝王爷们没有手机如何打发时间?

清朝的王爷可以算是有史以来最“苦逼”的王爷,每天真的挺忙的,真的不需要手机来打发时间。

现在一提到清朝王爷,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锦衣玉食”、“人肉造粪机”、“混吃等死”等等这些负面形容词。

可历史上清朝的王爷们绝对是历史上最苦逼的一群王爷,他们倒是真想过上“混吃等死”的生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清朝王爷们天天有许多公事需要处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清朝皇帝对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些高级皇族其实是很防范的,一面呢,吸取明朝宗室教训,不愿意把这些高级皇族当猪养,另一方面呢,也不愿意真给这些高级皇族很重要的政治权力,所以,清朝皇帝往往会塞给高级皇族非常多繁琐而且无聊,但是又名义上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这些高级宗室都从事以下几个工作:

1、从侍卫一直到侍卫统领;

2、八旗军队高级军职,比如都统,副都统;

3、宗人府官职(处理爱新觉罗宗族事务)

4、侍卫差遣(不是侍卫职务,而是在皇帝面前站班,比如御前大臣、扈从大臣)

5、看守历代皇陵等职务;

6、代替皇帝去祭祀、代皇帝参与重要大臣的丧仪,代皇帝去宣慰蒙古诸部等;

总而言之,清朝王爷们想清闲是往往不可能的。

而且清朝皇帝为了敲打这些高级皇族,经常会挑一些小错,然后狠狠的处罚,停俸削爵降等圈禁都是清朝皇帝对高级皇族的常规操作。

比如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因为他父亲胤祥影响力太大,乾隆帝有意打压弘晓,于是先是借着“弘皙逆案”将弘晓永久停俸,之后更是任命他为乾清门侍卫,让他一个世袭亲王在乾清宫外面站岗;之后虽然升为正白旗汉军都统,但是随即又以盛京祭祖的时候没有随社佩戴小刀为借口免除了他的职务,而且再次永久停俸。

再比如康熙帝第二十子胤祎,雍正帝在雍正八年让他代自己去给康熙帝扫墓,胤祎说自己病了去不了,雍正帝直接把胤祎从贝勒降为辅国公;乾隆帝继位后觉得自己亲叔叔是辅国公实在不好看,于是恢复了胤祎贝勒的爵位,但是也给他安排的工作,给他爹雍正帝守陵。

当然,不用胤祎天天待在泰陵(雍正墓),但是他作为守陵大臣,每个月都必须去泰陵巡视巡视。

这守陵员的工作胤祎一直干了二十年,干到他去世为止。

再说乾隆帝亲弟弟弘昼,别看小说里把他写的放荡不羁,其实弘昼职务挺多,比如镶黄旗都统、主管内务府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觉罗学事务等等繁琐事情,而弘昼也经常因为字写错了这些小错背了不少处分。

最惨的是当御前大臣、扈从大臣这些闲职,这比守陵还要惨,因为这些职务没有任何实权,但是每天还必须在皇帝面前站班,换句话说,不能睡懒觉,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要起床去站班,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就是单纯站班,或许皇帝会临时给一些事务,但绝大多数时候就是天天早起打卡,10点过下班回家。

所以,对于清朝王爷、贝勒这些高级皇族来说,他们最希望的就是“混吃等死不干活”,可惜不能如愿。

嘉庆帝处置和珅儿子丰绅殷德的时候,最开始是保留他伯爵爵位,免除一切职务回家反思;结果过了三个月嘉庆帝回过味儿了,这对于丰绅殷德来说不是惩罚是优待啊。

于是又下旨,先革了丰绅殷德的伯爵,再给他一个御前大臣的工作,罚他天天三四点起床到紫禁城站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