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陷入沼泽后不能挣扎,否则会越陷越深?这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一幕,但其实真相是如果你不挣扎试着逃生,你有可能真的会死在沼泽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传闻中可以“吞人”的沼泽究竟会不会“吞人”?

什么是沼泽?

沼泽其实是湿地的一种,不过,相比较其他的湿地,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沼泽并非无法预知的,因为沼泽的上方地表必须有薄层的积水或者经过过湿,其中积水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过湿其实也很好发现,就是离水体较近,而且地表呈糊状,如果在野外看到这种地表,尽量绕而行,这就是沼泽的第一个特征。

明显的沼泽地

其次,沼泽的本质其实是水体向陆地过渡的中间阶段,这里往往是水体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水位长期下降,所以这里慢慢地变得干涸,但是与此同时,这里地下的水含量又较高,还经常的被水淹没,所以,依然处于半水体状态。

沼泽是有许多植物在上面生长的,但是植物有一年生也有多年生的,当植物死亡之后,它们会进入潜水层,进而进入泥中,由于缺氧,植物的分解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沼泽地里必然有大量的植物遗骸不断的累积,从而形成泥炭,所以,沼泽地从表面上看土壤的颜色要比其他地方明显的黑很多。

最后就是植物了,沼泽上生长的植物与普通的陆地截然不同,它们属于沼泽植物或者湿生植物,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荷花、莲花、芦苇、苔藓植物(比如泥炭藓)等等,当我们看到这些植被,尤其是苔藓植物在一个区域内比较茂盛时,再结合上面两个特征,这里大概率就是沼泽地了。

因此,沼泽其实是由不断退化的湖泊或者河流形成的,根据发育阶段阶段不同又分为:高位沼泽、中位沼泽以及低位沼泽,其中高位沼泽是沼泽的最后阶段,此时的沼泽由于泥炭层的隆起切断了与地下水的互通,植被比较的稀疏,所以,仅仅靠降雨来维持沼泽的形态。

中位沼泽是沼泽的第二阶段,它既与地下水互通,降雨又较多,上面的植物比较茂盛,有的以苔藓为主,有的以草木植物为主,也有的以木本植物为主。

最后是低位沼泽,低位沼泽是沼泽的初级形态,它不断与地下水互通,接受较为频繁的降水,还离水体非常近,经常被水侵,这种沼泽依然植被茂盛,不过植物主要以蒲草、纸莎草等莎草科植物为主。

沼泽真的能吞人吗?

无论是哪一种沼泽形体,人一旦进入后是会把脚甚至是腿部陷进去的,但是,这三种沼泽形态中,其实只有高位沼泽具备吞人的能力,其他两种均不具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低位沼泽或者中位沼泽期,沼泽中主要还是以水为主的,人掉入其中,只要是会游泳,出来是比较简单的,这就好比我们去到了河边差不多。

但是,高位沼泽就不同了,高位沼泽的泥炭灰含量低于4%,而泥炭灰是可以保持大量水分的,较低的泥炭灰分导致了高位沼泽中含水量相对较低,整体呈糊状,所以,此时我们踩中会直接陷进去。那么,是不是人掉入其中,越挣扎就下陷越深呢?理论上确实是如此。

首先,人进入高位沼泽后,由于着力点太小(脚底),重力向下,所以人会陷入其中,但是起初,人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因为沼泽是泥浆的状态的,而泥浆的密度是明显大于人体的密度的,密度小的物体进入密度大的溶液中是会上浮的,但是,人并不会上浮,这是因为泥浆与我们身体之间有摩擦力,所以起初人是不会下沉和上浮的。

当人体挣扎时,人的腿在乱动,此时破坏了泥浆与身体之间的平衡,简单的说就是一动腿,泥浆会暂时的离开腿,失去摩擦力,重心依旧向下,人自然会下沉一点。

根据这个原理,人在沼泽里不断地乱动的话,是会一直下沉的,直到人在沼泽里失去了动的力气,不过此时的人通常不会被吞没,而是只有头露在外面,但是这样人依然会死亡,因为人是靠着胸腔的收缩呼吸的,当被埋在泥浆中,胸腔的收缩能力会逐渐的减弱,直到无法收缩,所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把人埋在土下,只露出头,一段时间后确实能憋死人。

为什么说陷入沼泽不挣扎不行?

人如果陷入了高位沼泽,不挣扎连生还的希望都没有,原因很简单,你不动是不下陷了,但你也出不来,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人迟早得饿死和渴死。

除了饿死和渴死外,沼泽里还有其他的危险,那就是“瘴气”,所谓的沼泽瘴气其实就是因为沼泽几乎是死水一潭,而且沼泽地的降雨通常比较多,温度也比较高,这种环境是细菌和霉菌繁殖的温床,这使得沼泽的上方其实是聚集了很多细菌和霉菌的,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就容易被细菌和霉菌入侵。

因此,人进入沼泽后,一定是要挣扎逃生的,只是不能瞎扑棱,因为乱动不但会消耗体力,还会让自己陷得更深,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冷静,如果只是陷进去了一条腿,很简单,方向趴下(另一条没有陷进去的腿所在的陆地是安全的),然后慢慢的爬出沼泽就可以了。

如果是两条腿陷进去了,方法也差不多,那就是稳住,先趴下,增加身体与沼泽的接触面积,然后先用力将一条腿拔出来,这样再慢慢的拔出另一条腿,最后爬出去,切记要全身与沼泽接触。

总结

沼泽吞人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是因为人在泥浆状的沼泽里一旦挣扎,就会减少摩擦力,此时重心依然向下,人自然是下沉的。但是仅限于高位沼泽,因为低位沼泽和中位沼泽还完全没有“吞人”的能力,最多就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来而已。

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当然是符合的,接下来我就解释一下科学原理好了。

生硬的部分都会这样处理,不看也没影响的,不用谢,我是雷锋。

其实会陷人的沼泽也叫做“流沙”,是特殊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增稠”效应。

这里先简单解释这两个少见的名词,方便阅读。先是非牛顿流体,我们熟知的非固体的东西,如水、空气就称作牛顿流体。

具体的表现就是受力后整体具有梯度变化。例如手划水,距离手越近的地方涟漪越大,越深则越平静。

而非牛顿流体则不具备这些特性,例如较为明显的牙膏、胶水、酱料,或者牛奶、果汁也一样是。其实相态复杂非固体,多数是非牛顿流体。想更好理解,也可以用玉米淀粉加水,约5:3混合,既是典型的非牛顿流体。

而剪切增稠、剪切稀化是非牛顿流体一些特征,简单说就是受力后稠度增高趋向固体,或是受力后稠度减低趋向流体。刚刚说玉米淀粉加水混合,就是剪切增稠,体现为用力像打在固体上,轻轻的反而会陷进去。

剪切增稠的具体解释:这类流体在静止时,流体中的固体粒子处在堆砌得很紧密的状态,粒子间空隙很小并充满液体。当受力达到某一临界线时,粒子移动速度变快,润滑作用减小,阻力变大,导致了流体表观粘度增大,以至于感觉坚硬。

而流沙正是这种特殊的非牛顿流体,甚至更要特殊,它就像一种一次性的“液体”,你碰一下它,它就开始变化,而且没有记忆能力,不会回到前一瞬间。

根据剪切增稠的解释,沙子单独不足以形成流沙,需要一些水分才行,所以看到大片积水的沙地,还是谨慎点好。

当人从流沙上走过,就会如同踏入水中,双脚下陷,但却不会一直下陷。因为人在水上都能浮起,而作为流体形态的流沙密度比水还大,更是可以轻松支撑起人。

问题就在于,我们是会慌张的。

当我们一紧张,就想抬脚逃出去。这时,当你抬起左脚,右脚的压力大于左脚,反而加大了下陷;于是你又猛抬右脚,左脚又再次下陷。

一左一右一交替,恭喜你,成功地将自己埋了。

那么如果想逃脱的话,就得学习一下贝爷的方法。

首先别挣扎,不下沉才能有救。慢慢地平躺、侧卧或者趴下。这样就好比你浮在了水上,我还不信你平躺了还能背部用力把自己陷下去。

然后慢慢的,要很慢的将脚一只只抽出来,切记要慢,因为快了流沙就跟固体一样的,你这种情况下能抽出来,基本就能掀翻一台卡车了。

然后再慢慢地离开流沙。陷入流沙的年度关键词就是:慢。

在电影里,常常看到陷入流沙的人拼命挣扎越陷越深,这确实是可能的。

也有科研实验证明,也有一些流沙是不会吞噬人,不过这都是因为科学界对流沙的精确结构知之甚少,不同流沙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并不奇怪。

虽然有一些流言终结者根据一些过时的研究,自以为认清了流沙,宣传流沙安全。营造出好莱坞电影无下限博眼球的情况,这反而会让人麻痹大意。不过,好莱坞博眼球也是实情,只是这一次他们真的猜对了。

流沙的威力不可小觑,但也不神秘。

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从理论上分析,“吞没”是不存在的,因为水的比重是1,人体的比重是1,02,而泥浆的比重在1,2以上,也就是说,人体比重略比水重一点,人在水中能下沉,在泥浆中会上浮。100斤的人在水中只有近2斤重的沉力,所以人双手把握了划水平衡,就可以获取2斤的浮力对抗下沉(而保持在水中平衡),会游泳的人不用什么力就可以浮在水上,因为把握了在水中的平衡技巧!

人在海水中是漂浮的,在泥水中同样是漂浮的。如果海水的比重是1,1的话,那么人的浮力比重差就是同体积的0,08,这也意味着人在海水中的浮力,排开每百公斤水的体积,就会有8公斤浮力,这是海水比重1,1减人体比重1,02,剩以百公斤水的体积得来的。如果竖在海水中,浮力会让人头露出水面之上。同理,泥浆的比重比水重,一般在1,1以上,泥浆比人体的比重大,十几斤的浮力决定了人头会露在泥浆水面上。

为何影视会让沉没呢?这是为了渲染“危险”的效果。而是真实事实是不容易获救,人一旦陷入沼泽,因为恐惧害怕,会奋力的扭动身体,下上抬动双腿,但是这样反而导致身体容易与泥浆“抱团”,这样挣扎的结果是双腿上来了,上身必须要下沉,因为浮力只有十斤左右,只有让双腿竖立在泥浆之下,才能稳保人头在上面。落入沼泽危险的境地,关键点是施救的困难…

1、偶发危险没有相应的施救工具

因为既然是人陷入沼泽地,周围的硬地也是软的,就近施救没有着力点和支撑点。如果使用20米的竹杆,一端有施救人拉着,一端有受陷者拉着顺爬,是可以获救的;换个长绳拉着,同样可以获救的…问题是一旦落入这般危险的境地,同行人根本没有施救工具。

2、流体(作为非牛顿流体)阻力大

这涉及到科学名词,也是物理流体力学贯用的名词—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剪切增稠流体,通俗的来讲,增稠就是你在里面动的越快,阻力就越大,你就难以移动;另一种是剪切稀化流体。就是你动得越快,阻力就越小。比如我们常见的酱油、果酱、番茄汁等等都是剪切稀化流体。人落入增稠流体,是拉不出来的,因为“引力”远比人的重力还大。很多动物落入沥青中,就是爬不上岸的。因为“抱团”的粘黏力会耗尽其挣扎的体力…

而我们所说的沼泽,一般并不符合增稠流体的性质,也就是说人陷进去,不存在用力越大,阻力越大。只是施救困难…

只是这方面的知识,不是所有人知道的,导致了施救的人找不着方法,加之落陷者心慌,配合求生的组合行动就是因人而异的措施了。

3、一些比较实用的应对方法

如果陷入沼泽,不要慌张,先观察四周有什么可以用手拽到的东西,列如树根,藤蔓可以借力保持住不下沉甚至移动身体。或者队友在附近,可以扔一根绳子给你,慢慢拖出来。

如果找不到相应工具,周围也没有队友,可以保持静态;如果是横卧也不要动,这可增加受力面积,双手双腿可以慢慢的划动,争取慢慢的出来。当然了,无望自救只能等待救援。

本人小时,在河溏抽水快干时去捉鱼,陷入齐胸深的泥浆中是好几次,这并并让我可怕,因为我5岁就会游泳,知道人是可以轻易浮在水上的,把泥浆看成泥水,人自行解困也是不难的一件事。只是沼泽的泥浆本人没有亲临现场见过,每每看到影视人在沼泽地沉没了时,也让我质疑重重,难道沼泽地泥浆对人体,有象“吸铁石”那般吸沉的功夫?事实逻辑上不成立的。只是没法自救,或没有对策施救,才有等待死亡的结果发生…

于2020/10/15

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这是自然原理跟科学毫无关系,沼泽到了一定面积一定的深度就跟浅水和深水游泳一样,深水无外力百分百死亡那有什么符合科学原理一说这就是个常识。

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非常符合,而且里面门道很深。来学上一招吧,关键时候可以救你一命。

↑影视剧里被泥浆或者流沙吞没经常可以看到↑

有人会想,我会游泳啊,水里面我都能浮起来,难道陷入到沼泽里我还能被淹死吗?

实际上,水和泥浆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因为泥浆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什么是非牛顿流体?

你在水里活动的时候,会发现要费的力气比你平时大得多,这是因为你的身体在水里面受到水的阻力作用,这些阻力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1)有水挡着你;2)有水蹭着你。分别对应了物体在水中运动过程中与物体表面垂直和相切的那部分阻力。

对于水这种物质而言,属于牛顿流体,所以“蹭着你”的那部分阻力跟你相对水的运动速度是成正比的,增长比较缓慢,除非速度很大,否则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非牛顿流体就不一样了,这部分蹭着你的阻力会随着你跟流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急速提高,所以只要速度稍微高一点儿,你就会发这部分阻力让你在流体里面寸步难行。

比如说下面这幅动图,一开始人用很快的速度往流体里插,因为速度过快、手指往里面伸进去一点点就因为阻力过大进不去了,但是只要用很缓慢的速度往里探,就可以进去了。

↑神奇的非牛顿流体↑

人在非牛顿流体里面为什么浮不起来?

其实,人在非牛顿流体里面不是浮不起来,而是自己把自己弄沉下去了。

↑一个人站在泥浆里↑

当一个人站在泥浆里,这个人想要出来,你觉得他会怎么做?肯定是先用力拔出来一条腿。但是坏事儿就坏事儿在拔出来一条腿的想法上。我们看下面这幅图,我们假设这个人是正对我们的,他想要拔出来右腿,那么他会用力往上抽右腿。但是,这可是非牛顿流体,你的右腿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并且方向是向下的。

如果你的左腿这个时候站在平地上,你可以借助地面的支撑把右腿从泥里面拔出来,这样你就掉不进去,但是,你这个时候左腿也在泥里面,并且左腿相对泥的运动速度很慢,受到的阻力小于右腿上受到的阻力。那么结果很明显,你让自己陷入的更加深了。

↑你试图拔出来一条腿↑

而且你还不肯停,拼命挣扎,两条腿交替用力,结果就是左腿用力,右腿往里陷得更深了,右腿用力,左腿往里陷得更深了……两条腿就像是两台发动机,把你不停地往泥里面埋。最后你就彻底陷进去了,Game Over。

所以人掉进沼泽里,确实很容易把自己埋进去,再怎么会游泳都没有用。

掉进沼泽、泥潭、流沙里怎么办?

掉进了沼泽、泥潭、流沙里,周围又没有人,怎么办?难道就死定了吗?

放心,不会有事的,让贝爷来教你。

掉进泥潭第一件事情,就是千万告诉自己,不要乱动。放松身体,然后慢慢——非常非常缓慢动一动两脚,让泥潭变得稍微松软一些。

然后要努力把你的手臂慢慢放在泥潭表面,只有让身体与这些泥的面积接触的越大,你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浮力。

想象自己正在伏地爬行,主要借助泥地对手臂支撑的力量,缓慢地把竖直站立在泥潭里面的姿势变成趴在泥地上。

紧紧的贴在地面上,让自己的身体充分与泥潭接触,缓慢地爬行,或者用滚动的方式让自己移动到安全的地方。

好了,恭喜你,你又学会了保命的一招了!

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影视作品还是尽量接近事实的,人陷入沼泽确实会被吞没。

沼泽一般上面是水,下面是泥浆,有人说人在水中控制好了还可以不下沉,沼泽中下面有泥浆,比水更密实,怎么会下沉呢?很无奈,人陷下去就是因为有泥浆。

因为浮力是由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人一旦陷入泥浆,下部没有水,就没有向上的压力,也就没有浮力,水对人反而有向下的压力,这样,对人体向上的力只有泥浆的支持力,让软弱的泥浆承担比人体重力还大的力,实在是勉为其难,人站上面一动不动就会下沉。

事实上,人基本不会一动不动,一旦陷入沼泽,就会惊慌失措,胡乱挣扎,意图挣脱。这样恰恰适当其反,当抬起一只脚的时候,整个人体的压力就集中到另一只脚上,与泥浆的接触面积减少一半,压强就增加一倍,会使人陷的更快更深。

当然,人陷入沼泽也不是挽救的余地,最简单的措施就是赶快趴下,以增大与泥浆的接触面积,减小对泥浆的压强,防止继续下陷,然后尝试向前爬行,或者等待别人救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