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出现“原油宝”相关问题,会不会引来挤兑潮?
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挤兑,但是不明真相的储户可能会带动取款。
此次原油宝把客户的2万手合约,也就是2000万桶原油在交割日前未能完成交割,最终以-37.63美元/桶的价格结算,初步估计损失在372亿人民币。但是这个损失是客户的损失,中行原油宝只是一个中间平台,承担代理商的角色,本身并不持有期货合约,所以实际上中行没有损失。
但是并不意味着372亿就一定由客户承担,因为现在投资者质疑是因为原油宝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和风险意识淡薄导致的,中行作为中间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客户损失的几百亿元应该由中行承担,也就是赔偿给投资者。
事件发生之后,从中行发布的事件说明来看,中行无意承担本次损失,想直接“甩锅”给客户,但是后期听说监管部门直接约谈了中行某市分行的行长,所以后期的责任认定还需要等待,到底由中行还是客户承担此次损失还是未知数。
现在储户担心的问题无非有以下几点:1.认为中行存在经营管理上的风险
2.中行可能会承担300多亿元的损失,对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3.中行可能面临投资者集体诉讼,资产有可能被保全或者查封
以上三点大概就是可能会引发储户挤兑的几点了。
但是从业务本身角度来说,挤兑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其一,存款不同于原油投资,性质就不一样,存款受“存款保险条例”的约束,50万以下的本息存款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无条件兑付。
- 其二,责任划分还没出台,即使最后中行独自承担300多亿元的损失,对于年盈利2000多亿的中行来说,也不会对其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中国银行出现“原油宝”相关问题,会不会引来挤兑潮?
不会出现挤兑,绝不可能。
一个是中国银行作为全球500强中排名第二十的企业,就算这些损失中行赔,也不会导致储户失去信心。
其次,投资者可能要自行承担损失了。按照中国银行官网介绍,中国银行仅仅作为做市商提供报价并进行风险管理。“原油宝交易面临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受国际上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实时波动,客户应充分认识到此项业务可能涉及的风险,并自行承担价格涨跌波动引起的投资交易风险。”所以,从以上合约看起来,投资者自行承担风险。
但是,中国银行对投资者有风险管理的责任,因此,投资者可就此向那个中国银行索赔,但是,机会不大。
中国银行出现“原油宝”相关问题,会不会引来挤兑潮?
有句话可以用到这件事上,此事必有蹊跷,但老吴真不敢说太多,谢邀吧,但不好意思了!
中国银行出现“原油宝”相关问题,会不会引来挤兑潮?
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最近还在持续发酵,引起用户挤兑的可能性很低,毕竟投资原油宝的客户还是少部分,但是中国银行的声誉和信誉会因此承受很大的打击。
事件的起因需要追溯到美国时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结算价为-37.63美元/桶,由此导致大量在中行进行“原油宝”交易的投资者除赔光本金外还倒欠了银行数倍于本金的资金,这种在无杠杆投资交易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穿仓情况,在金融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投资者的愤怒。
至少,那些投资原油宝的客户,这一次对于中行是肯定失望至极,不再信任中行,以至于把中行的存款、理财产品全部撤出也是存在很大可能性的。包括那些对于此次事件有所了解的普通居民,也会对于中行的风控能力有所怀疑,以后配置理财产品、进行存款,自然会有所顾虑。
中行原油宝事件揭露了银行理财中巨大的风控隐患原油宝产品的定性就是一款“投机”产品,中行不具备原油实物交割的能力,只是在价格涨跌中赚取差价而已。既然是做投机,却没能和工商银行一样提早撤退,一直等到合约到期才移仓,不宰你宰谁?
这次事件发生之后,我们也能看出,部分投资者其实并不是自己本意要去参与原油宝投资,而是在银行柜员的“怂恿”和“推荐”之下,被高收益所吸引,在不符合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配置了较高风险的产品,导致了较大的亏损发生。
让投资者更加不满的是:本金亏完了也就算了,自认倒霉,由于负油价居然自己还欠了银行一屁股债.....这样的结果是无法接受的。
根据新浪财经的消息,目前已经有 202 件针对中行原油宝的事件被律师受理,后续“民告官”的大戏将要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至于大家是否能够胜诉,讨回公道,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中行在原油宝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是否做到“卖者尽责”
原油宝是高风险的理财产品,甚至价格有跌到负数的可能,投资者甚至会在亏损本金的前提下倒欠资金,这样的风险告知义务不知道中行做的如何?
因为当前中行APP 已经关闭了相应的链接,相关的风险告知文书和风险测评试题我们目前也无从考究,但是从投资者的愤怒当中,我们也可以敏锐嗅到中行在风险告知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
(2)原油宝产品设计的缺陷
1、移仓时间
这一点被大家诟病最多,同样是做纸原油投机的工商银行早在一周前就完成了移仓操作,为什么中行后知后觉一直到合约到期前才移仓?明知道自己不具备现货原油交割能力,还死扛,究竟是闹哪样?
如果和其他银行一样,提前一周移仓,就不会出现当下大面积的亏损,中行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2、交易
中行客服在回应新京报记者时说:中行原油宝若为合约最后交易日,则交易时间为8:00-22:00,超过22:00银行则不会进行强平操作。那么 22 点之后发生的风险应该谁来承担?是投资者还是银行?
规则制度存在较大的漏洞,风控又不健全,多管齐下才导致了今天投资者损失惨重的状况。中行作为投资产品设计的主体,的确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总结投资有风险,一定要谨慎!同样,选择投资平台也需要谨慎!
浮云君也在炒原油,最近也蒙受了亏损,但是选择的是支付宝上面的 QDII 原油基金,风险就相对可控。银行是躺着赚钱习惯了,毫无危机意识,或许选择支付宝、理财通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毕竟,这么多年了,银行的各种事件不间断,支付宝、理财通的口碑却一直很好。
中国银行出现“原油宝”相关问题,会不会引来挤兑潮?
应该不会引起挤兑潮,但作为国际级别的大行信谊肯定因为自己的不专业行为受到影响的,期它银行都能在当月的十四,十五号完成了移仓操作,为什么中行不能完成,导致到平仓交割的最后时刻被强平,国际期货交易所把期货交易设为可以负值交易自己也未作岀相应的操施,说明多么的幼稚。只是说明我们在金螎领域上还是任重而道远。
中国银行出现“原油宝”相关问题,会不会引来挤兑潮?
这么大的事件,股价也仅仅只是下跌了1.98%,这么可能引来挤兑潮!
要知道,虽然此次的中国银行出现了“原油宝”的问题,但是最终还是可能是各大50大板的结果。
也就是说,部分的人或者亏损,可能会减少,但是绝大部分的损失依然还是投资者承担。
为什么呢?
中国银行一再说明了,自己只是一个修建高速公路的 ,在公路上忘记给你添加警示牌了,你翻车了,你找他修路的,他怎么会理你。
目前的大家的矛盾点在哪里呢?
1、为什么22点之后,客户已经没有交易了而不是按照时间节点的报价11.7美元结算,却按照-37.63美元结算。
导致了网上刷屏的,20000手单子居然要经受平仓亏损920多万的结果。
2、“原油宝”所谓的风控系统是如何做的,为什么20%的没有风险提示,50%没有高能预警!
3、时间到了为什么没有进行移仓操作;
那么,投资者只能够从这几点去和中行进行一个公堂上的对峙,并且拿出有效的交易证明等等。
但是最后能够获得多少赔偿,甚至有多少人能够获得赔偿呢?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得到重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解决办法。
但总之一点,投资有风险,大家还是要谨慎对待!而这次的事件对于中行来说,其实并不会出现所谓的挤兑潮!
因为根本不会出现所谓的信用危机,只是一个短期的声誉受损,中行又不是没钱,怎么可能出现挤兑潮!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