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死亡与存活相对,对于非生命体来说,它们是没有死亡的,比如一块石头,它无论是什么形态都不能用“活或者是死”来形容,也就是说死亡是发生在生命体身上的,我们平常看到的树木枯萎就是典型的死亡。

狭义的死亡?

死亡是生命最终的走向,狭义上说,它就是指生命体所有的生物学功能全部停止。就目前来看,所有的已知的的生物都会死亡,而死亡有包括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种,正常死亡就是指正常的生老病死,任何的生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不同的生物生命周期不同。就拿动物来说吧,动物的寿命通常是性成熟年龄的5倍左右,比如人类在15岁左右性成熟,平均寿命在75岁左右,大象性成熟的年龄在14岁左右,平均寿命在70岁左右,老虎3岁左右性成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等等。

对于植物来说,它们的生命周期就没有规律可循了,相对来说越小的植物生命周期越短,比如许多杂草都是一年生的,而像银杏这种高大乔木寿命甚至可达千年。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到目前为止,已知的不会自然衰老的生物只有一种,它就是灯塔水母。因为灯塔水母到性成熟之后会再次回到幼年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返老还童”。

广义上的死亡

广义上的死亡泛指一切物体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这就超出了我们对死亡的定义,因为广义上的死亡包括无生命体。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地球属于并不属于生物的定义,它就是一颗宜居的星球,它来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经过不断的积累到了距今约46亿年前才形成的。再次之前,都没有地球这颗星球,这就是地球从无到有的过程。

随着地球生命的进化,到了今天,地球的环境已经经历了数次改变,生物也经历了数次灭绝与重生。到了人类登上“霸主”地位之后,各种资源被疯狂的利用,地球因此千疮百孔,照这个速度下去,地球再次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而这又是地球从有到无的过程。

因此,广义的死亡就是事物从有到无的过程。

以上两种是比较刻板的死亡解释,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在地球上生活的任何生物对其他生物的死亡大都是熟视无睹的,即使陪伴了十几年的宠物死亡,悲伤也只不过是暂时的,这是一种礼记的思维模式,因为如果垂怜万物,人的承受能力的也是不允许的。

在我看来,死亡并不好定义,因为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如果是某个部分死亡,能不能称为死亡呢?举个简答的例子,人在头部重伤之下可能会脑死亡,而脑死亡按理说,大脑已经不会发出任何的指令,此时整个生命形态趋于静止。但是,有些个体仅仅是脑死亡,身体内部的器官还能正常运作,甚至有些脑死亡的孕妇还能产下健康的婴儿。在这种情况下定义死亡未免有些偏颇。

并且在一些生物生命体征完全消失以后,它也是有再次苏醒的可能性的,比如我们说的死而复生,那在机体生命体征完全消失以后,我们也不能称之为死亡了。再比如有一些人在临死前会器官捐献给活着的人,那么这个人的器官到了新的人身上之后依然运作,这也不能成为死亡。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死亡的定义很复杂。

到目前为止,人死后到底去了哪里?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而争议的焦点就是灵魂和磁场上。虽然这么说有一些伪科学的成分,但是对于目前为止的事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倘若人死后真的有灵魂和磁场的存在,那这些算不算生命体的一部分呢?而这些依然以某一种形式存在的话,算不算还活着呢?这一切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探索。

总结

从狭义的角度看,死亡是指事物从有到无,而且该事物消失之后不再出现。但是基于死亡定义的复杂性和现在科学认知的水平有限,我们也只能这么认为了。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死亡终将被真正的定义。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死亡的本质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大自然的一种循环和规律。

世界万物都是有生有死的,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天体,都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因此死亡不是人类的专利,从基本粒子,到微生物、小花小草、昆虫动物,再到宇宙万物天体运行都会死去。

现在已知,半衰期最短的元素是砹213,其半衰期为125纳秒(0.000000125秒),也就是说这个“砹”从出生到死亡也就是0.000000125秒钟,别看这短短的一瞬,也彰显了它的存在,如果用飞秒(1000万亿分之一秒)技术来拍摄这个“砹”的一生的话,就会让我们看到它神奇丰富的一生。

法国天文学家弗朗克.德拉克提出了“宇宙核生命”中子星上也有一种极端的核生命,个体只有微米级,寿命只有毫秒级甚至纳秒级,但却可以通过射线完成信息的传递。或许它们以普朗克时间计时,那即使是纳秒级生命,它们的感觉也是漫长的一生。

除了我们所说的能够复制自己并传递信息的生命以外,宇宙一切都有其生命周期。

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寿命约100亿年,还过50亿年左右,就会变成一个红巨星,最终变成一个小小的白矮星,作为一颗黄矮星的太阳生命就将终结,白矮星就是它的尸骸。

所以,宇宙生命千奇百怪,各自都在自己的系统中按部就班的运行。但生命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都有生有死。不管是人,还是大自然万物,还是外星奇怪的存在,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人体由60多种宇宙存在的元素组成,整个身体没有什么特殊物质。但这些元素经历几十亿年的演化,形成一种极致奇妙的组合,才形成人类这个宇宙精灵。但宇宙规律同样发生在人的身上,谁也不能逃脱,从元素诞生,最终又回归尘土,成为元素。

这些元素不管是在人体时,还是人体回归自然以后,都还是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心胸开阔的看待生与死,生而活的精彩,死而平静面对。

这就是人类建立起来的科学大厦在宇宙中的普适性。科学发现进步永无止境,人类也将会对生命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这就是时空通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欢迎大家共同讨论。原创版权,请勿抄袭,侵权必究,感谢合作。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死亡的本质就是回家。也许是带着充实感恩回归,也许是满怀悔疚恐惧归去。

古人说不知生焉知死,《西藏生死书》提出要想好好的死,就得好好的活,生和死其实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点,因为时间我们把它刻意地分开成两个端。于是我们就拥有了这两个端之间的生命过程。

死亡不是一了百了!

如果从所谓的自然科学上解释。一个生命体从诞生到成长到衰败再到最后消失,这是一个自然的物理过程。

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碳水物在地球上不断更新直到能源耗尽,无法再正常工作。

可是科学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这具身体能够动,能够做事,能够思考,能够吃喝拉撒,能够动感情。

究其本质,那是因为我们是有灵魂的,我们是万物之灵,人类。

曾经有人说死亡就是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

这是一种比较灰心丧气的说法,因为当你觉得死掉之后什么都没有,那么你在生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因为你不用为死去之后的事负责任,所以你什么都敢干。

因为反正都是死,所以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只要在生的时候能够享尽荣华富贵,能够不择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这一辈子活得爽就可以了。

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古人又把因果轮回六道轮回这些东西搬出来。于是大家要对自己后世的生命要负责,你不但会对自己的后世负责,还要对自己的子孙负责,也就是说积阴德的。从此以后,你的死亡是有责任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六道轮回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这样的后世福祸或者责任而把这一辈子过好,那是不是也有点消极?

回家之旅!

死亡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在古往今来那些智者的脑海中寻找答案。能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两个字——回家。

是的,死亡是回家了。我们每天都会回家,因为不回家我们就无法得到休息,准备明天的出发。回家是我们日常的一个环节,而回家也正是我们生命的日常环节

我们生存是因为我们还有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我们把氧气吸进来,供养全身体的器官运作,也供养头脑思考,我们吃饭,我们睡觉休息,我们学习,我们不断的获取东西,这都是为了供养这具身体和灵魂。

但是,这一生它是有限的。他只不过是一次出发而已。当旅程告一段落,一定会要拍拍身上的灰尘,挥挥衣袖和世界再见。

生死无二!

于是生命进入了休憩,就好像我们每天晚上需要睡觉一样。把一天展开来看看,就和生死是一样的。

早上醒来就是诞生,晚上睡去就是死去了。往小的说微观的看一呼一吸就是一次生死。一个念头的起灭也是生死。一个动作的起灭也同样是生死。一个响声从听到到消失也是一次生死,像这样的生生死死无穷无尽的发生,永远不停的发生,周而复始错综复杂却而神奇有序形成了这个世界的组成。

也形成了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也是不停的在生死,细胞不停的在生和死掉,血液不停的在更换。思想不停的在变化,一个人一天要生生死死无穷无尽的次数。

所以生和死你是无法去把它扯开的。当你觉得只有哇哇坠地的孩子才是生,盖棺下葬才是死,那只是对生死的一个片面看法。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里面包含的是死,死里面蕴含的是生。生的同时死也在发生,死的同时也是为了生而死。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像是离家出走的一次出发一次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尝尽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们去拥有很多东西,追寻梦想和别人成为朋友,亲人,恋人。在几十年之后,一切都将偃旗息鼓,一切都像过往云烟一样,飘散得无影无踪。

我有个朋友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繁华落尽终须悔,尘烟散处不如归。横批,人生如梦。

我非常喜欢他的这副对联,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折腾来去最后可能就是发现一无所有,一无所得,世间的繁华,与自己其实并无任何关系。等到尘烟散尽,形单影只的时候,你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回家了。

这样的人生就如一场梦幻。你又何必执着得失执着悲喜执着生死呢?

你留不住任何人也留不住任何事,也留不住任何东西。你会因为离家太久而变得日渐憔悴,日渐消耗。

终于,有一天,你会无牵无绊无挂地走回家中。这一次回家我们称之为你这一生的结束,也就是死亡。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 泰戈尔

死亡的特性有三!

1、不可避免

2、可以选择

3、众生平等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你活多久,总有它来的一天,我们老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留命到五更。死亡恰恰因为这样的不可避免,成为生命绝对的一个环节,在生和死之间,人与人有太多的不一样,命运、家庭、身体、婚姻、财富、情感等等等等,亿万人都迥然不同。而唯有一死,殊途同归。这是众生平等的体现,也是生命并无高低贵贱的最佳标准。

而即使是大家都有一死,也可以选择死去的方式,很多人认为死亡的方式不可选,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以何种方式死去。

可是,实际上你可以选择,因为你一旦修好了自己的心,滋养好了自己的灵魂,你将不再害怕死亡,你将会用智慧面对这件事,这无异于你做出了一种选择,面对死亡做选择不是说选择死亡的具体形式,而是选择面对死亡的心态,常常这样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死亡刹那的感受,是否喜悦满足无怨无悔,还是痛苦悲哀恐惧无奈懊悔愧疚;

活出高度,必然能向死而生,活得浑噩,绝对至死不悟。佛教认为,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于是佛教非常重视死亡的体验。如果死亡真是回家,那么回家的心态,也许是带着充实感恩回归,也许是满怀悔疚恐惧归去。

这就是中国人热衷活到善终的意义,善终,是中国人生命最后一刻的圆满,然而这最后一刻的圆满,必须依赖一辈子的行善积德修身养性来达成。换句话说,好好地活,只是为了好好的满意的回家。

段王爷总结:

村上春树说过:一旦死去,就再也不會失去什么了,這就是死亡的起点。

其实无论死亡是什么,我们普通人一般都会害怕死亡,当我们抛开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鸡汤,学会正视死亡,就会发现,死亡常常在一瞬间毫无征兆的发生,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一下带走生命不留痕迹。并且常常伴随着痛苦、不舍和恐惧,我们一辈子,上半生对死亡毫无感觉,下半生一直都在死亡的威胁中度日。

因此我们更要直面这件事,死亡的本质是不是回家,谁也没有亲自验证又回来告诉我们,我们要懂的,是未死之时的时光,如何度过,尚在人间,该如何与世界相处,和自己相处。我们有无认真、用心地活着每一分秒,没有辜负上天赐给我们的生命时光!

因为:人不应该恐惧死亡,他应恐惧的是从来未曾真正地活过!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死亡的本质就是物质的循环转化而已,有的人说一个人死了就永远的消失了。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人死了,本质上是机体重新转化为新的物质而已,实际上并没有消失。组成人类的身体的物质,会一直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比如说人体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水,这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人死了很大部分会重新化成水,但是仍然会停留在地球上,并没有消失。这些水融入大自然中,会重新被各种生物吸收,再次组成新的生命。

有人说人类存在总是要死的,为何还要活着?其实人活着最大的作用只是传承自己的基因。人出生,在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保护,其实是人类在保护自己的基因,成年之后,结婚之后。父母的保护欲望就会降低,当新一代的人类有了孩子就会再一次保护自己的孩子,人类就会如此反复的循环,一代一代的传承着自己的基因。所以在我们的现实中,为什么孩子会得到我们的保护欲望?而老人却往往会得不到这种保护的欲望,小孩与老人都是弱势群体,但是我们都会觉得小孩比老人可爱多了。这里面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小孩在传承基因,和老人已经完成了传承基因的作用。

人在传承完基金之后,是命基本上就完成了。为了让自己的基因更优秀更优良,所以男女在选择配偶的时候,都会千方百计的寻找长相好看的,身体强壮的。这从人类学上来说这就是男女之间交往成婚的本质,人类这种本能是不需要教的,生下来就会的。

人死了如草木一秋,草木留下了根,第2年重新生长。而人呢留下的基因,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人类还有一种最强大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亡的,那就是精神。比如孔子的思想在2000年前就已经诞生,一直传承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古国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所以从某一种程度来说,死亡是一种消失,但是从另一种程度来说,死亡并不是消失,只是一种转化,优化。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心经上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说,生老病死并不存在,也没有尽头,就是说我们需要经历无数个轮回,经历无数个生老病死,为什么呢,是因为有我相,我们总想要这,要那,只要有一点点想要的念头就不能脱离生死,可是色即是空,意思是物质并不存在,是由我们的念头变现而来,之前的念头成就了现在的世界,现在的念头成就了将来的世界,念头不能连续,所以就有了寿命的短长,而我们看到的死即是世界的切换,所以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告诉我们警惕念头,否则将来会受苦的,死亡是不存在的,但是受苦确是真的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结束,顺其自然,坦诚相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