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跑偏了?

先说答案:我认为“进化跑偏”有着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从广义上看,进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而适应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因此,只要是现存的动物没有进化“跑偏”这一说,毕竟它们能在不断的物种灭绝中的生存下来就足以证明它们的进化方向是成功的但是,狭义上看,在自然界中确实有一些为了追求极致的某种能力,退化了其他能力的动物,所以自然界中也存在狭义上的进化“跑偏”。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下几种狭义上进化“跑偏”的动物。

猎豹

猎豹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最捕猎时它的时速可达110公里。按理说,这应该是成功的进化。但是,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猎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首先是体型。猫科动物是食肉目下灵活性最强的存在,这要得益于它们的修长的四肢以及匀称的身体,而猎豹为了在奔跑时将风阻降到最低,它的身体和腿变得更加的细长,因此,猎豹平均1.9米的体长(含尾长)仅有50公斤左右的体重。相对纤细的体型,让猎豹失去了捕猎大型食草动物的能力,而猎豹相对中等的体型每天还需要3公斤左右的肉来支撑,所以猎豹的猎物既不能太大(打不过)又不能太小(不够吃)。而羚羊这种奔跑能力强(其他食肉动物很难捕猎,这样就降低了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冲突几率)、体型中等(平均体重30公斤左右)且攻击能力较差的动物就成为了猎豹的“专属”猎物。

其次是“武器”。为了在高速奔跑时,有更强的抓地性,猎豹抛弃了猫科动物共有的一个能力,那就是爪鞘。爪鞘对于猫科动物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它能够在不捕猎时将爪子保护起来,这样减少了与地面的摩擦,爪子能够时刻的保持锋利,而爪子对猫科动物的作用可不亚于它的犬齿。但是,猎豹为了极致的奔跑能力就退化了,它的爪子无法缩入爪鞘内,这样在奔跑时,爪子与地面摩擦,久而久而,它的爪子就变的短且钝,失去了原有的攻击性。这样在捕猎时,它就只能靠自己的牙齿了。

总的来说,猎豹选择了进化速度,这让它的体型更加的纤细,力量相对减弱,造成了其猎物的单一化,而且为了更好的抓地,它的爪子也不能回到爪鞘内,攻击性也减弱。这就造成了一种大型的猫科动物竟然连一只鬣狗都打不过。所以,从狭义上看,猎豹算是一种在进化路上“跑偏”的动物。

剑齿虎

剑齿虎是一类已灭绝的猫科动物,从宏观上看,剑齿虎是指一大类上犬齿特别发达的猫科动物,它包括致命刃齿虎、短剑剑齿虎、毁灭刃齿虎等等。虽然表面上看,上犬齿像一把利刃一样非常的威风。但是,从实用角度上看,如此长的犬齿还不如现存大型猫科动物中规中矩的犬齿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剑齿虎的上犬齿平均长度在10公分左右,像毁灭刃齿虎的上犬齿更是达到了18公分。如此长的上犬齿在捕猎时,是容易折断的。这就造成剑齿虎们的猎物比较的单一化,都是以行动缓慢的大型食草动物为主。

其次是捕猎方式。现存的猫科动物,捕猎有着多种选择,它们既可以用不断撕咬的方式来消耗猎物,又可以用强大的咬合力将猎物一击必杀。但是剑齿虎就不行,首先它们过长的上犬齿折注定它们无法通过不断撕咬的方式来捕猎。其次,为了让上犬齿不至于伤到下颌,剑齿虎们都退化了下颌,下颌的退化造成了剑齿虎的咬合力退化。因此,它们的捕猎只能靠一次次的将上犬齿插入猎物身体打消耗。

过长的上犬齿让剑齿虎的猎物单一化,而这样就造成了它们的生存与否与大型食草动物息息相关,一旦这些笨重的大型食草动物灭绝,它们也就很快灭绝了。比如猛犸象的灭绝就是因为它们厚重的毛发只能适应寒冷的环境,一旦环境变化,它们很快就灭绝了,而它的灭绝也直接影响到了以它们为食的剑齿虎的生存。

从这个角度看,剑齿虎也是一种进化“跑偏”的动物。

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了两种现存和已灭绝的生物。类似于这样的生物还有很多,比如全身被厚重毛发覆盖的猛犸象、雄性孔雀长长的尾巴(不利于飞行,只会为了吸引异性)、有着长长的脖子的长颈鹿等等。这些动物从狭义上看,都是走入了进化“死胡同”的动物。

总结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站在“上帝视角”才有的看法,从生物本身来说,它们在当下追求的某种极致的形态显然是对它们有利的,至于以后,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这种进化到底是“死胡同”,还是危机中生存的契机,谁也说不准。

哪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跑偏了?

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了看,生物想不在进化道路上跑偏是挺困难的事,因为有太多的力量都在指引生物跑偏。

从最小的霉菌孢子到最大的哺乳动物,科学家很难统计出地球上现在有多少物种在共同生存,更难统计的是地球历史上总共进化出了多少物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球出现的所有物种中绝大部分——至少90%以上的都已经灭绝了。

有时候物种灭绝是发生在大灭绝事件中,比如现在已经被科学家定义的五次物种大灭绝,在这五次事件中,当时地球上的存在的大部分物种都在极短时间内突然消失,很明显这是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的。

然而,即便是没有这种大灭绝事件发生,或者说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也会有大量的生物灭绝,只是时间尺度比较长而已。

图源: Placebo365

一个物种存在的时间通常是100 万年到 1100 万年,像哺乳动物这种高等一点的物种存在时间其实会比较短,而像海洋无脊椎动物这些低等一点的物种反而存在时间会更长。

大部分生物都在经历“慢性死亡”,原因基本就是它们都在慢慢进入进化的死胡同,最后无法自拔,把命也给搭了进去。

为什么生物进化会跑偏?

让生物在进化道路上跑偏的动力有很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进化动力都在引导生物慢慢跑偏。

我这里简单总结了其中比较关键的两个,一个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一个性选择的结果

我们知道生物为了生存会通过基因突变来改造身体,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环境,但其实这里的环境并不是只有自然环境在起作用,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也在起作用。

比如一只动物为了更好地捕捉猎物,它可能需要跑得更快才行,它跑得更快了,猎物就会因为这个压力做出适应,有时候也需要跑得更快才行,那些跑得不够快的就被吃灭绝了。

这种情况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死循环,捕食者因猎物的更快,必须变得更快,同样的,猎物也只能因为捕食者的更快而更快,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会让两个彼此绑定的物种进化出一些奇怪的、高度特化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对彼此会很有效,至少一方建在另一方基本不会灭绝。

图:飞蛾和兰花协同进化,是不是很怪

但是,高度特化的特征很容易成为生存累赘,特别是环境稍有变化的情况下,两者可能就会纷纷灭绝。

不知道,看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动物?反正我想说的是大熊猫,这个物种已经在进化的死胡同中不能自拔了。

图:我拍的大熊猫

大熊猫现在的生理特征基本都是为了吃竹子而进化的,比如为了更好地吃竹子,它们的脸变得又大又圆(这种大脸有更好的咀嚼能力);为了吃竹子它们还多了一个“手指头”,专门用来夹住竹子。这两个特征让它们失去了许多作为熊的捕食能力,在吃竹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关键的是,因为竹子的营养有限,大熊猫的宝宝变得非常脆弱,基本只要环境稍有变化,大熊猫就很容易灭绝。

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可能已经这样子存在800万年了,可以说远超哺乳动物物种存在的平均时间了。所以它已经跑偏很多了也没什么意外,只是由于与它们协同进化的物种——竹子是地球上现阶段非常成功的一种生物群体,以至于大熊猫到活到了现在,如果不是因为人类活动太强势,估计它们还可以过得挺美滋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找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就算自己菜一点,队友优秀也很容易躺赢,^_^。

不同物种间进化的军备竞赛非常好理解,但其实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这也会让生物进化出奇怪的生理特征。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性选择,动物为了吸引异性会进化出一些和生存几乎无关的特征,直到这些奇怪的特征慢慢影响动物生存而灭绝。

孔雀,图源:Rivadavia.vila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孔雀的尾羽,你可能很难想象孔雀长出一个这样的“大尾巴”是干嘛用的,拖着这个重重的大尾巴,它们可能吃饭都成问题。

不为生存,还影响生存,这样的特征也困扰了进化生物学家,直到他们提出了性选择的相关论断,推测这些与生存无关的特征只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已

这些特征最初可能可以证明孔雀的健康程度,但明显孔雀用力过猛了,把它变成了累赘。

自然界有很多这种例子,累赘的特征仅仅只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已,取得更多的繁殖机会。

我们总结下,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无论生物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繁殖,它都会很容易进入死胡同,如果是为了生存,那么很容易被别人玩死,如果为了繁殖则很容易被自己玩死。

生存和繁殖基本就是一个物种存在的所有目的了,但很明显这两个目的都会引导生物进入死胡同,所以物种跑偏了是正常的,那些长期不灭绝的才奇怪。

最后

物种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有时候真的很像是游戏中的打怪升级,每个物种都会有一些相应的成长属性点,他会根据生存和繁殖即时需求来加点,如果需要智力,那他就将更多的属性加给智力,当然有时候也可能是敏捷和力量。

但是这种加点方法都是为了满足即时的需求,当需求因为游戏场景改变需要调整时,物种就会因为对单一属性投资太多而灭绝。

当我们在站在上帝视角看这种加点方式的时候,就会觉得物种跌入了进化的死胡同,但是正在开心玩着游戏的物种很难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很难找到最优的加点方法。

哪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跑偏了?

先要问题主,怎样定义跑偏了?

有正才有偏。那么,题主一定认为有一个所谓“正”的路。那么,什么是进化的“正路”呢?

如果以进化论的适者生存为依据,目前还没有发现所谓“跑偏”的,亦即是,在大尺度进化历史上,没有发现不适合生存的进化保留下来了。

我猜测,题主的所谓“跑偏”,是以人的眼光,或以人类熟悉的动植物作为“正”的标准,对那些“非主流”动植物认为跑偏了。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进化的世界,是以大自然为标准,而非人类的标准,玩着“适者生存”的游戏。从大自然的眼光来看,没有真偏之分。以人的眼光来分类,可以有好恶。但人类的好恶,是文化而不是科学了。

当然,在智人统治地球后,智人的因素成了大自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智人的影响也成了自然环境“适应”的重要部分。如果将不适应“智人”的环境的动植物称为“跑偏”,哪这样的动植物还真是大把,哪些因为智人出现而消失的大型哺乳动物,哪些现在的所谓“濒危”动植物,是不是“跑偏”了。

科学问题,从理清定义开始。

哪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跑偏了?

说起进化道路上的跑偏,已有答案都拘泥在外型、食性,或与之不相称的行为等等方面。

有些确实跑偏得离谱,以外型为例,莫过于令人浮想联翩的巨型蚓螈↓

以食性为例,恶心不过吃屎长大的萌物考拉↓

行为方面,最溺爱孩子的居然是两栖类的负子蟾和胃育蛙,含在嘴里怕化了、背在肉里怕摔了造型,让人头皮直炸!

但说白了,这些可算不得跑偏,反而是适应环境的妙招!真正在进化上陷入死胡同的,是一个叫“太岁”的东东!

太岁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现代科学也只能给一个模糊的说法,认为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大型粘菌复合体。

这个复合体有多特别呢?首先,结构上不是单一的细胞,而是包括了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其次,它的细胞中含有光合色素。第三,它以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孢子等微小生物当作食物,以纤维素、几丁素、甲壳质等作为营养。

这三个特点说明什么呢?说明它的位置极其尴尬,既有营养体又有实体,卡在了菌(藻)类植物和原生物、动物之间。怎么说呢?也就是说它往左走,会进军植物界;往右拐,会在动物界发展;原地待着不乱动,也会成为真菌类。事实上,太岁俗称就是“肉灵芝”。

结果它愣是跑偏了,而且陷入了死胡同,进化到一个被生物学家称为“盲支”的生命演化岔道口上,为非植物、非动物、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特立独行、举世无双!

但太岁真跑偏了吗?作为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祖先,太岁能跨越亿万年岁月与世长存,这样的跑偏,了不得啊!

哪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跑偏了?

对于哪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跑偏了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各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是不存在着跑偏的问题,如果把动物物种进化过程的变种再变种之分支现象误认为是跑偏现象,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

人们要正确理解此题,首要的是需要了解进化是什么?所谓生物进化是泛指生物物种逐代基因持续微增量的生态变化,是每代基因基础加每代基因增殖部分而形成逐代基因持续微增量变化的生态现象。基因组合体信息数量累积得越多,后代基因记忆和复制的功能细胞组织就会越多,是一种逐代朝向变强、变大和变壮的生态发展表现。

生物进化是生物天性的本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地球地表上存在着多样性的生存环境,处在不同生存环境而生存的生物,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水和大气压力不同;食物来源不同;气候环境不同;水土不同等等因素,久而久之,会塑造出适应环境而生存之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

二是与自身生存适应性的关系。任何生物先天性都有对自然环境适应性而生存的本能,这种生物的适应性,能为生存环境的变化而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产生在生态上与适应环境的相应变化,从而能塑造出新的生物物种。

三是与物种自然变种再变种的关系。地球上现阶段所有物种的形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物种都是阶段性的生态表现,随着时间之箭的推移,都会发生变种再变种的生态现象,这也是生物自然进化的体现。

由此可见,生物物种只能在进化的道路上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适者即存,不适者即亡。地球上是没有任何一个物种永远存在的,所有物种的进化,都是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的表现,都按照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发展方向而发展,总有一天都会走向物种灭绝的尽头。因此,各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是不存在着跑偏的问题。

不知这样的回答读者看后是否能明白和认同?!如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或能对你理解此题带来帮助,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或发表意见和转发。宇明于东莞市。

哪种动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跑偏了?

不请自来!什么是进化?个人理解就是物种为了达到自然环境要求的生存条件而使自身发生改变的一个过程(没有百度,初中生物也不好,凭个人理解勿喷!)。万物存在即为合理,不存在跑偏跑正,都是为了繁衍生息!有人说人怕冷,身上毛发却退化了,可能进化跑偏了,可人也怕热啊!总不能冬天长毛夏天掉毛吧?

其实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一种叫做水熊虫的物种!冻不死 煮不熟 晒不干 泡不烂!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它门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进化到几乎无敌的地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