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亡了,另一方会怎么办?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也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有多个配偶,比如雄狮,也有许多动物一生会有多个配偶,比如斑马,雄性斑马一生有多个配偶,甚至每一年的配偶都不一样。尽管如此,自然界中还是有“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的,比如原鸽(家鸽的祖先)。在文人的笔下,有许多象征着“恩爱”的动物,比如鸳鸯、天鹅等等。那么,这些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在配偶死后,另一方会怎么办呢?我们列举几种动物简单的说一下。
01 鸳鸯
鸳鸯是文人笔下出场率最高的动物之一,比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鸳鸯于飞,毕之罗之等等,这些诗句都是用来形容鸳鸯恩爱的。但是,真实的鸳鸯并非如此。
鸳鸯是一种群居型的鸟类,每年的4-5月为鸳鸯的发情期,此时的雌雄鸳鸯会自发的组成一个小“家庭”来繁殖后代,当雌性鸳鸯产卵后,雄性就会离开,留下雌性独自完成孵化受精卵的任务。而且,直到小鸳鸯孵化后,雄鸟也不会归来。
第二年,雌性和雄性会各自寻找新的伴侣繁衍后代。因此,鸳鸯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而所谓的“鸳鸯戏水”不过是繁殖期雌性和雄性结合时的场景罢了。
所以,对于鸳鸯来说,即使一方死掉,对另一方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02 原鸽
原鸽是现代家鸽的祖先,它们的很多习性与家鸽非常的相似,比如在正常情况下属于群居动物,在繁殖的季节会自发的成对组合,再比如无论是家鸽还是原鸽每次繁殖时大都产下两枚受精卵等等。
原鸽是标准的终生“一夫一妻制”鸟类。从雌雄原鸽结合完后,它们就会离群独自寻找筑巢地点,一同筑巢,而且当雌性鸽子产下受精卵后,受精卵的孵化也是由雄鸽和雌鸽轮流完成的。从组建家庭开始,它们终生都陪伴在一起。
但是,当一方死亡后,它们会再次寻找新的异性同类,因为它们孵化受精卵需要双方共同完成,当只有一个时,它们无法保持孵蛋所需的恒定温度,这样受精卵的孵化就很难完成。因此,当原鸽一方死亡,它们是会继续寻找新的伴侣的。
大多数的动物,要么是同一年内简单的“一夫一妻制”,要么是在双方都没有死亡下“一夫一妻制”。这些情况下,如果一方的死亡,另一方是会去找新的伴侣的。当然,除了自发性的“一夫一妻制”,也有强制性的一夫一妻制动物,它就是秃鹰。秃鹰是一种群居动物,即使在繁殖的季节,它们也是成对的在族群中生活。而秃鹰的雌雄双方一旦建立关系,那么,它们就是终生的。因为一旦有一方有“出轨”行为,那么它的配偶会拒绝与之结合,而且它还会遭到族群其他成员的唾弃。这一点与我们人类有些相似。
有没有真正的“一夫一妻”动物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常说的天鹅就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动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当两只天鹅到了繁殖期自发的组成新的家庭后,它们是形影不离的。当雌性天鹅产卵后,雄性天鹅不是在警戒就是在代替雌性孵卵。而且当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往往会徘徊在同伴身边,发出凄厉的叫声,它们会守着自己配偶直到自己饿死为止。
总结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而且即便是,它们大都也会在配偶死亡后寻找新的配偶,只有天鹅会在配偶死后有“殉情”的行为。因此,天鹅的爱情才是“至死不渝”的。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亡了,另一方会怎么办?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一方死亡,另一方怎么样呢?去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年前的秋天,天气冷了,大雁从那边天空中象“人“字,象“一“字飞过,发出粗哑的‘嘎嘎“叫声。
突然“人“字中出现了一个“逗号“越来越大,滑过房顶,一只一边翅膀受伤的大雁,飘落到邻居的院子里。另一只大雁在院子的上空盘旋几圈后,发出凄惨的“嘎嘎“声去了,飞到了“人“字的后边。
邻居的主人用芦席把受伤的大雁围起来,精心喂养。大雁活了下来,并且始终飞不上天空。
第二年秋天,大雁的飞行时间到了,邻家的大雁向天空发出了尖叫声。
这时另一只大雁从空中落下,落在了受伤的大雁身旁,颈项绞缠,是悲是喜不能用语言表达。
晚间时候二只大雁死了,人们用手很难解开。
有人说:夫妻大雁一只死去,另一只大雁非常受排斥。不能配偶,雁群休息的时候,兼放哨打更的职务,掇落成一只孤雁。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亡了,另一方会怎么办?
在自然界中,的确有些动物和我们大多数人类一样,大家在配偶数量上都是奉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同一个时间只有一个配偶和一生只有一个配偶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可以被视为专情,而前者只能说是双方都具有契约精神。
繁衍后代是动物的本能,而很多动物又都是雌雄异体,所以,只有双方结合才能有后代来延续这个种族的存在。
所以,不管是否有发情期,动物们都需要给自己选择配偶,有的动物可以同时和几个异性交配,但有的动物只要没有丧偶,便会一直和同一个异性繁衍后代。
那么,大自然中有哪些动物是奉行“一夫一妻制”?对于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来说,如果其中一个因为某种原因不幸离世,那剩下的另一个会继续寻找配偶,还是孤独终老、甚至殉情?
动物界狼一般的「连载式」一夫一妻制
一说到动物界的一夫一妻制动物,很多人会把凶猛的狼列举出来,的确,很多群居猛兽都是“一夫多妻”,正如狮群中往往都只有一头狮王,狮群内的所有雌性狮子都是它交配的对象,狮王在狮群中拥有绝对的交配权。
但是, 野外环境下的狼绝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配偶,只不过却不见得就是专情,很大概率上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
在任何一个狼群里,都有特别严格的等级制度,不管这个狼群中狼的数量是7匹,还是超过了30匹。如果狼群里全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便会由实力最强的成员来领导;如果这个狼群的构成成员是以家庭为单位,那么领导这个狼群的成员便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对偶。
但是,如果又是对偶中的一个死亡,绝大多数情况下,头狼都会再有新的配偶继续繁衍后代,而不会选择独自养育年幼的狼崽和孤独终老。事实上,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中,尽管很多动物在形式上奉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并不会有多少个体会在配偶离世后孤独终老,甚至是殉情。
从现实角度出发,只有协作才能让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毕竟活下来的一方还需要继续生活,这一点在动物世界体现的淋漓尽致。同理,如果领头公狼失去了猎捕的能力,母狼同样也会取消它的丈夫资格,然后和新的公狼组成配对。
专情的“一夫一妻制”在鸟类动物中更普遍:
在我国云南境内的西部区域,就分布有野生白眉长臂猿,这些地方的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到2500米之间,会在冬天的时候向下进行垂直迁移。在灵长目动物中,主要生活在亚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的林长臂猿,其实也是比较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动物,是典型的单雄单雌配偶系。
长臂猿也同样是群居动物,并且每个群体成员的构成都比较稳定,通常都是一对雌雄父母和自己繁殖的后代子女,而群内成员数量通常都不超过6只,领域面积则在2到4平方千米的样子。只不过,长臂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配偶的看守者,雄性长臂猿始终和自己的妻子保持较近距离,因为这样可以确保配偶剩下的后代都是自己的孩子。
古人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事实上,真正意义上专情的一夫一妻制动物在鸟类动物中更常见,但绝不是鸳鸯。比如,在企鹅的交配世界里,尽管雌性企鹅和雄性企鹅并不是一直生活在一起,但是每次到了交配繁殖的季节,帝企鹅都可以找到以前交配的旧巢和雌性企鹅。
而天鹅夫妇不仅对自己的后代很负责,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崽和巢穴而和其他动物拼命,而且它们还会一生厮守,如果其中一只天鹅死去,另一只天鹅往往都会孤独终老。而大雁的爱情更被视为忠贞不渝的代表,据说大雁群一般都不会是单数,因为大雁会因为配偶的死去而抑郁,很可能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追寻自己的另一半。
不过,毕竟我们无法跟踪到自然界中的所有动物,所以,在讨论其习性的时候,一般也是从观察到的更普遍的现象来说。毕竟任何物种中的个体成员,都可能具有自己的特征,一生有几个伴侣,会不会为了伴侣殉情,其实更大程度上还是人类自身对爱情的期许罢了。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亡了,另一方会怎么办?
世间的绝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异体,为了延续自身的基因,同时为了种群的发展和壮大,均会通过交配的方式来繁衍后代。特别是一些高级的脊椎动物,固守着“一夫一妻”的相伴模式,以人类的视角来看,它们相濡以沫,恩爱有加,成为坚守爱情忠贞的模范。
长期以来,“只羡鸳鸯不羡仙”,是我们对雌雄鸳鸯一直成双成对出现的美好赞美,殊不知我们是被它们欺骗了。其实鸳鸯并不是“一夫一妻”的动物,它们只有在繁殖季节才成双成对出现,来年相伴的对象一般都会发生改变。而且有些鸳鸯,在繁殖季节,会同时和其它异性交好,实在是超出了我们原有对它们的认知。
根据生物学家们的长期观察,认为世间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主要以禽类居多,而灵长类动物非常少见,根据丧失配偶之后的表现,这些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丧偶之后才找新配偶的,一类是发现有“第三者”之后会解除“婚姻关系”,第三类是丧偶之后仍然孤独终老的,第四类是对于雄性来说,一些雄性动物在与雌性动物交配之后,会立即死亡或者被雌性吃掉。
一、对于丧偶之后才找新配偶的动物,比较典型的有企鹅、灰狼、白头海雕、松果蜥等,它们一生可能会有多个配偶,但在夫妻双方都生存的情况下,会坚决地维持只有一个配偶的状况。只有配偶死亡之后,才会寻找新的伴侣。
(白头海雕)
二、对于发现存在“第三者”会解除伴侣关系的动物,比较典型的有黑兀鹰、赤背蝾螈等,黑兀鹰如果发现另一方与其它异性寻难,就会不再与之交配,而且其它的黑兀鹰也会对之嗤之以鼻。雄性赤背蝾螈如果发现配偶与其它的雄性蝾螈有交往,则会疯狂地摧残对方,然后解除相互之间的关系。
(黑兀鹰)
三、对于丧偶之后仍然孤独终老的,这一类则属于最典型的对爱情“忠贞不渝”,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灰雁、仓鸮,即使配偶死亡了,也绝对不会再重新寻找新的伴侣,选择孤独终老地独自生活下去。
(仓鸮)
四、对于雄性交配之后会死亡或者被吃掉的动物,比较典型的有螳螂、琵琶鱼、一些蜘蛛等,雄性螳螂和蜘蛛在交配以后,为了保障雌性在生育过程中食物充足、确保后代能够顺利降生,有时会选择主动让雌性吃掉。雄性琵琶鱼在求得配偶之后,会将自己粘附在雌性身体之上,然后其它部分退化消失,只留下一团睾丸物质分泌精液供雌性繁殖。这些雄性为了繁育后代而选择自我牺牲,实在是可歌可泣。
(琵琶鱼)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亡了,另一方会怎么办?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亡了。另一半肯定会伤心不已。白天不吃不喝,待在伴侣的旁边。晚上会凄惨的呼唤伴侣的醒来。让人听了会特别的难受。这也就是我们人类所谓的用情专一吧。这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动物让人感到非常感动。
曾经看到一对猫夫妻经常出没在一座荒坟。它们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会成双结对的嬉戏玩耍,一块捕食。但是突然有一天,这只公猫突然就倒在了荒坟的一边死去了。这只母猫就昼夜不停的守在公猫的身边。晚上还会经常听到母猫凄惨的叫声。好像是在呼唤它亲爱的伴侣。可怜它不知道它的伴侣已经永远的离它而去了。
大概过了一个月,再次经过那座荒坟的时候。让人惊讶的是,那只母猫仍然在那里没有离开。它趴着的地方是那只公猫的骷髅架。原来自从那只公猫死去以后,这只母猫竟然寸步没有离开它。看到这只母猫如此的对爱情忠贞,我的心里非常的感动。
公猫死去了,但是母猫对公猫的尸体仍然是不离不弃。这一点要胜过许许多多的人。我们人世间的人有多少能够像这只母猫对待爱情如此忠贞呢?
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亡了,另一方会怎么办?
并不是只有人类才会“一生一世一双人”,动物之间也有终生一夫一妻制,那么当这些终生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配偶死亡,那么幸存的个体该如何继续生活呢?
如果配偶死亡怎么办?在自然界中,90%以上的鸟类都属于一夫一妻制,比如:企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鹅并不是终生一夫一妻制,而是每年更换配偶。但也有许多企鹅保持终生一夫一妻制,比如:帝企鹅。
帝企鹅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它们需要前往海洋捕食食物,而在海洋之中,凶猛的海豹以及其他大型海洋生物会捕食它们。
在陆地上时,凶猛的猛禽会攻击它们,导致有许多企鹅会丧失它们的配偶。在寻常时候,企鹅丧失它们的配偶之后会伤心一段时间,然后会和另外的企鹅重新组建家庭,但在育儿期间,如果配偶意外死亡,很可能会导致对方以及后代也因此而死亡。
我们知道,帝企鹅在每年4月左右,会前往南极洲地区寻找合适的地方,孕育后代。此时雌性企鹅会产下一枚重约500克的蛋,如果生育了两枚蛋,那么企鹅只会选择体型较大的蛋进行孵化。
雌企鹅产下蛋之后,会将蛋交给雄性进行孵化,自己前往海洋捕食。而雄企鹅在接下来两个月多里,既要忍受着肚子,又要经受着严寒,一动不动地等待着它们的配偶回来。
在2个月之后,企鹅蛋就会孵化,此时饥饿的企鹅宝宝会向父亲讨要吃的,然而父亲自身也已饥肠辘辘,没有任何可以喂它们的食物,但它们会分泌一些白色的粘液,据说没什么营养,只是安慰孩子罢了。
等到雌性捕鱼归来时,此时雄性会将育儿的重任交给雌性,自己返回大海捕鱼。而雌性则会将还未完全消化的食糜喂给后代,供它们成长。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雌性在捕鱼时由于遇到天敌,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无法返回,而这时饥肠辘辘的雄性有可能会抛弃幼崽,前往海洋捕鱼。如果这些幼崽没有遇到可以收养它们的“养父母”,那么等待它们的命运将会是死亡。
其实,在育儿期间,父母双方有任何一方死亡,都会导致后代的死亡率提高,甚至还会导致配偶的死亡率提高。
不过,在下一年的繁殖期到来之前,丧失配偶的企鹅会重新寻找配偶,重新组建家庭。但也有一些企鹅,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患上抑郁症,主动选择走向死亡。
动物为什么会有一夫一妻制?虽然有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是保持一夫一妻制度,但是人类是由于道德文化的约束,而动物则是由于外界环境压力较大。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环境并不是安全的,而且它们面临的生存压力比人类要大得多,尤其是鸟类,它们不仅有许多天敌,还有许多食物竞争者,这就使得它们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寻找食物。
在动物抚育后代期间,为了给后代提供充足的能量,有一些动物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度,让父亲也参与抚养后代。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有两个亲代的抚养,使得后代能够获得的能量变得较为充足,生存能力更强,存活率也更高。
不过,这也意味着,如果一夫一妻制的生物,在抚育后代期间配偶去世,那么相比于两只亲代的抚养,单只亲代抚养的后代能够获得的能量更少,存活率也就更低。所以,动物演化出一夫一妻制并不是由于爱情,而是为了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一夫多妻制的动物可能很多人会问,既然一夫一妻制能够显著提高后代的存活率,那为什么还有许多动物保持着一夫多妻制的关系呢。
其实这是因为,动物在演化时并没有固定的路线,而是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对于一些动物而言,一夫多妻制更有利于生物生存,因为一夫多妻制的动物对雄性的要求很高,只有少数符合雌性要求的生物才能够留下后代。
比如:母鹿更看重公鹿的角,其中角越大的个体能够留下的后代越多;反之留下的后代就越少。而鹿角越大,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将鹿角当做武器,与天敌搏斗。雌性看中了这一特征,并且想让它们的后代也拥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它们会与鹿角更大的公鹿进行交配。
这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性选择”,也正是在雌性的性选择之下,一夫多妻制的动物才会表现出明显的外貌特征,比如:孔雀的尾巴,狮子的鬓毛,老虎的体型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后代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因此,如果一夫一妻制中的一方因为各种原因死亡,那么势必会威胁到后代与配偶的生存概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