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项700万销项750万,为什么会有150万库存商品?怎样才能减下去?

1.“进项税额700万和销项税额750万”,是增值税的概念。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且选择按照一般计税方式计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如果没有上期留抵税额,本月应纳增值税税额=750-700=50万元。

2.“150万库存商品”说的是会计科目的概念。

库存商品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月增加-本月较少。

150万库存商品说的是本月期末余额为150万元,是一个会计计量的时点数字。

较少库存商品的方式很少,销售,赠送等均可减少库存商品。

3.二者的关系

营改增之后,进项税额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纳税人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均可抵扣进项税额。进项税额的增加,不一定会增加库存商品。

一般来说,库存商品的增加,可能会增加进项税额;库存商品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销项税额。

但是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项700万销项750万,为什么会有150万库存商品?怎样才能减下去?

进项700万,销项750万,为什么会有150万的库存商品?

我觉得这里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销售成本≠库存商品。

假设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商贸公司,没有期初余额。公司在购进商品后,肯定会加上自己的利润销售出去,所以,加的利润高了,那么相对应的销售成本就会低,从而库存商品就会出现剩余。

那么根据题主描述,700万的进项和750万的销项,价税分离后情况如何呢?

700万的进项发票,603.45万计入库存商品,96.55万是进项税额。如果库存还剩下150万,那么销售成本就是603.45-150=453.45万。也就是说453.45万的成本,卖出了646.55万的收入,利润是646.55-453.45=193.1万。毛利润率是93.1/646.55=29.87%。

商贸企业不存在生产加工的过程,没有产品形态的改变,如果是生产型企业,计算的过程将会更加麻烦。

所以结转的产品销售成本低于库存商品的时候,库存商品就会出现余额。

欢迎交流,错了我会改,但别做人身攻击。

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项700万销项750万,为什么会有150万库存商品?怎样才能减下去?

非请自来。

我更感兴趣的是谁,以什么身份问的,企业老板还是财务人员?上来就谈什么进项,销项,然后问库存商品?什么乱七八糟一堆!

就知道税税税,也只有这个才值得关注,值得重视吗?拿税额来推存货数量,就题目的几个数还真不能推出来。

就本题而言,进项700万?什么意思?进项税额700万?还是购进支付款项700万,销项750万?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如果是进项税额700万,不含税价格为4375万,同理,销项750即不含税销售额为4687.5万!那是上市公司的规模了?吓我!

我的理解跟题目的表达应该有出入。我想题目应该是商贸企业,买进700万的货,卖了750万,还有150万库存商品,这样才比较合理。

要查清原因,先把最简单的关系搞明白: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把上面数据的代进来,期初+700=750+150。那期初没有数?思路就是这样,自己慢慢查吧。

至于怎么才能减下去?如果是财务人员,问这样的问题,真不想回答。还一般纳税人企业,购销量那么大。连存货盘盈怎么处理也不知道吗?

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项700万销项750万,为什么会有150万库存商品?怎样才能减下去?

很多人经验不足,是造成你所提问的内容,

一般纳税人是增值税销项-进项=应纳税额

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单化的假设,

贸易公司的一般纳税人,

销售是750万,数量假设14台

进项是700,数量假设14台

那么销项减去进项等于应纳税额

750/1.13*0.13-700/1.13*0.13=5.75万元

结转成本后,无库存存货

又如,假设不含税

销项是750万,数量11台

进项是700万,数量14台

销项减进项等于应纳税额

750*0.13-700*0.13=6.5元

结转成本后,库存3台,存货成品是150万,

销售毛利率是26.67%

后期销售库存3台,还是上述毛利率,那么需要缴24.7万

如果是工业企业,同样是看进项的组成是不是刚好生产销售数量的材料,如果刚好那么没有库存,如果材料比生产销售数量的多,就有材料库存的!

有库存金额没进项就是将存货中的包含的进项提前抵扣,一旦存货实现销售的,就是13%的税率

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项700万销项750万,为什么会有150万库存商品?怎样才能减下去?

这个问题很好玩,很容易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进货花了700万,卖了750万,怎么还有150万的商品呢?

其实,这个现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只所以很多人会产生疑惑,是因为题目本身带有一点迷惑性,他把进销项税额与商品数量故意混淆起来了,如果不是对税收有较多理解的话,很容易上这个套。

一般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时,使用的是一般计税方法,也就是根据企业购进与销售的金额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按现行税率,可能为13%、9%或6%)

进项税额=企业购进的各类允许抵扣的增值税

库存商品的计算方法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库存商品=购进商品数量(金额)-已销售商品数量(金额)

这里计算的依据是商品的不含税价。

两种计算方法如果产生差异,那么就是因为销售与购进的价差原因,也就是企业的利润来源,比如一批商品进价为100元,在销售时完全可能按200元进行出售,那么在计算进销项时,进项为100元,销项为200元。只要企业的毛利率足够多,那么在未完全销售完毕时,销项完全是可以大于进项的。

按题目所讲,进项700万,库存商品150万,那么可以推断已实现销售的购进商品是700-150=550万,550万的购进商品实现的销售为750万,那么企业的毛利率=750÷550-1=1.36-1=36%。

如果企业的毛利率大于36%,同样实现题目中的销项,剩余的库存商品还要更多,所以题目中提及的这个现象是正常的,而且是诸多企业追求的一种经营目标。

至于说怎么减下去,一句话————继续销售吧。

撰文:左刀

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项700万销项750万,为什么会有150万库存商品?怎样才能减下去?

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要分析企业的进项税额组成,进项税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进行税额有可能是有存货产生的,有可能不是存货产生的。比如制造业购进的生产设备就与存货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通过长期的折旧最后反映到存货的价值中的。

2.要分析具体的经营行业,如果是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主要由购进的商品组成,则要分析企业的毛利率水平,毛利率高的,如果销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不多,则库存商品金额较大。如果毛利率低,则相反。

3.要分析企业期初库存商品、本期购进进项税额、本期销项税额情况,三者综合分析,看合理性。

总之,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