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花呢?
身为国有银行的大堂经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有5000万存在银行,每天只需要在家躺着数钱就可以了。 每年产生的利息收入,不止是够你花,足够你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5000万是很大的一笔钱,如果全是100的人民币,总数是50万张,重达575千克。你要是想把这么多的钱数一遍,一秒钟数一张,一天不吃不喝也才数864万而已。把5000万数一遍,需要6天的时间。
那这么大的一笔巨款存在银行,每年可以有多少的利息收入呢?
5000万存银行,一年有多少的利息收入?我们就按照国有银行的普通利息计算
1 . 活期利息
活期利率是银行存钱最低的,只有年化利率0.3%,一万块钱存一年,也才30块钱利息。
如果我们就是有钱任性,把这5000万放在活期里面,那一年的利息就是:
30×5000=15万
一年15万的利息,锦衣玉食肯定不行,但是放眼全国任何一个城市,过一个小资的生活,还是可以的。
2 . 存定期一年
国有银行,现在定期一年的利息是2.1%,5000万存定期一年,满期的利息就是:
210×5000=105万
一年利息收入过百万。
普通人想要银行存款百万,可能需要努力奋斗一辈子,而你只需要在家愉快的玩一年,银行就会双手奉上百万的利息。
一年利息收入百万,绝对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了。你每天都可以带着喜欢的小姐姐,开着跑车吹着风,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3 . 定期两年
国有银行,现在定期两年的利率是2.6%,5000万存定期两年,满期后的利息就是:
260×2×5000=260万
两年利息260万,平均到每年就是130万,平均到每个月就是10万多。你这一个月的花费,比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都要高。
锦衣玉食,土豪的生活。
4 . 定期三年
国有银行,现在定期三年的利率是3.25%,5000万存定期三年,满期后的利息就是:
325×3×5000=487.5万
平均到每一年就是162.5万,平均到每一个月就是13.5万。
有了这份财力收入,你可以带着喜欢的小姐姐,把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都一一走一遍。 跟随着穿暖花开走,一年四季都是春天。
5 . 国债
最新一期的国债,三年期利率市3.4%,五年期利率是3.57%。而且现在的国债都是电子式国债,利息可以每年取出来的。
5000万购买三年期3.4%利率的国债,每年可以领取的利息是:
340×5000=170万
5000万购买五年期3.57%利率的国债,每年可以领取的利息是:
357×5000=178.5万
每年有170万的利息收入,一年就是一辆保时捷911。每天想请你吃饭的小姐姐,排成长队。
6 . 大额存单
如果把5000万购买大额存单,因为大额存单的利率可以商谈,而且很好商谈,那利率绝对是在6.0%以上的。
我们按照6.0%的利率计算,每年的利息收入也有300万以上。
或许一年能赚300万的富豪很多,但是一年能花300万的人,绝对没多少。
你完全可以包一辆小游艇,每日都带着一群小姐姐,开心的出海,举行聚会party。
普通工薪阶层,想要银行存款5000万,这概率还没有中彩票的概率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5000万就是可望不可及的数字。
如果你一个月工资两万,已经算很高了,那想要存够5000万,不吃不喝也要工作208年才行。你要从清朝嘉庆年间,就要努力挣钱了。
如果你一个月工资只有一万,那想要存够5000万,你需要不吃不喝416年。那你就需要从明万历年间,就要努力工作挣钱了。
如果你一个月工资只有5000,那想要存够5000万,你不吃不喝也要832年的时间。那你就需要从南宋开始,努力挣钱了。
那你要是说,月月花的精光,那你就从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候,开始工作吧。
中一注500万的彩票,扣税20%后,你还剩下400万。你需要连续中13注,就能拥有5000万。
银行存款5000万,绝对是人生的大赢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生拥有银行存款5000万,真的是可以躺赢,享受生活了。每年银行的利息,就大几百万,足够过上想要的锦衣玉食的生活。
只要你没有恶习,不败家,维持你奢侈的生活,绝对没有问题。足够保证,你这一辈子都锦衣玉食。
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花呢?
相较于当下的消费水平,5000万存入银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以过上非常富足的生活。存入的期限也不用太长,以大额存单基于基准利率上浮50%存入一年定期计算,5000万一年都可以获得5000万*1.5%*150%=112.5万,一个月有将近十万的消费额度。
当然,如果是存入一年定期,那是折损的一个过程,毕竟存在通货膨胀,不管是相对于真实的通货膨胀还是CPI。所以大资金存银行想获得较高的存款利息,起码要存三年以上,可以获得4%以上的收益率。
4%收益率较为不错,能跑得赢CPI,也基本跑得赢近30年的通货膨胀的平均值(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未来的通货膨胀也会随着放缓,可参照发达国家)。但是仅是不让本金遭受损失,而生活却要金钱支出,因此钱存银行解决不了单吃利息的生活。当然,5000万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不产生利息也能够活一辈子了,主要看你怎么想,比如要不要给下一代留点资产。
会把5000万存在银行的要么就是大款,5000万是个小钱;要么是穷够了,突然得到一笔横财,比如中奖、拆迁或专利转让等。要不一个普通人,他是不可能将5000万存在银行的,即将5000万存在银行的人基本不可能赚得到5000万。因此,将5000万存在银行吃利息是滑稽之谈,大家娱乐一下就好,别太认真!
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花呢?
利息够花,而且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很舒服。有5000都存银行有点可惜,既然题主这么问了,那我们算一下,为了保证每个月都有收益,需要存按月付息的,这样每个月才有流动资金过日子,假设我们把5000万存在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
1、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多少钱?工商银行3年前按月付息大额存单年化利率3.988%,5000万存3年到期本金自动转存,
每年到手的利息为199.4万(利息是免税的),每个月收益为16.61万。
2、每年到手收益199.4万是什么水平?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28228.00元,5000万存银行1年的利息199.4万,是全国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70.63倍。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上海2018年人均可支配年收入64183元,5000万存银行1年的利息199.4万,是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倍,在上海算超高薪,即使在纽约也可以活得很舒服了(利息收入是纽约月工资的5.53倍,纽约平均月工资3万人民币),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不仅够花而且还能活得很舒服。
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花呢?
目前有5000万存款的人,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绝对不成问题,但具体够不够花,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下面我们来进行简单分析。
每年多少收入进账才“够花”?有人每月挣两千元就可以解决温饱,还能攒下一笔存款,有人月入过万却负债累累,如果真要问每年挣多少钱才够花,一定不会有固定的答案。
但从大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月入5000的人基本上就可以超过90%的人群。由此来看,一个普通人如果每年能挣30万元,基本上就可以达到“够花”的标准。
5000万元存入银行,每年可以获得多少利息?首先,这么大一笔资金不可能选择银行活期存款,就算是银行活期存款,5000万元每年也可以获得175000元(利率0.35%),这个利息收入折算到每个月,也有14583元,足以赶超大部分打工人。
就算同样是存定期存款,选择不同的银行,其结果也有天壤之别。
1)保守的情况(存入利率最低的国有银行)
国有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较为保守,即便是大额存单,其利率也比很多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低,但贵在安全放心。
按照国有行大额存单年利率2.25%计算,5000万元每年可以稳定获得利息收入112.5万元,折算到每个月,也有93750元,并且还不用扣税,属于净收入。这个水平已经可以排到前1%的序列了。
2)激进的情况(存入民营银行或其他中小银行)
在之前互联网智能存款还未下架的时候,一些城商行、民营银行给出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达4.8%,当前略有下降,但4.5%左右的存款产品仍然可以轻松找到。
按照年息4.5%测算,5000万元一年可以获得利息收入225万元,折算到每个月,可以有18.75万元,比很多人辛辛苦苦两三年还挣得多。
所以,只要有5000万元在手,就不用愁每年利息够不够花,而是应该多计划怎么花。
金融监管从业者,良心做事,用心行文,如有帮助,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花呢?
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花呢?
先要说明,不够,肯定不够。因为,能够提出这个问题的,要么是经济方面的白痴,要么是公子哥。只有是这样的状况,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才会觉得5000万元存在银行获得的利益还不够花。
5000万元,就算按照正常的存款,利率按照2%计算,一年的利息收入也会达到100万,平均每个月8万多。如果按照大额存款来计算,4%的年利率,每年的利息则在200万以上,月收入水平达到16万元,够不够花呢?更何况,如果有这么锪存款,银行还会给一些额外的奖励等。
这也意味着,题主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炫耀的话,就是公子哥或白痴。不然,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呢?如果是公子哥,喜欢花天酒地,当然,就是一年有几个亿,也是不够花的。
所以,这个问题很无聊同,相当无聊。
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花呢?
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够不够?取决于个人消费水准,并非绝对够不够花,5000万存银行利息年100~300万不等,普通家庭人均1.5万~3万生活得很好,高消费无止境,如果是王XⅩ随意挥霍,年几百万利息等于零。每个人生活追求不同,有人知足常乐,有人贪得无厌,贪得无厌5000万恐怕满足不了一年消费欲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