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和肠癌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临床上95%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肠息肉一步步发展转变而来的,不过这个过程时间一般需要五到十年,个别的甚至需要更长时间。

但更要注意的是,这过程一般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不管是肠息肉,还是早期肠癌,只有极少数的患者会出现便血、粘液便或者是腹痛等症状。

可临床上,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在接受没有这种后悔药的教训。我曾经接诊一个便血患者,她当时来的时候特别紧张,生怕自己得了直肠癌,结果后来通过肠镜发现只是一个乙状结肠息肉,切除活检后属于良性腺瘤样息肉,我当时还特意嘱咐她说,术后记得复查,结果一去不复返,结果不到5年,再次出现便血,再来复查时候已经是不仅仅息肉复发还发生了癌变。

因此,我一直在门诊给发现息肉的患者强调,不管是肠息肉还是早期肠癌,不仅没有症状的区别,而且是很少有不适的症状的,大多数人发现息肉都是通过体检或者因其他疾病做检查才被发现的。

非得说肠息肉和肠癌的症状区别就是:等你真正感觉有症状区别时候,往往已是晚期肠癌了。息肉只是肠粘膜上的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对于我们肠道这种这么大的空腔脏器来说,小疙瘩根本掀不起大风大浪,除非疙瘩越来越大,癌变越来越严重,这时候肠息肉跟肠癌还是有区别的,甚至有可能是生与死的区别。

所以,发现肠息肉病史的人,都应该定期复查,尤其是发现自己长的是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要明显高于管状腺瘤,而且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退,药物基本上也难以清除,同时医生一时难以分辨良恶性,这时候提高复查的频率尤为重要,一旦长期炎症刺激,癌变几率就会大大提高,症状不是区别息肉与肠癌的主要手段,必须通过活检才是金标准!

肠息肉和肠癌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很多粉丝也经常留言问肠息肉有什么症状,怎么说,因为习惯问题,一般做胃肠镜之前都会关心一下患者是什么难受来做胃肠镜的,一是为了消除患者做肠镜紧张情绪,二也是为了提高自己临床症状和检查的结果相一致的经验。

从我做过的肠镜经验上看,除非长在比较靠近肛门口的直肠和乙状结肠且比较大的息肉会有肛门异物感,便血之外,剩下几乎所有的息肉几乎都没有症状,除非长到巨大把肠腔给堵了才会有梗阻的症状。

当然有一些人会有非特异性的症状:特别是较大的息肉可能会有偶尔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泻、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等肠道情况,并且以上症状缺乏特异性。

当然在此提醒一下如果有血便症状、特别是粘液脓血便还是要高度重视,不管什么原因出现血便除非你以前已经确诊过痔疮,要不然最好都去看一下医生,最好做个肠镜排除一下肠癌或者大的肠息肉。因为大肠癌早期的也是非特异性症状,跟息肉差不多的症状,如果没有在意发展肠晚期肠癌治疗起来就很难治疗了。

总结:肠息肉和肠癌在早期其实是没什么特异性的症状,如果有也是很难区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常规体检的时候做一个胃肠镜体检,基本可以90%以上排除肠息肉,99%以上排除胃肠癌。

肠息肉和肠癌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通过症状是很难区分肠息肉和肠癌的,两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即使出现便血、腹泻、里急后重等,很多人也会自认为是痔疮、肠胃功能紊乱,继而忽视、耽误治疗。

肠息肉是指?主要有哪些症状?

肠息肉,是指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病理后可分为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腺瘤性肠息肉,多数不会引起症状,肠镜下观察,可能仅是一个凸起、表面光滑或粗糙、大小各异的肉疙瘩。

对于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肠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也称为非肿瘤性肠息肉,如果体积较小,可以随访复查,视情况进行摘除,而腺瘤性息肉,放任不管,持续生长数年后,有一定几率会发展为肠癌,一经发现需立即摘除。

肠息肉多数不会引起不适,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便血、黏液、黑便等,如果息肉距肛门较近、体积较大,可能会出现息肉脱出、里急后重、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肠梗阻等症状,但大多数人不会有明显异常不适,也不会出现持续腹痛。

虽然肠息肉生长较为缓慢,但也不能忽视,摘除后需要做好定期随访复查,多数也不需要住院,如果肠息肉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已有癌变,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肠癌是指?主要有哪些症状?

肠癌,属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增高,根据肿瘤所处部位,分为结肠癌、直肠癌、小肠肿瘤(较少见),其中直肠癌发病率要高于结肠癌,肠镜下观察,可能是体积较大、菜花型、乳头状、表面粗糙出血或溃疡的瘤体,有时还会堵塞肠腔,导致肠镜无法通过。

早期肠癌同样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可能仅是便血,随着肿瘤进一步生长,出现破溃、感染后,可能会出现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泻便秘交替、放屁腥臭、排便次数增加、腹痛、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如果肠癌侵犯邻近组织,或转移到肝肺等,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腰骶疼痛、黄疸、胸闷、腹水等症状。

相比其他恶性肿瘤,肠癌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较好,对于中晚期肠癌,积极配合医生,规范合理治疗,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同样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日常如何预防肠息肉、肠癌?

单纯从症状是无法鉴别、诊断两者的,可通过肠镜检查、病理来明确,如果出现便血、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做直肠指检、钡剂灌肠、肠镜等检查,早明确早治疗。

对于两者的预防,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

1、饮食生活方面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减少红肉、高脂、高动物蛋白、辛辣油炸、腌制加工类食物摄入,可适当摄入维生素C/E含量高的食物。

最好戒烟酒,加强体育锻炼,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保持规律排便,同时也要学会纾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担忧情绪中。

2、重视肠道健康

平时要饮食有节、避免腹部着凉,如果患有慢性肠炎、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要坚持、积极治疗,以免久治不愈,病程迁延。

如果有长期便秘、腹泻史,要尽早就医,明确原因后,针对解决,同时也要重视肠镜检查。

3、定期体检

除了有肠癌家族史、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史人群外,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也要做好肠道筛查,包括便常规、粪隐血试验、直肠指检、肠镜检查等,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了解更多“结直肠癌”“肿瘤”相关问题,点击关注【肿瘤专家姜争】进行咨询。

肠息肉和肠癌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2018年10月29日 曾医生有问必答)

肠息肉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泛指肠腔内突出和隆起性病变,任何结肠黏膜上的隆起病变皆可称为肠息肉,但病理类型却有很多种,可以是腺瘤、炎性增生、局部黏膜肥厚、癌肿等。肉眼看是息肉,实际上却是不同疾病,预后和治疗也不一样。

想通过症状来鉴别肠息肉和肠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所有的肠道疾病症状都比较类似,如常见的便血,还有腹痛、便秘、腹泻等排便习惯改变,如果是特殊类型的息肉(如绒毛状腺瘤等)则会出现便频、粘液便、排便不尽感等;如果出现在直肠内的息肉,还可以出现肛门坠胀不适感、里急后重感等。以上这些都是肠息肉和肠癌早期的共同表现,想通过症状做到发现早期肠癌,是不太切实际的。

晚期肠癌可以出现独特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疲劳、食欲减退、消瘦、消化不良、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缓慢出现,不一定会出现肠道症状,常不引起病人注意,所以有一部分肠癌患者一发现就是晚期;中晚期肠癌出现癌肿破溃时,才会出现肠梗阻、便秘与腹泻交替、粘液血便、大便变细等症状。曾医生不希望出现这些症状时才引起大家注意,更应该早做肠镜检查。

无论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家息肉病等,或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都有可能引起癌变可能,所以建议有肠道正常者,皆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可以做直肠指检、纤维结肠镜或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

肠息肉和肠癌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你好,我是一名胃肠外科医生,肠息肉和肠癌症状上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肠息肉一般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样息肉等,一般息肉较小可能没有特殊症状,但是如果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出现腹痛,便血或者梗阻症状。

大肠癌患者症状一般为:可触及腹部包块,梗阻症状或者粘液血便。一般伴随着消瘦,低热,贫血症状。有些患者可表现为腹泻与便秘症状交替出现。

两者最重要的鉴别方式就是结肠镜检查,因为息肉有癌变的几率,所以提醒一下,结肠镜检查非常有必要。

肠息肉和肠癌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肠癌是发生在肠道的恶性肿瘤,也就是说有些肠息肉患者发生恶变也就是肠癌了,只不过可能是属于肠癌的早期。但是,大多数的肠息肉是良性病变,发生肠癌的毕竟是极少数的。

其实,肠息肉如果比较少、比较小,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除非长在比较靠近肛门口的直肠和乙状结肠,且是比较大的息肉会有肛门异物感、便血外,剩下几乎所有的息肉都没有症状,除非形状巨大把肠腔给堵住了,才会有梗阻的症状。当然有一些人会有非特异性的症状:特别是较大的息肉可能会有偶尔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泻、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等肠道情况,并且以上症状缺乏特异性。

当然在此提醒一下,如果有血便症状、特别是粘液脓血便还是要高度重视的,不管什么原因出现血便,除非以前已经确诊过痔疮,要不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最好做肠镜排除肠癌或者大的肠息肉。因为大肠癌早期也是非特异性症状,与息肉差不多的症状,如果没有在意发展,肠晚期肠癌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