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随着生活质量提高,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不断增加,那么糖尿病能不能治愈呢?如何才能防住糖尿病的并发症?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到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者不但人数上位居全球首位,而在成年人患病率方面,同样也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这个比例要超出世界平均水平(8.3%),也远远超出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之所以会罹患糖尿病的问题,与长期的能量过剩摄入,身体消耗偏少,从而造成身体代谢负担,逐渐形成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细胞功能的逐渐受损有密切的关系,有些朋友问,糖尿病能不能被治愈呢?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风险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糖尿病能否被“治愈”呢?

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在长期的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的影响下,在长期的久坐不运动的坏习惯影响,身体逐渐变得肥胖,肠道、肝脏,胰腺的激素分泌受到影响,身体对于血糖的代谢利用逐渐出现问题,才会使血糖逐步升高,甚至逐渐发展为糖尿病的问题。对于糖尿病能否治愈的问题,我们如果认为所谓治愈,就是身体的血糖代谢能够完全恢复正常,即使再次恢复胡吃海喝,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血糖仍然能保持正常,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而对于一部分糖尿病前期的朋友,甚至是新发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如果能够严格地做好饮食和运动调理控制,积极地恢复身体的血糖代谢能力,在长期健康生活方式调理下,做到不吃药也能使血糖水平保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内,甚至是长时间,甚至是几年内保持住血糖的正常达标,这种相对意义上的“治愈”,有时候还是可以做到的。

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展成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前,都会经历糖尿病前期的过程,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还未超过7.0mmol/L,被称作“空腹血糖受损”;而如果餐后血糖超过7.8mmol/L,还未超过11.1mmol/L,则被称为“糖耐量异常”,不管这两种情况只有其中一种,还是两种情况都存在,都还算不上确诊的糖尿病问题,但也已经属于糖尿病前期的情况了。糖尿病干预控制的最佳阶段,就是从糖尿病前期阶段就开始积极的血糖控制,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代谢利用能力。

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就积极对血糖升高的问题予以重视,在饮食上改掉大鱼大肉,胡吃海喝的习惯,注意控制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适量进食水果,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控制整体摄入量,每餐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吃得太饱太多,同时注意加强运动锻炼,做到有氧运动为主,每周坚持至少进行中等强度运动锻炼150分钟以上,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朋友,更要严格地做好饮食和运动消耗的平衡,积极的控制肥胖,特别是脂肪肝等内脏脂肪变问题的控制,做好这些方面,很多时候,是可以做到血糖从超标,恢复到正常达标范围内的,但如果想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达标的范围内,就需要我们把少吃多运动的这种健康生活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同时也要要注意定期做好血糖的定期监测,而如果进一步出现血糖升高,生活调理无法控制的情况,也应该及时地选择降糖药物来加强血糖的积极控制。

有关糖尿病的大型临床研究——大庆糖尿病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就积极地进行血糖的生活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延缓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时间,而即使多年后仍然发展为确诊糖尿病的问题,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对于糖尿病前期,以及新发糖尿病的朋友,不管身体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积极尽早地加强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重点。

糖尿病如何预防并发症风险?

对于已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如果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调理,使血糖保持在达标水平,通常就不要考虑“治愈”的问题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如何才能想办法把血糖控制下来,在积极做好生活调理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降糖药物治疗,把血糖控制在稳定达标范围内,也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定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很多朋友在早期糖尿病阶段,血糖虽然升高了,但却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于是就不控制血糖,或者不能够严格的控制血糖,等到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了,出现肢端麻木疼痛,视物模糊,蛋白尿等相关并发症已经出现的时候,才开始加强血糖的控制,就真的太晚了。

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一定要做到“尽早”,做好糖尿病早期的血糖严格控制,对于预防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全因死亡风险,都是被相关临床数据证明的。相关长期大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发现,延迟控制血糖的危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未来5年,10年和20年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8%,18%和36%,心梗风险分别增加13%,22%和31%。如果能够在糖尿病确诊初期就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未来10到15年的全因死亡风险将降低18.8%,而如果确诊10到15年后才开始严格控制血糖,其全因死亡风险仅能够降低2.7%。

这样的一些临床数据说明,只有尽早地,严格地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全因死亡风险,也都有着明确的获益作用,那么血糖控制到多少才算达标呢?通常说来,对于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能够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是最理想的,而最起码的控制水平,也应该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如果能够长期平稳使血糖水平控制在达标范围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我们先了解下糖尿病的病因,为什么我们会得糖尿病?

· 胰岛素是人体调节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重要激素,也是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如果发生问题就会使血糖升高,产生糖尿病。

造成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 一种是多种原因引起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不足,常见于1型糖尿病。

·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除了胰岛功能受损外,广泛存在的胰岛素抵抗是另一重要致病因素。这些人的胰岛素分泌本身并不少,但却不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的共同致病因素,最终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

可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病因并不是容易去除掉的,所谓的去掉病根的完全治愈目前暂时还做不到。

然而,糖尿病通过合理的积极治疗,改善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是可以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症状消失的。

但千万不要以为血糖正常了,糖尿病就痊愈了,而因此轻易自行停药或者终止治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且非常危险,很可能导致糖尿病症状卷土重来。

有研究揭示,当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时,胰岛功能已经损伤过半,而胰岛素抵抗也已经存在多年。也就是说,身体在此时已经受损,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不好好治疗而引发如冠心病、脑梗塞、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其中,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那么,如何才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呢?

●坚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等干预措施,可改善高血糖症状,减小血糖波动。

●认认真真控制血糖。糖友要通过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坚持每天测量并记录血糖,预防并发症发生。

观察下表,您就可以对自己血糖的控制情况一目了然。

●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糖友们每次复查时,除了评估血糖控制之外,也别忘了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散瞳行眼底检查等。通过对这些检查结果的把握,患者能够实现自我认识,密切掌控现状,培养和并发症的“距离感”。

本答案指导专家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胡肇衡、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医生陈罡。

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我曾经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现在已经好了。我是2009年5月份遇到一个学医的朋友,他发现消瘦非常历害,就问我为什么会这样,说以前很胖的。我说不知道,现在怎么吃都不胖,而且疲倦,犯困,脚膊子长期伤痕累累,牙齿也松动了,还有牙袋视力也下降得历害。他说明早给你查个空腹血糖。第二天早晨一查空腹血糖是13.8,他说你赶快住院治疗。我根他说等我把手头上的事忙完后再去住院治疗,然后帮开了一些拜糖萍。我就服用拜糖萍,等我七月份忙完手中的事就去住院治疗了。入院时我的空腹血糖为13.8。入院后掉针,检查,服药,在住院的最后三天给我用胰岛素让我的血糖降下来,就让我出院了。这次共住院半个月,出院给我开了两支胰岛素和一些拜糖萍,双甲二胍。但出院后胰岛素我一次也没有注射过,拜糖萍,双甲二胍也只吃到2009年底,就再也不愿服用任何降糖药物,而只采用随症中药调理及进行按经络原理的运动。我一直按我摸索的这套方法进行调理,现在我的血糖控制得很好,而且所有的并发症都治好了。另外我在调理过程中认忌口,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也不用控制食物的量,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我的糖尿病就这样被我自己治好了。

糖尿病不可怕,但要找对方法。

糖尿病不是我们体内糖多了,而是我们的机体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在治疗糖尿病时不应该采用控糖,降糖,耗糖的方法,而应该怎辩别我们机体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去恢复我们的机体。

祝朋友们健康!

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糖尿病有好几个类型,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有妊娠期糖尿病,其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等。最常见的就是2型糖尿病,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1型糖尿病是因为人体的胰腺胰岛出现了功能障碍,不能继续分泌胰岛素了,所以会有糖尿病。胰岛素是人体里面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他很多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比如皮质醇激素、甲状腺素等,所以胰岛素对于控制血糖来说非常重要。而胰岛素主要是由胰岛分泌的,胰岛分布在胰腺上。当某些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胰腺组织中的胰岛发生了损伤,导致无法继续制造胰岛素,那么人体的血糖就会明显升高,这就是1型糖尿病。理论上只要能恢复胰岛的功能,或者胰岛移植,就能治愈1型糖尿病,但是胰岛移植谈何容易,目前仍未能临床广泛使用。目前治疗1型胰岛素,还主要是通过补充胰岛素的方法来治疗,既然不能制造了,那就补充胰岛素吧(皮下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病人,终身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是不能治愈的。

2型糖尿病,这些患者的胰岛功能没有完全损害,而且即便分泌了一样数量的胰岛素,也可能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因为机体的组织可能对胰岛素不敏感了。我们称呼这个叫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目前2型糖尿病也是无法治愈的,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适度的锻炼来控制血糖,甚至可能逆转血糖升高,换句话说,早期的糖尿病,有可能通过饮食、运动不让糖尿病继续进展,甚至痊愈了,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一旦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无效、运动治疗无效,病情发展至中晚期,出现了器官组织的损伤,发生了大血管、微血管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等等,这时候任何药物都没有办法治愈糖尿病了(2型糖尿病),只能通过降糖药物来降糖治疗,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目前一共有5大类降糖药,有些是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的,有些是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等等。如果降糖药治疗无效,那后面还得依靠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治疗2型糖尿病。

中医药也有一部分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某些中草药能降低血糖。但是中草药降糖效果比不上目前西药的疗效,而且剂量不容易把控,稍有不慎就低血糖,低血糖可能是致命的。所以目前治疗糖尿病还是依靠西药来治疗。

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近来,什么纪教授、红墙国医真的很火,在各大自媒体上到处宣传,什么“化糖贴”+远红外作用涌泉穴,能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和代谢、清除细胞表面毒素,从而打通葡萄糖入细胞的通道,恢复人体化糖功能稳定血糖”听着高大上,结果还真有糖尿病友上了当。

专家指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岛素功能异常使得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葡萄糖不能被细胞利用导致的,血糖会留蓄在血液中使得血糖升高。所谓细胞表面毒素累积使得糖分无法进入细胞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所谓的西药降糖,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不管哪种,作用机理都不是把糖“化掉”。

胰岛素是在人体缺乏胰岛素或者因为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相对缺乏的时候额外补充,让人体的细胞按照正常的生化反应将血糖储存起来,从而降低血糖。

说到糖尿病,就离不开胰岛素,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糖尿病,胰岛素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激素,是人体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的。它的直接作用就是降低血糖。而降低血糖不是忽悠们说的那样把糖“化”掉,而是让血液里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存起来,需要的时候一点点释放出来。存放的地方主要有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而这些地方的细胞听胰岛素的,就是因为它们身上有胰岛素的受体。

糖尿病病人要么分泌不了胰岛素,要么这些细胞不再听胰岛素的。所以吃进人体的食物变成葡萄糖全部堆在路上——血液里,却没人来收拾。过高的血糖可以让人大量排尿,水分丢失,发生酸中毒。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降血糖,除了要学会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外,还要了解运动、饮食疗法,同时要找专科糖尿病代夫寻找治疗方案,不要随便相信什么药能根治疗糖尿病,也不要心存幻想去当“小白鼠”做试验,这样只支延误病情,让血糖进一步恶化,有了并发症,有时候真的不好逆转也很能受。您被骗过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在罹患糖尿病疾病之后,很多患者最为关心的莫过于糖尿病的治疗问题。究竟糖尿病疾病能够被治好吗?

目前医学上还无法根治糖尿病,即使临床上的糖尿病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其所具有的临床症状消失,机体的血糖和尿糖恢复到一个正常水平,但是如果不注意做好调养的工作,在饮食上不多加控制,抑或不按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那么还是有可能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情况。

由此看来,糖尿病疾病其实是属于终身性的疾病,患者们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即使其病情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此时也应当要坚持做好饮食的治疗,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才是。

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治糖尿病这一疾病,但是患者们也不要感到悲观失望。而是应当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的存在,糖尿病疾病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也并非什么不治之症。

因此只要糖尿病人坚持进行长期的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那么还是可以长期稳定地控制好糖尿病疾病,进而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指导专家:任正新,主治医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全科。

擅长:从事全科医学临床工作21年,诊治范围包括糖尿病、冠心病、妇儿常见病以及日常体检综合分析和处理。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