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患脑梗、脑出血?
不管是脑梗还是脑出血,都是脑血管的重大疾病,医学上一般将其称作为“脑卒中”,是目前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了我国首位的致死原因,不管是梗塞性的脑卒中还是出血性的脑卒中,一旦出现,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后一般也都比较差。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脑梗,脑出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疾病的发病机理来谈起。
在脑卒中的两种类型中,梗塞性的脑卒中一般占比更大,梗塞性的脑卒中,主要有以下2中重要类型。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导致的脑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三高慢病影响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种动脉血管的硬化狭窄,不但包括心脏冠状动脉的狭窄,同时也包括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脑动脉的狭窄硬化等过程,如果颈动脉或脑动脉的某些血管,因为斑块破裂而引起凝血反应,形成凝血物质聚集形成的血块,堵塞脑血管,就会形成脑梗的问题,根据被梗塞血管的位置不同,脑梗的严重程度,对身体各部分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而还有一种脑梗的情况,属于心源性的脑梗。所谓心源性脑梗,多数是由于心律紊乱(如有房颤问题)而导致心脏内的血液流动出现紊乱或滞留,使得凝血物质聚集形成栓子,当心率恢复时,如果栓子从心脏上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脑血管,就会形成心源性的脑梗问题。
出血性脑卒中在各种脑卒中中,所占比例约为15%左右,虽然占比不高,但其20天死亡率却高达35~52%,是急性脑血管事件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因此,更值得我们引起积极重视。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其发病机理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高血压,二是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另外一些脑血管瘤,脑动脉静脉畸形,以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都有引发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之所以会出现脑出血,首先是脑血管发生了病变,通常其特征为血管壁薄弱,而且血管中层肌细胞及外层结缔组织均较少,简单说,就是血管的弹性变差,硬化程度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血压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在高血压的持续冲击下,或在一过性的血压骤然升高的影响下,出现脑出血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脑淀粉样血管病是指淀粉样物质在脑动脉小血管中层形成沉积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通常与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基底节部位,而脑淀粉样血管病则一般会发生脑叶部位的出血。
如何预防脑梗,脑出血了解了上述的发病原因,对于如何预防脑梗、脑出血的病因也就很明确了。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控制。年龄增长,家族异常因素我们不能控制,但三高问题,不良的生活习惯,确实我们可以合理加强控制的,如果能够尽早的做好三高的控制,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就会变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会大大减低,同时生活上注意做好健康饮食,加强和坚持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睡眠等方面,同样也是调节脑血管健康,减少脑卒中发生几率的重要干预手段,这两个方面的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如果能够越早的去做,脑血管健康就越能够得到保障,出现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几率也就越低。
而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较为严重的情况来说,三高的控制就更应该加强,前面即使没有尽早的控制,但如果意识到了已经有很高的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情况下,就更应该注意三高的调节,不管是高血糖高血脂导致的脑血管病变,还是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风险,这些指标控制好,都是做好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中之重,因此,如果没有尽早的控制,什么时候意识到风险,加强控制都不晚。
对于心源性脑梗的预防,如果确实存在房颤或其他的心律失常问题,控制心率就是预防心源性脑梗的重点,结合不同的疾病情况,合理的选择药物控制或手术的方式来改善心率失常,减少因房颤而形成栓子,引起心源性脑梗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脑梗风险较高的患者,医生还有可能会开具抗血小板或抗凝的药物来进行脑梗的预防,需要明确的是,脑动脉硬化性的脑梗风险的预防,一般采用的是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来进行预防,而心源性脑梗的预防,则更应当注重实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来进行血栓的预防,这两类药物对于血栓的预防方向不一样,预防的目标也不一样,一定要有所区分。而不管是抗凝药物还是抗血小板药物,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由于其对抗凝血因子聚集的作用,同样又会加大脑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服用抗血栓预防药物的同时,也要掌握好获益和风险的平衡,不要因为预防脑梗,却最终导致了脑出血的问题,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具体用药还是不用药,用哪种药,用药剂量用药周期如何把握,还应经过临床评估之后确定。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患脑梗、脑出血?
趁着上夜班,整理了一些最近一个月的病例,竟然有三位年轻人查出脑血管病。
1.男性,29岁,个体经营者也许是今年买卖不好做,过度焦虑,突发嘴角歪斜,左手活动不灵。
脑CT发现右基底节区脑梗死:
2.女性,28岁,白领这是一位令人心疼的病人,再生障碍性贫血,突发头疼一小时。
脑CT发现左顶叶脑出血:
这已经是第2次发作了,因为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下降导致。
3.男性,37岁,企业职工查出高血压近10年,对西药很抵触,未接受正规治疗,酒局稍多,突发头疼一小时。
脑CT发现右侧基底节脑出血:
为什么年轻人脑出血,脑梗死病例增多?一方面可能现在医疗设备进步,能够及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
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与前些年对比,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现在年轻人压力更大了,车贷、房贷、就业和工作压力等;
2.电子游戏泛滥,夜生活极大丰富,熬夜变得很平常;
3.饮食安全问题。这方面不便细说,尽量少点外卖,少吃垃圾食品吧;
4.抽烟、酗酒。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血管发育的因素,比如一些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没有介入治疗的时代,这种情况死亡率很高。
随着医学进步,我们可以通过造影精准锁定动脉瘤的位置,植入支架,得到治愈!
健康无价!
从年轻时候就要注重对身体健康的投资!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欢迎关注!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患脑梗、脑出血?
脑血管意外或脑梗塞属神经系统疾病,秋冬季节转换时多有发病人群。通常好发于有基础疾病史的中年以上男女,如原有动脉硬化、血压高等容易发病。脑出血病人危重,有意识障碍,突发昏迷。脑梗塞属于高复发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疾病,诱发脑梗的一个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
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临床大量病例观察发现,每年入冬前后,发病人数明显增多。这是由于气温由暖变凉,昼夜温差大,寒冷的刺激导致体内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分泌增加,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已硬化的脑血管碱裂而发病。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
如何预防脑出血?
高血压病人一定要按医嘱坚持按时服降压药,切莫时服时停。突然停服降压药,血压会明显出现反跳,甚至高于原来的血压水平,而导致脑血管破裂。 注意防寒保暖和适当增强锻炼:寒冷天气,特别是气温突降时,要及时增添衣服,以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而引起发病。
防跌倒: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血管壁较脆弱,跌倒后会发生颅内血管破裂和骨折的危险。因此,行动时要特别小心。
选择饮食: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
饮足水:要维持体内有充足的水,使血液稀释。平时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饮1~2杯温开水。
想要了解更多详情咨询专家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平台,南三神外。点关注。
来自南医三院神外白菜。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患脑梗、脑出血?
脑梗死和脑出血统称为脑卒中,也叫脑中风,因为发病时表现经常一样,同样会导致偏瘫失语、半身不遂等等后遗症。
可是一个是脑血管堵塞了,一个脑血管破裂了;一个是血栓,一个出血;治疗起来完全不一样。
导致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我国有脑中风患者约1300万,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
一、脑梗死的原因
脑梗死的直接原因就是血栓,而这个血栓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心源性血栓,比如心律失常房颤以后就会形成血栓,以及脑部小动脉硬化闭塞、玻璃样变等等导致脑梗死。
虽然血栓来源有三个,但最主要的还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发生脑梗死。
1、那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加重的原因就是脑梗死的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抽烟酗酒、肥胖、久坐不运动、不健康饮食、熬夜、压力大等等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如果有家族史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等,那么就更容易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脑梗死。
2、还有一种常见的脑梗死原因就是心脏房颤后,心房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管流到脑血管,堵塞脑血管发生脑梗死,这种脑梗死占到脑梗死的20%。
3、脑部小动脉硬化闭塞以及烟雾病也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二、脑出血的原因
排除因为外伤导致的,脑血管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约80%的出血部位发生于大脑半球,约20%的出血发生于脑干和小脑。
原发性脑出血
主要是指高血压性脑出血(占80%以上,有统计不一,但占绝大部分是公认的),少数为脑淀粉样变性及不明原因的脑出血。
继发性脑出血
这是指继发于以下原因的脑出血,诸如血管畸形、动脉瘤、凝血功能障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溶栓治疗后、梗死后出血转化、血液病、烟雾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炎、妊娠等等。
脑出血和很多不健康的生活因素以及心血管高危因素都有关系,比如:抽烟、酗酒、肥胖、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部分心脏病等等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三、为何现代人脑中风的人越来越多?
一方面确实我们的寿命延长了,医疗技术提高了,统计技术更精确了;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脑中风的人越来越多。但更主要的脑中风的发生比例确实升高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和我们生活方式改变确实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过咸过油过甜,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又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加之我们走的越来越少,活动越来越少,胖人越来越多;抽烟喝酒的人越来越多;熬夜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都会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脑出血高发。
四、如何预防
健康生活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戒烟戒酒,低盐低糖低油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熬夜,保持好的心态;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如果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一定积极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和脑出血。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患脑梗、脑出血?
像脑梗塞这类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趋近于年轻化,这跟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越来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各种疾病不断的找上门,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下图就是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CT图像:
心脑血管疾病发表原因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高血压,一类长期压力是三高导致的心血管疾病,还有一类就是过激的情绪,或者长期的劳累压力。 在饮食习惯方面,烧烤、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不健康食品越来越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明知道这些食品不健康,可是谁也没少吃。这些食物大多热量特别高,所以会导致血脂、血压等的升高,要知道高血压可是引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什么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缺血等,一旦血压控制不好,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都是因果相连的。
很多人可能短时间内意识不到高血压的危害,短时间内高血压高点就高了,但是长此以往,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就找来了,单说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增大,慢慢的心脏肥厚,最后就各种心脏病,心脏完了,那人还能好好的么?(当然,这样严重的情况很少出现)
实际上控制好饮食,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压力过大,用脑多度或者情绪激动也是诱发脑缺血的一个诱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压力,谁的压力都不小,要学会合理的排解压力,控制情绪,保持适度的休息,毕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是工作的本钱。
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在下方留言,希望点赞支持一下,您每一次鼓励都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患脑梗、脑出血?
应该说现代社会中中青年发生脑梗和脑出血更多。
一.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多见于下列三种情况:
1.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中最多见的
这是一种末梢微小动脉闭塞仅引起它供血的几毫米大小也就像绿豆、黄豆大小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梗死。大脑神经细胞对缺氧产生的功能障碍的耐受性仅6-10秒,6分钟以上大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且无法再生。本来这是种老年性常见的疾病,其发生原因的假说中最主要和脑动脉内、中层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老化,平滑肌增生,血管中的小栓子脱落有关。但近年来不少中青年的腔梗发生率明显增加与微小动脉痉挛不无关系,尤其性格内向、压力感重、敏感且爭强好性的人,因工作紧张,自我压力大,内脏植物神经反应敏感的人更容易发生小动脉痉挛发出腔梗。如在不发生在脑功能区连症状都没有,即使发生在功能区出现症状轻、短很快消失无大碍。
2.脑血栓形成:
现代社会青年人工作压力大,久坐而缺乏运动加上不健康的饮食模式重油多糖、外卖叫得多、喜欢聚歺加上大量甜饮料、奶茶于是超重肥胖至少在50%以上,如果有三高家属史于是青中年的三高发病率明显增加,年轻人抽烟率越来越高这都导致动脉内粥样斑块出现得更早更多,尤其是核心脂质张得快,外层纤维帽薄的不稳定性软斑块极容易破裂,激活血小板后凝聚成血栓导致脑梗,尤其情绪紧张激动时脑动脉痉挛。
3.极少数因各种心脏疾病或非心脏病发生的房颤患者因左心耳内血栓脱落引起脑动脉通不过时栓塞该处而发生脑梗。
二.出血性脑卒中
1.中青年最多见先天性脑动脉因发育畸型形成脑动脉瘤,极容易破裂发生珠网膜下腔出血,7天内和第四周死亡率甚髙。可惜平时大多数没有症状、即使做头颅CT不打造影剂也难以发现,只有发病后立即送往神经外科好的医院抢救。
2.、先天性颅内动脉发育不良尤其大脑底部动脉网,当情绪激动、抽烟过多时容易发生血压升高或动脉痉挛而破裂发生脑出血。
3.高血压病的年青化与现代社会不良生活习惯和肥胖有密切关系,好多人根本不知道或觉得自己年轻血压稍高又没什么症状而不治疗,长期高血压可使大脑中的小动脉产生粥样斑块、动脉弹性差形成许多小动脉瘤样扩张,血压升高时破裂而发生脑出血性中风。
综上所述青年人应该培养良好生活模式:不抽烟、不发胖、常运动、少熬夜,有了高血压、高症血脂、血糖升高一定要及时控制,坚持服药,定期检查,除了先天性脑动脉畸型外,其他都是可以预防的,贵在重视、贵在坚持!
2019.1.28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