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丘成桐称“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你怎么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数学大师丘成桐
丘成桐认为:
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 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数学大师丘成桐还发现了两个怪现象:
【1】名教授不带本科生
本科基础教育做不好,怎能出高水平人才呢?
【2】一个导师带30个研究生
一个导师带这么多学生,能有质量保证吗?
老穆认为,数学大师的看法不无道理!但也有不认同的地方。
中国学生基数大,教授少,倘若一味的效仿国外做法,是否能做得来呢?
如果名教授都去带本科生,那么不是名教授该做什么工作呢?
当然,只要国家重视这个问题了,或许就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老穆对国家教育部门最近的一些列措施还是比较认同的,或许他们就是想解决高校的诸多问题。
“最近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发布,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前一段时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说出如上话语。
老穆认为,吴司长之所以说“连续3年”,这就意味着在高校中,确实存在有教授、副教授不上课一事。这绝对算是教育的“腐败”,必须严查、严惩。
对于这样的教师,教育部的态度也是坚决的:“将其清理出教师系列”。
为了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追上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必须让大学的“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让“水专、水课、水师”无处安身。要让那些不用心教书、只关心自己成长的教师离开教师岗位。由此可见,教育部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且认真的,同时也充满了信心。
教育部门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对学生也是更加严格了。
我们要让学生毕业和课程难起来,不能是一进了学校就进了安全箱,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
让那些天天睡大觉、天天打游戏、天天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如此看来,国家的教育或将迎来改革的春天!让我们拭目以待!
【结束语】数学大师的话或许略显偏激,但不无道理!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数学大师丘成桐称“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你怎么看?
谢邀:
既然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有这样的言论,说明他看到了社会和学校存在的极其让人担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隐患。
说明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国家人才前途培养的担忧。
既然大师提出了疑问,就要正视这一问题,重视这一问题。社会和学校有关学者研讨辩论这类问题,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让中国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开办,避免教育走弯路,学校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社会的精英栋梁!
不光高等学府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小学校也存在诸多问题,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让我们教育园林正气浩然,蓬勃发展!
向辛勤的园丁们致敬!
数学大师丘成桐称“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你怎么看?
感谢友人邀请
应该说我们这些门外汉是没资格来谈论这些问题的。
既然问到啦,就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也许这位大师讲的也有他的一定道理,中国的教肓也存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总观全局不是比过去也进步了不少吗??改变了不少吗??国家不是逐步強大起来了吗?国家也象一个人,一个家庭。哪有各方面都完美的???不能认为我们有不足,有瑕疵,就否定,就看不起我们自己吧???我们也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呀。如果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老用这种论调来解谈的话,不是就停滞消极怠慢?就自暴自弃,或者是埋怨。总是强调不足的一面,看不见积极向上的东西那哪行?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千方百计的去建设,改造它。总之既得看到国家的不足之处,又得看到国家努力向上拼搏的一面,这样才能进步。总说中国不行的人。看看国家是不是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世界上哪个国家不是在发展自己国家的同时,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数学大师丘成桐称“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你怎么看?
像数学大师这样顶极的人物?当然、少之又少、中国本科教育模式?出不了一流人才?也很难预测,中国人口多,人才也是多多,多数人才,开始,都是大智若愚!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奇迹,就在你面前出现?很有可能!
数学大师丘成桐称“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你怎么看?
对于数学大师邱成同所提出来的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这样的结论,其实是一家的判断。在中国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随着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式的人才,已经培养出了像屠呦呦、莫言等这样的优秀型的人才,当然你可以说莫言没有经过大学教育。但是他毕竟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所获得的诺贝尔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能够培养出来的大师与六七十年前相比确实是少了很多,那么这跟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有没有关系呢?我想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他这个结论,我想做如下几个分析。
第一,一流人才确实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之所以说我国培养一流型的人才成为主要任务,是因为目前我国已经提出了建设世界双一流的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那么在双一流的背景下,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一流型的人才,所以根据我国目前的大学的定位来讲,培养一流人才也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但是丘成桐教授所提出来的以目前的模式很难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个跟我们目前的目标相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我国目前的教育的改革确实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我国目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确实是很难培养出一流人才。
第二,我国缺乏一流人才,最主要的是人才缺乏批判性思维。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的教育模式,还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性,还没有达到对于知识的有选择的进行批判性接受的这样一个阶段。丘成桐教授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因为与美国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学生在知识的判断、创造方面,确实和美国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在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以学生的成绩来看,以学生的发表的论文来看,而论文它只是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并没有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况且我国目前在论文的审查质量方面确实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年在世界上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很多,但是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第三,我国本科教育阶段的学术风气影响了一流人才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每年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是这里面有多少文章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或者是说其创造性和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其实值得怀疑的,就以最近的南京大学校长的论文受到质疑为例,作为中国的院士,在医学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发表的大多数的论文,却受到业界的质质疑,认为他的论文存在造假的情况。如果中国的院士都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其他的人可以想象吗?在这样一种学术的风气下如何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第四,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仅是本科阶段,我国难以培养出一流人才,我国的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也具有很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生规模过大。据调查,目前我国最多的一个博导可以带的研究生可以达到30个,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一个老师能够知道30个学生,这个需要多大的时间和精力。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会超过五六个,在这种广种薄收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确实是受到大家的质疑。
第五,我国本科阶段的培养没有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科这种培养模式,虽然说本科毕业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才,但是本科生为研究生阶段应该说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本科阶段的学习,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邱成同所说的,不能够为本科生提供很好的教育,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我国目前本科阶段的教育太过于专业化,而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本科阶段的教育,最主要的其实是进行通识教育,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从而为研究生阶段打下一个宽厚的基础。而如果在本科阶段过于视野过于狭窄,就很难在研究生阶段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数学大师丘成桐称“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你怎么看?
谢邀
丘成桐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成长在美国、学习在美国、成名于美国,因此,对美国的大学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
丘教授说出这番话的初衷主要是基于中美两国教育现实和教育体制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两国人才体制的培养不同。丘教授在美多年,同时也不断的来往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教学活动。
应该说,丘教授一语成谶,直指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弊端,那就是高水平教授不参与一线教学活动!而是躲在实验室搞自己的研究,或者是专注于申请国家项目,争取科研经费。而不会一心扑在教学上。
名教授是中国科研和高等教育的未来,只有这些知名教授真正的将自己的学识应用到教学上,提高了本科生的普遍科研水平和基础知识,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一流人才。
目前国内在本科生教育上做的最好的就是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两所学校不仅是国内水平最高的高校,更是教授讲课普及最好的学校。曾经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视频,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那就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给大一的学生讲授初等物理。
视频一经上传,迅速火遍整个网络平台,人们粉粉发出这样的感叹:杨振宁先生这么高的身份,竟然给大一的学生讲课!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些知名教授就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每天高谈阔论就可以了,教授本科生的任务就交给那些普通讲师就行了。
但这其实是大错特错,这些本科生将来有相当一部分会成长为我们国家科研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如果这些人从小就不接受精英教育,怎么会成长为精英呢?
因此,我十分同意丘成桐教授的表态,希望我辈能够共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