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9分。一年级学生由于没考得双百分被家长痛打。大家怎么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双百分,意味着第一,意味着荣誉,它的重要性无须多说。作为家长,必定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双百分,如果没考到,家长们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惩罚手段,对于这种事情,老穆予以理解,但不提倡。
不怕各位笑话,在28年前,老穆上小学一年级,期末考数学考了100分,语文考了99.5分,就因为作文写错一个字,被扣了0.5分。老穆现在还记得那个字,“向”。
为什么会记得如此深刻呢?就是因为母亲对我这个成绩是不满意的,于是拿了根棍,狠狠地抽了我一顿。也许会有人疑惑,这个成绩不是挺好的吗?
其实,这里面有个小插曲。我在期中考时,语文和数学都是双百分,而我家隔壁的隔壁,有个小女孩,叫婷婷,和我是同班同学,她期中考语文95分,数学95分,没有我考得好。然而,到了期末考,她语文、数学都是双百分,而我却没有达到。于是,她就故意跑到我母亲面前,问我考多少分。母亲自然少不了问她考多少分。当母亲得知她的成绩时,顿时火冒三丈,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被狠狠揍了一顿。
现在回头想想,我倒没有责怪母亲之意。她打我,是在鞭策我,是希望我学得更好!要知道,在农村,孩子们别无它路,只要学习一条路。
双百分固然重要,但请家长们理性看待分数。看分数的同时,更要看学习过程!分数的落定,也就是阅卷老师几分钟的事情,但是,孩子平时学习的过程,却是漫长的。
我们家长在得知孩子的考试成绩后,请先不要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咱们可先听听孩子对本次考试的一些看法,然后家长再针对试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双方达成一致,制定并落实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老穆并不赞成家长打孩子,虽然打孩子,有时能起到一定的震慑力,但从长期来看,靠打骂成材的孩子又有几个呢?
如果孩子平时努力学习了,考试也尽力了,那么,我们家长又何必要为难孩子呢?我们在看孩子分数的同时,更要看孩子的学习过程!
不够完美,或许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斗志!完美了,反倒容易骄兵必败!99分,差1分达到100,在家长眼里,或许是不完美的,留有遗憾的。但在老穆看来,这样的情状更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动力。因为不完美,所以更要努力!
试想一下,孩子倘若真的考了双百分,家长还有什么更好的理由强迫孩子学习呢?这个时候,孩子也容易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容易迷失自我!
如此看来,100分还真不如99分所达到的效果更好!
【结束语】孩子才一年级,今后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倘若考不好一次,就打一次,这得给孩子的童年留下多少阴影呀!要知道,你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更是休想得满分,甚至连接近满分都困难,到那个时候呢?家长又该如何呢?
请理性看待分数吧!看分数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孩子的努力过程!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9分。一年级学生由于没考得双百分被家长痛打。大家怎么看?
这个家长很变态啊。你让他家长去写1~100,让他重复几次保证有错误。
让孩子变笨的第一绝招就是不允许犯错。
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9分。一年级学生由于没考得双百分被家长痛打。大家怎么看?
一二年级的成绩就是个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习态度,到了三四年级才是个分水岭。我儿子一二年级时候的小组长,很认真的孩子,当时每科都比我儿子强,但是在微信群发的作业我就看出,这孩子学得太死,思维能力一般,果然到了三年级去开家长会,他妈问:为啥孩子学习下降了?老师说,三年级就开始考验智力了。这话有点直接啊[捂脸]。反而是我家那个没心没肺的,从上学就没怎么尝过100分的滋味,可是到现在也还对付个优等生。那些一二年级的家长,别追求什么双百,到了三四年级,能每次都打九十多就是小学霸了。
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9分。一年级学生由于没考得双百分被家长痛打。大家怎么看?
期末考试,一年级的孩子,数学考了100分,语文考了99分,还被家长痛打,这只能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是完美主义者。
1.孩子本来就是优等生。孩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数学100分,语文99分。换作别的家长,肯定要给孩子立功受奖,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给孩子买漂亮的衣服,带孩子到外面去迟大餐,把孩子奉为皇帝(公主)。可是这个的家长,却把孩子痛打一顿。一个班级中,能有几个孩子考双百分的,其实那是少之又少,北京景山小学,是全国最为有名的小学,学校的校长、老师为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考双百分。一个班级能有一半孩子考双百分,就非常了不起了。一年级的语文,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还是比较复杂的。在考试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如拼音调号打错了,某个字少写了一笔,写话不够通顺……这其实不算个事,何必要痛打孩子?
2.家长期望值太高。家长对孩子要求高,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不能走向极端。孩子在一年级,语文、数学能在95分以上,甚至在90分以上,就是优等生了,这比85分已经提了一个档次。不必计较那三分两分。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追求完美。家长是不是件件事情都能做得完美?就是伟人,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完美。孩子学习,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是不是很认真,很努力,上课时能不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作业能不能按时完成,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实际上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不知家长关注到这些没有。
3.痛打孩子不可取。孩子在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该受到家长的表扬鼓励,想不到却遭到家长的一顿毒打,这会给孩子的心理笼罩上一层阴影,认为家长没有善恶是非观念,孩子从父母身上也学不到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想家长一样是非不分。特别是孩子每次在考试时时候,都会想到痛苦的经历,担心考不好又会遭到毒打,心理上会造成紧张感。孩子越紧张就越容易出现错误,答题正确率就低,考试成绩会更差。孩子考试成绩差,不是没有学好,而是心理压力造成的。
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要看孩子的考试结果,更要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9分。一年级学生由于没考得双百分被家长痛打。大家怎么看?
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9分。一年级学生由于没考得双百分被家长痛打,看到这样的消息,有些不可思议,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估计从小的培养方向都是奔着清华北大去的,过于苛刻的要求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并一定是一件好事。
数学100分,语文99分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同龄学生了,即便是一年级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考双百真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语文科目,有一些需要发挥的题目,答案不固定的和唯一,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拿满分真的是不容易的。
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平时的学习状况,考试时的状态、心态和发挥等都会对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成绩能达到95分以上其实就不错了,要求双百真的是有些过于苛刻了,这套试卷让家长自己去完成,也未必能考到双百。
要正确的看待考试成绩,这是很多人都会提及的事情,我们重视成绩,但不能以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也不能过于苛责。在教育中,很多人都提到了,在小学低年级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成绩的态度和看法也很重要,能影响孩子之后的学习,如果过于苛责,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对孩子的成绩观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小学一二年级,拿满分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靠靠满分是越来越困难,特别是语文科目,如果到了高年级随着考取满分的难度增加,孩子在家长的严格要求和压力下,不知道孩子在考试中或考试后会有怎样的想法和行为,这都是无法预料的。很多孩子因为压力大,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家长的要求,在考试中作弊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考试成绩下来之后因为成绩不理想不敢回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真的不希望小学的孩子都面临着这样的压力。
当考试成绩下来后,作为家长要正确的看待试卷和分数,考了99分距离满分只有1分的差距,是有些遗憾,孩子也许本来心里就不好受了,在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应该去鼓励和认可,然后带着孩子去寻找和分析这唯一的1分丢失在什么地方,在考试中是因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导致丢分的,类似的错误应该怎么去避免,这才是对待成绩和分数应该有的态度和方式。
考完试之后,成绩只是个分值,考个满分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是说明孩子完全掌握了之前所学的吗?就没有任何的知识漏洞和薄弱环节了吗?并不见得,只能说明,所考的孩子恰好都是孩子都会的,仅此而已,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东西需要继续去强化的。成绩只是一个参考,不要过度去解读,正确的看待和对待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9分。一年级学生由于没考得双百分被家长痛打。大家怎么看?
看到这个题目,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分享几个故事吧:
故事1:
我的亲身经历:我女儿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去接她放学。看到她同班同学正在被妈妈训,这时正好她们班主任走过,就问怎么回事。原来那天她们刚好有个小测验,那孩子97分,没有考到100,所以她妈妈批评她。
班主任听后直接怼那个家长:“你小时候考试是不是每次都考100分?”
那位家长显然没想到班主任有此一问,似有觉悟地拉着孩子走了。
痛快,那感觉现在想起来都爽爽的。
故事2:
朋友说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考试他考了91分,全班第一。
放学后一回到家,就忙不迭把这个成绩向老妈汇报:“妈妈,我今天考了91分……”
结果,不知是老妈心情不好还是怎的。
冲他来了句:“你那9分哪儿去了?”
从此,无论成绩好坏,他都不愿意再向老妈主动汇报,因为他弄不清这会不会让妈妈发火。
朋友读书生涯考过无数个第一,但这一次让他印象最深刻,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
故事3:
有一个同学, “商量”的“商”,老是写成“摘”的右半边。家长提醒了十次八次改不了,后来把这个字贴在孩子的书桌上。好了些,但也还是常错。
对“正常”家长来说,是不是可以开始批评了呢?好像可以了哈,给了你那么多机会你还是错。
我们建议家长不用发火,采取另一种方式:每天问孩子至少三遍:“商量的商怎么写?里面是‘八口’,还是‘十口’”?有空就问,不厌其烦,而且语气非常温和,不生气。后来,每当家长一开口问的时候,俩人都会会心地一笑。孩子笑的意思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我竟然老是忘,不过我这回记住了”;家长笑的意思:“我又要问喽,还要我一直问一下去吗?”
这个过程持续了多久呢?答案是:三个月!
故事4:
是一个小学数学老师给我讲的,说有一年她带的班里,有几个孩子有段时间计算出错率很高,严重影响成绩。因为带的学生比较多,她也没有时间一个个去辅导,就把这种情况分别告诉了孩子各个的家长,请他们关注一下。
过了几天,她发现有一个孩子有了明显进步,正确率已达到全班最好的水平,而另外几个学生则还是老样子。
于是她很好奇,和几个孩子的家长分别进行了沟通。这一沟通就发现了差距:
没有进步的孩子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会对孩子说:“你们数学老师说了,你的计算错误率很高,下次做计算你要细心一点哦,平时做完作业要多加几道计算练习好不好?”
基本如此,大同小异。
而那个进步明显的学生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那个家长说,他在孩子做数学计算时,对孩子进行了仔细地观察。他发现,孩子的计算错误主要出现在竖式计算中。比如41减13,个位1减3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位,11减3等于8,这一步是对的。但第二步就出了问题了,从十位上借了一位,要点个点儿做借位标记的。但孩子有时候先标记一下,再去做11-3=8,这时候就做对了,而还有时候呢,先做11-3=8,做完这步之后,有时就忘了再去做借位标记。由于没做借位标记,对不起,借位的事就忘了。十位相减4-1=3,于是41-13就等38了。计算就是这么错的。
这个家长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告诉孩子做竖式计算一定要先做标记,再去计算,次序不能颠倒。孩子掌握了这个诀窍,其他计算也举一反三,正确率马上就上来了。
故事讲完,家长之间的差距,有时候要远远大于孩子之间的差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