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1⃣️本来东吴就没有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军事人才,比如刘备东吴招亲、孔明联吴破曹火烧赤壁、刘备借荆州等等都是不与东吴正面冲突,可是东吴就是不懂得三国鼎立的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周郎小儿心胸狭窄"既生瑜何生亮,尽管孙刘两家在合作,他都要背地使坏,总是不断制造摩擦。
2⃣️要不是让刘备连失关羽张飞两兄弟,刘备也不会急火攻心失去了理智一心想寻仇而忘记了三顾茅庐时拟订的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所以当刘备倾兵攻下了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才感觉到东吴快不保了,曹操又依靠不住,只有向刘备求和交出凶手,可是刘备杀红了眼,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一心想灭了东吴。
3⃣️一个君王有无限的权力,大将赵云及军师孔明等人在力谏无效时,只能眼看刘备的莽撞葬送江山,因为那时的刘备还有一个理念是想三国归一,他认为自己能匡扶汉室江山。在刘备不听规劝时,孔明也认识到汉室气数已尽,天时地利人和都对刘备不利,那时的人都讲究天意不可违,所以后人看历史,要为他们那时的处境着想,如果一个大臣反复力谏会遭来杀身之祸!
谢谢!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孙权求和交凶,反而刘备不同意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刘备有难言之隐。
三国是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而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一个人少了膀臂也就凶不起来了,甚至成之废人。
同时即使刘备内心同意孙权的求和建议,面子上也不能这样做,也就是这面子让刘备下不了台,虽史记上没有桃源结义这一说,但三人的关系情同手足这是事定,有记载。为了利益放弃两兄弟的仇恨,刘备太难了。
刘备怎么可能同意孙权的建议呢?这不是自己打脸吗?那不怕寒了天下人的心,说刘备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家伙,所以刘备宁可放弃大的政治方略,事实上是拼命,犯了兵家大忌,乱了大谋。
无论诸葛亮,赵云等怎么劝都无效,诸葛讲如法正在可以劝阻刘备出兵,自己无能为力。
带着情绪出兵,心浮气躁,夷陵之战必输,事实上输了,而且输得很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备眼睛红了,一天也不肯,与孙权誓不两立,曹操笑了…。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因为刘备伐吴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是还没有完全夺回荆州。
先更正题主一个错误,刘备攻下了东吴大片土地,并没有。刘备最后只进军到夷陵、猇亭一带,不要说东吴的大本营江东扬州,就连关羽丢失的左荆州都没完全夺回来。双方的局面甚至没有回到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怎么可能就此罢手?
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伐吴是为关羽报仇,还写率领七十万大军要灭尽东吴。这都是胡扯。为关羽报仇只是个幌子,七十万大军子虚乌有,全灭东吴更是不可能。刘备的目的只是夺回荆州,至少蛇是关羽丢失的左荆州,进一步则是当年割让给孙权的右荆州,如果能全部将荆州收回,刘备自会收手。
刘备的全盘战略是什么?就是隆中对的目标。横跨荆州、益州,候天下有变,两路出兵,进取中原。因此,拥有荆州、益州是刘备的基础,他不能丢。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军夺取益州。此时,眼看刘备势力做大,孙权如果不出手之后就可能会被边缘化,因此作势要攻打荆州。刘备那时正与曹操争夺汉中,无法与孙权翻脸,不得已将长沙、桂阳划给孙权,也就是右荆州。刘备自己继续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就是左荆州。这是迫不得已。
而由于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攻打曹操,此时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不可能两路并进一起攻打,因此,关羽只是出荆州一路,也就给了孙权可乘之机,所以乘机攻取左荆州,擒杀关羽。此时刘备彻底失去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基础便不复存在。所以,刘备为了恢复隆中对的条件,发动伐吴之战,目的不是灭吴,他也根本灭不掉,只是为了夺取荆州,不仅是关羽失去的左荆州,还包括当时划给孙权的右荆州。
此时孙权是什么态度?其实跟当时自己逼刘备交出荆州时的状况相似。不愿意给,但又不敢跟刘备硬拼。因为如果真的拼起来两败俱伤,肯定让曹丕坐收渔翁之利。但是他也有底线,他最多也就只能将从关羽处夺取的左荆州让出去,而刘备的胃口显然不止于此,他要一并将右荆州拿下。所以东吴军采取的战法就是且战且退,基本只采取防守,不主动进攻,防得住就防,防不住就退。可以说在这段路上,只要刘备撤兵,孙权这边肯定也撤了,双方立刻在撤军处形成新的边界,相安无事。但是,当刘备打到夷陵、猇亭时,已经逼近左右荆州的边界,再退,左荆州就全丢了,进而刘备一定会继续夺取右荆州,所以此时,东吴主帅陆逊才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因为夷陵这边是东吴的底线了,不能再让了。可以说一举击败刘备是有偶然因素的。但是其实双方都明白,不能接着拼下去。所以其实刘备并没有被全灭,只是主力部队受损,还能重新集结继续战斗,但是刘备立刻退走了。因为他知道不能拼,打不赢硬拼自己后方也危险。而孙权这边也一样。陆逊见刘备撤兵后完全没有追赶而是立刻赶回去防范曹丕,而此时曹丕也确实乘双方交战发动了江陵之战意图夺取江陵。陆逊率主力及时赶回,未让曹丕得逞。
所以,刘备的目标是荆州,荆州未拿下来,不可能在自己占优的情况下撤兵。但只要主力一败,势必不会硬拼,立刻退走了。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阿呆认为,刘备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机会。
刘备自从夺了汉中,战胜了曹操,称王汉中之后,有些膨胀了,忘了自己姓啥了,以为自己翅膀硬了。
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旗号,发起的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诸葛亮更是痛心疾首,但是,反对无效。
刘备坚持要这样做,一是想彰显自己的权力,不再是个言听计从的无主见之将,而是蜀国的一国之君。二是想涨面子树威风。以往一直求着孙权,如今也是君主了,让孙权臣服。三是想表现一下仁义,兄弟被杀,不报仇说不过去。
说白了,刘备是想耀武扬威,扬眉吐气。
孙权求和,送还凶手、送还孙尚香、送还荆州。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第一、孙权服软了,目的达到了。
第二、孙刘联盟重新修好,再好不过的事情。
第三、规还荆州,东边的战略要地获得了。
第四、关羽的仇,也有个交代。
第五、孙尚香回来,多了个人质。
第六、这是个台阶,是个梯子,顺势收兵,有面子有实惠。
这么好的事情,刘备却拒绝了。为什么?
膨胀了,以为自己有横扫天下的实力了。不愿意维持三足鼎立的局势,想一统天下,成就霸业。
阿呆要说的是,刘备脑子进水了,把幻想当事实了。即使刘备灭了孙权,占领江东。他的日子也不好过。江东是孙家三代基业,能服你刘备吗?光后院起火就让你招架不过来。更别说曹操专心对付你一家。刘备也是站不住脚的。
刘备太心急了。想一口吃个胖子,却把自己给噎死了。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刘备东征之初,进展十分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巫和秭归。
东吴举国惊骇,紧急向蜀国求和。
然而,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坚持东征。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东吴的求和221年七月,刘备东征。
很快,蜀军攻破吴将李异把守的巫和陆逊所守的秭归。
东吴紧急求和,并让诸葛瑾写信劝刘备息兵。
尽管东吴求和的条件,史未明确记载,但由诸葛瑾的信件看,其求和条件基本可以确定。
诸葛瑾指出:关羽之亲,比先帝怎样(当时,刘备集团宣称献帝遇害,所以称献帝为先帝)?荆州大小,比海内怎样?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决策易如反掌!
从诸葛瑾信件的内容可见,他清楚地认识到:刘备东征,一为报关羽之仇,二为争夺荆州。然而,信件也明确显示出:东吴求和,但一没有所谓交出凶手,二不打算割让荆州。
而从劝刘备息兵一事看,东吴做出的让步是:承认刘备对固陵郡(战前,孙权将巫、秭归二县从宜都郡划出来,设立固陵郡)的占领。
东吴知道刘备的核心诉求,但并不满足其核心诉求。
显然,刘备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对刘备这样的枭雄来说,其进退,还要依据其对形势的判断。
对曹魏立场的判断孙刘相争,曹魏的立场自然举足轻重。
原本,刘备曾试图缓和与曹魏的关系。
东征前,刘备曾派遣使者吊唁曹操,试图缓和双方关系,然而,因为曹丕称帝,这一企图无法实现。
因此,刘备原本最担心的,是曹魏的立场。
当时,孙权主动向曹魏称臣,以争取魏国的支持。
接受了东吴称臣的曹丕,一开始也确实有攻蜀之意。
然而,刘晔指出:孙刘交兵,是曹魏之福!现在是孙权不想打而刘备非要打!如果我们攻蜀,刘备必然结束与东吴的交战!这于我不利!
因此,曹丕确立的方针是:安坐以示天威,一面继续挑动吴蜀相争,一面抓紧时间“敲竹杠”,要求东吴做出遣子为质等让步,加强对东吴的控制!
显然,孙权虽愿称臣于曹丕,但绝不希望以子为人质,接受曹魏的控制!
因此,尽管孙权拖延时间,与曹丕做出各种周旋,但谁都知道:这种虚与委蛇长久不了,魏吴关系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此后,曹丕干脆集兵于江北,托名是助吴攻蜀,实际上是给东吴施加压力!
时间,对孙权是最不利的!
孙权主动与刘备求和,其实并非出于对刘备的畏惧,主要是出于对曹魏立场的担忧!
而对刘备来说,只要曹丕不在西线集结军队,汉中就无忧,刘备只要在秭归筑城,即可稳固后方,(当时上庸等地已为曹魏夺取,秭归北面受到曹魏威胁)!
因此,刘备一面在秭归筑城(长达半年),一面静观形势变化。
对双方战斗力的判断同时,从战斗力的角度来看,刘备也有充分的信心。
当时,吴蜀双方都出现了指挥换代的情况。
刘备方面,关羽、张飞、黄忠已经去世,马超病重;东吴方面,吕蒙、孙皎、蒋钦等人也已去世。
而从东征第一阶段的表现看,蜀军的战斗力看起来是胜过吴军的。
东吴特意对固陵、宜都防御做出调整,安排陆逊、李异等新一代将领居前防御。
然而,蜀军的吴班、冯习等新一代将领,却沿三峡进兵,连续击败李异、陆逊,夺取了巫、秭归。
看起来,吴军没有什么了不起!
同时,当时的吴军,在陆逊的指挥下正连续后撤。(从当年七月到次年正月,七个月的时间里,陆逊接连退却五六百里!)
此为陆逊的主动退却,目的是将刘备诱入施展不开的地形。
然而,从当时刘备的视角来看:陆逊,没有什么本事嘛!
所以,在刘备看来,在经营好秭归后,继续增兵,击破东吴是有相当把握的!
对荆州形势的判断刘备还有一个期待:荆州形势。
对刘备来说,南郡、南三郡,是他们的“革命老区”。
刘备、关羽曾治理这些地方10年之久,甚得人心。
相比之下,荆州则自刘表时代起就与东吴相争多年,彼此仇视。
果然,刘备东征发起后,在马良的联络下,武陵等地的五溪蛮接受其招纳,起兵相应,相邻各郡也都呼吸相通。
显然,在刘备看来,加强工作后,荆州地区可能出现更多支持刘备的力量!
连续失误可以说,刘备在秭归时,总体形势对其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对曹魏其实更有利)
然而,刘备对形势的误判和接连失误,使其陷入败局!
首先是:荆州形势并没有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孙权重用归降的刘备荆州将吏,请出当年留典荆州的潘浚来稳定荆州。
在潘浚等人的帮助下,孙权纳降政策的效果很好,除五溪蛮叛乱外,其余地方都逐渐稳定。
而五溪蛮牵制了步鹭的1万军,但其危害基本得到了控制。
接着,孙权的忍辱负重,使曹魏很长时间没有动静。
七月,刘备拒绝求和;八月,孙权屈尊降贵,在因屈辱流泪的徐盛等人面前接受曹丕所遣使者的册封;随后,面对曹丕遣子为质的要求,孙权指天发誓,表示一定遣子为质,并以十二月为期!
孙权的忍辱负重和虚与委蛇,活活拖了大半年,刘备坐不住了!
接下来,刘备错误的大举进兵,使自己陷入了彻底被动!
222年正月,在退到夷陵地区后,陆逊“突然变强”,停止退却,并让宋谦在夷陵道攻破蜀军5座营寨,斩杀其屯将,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防御。
此时,如果刘备继续率大军在秭归,让吴班等人在前线与陆逊僵持,情况未必会不利。
黄权也建议:我们东下,进易退难,不如让我在前面观察形势,如果有利您再进军!
然而,刘备不听,亲率大军在吴班、陈式后推进,一头扎进了施展不开的地形中!
当刘备行军纵队被拉长,被迫连营数百里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认识到:刘备败了!
总的来说,攻占秭归后,形势对刘备依然比较有利。
外交上,曹魏虽名义上与吴联合,但“蜀远吴近”(刘晔所言),曹魏在“鼓励”吴蜀交兵的同时,将外交、军事压力施加于吴,企图借机加强对吴的控制,甚至攻吴。(夷陵之战结束次月,曹魏即三道伐吴,可见其在该方向准备已久)
军事上,蜀军士气正旺,连续取胜。而东吴的新任指挥官陆逊恩信未立。而且,因为要在漫长的防线防备曹魏,东吴对夷陵前线已经难以增兵。
政治上,东吴在荆州的统治不稳,荆州仍有相当支持刘备的力量存在!
因此,在东吴求和没有满足刘备核心诉求的情况下,刘备不接受求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形势的发展,是动态的。
孙权虽不善军旅,但不失为一代雄主。
他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启用荆州降吏,稳定荆州形势;又以其在政治上的老道,与曹丕不断周旋,拖延时间(这些可能还是和“猾虏”刘备学来的呢);军事上,信任陆逊,并以各种方式加强陆逊的权威。
反观一贯以忍辱、“猾”见长的刘备,则在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下,接连失误,使自己一步步陷入败局之中。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其一,刘备,以皇叔自居,出道结义,本就存了功利心吧。但刘皇叔平生以道义为口舌,攻伐其他势力,对外宣称匡扶汉室,天下人尽皆知刘、关、张乃结义兄弟,刘备又以义气聚拢势力,刘备若不与东吴摆出不死不休的架势,与刘备的形象不符。
其二,彼时刘备也是想要激起三军同仇敌忾之士气,扫除失去主将带来的萎靡影响。众所周知,“三家”之中,曹操实力最为雄厚,蜀汉也是拼死一搏,若真能夺下东吴,则天下有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