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通常,糖尿病患者在黎明和傍晚时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临床上将前一种现象叫做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将后一种现象叫做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其实这两种现象的发生机理是一样的,都是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生糖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有关。

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会随着其体内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也会出现两个高峰,因而能保证其血糖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上。但是糖尿病人由于胰岛功能损伤,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的升糖作用,所以容易出现黎明现象或黄昏现象。

针对黄昏现象,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将午餐分两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

2、午餐后运动30-60分钟。

3、早餐前用短效胰岛素,中午用诺和灵30R,晚饭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药,对控制“黄昏现象”有利。

4、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使用胰岛素泵。

5、早晚餐前用磺脲类降糖药,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首先糖尿病大家都知道只能控制血糖,没办法根治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肥胖、及遗传原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其生物作用损伤都会引发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要控制好,控制不好会出现一些列的个脏器疾病,而对于糖尿病的“黄昏及黎明现象”大家都应该闻所未闻吧。

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还有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后期最主要的并发症就是酮症酸中毒,正常的血糖值→空腹为:3.9~6.1mmol/l,餐后为:6.7~9.4mmol/l,1型糖尿病主要是以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主要以饮食及药物治疗(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及格列奈类)等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黄昏现象及黎明现象,而黄昏现象顾名思义就是傍晚黄昏时期的血糖升高现象。主要是晚餐前的血糖值高出餐后2小时血糖2mmol/l左右,也叫做睡前高血糖。而黎明现象则是清晨5点左右血糖逐渐升高的现象,导致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还是跟人体的生糖激素的分泌失调及缺陷有关。因此血糖的控制不仅要用药物控制还要从饮食及运动等多方面去考虑,要科学的方法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控制不佳过血糖过低引起更多的疾病。

关注小克,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识,谢谢!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糖尿病“黄昏现象”是指:血糖在下午4~5点左右时,或稍偏晚一些时候,大约黄昏时间,会出现血糖的升高大于餐后2小时血糖,称之为“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发生有共同的机制,目前认为其发生和人体内激素的分泌规律有关系。

我们将人体内影响血糖的激素分两大类:一类是升糖激素,包括: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胰高血糖素等,顾名思义他们的作用是可以升高血糖。另一类激素是降糖激素,降糖激素只有胰岛素,其作用就是降低血糖。

当体内的这两大类激素处于动态平衡分泌时,使血糖控制在一个标准的范围内。若某一个时间段内某一类激素升高过多,而另一类激素相对分泌不足就可能引起血糖的明显波动,结果就是血糖升高或降低。

人体升糖激素的分泌规律是从夜间0点开始分泌增加,至清晨4~6点分泌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下午5~7点会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升糖激素的升高而分泌增加,以抵抗升糖激素的升糖作用。可是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的抵抗升糖激素的作用,从而导致这段时间的血糖会明显升高。从而出现“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针对出现“黄昏现象”的糖友,可以通过将午餐分两次吃,或午餐后2小时运动30~60分钟的简单调整方式来改善“黄昏现象”,若效果不理想,应该找内分泌专科医生寻求帮助。

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刘医生驿站 !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糖友们对“黄昏现象”可能都有所耳闻,但你知道这是什么症状表现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

63岁的李某,患糖尿病7年多,自己认为血糖控制良好;他偶尔测了一次全天血糖,结果是:空腹5.6mmol/L、早餐后2小时7.0mmol/L、午餐前4.8mmol/L、午餐后2小时7.2mmol/L、晚餐前11.4mmol/L、晚餐后2小时7.1mmol/L、睡前6.4mmol/L,李某有些怀疑结果的准确性,又连续测了6天的晚餐前、后血糖;

第1天晚餐前11.4mmol/L、晚餐后2小时7.1mmol/L;

第2天晚餐前10.8mmol/L、晚餐后2小时7.6mmol/L;

第3天晚餐前11.3mmol/L、晚餐后2小时7.9mol/L;

第4天晚餐前10.9mmol/L、晚餐后2小时7.6mmol/L;

第5天晚餐前11.4mmol/L、晚餐后2小时7.1mmol/L;

第6天晚餐前11.3mmol/L、晚餐后2小时7.7mmol/L。

6天里的晚餐前血糖,结果与第一次结果相近,都是晚餐前血糖高。李某觉得很奇怪,午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下午未进任何食物,怎么晚餐前血糖反而升高呢?

来就诊时,排除了李某晚餐前血糖增高的其他原因后,最终考虑是由“黄昏现象”所致。根据李某的情况,我给他调整用药剂量,在原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午餐时加服一片(0.5g)二甲双胍缓释片,7天后再测晚餐前血糖,均在控制范围内。

黄昏现象现象是指午后到晚餐前后,在没有加餐的情况下,出现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这与人体内的升糖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有关

如果糖友一旦发生黄昏血糖控制不稳的现象,该咋办?

首先,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和时间;

其次,通过调整饮食避免黄昏现象;

此外,还要注重血的监测,只有监测到位,了解自身的情况,才能做好自我管理。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我在医院负责的病区里血糖高的人大有人在,对于糖尿病的黄昏现象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这与患者的激素分泌或膳食结构、餐次分配、运动都有密切关系。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糖尿病黄昏现象对预防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

1️⃣什么是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糖尿病的黄昏现象和黎明现象非常相似,都是与激素分泌有关。人体每天下午五到七点钟、凌晨三到六点钟的时候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胺以及皮质醇的分泌达到峰值,会导致血糖上升性的波动。

如果人体的胰岛素分泌正常的话,血糖会很快控制平稳,但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分泌,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而导致血糖在黎明和黄昏时段就比较高,这就是糖尿病的黎明和黄昏现象。

2️⃣预防和缓解黄昏现象的措施

当自己发现在黄昏时段血糖较高时,需要及时到医院找内分泌科大夫诊治,一般需要调整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者使用胰岛素泵。

从饮食角度而言,需要少食多餐,每餐5~6成饱。尤其是中餐需要分成两次来吃,间隔可以2~3小时;另外在中餐之后不宜马上午休,稍微休息十几二十分钟后,建议30~60分钟活动,比如走路,可以增加热量消耗,有助于血糖控制。

另外,晚上尽量不要在10点钟以后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对激素正常分泌有利。

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我的悟空问答,您有营养或饮食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在此向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本文作者:

于仁文 三甲医院营养师

中国营养学会全国首批注册营养师

“9.3”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兵方队专职营养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营养食品分会常务理事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糖尿病的“黄昏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傍晚时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临床上还有一种叫做“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出现的血糖升高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在糖尿病患者出现较为常见,引起的原因多为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一些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等)在24小时的节律分泌不协调或紊乱有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分泌的激素是有一定节律的,即一般情况下,升糖激素在零点时开始逐渐增加,至凌晨4时左右,会出现一个高峰,这是血糖会升高,然后升糖激素逐渐下降,到了16时左右,又会迎来另一个高峰。那么,对于正常人来说,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会随着体内升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也会有两个高峰,来对抗升高的血糖。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对抗升糖激素升高的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容易在黎明或黄昏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血糖总是出现在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就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黄昏现象”,但我们要排出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是否受到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但也有患者的黄昏现象来的较晚些,有的甚至会表现在睡前血糖较晚餐后的血糖较高。

若出现这种黄昏现象,可以通过增加下午适当的运动时间,或者到医院就诊,找专科医生来调整降糖药物方案。切不可自己在家自行调整降糖方案,以免因此低血糖。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