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竹林七贤,如遇上科举制度能做官吗?为什么?

魏晋竹林七贤放纵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喜放达厌倦当世。

竹林七贤,在没有科举制度的当时也都做过官,有的还是司马氏的高官。只是他们放荡形骸,愤世嫉俗,尤其是嵇康,便不为晋王室所容,或被杀被贬,或辞官归隐。

如遇科举制度,能不能做官还要看遇上什么样的君主,我以为,竹林七贤的个性,很难被主流社会接纳。

魏晋竹林七贤,如遇上科举制度能做官吗?为什么?

个人认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刘伶、阮籍不是怀才不遇,而是嫉世愤俗、持才傲物。这跟科举制没关系,因为他们都又机会当官,但自恃清高,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对他们的评价我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魏晋竹林七贤,如遇上科举制度能做官吗?为什么?

感谢邀请。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比较著名是人物。我们都知道他们在当时条件下怀才不遇,那时候还没用科举制度的出现,一般的人才想要当官都是靠公卿大臣等士族的举进,官宦也是采用“世卿世禄”或军功爵制。士族往往掌握着官居的晋升。那么如果竹林七贤在有科举制度的朝代能不能当上官呢?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有七贤之称。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才华横溢,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朝,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这样一来,竹林七贤确实比之魏晋有很大的当官机会。

那么如果当时魏晋有科举制竹林七贤能否当官呢?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他们都是深谙时事之人,当时朝廷黑暗,当官动不动就会掉脑袋,这也是竹林七贤不选择当官的另一个原因。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

反观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盛兴,社会和平。许多文人才子十年寒窗只为仕途晋升,一展心中抱负。竹林七贤才华更不用多说。

所以我以为,如果魏晋动荡时期,那时有科举制度,竹林七贤仍不会选择做官,起码不是全部都会去做官。

如果是盛世时期,科举制度盛兴,以竹林七贤之才,做官完全绰绰有余。

我是天涯,一个热爱文字的新人,希望回答对您能有所帮助。关注我,每天都有更新。

魏晋竹林七贤,如遇上科举制度能做官吗?为什么?

论其才学,科举脱颖绰绰有余。

论其风骨,大致对科举会嗤之以鼻!

这样的人,刚正不阿,厌恶丑恶,

做官是一股清流,

做人嘛,不能刚柔并济,

不容于当世亦在情理之中!

若屈原,含恨而投江。

若庄子,超然于物外。

其才也大,

其命也舛。

至今思嵇康,

一曲广陵散!

魏晋竹林七贤,如遇上科举制度能做官吗?为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心中的竹林七贤有点像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呢?

讲道理,魏晋时代,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在文坛混出一定的名气。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人家做不到,竹林七贤也是属于社会中上游的阶层。

竹林七贤中大多都是在朝廷里有官职的,最多因为政见、派系等原因被边缘化,给的没有实权的虚职。

论出身的话,他们中好几个在当时社会出身可都不低啊,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娶了曹操的孙女,放在后来可是皇亲国戚级别的。而且在当时社会,作为名士,朝野都想结交拉拢。像邓艾这样的朝廷中实权派都想结交嵇康。

从生活上来讲,绝不至于穷到揭不开锅的境界,相反,至少物质生活还比较丰富,像吸食五石散这种高端东西,那可是上流社会的人才享受的起的。

他们这群人是当时的社会潮流,崇尚老庄,喜欢清谈玄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在思想上与后世参与科考的儒生有所不同,他们那会没那么多教条限制,更自由,独立思考能力更强。

关于魏晋可以看这几本书讲的都很好,鲁迅的《魏晋风流与药及酒的关系》,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魏晋竹林七贤,如遇上科举制度能做官吗?为什么?

七贤各有特色,不能一概而论。

竹林游戏聚七贤,

嵇康造化伟容颜。

山涛度量性庄老,

向秀琴棋艺阮咸。

阮籍奇才只自用,

王戎神采不争前。

云台山里做何事,

都效刘伶醉百年。

排名不分先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