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首先,武松擒方腊武松属于古以有之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甚至可能比水浒成书还要早,至今杭州有为武松等人立祠,这点蔡东藩在其著作《两宋演义》中曾提及:
且证诸杭人所言,更属历历可考。张顺也,时迁也,武松也,祠墓犹存,杭人犹尸祝之。倘非立功杭地,谁为之立祠而表墓者?惟俗小说中,有授宋江为平南都总管,令率全部往讨方腊,此乃子虚乌有之谈,不足凭信。即如武松独手擒方腊事,亦属以讹传讹。
因此,这个故事并非98版原创,而是引用民间传说,至于为什么要引用这个传说而不用原著剧情,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98版水浒传塑造后期梁山离心离德的氛围,而鲁智深成为最恨宋江的其中之一在38集中,多次突出鲁智深对宋江的不满,高俅被活捉到梁山后,林冲提刀要来杀他,宋江命人将其带走,鲁智深是和林冲一起来的,出门前狠狠瞪了宋江一眼。
宋江放走高俅,没追上的林冲气的吐血,这时候鲁智深一拳将马打趴,按编剧的意思,怕不是鲁智深拿马当做宋江来打。
正史招安时,鲁智深与武松、三阮摔杯而出,公然不给宋江面子,鲁智深更是怒怼孙二娘:“朝廷你能看得着?还不是任由官府摆布。”
正因对宋江的恨以及对招安的不满意,98版中鲁智深并没有随宋江出征,而是在出征前夕重返相国寺,宋江和吴用来找,鲁智深表示自己尘缘已了,准备皈依佛祖。
既然该版鲁智深都没有征方腊,自然不可能有鲁智深擒方腊的剧情。
二、武松后期战绩太少,方腊在该版武功极高,人头适合给他。从原著来说,三山聚义后的武松逐渐边缘化了,像梁山对阵高俅、童贯,征辽国、四大寇,武松的存在感明显低了许多,虽然在征方腊时曾经杀了方貌和贝应夔,但毕竟这俩人在武力上都没有任何表现,无法突现武松的神勇。
而98版水浒传剧情大量删减,对战高俅就拍了水战,武松无用武之地,打方腊吧,方貌人头给了张横,庞万春兄妹人头给了三阮,那就剩个方腊了。
而该剧方腊武力值颇高,以一敌三,对阵武松、李逵、阮小七联手,还打飞李逵板斧,顺带砍下武松的手臂。这时候自然让武松最后表现一番,单臂擒住方腊,也避免了武松断臂退场太过凄凉。
三、编剧看不起原著作为98版编剧的杨争光看不起原著,曾公开表示水浒传列入文学经典有凑数嫌疑,还说要给方腊去妖魔化,这都看不起水浒传了,不用书中的剧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方腊在原著中逃亡时被鲁智深一禅杖打翻这么丢脸的事又怎么表现他的神勇。所以杨争光机智的安排了方腊与武松大战,既能表现方腊视死如归的精神又能突出他和武松的神勇,真是一举多得。
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方腊可不是武松捉住的,而是后来大破金兵于黄天荡的名将韩世忠出计策烟熏八大王洞擒住的,其夫人也就是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其时韩世忠刚入伍不久,也就当了一个小班长。因擒住了寇首方腊而在军界展露头角。
书归正传,回到问题上来,小说中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武松擒贼先擒王呢?擒方腊是整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方腊也是个英雄人物,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施耐庵也曾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只是他效忠的张士诚后来失败被杀。施耐庵对农民起义是肯定的,对方腊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也是肯定的。我们在方腊身上能隐约看到吴王张士诚的影子。英雄方腊也只佩服英雄。说白了施耐庵先生更喜欢英雄,没看到武松出场即遇景阳冈猛虎,景阳冈打虎是为后文的擒方腊做铺垫的,方腊何许人也?在施耐庵先生的心目中,方腊便是一条真正的龙,只是龙尚幼,未成气候,却遇到了降龙伏虎的英雄,难免失败的英雄末路悲剧。如果擒方腊的故事情节被设计成白日鼠白胜或者鼓上蚤时迁偷袭擒住方腊,那可是对英雄的莫大污蔑和讽刺,在施耐庵老先生的心中也万万不允许的。
原本是英雄惜英雄,结局竟然是英雄相残,终究是两败具伤。方腊被擒住死于大宋王朝的刑法。行者武松断缺一臂。一死一伤,叫人落泪。
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老板《水浒传》为什么改成武松捉方腊?我不清楚。
但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故事。说武松的师傅曾关照过武松,如果以后碰到会使用飞刀的敌人,你只要举起一根手指头就行了。可当武松和方腊急战多时,方腊要使用飞刀时,武松忘记了师傅的话,举起了一条手臂。结果这条手臂被‘飞"掉了。武松尽管只剩下独臂了,还是抓住了方腊。
因为我们家乡话中‘‘擒"还有举起来的意思,我当时理解为武松单手把方腊‘举"起来了,有的小伙伴同意我的观点,有几个不同意,说武松是用一只手把方腊抓住了。双方争论不休。
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坦率讲,关于老版《水浒传》这个提法,本身是不严密不准确的。
古典名著《水滸传》只有一部,何来的老版新版?
题主所说的老版,可能是指98版电视剧《水浒传》,由于后来又陆续翻拍了同名电视剧,所以才存在老版新版的说法。因此可以断定,所谓的老版是指电视剧,并非是指原著。
按照这个提法,老版电视剧把原著中的鲁智深擒方腊改成武松擒方腊,应该是缘于以下考量:
一、符合提高收视率的需要电视剧是视觉艺术,一切都要以搏人眼球为主要目标。投下巨资,辛辛苦苦拍出来的电视剧,如果没人喜欢看,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尤其是经过原著改编后的电视剧,更要以怎样才能提高收视率作为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
鲁智深虽然也很有名,但与武松的显赫威名相比,毕竟要逊色得多。武松先有赤手空拳打死吊睛斑斓猛虎的壮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再让他以生擒方腊来做结尾,效果肯定要比鲁智深更能吸人眼球。
因此,就只好委屈鲁智深了。
二、符合民间野史和传说的需要武松单臂擒方腊,虽然是改编了《水浒传》原著的内容,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在有些野史书中和民间传说中,历来就有武松最后擒住方腊,并且还断了一只胳膊的故事。正由于有了这种惯性思维,电视剧的编导趁势利导,顺其自然地进行了如此改编,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也能提高关注度,无疑是一件好事,是一种双赢的效果。
三、符合武松人物个性的需要武十回,是民间对武松的另一个形象比喻。也就是说,在《水滸传》原著中,武松一个人就占了十个章回,这在全书中是独一无二仅此一例的。说明作者施耐庵先生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塑造赋予了极大的关注。施先生的心血没有白流,后人对武松的印象,也确实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声名显赫,如雷贯耳的人物,如果让他无声无息地悲惨离去,也确实有些遗憾,也不符合长期以来人们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希望。
于是,电视剧的编导就让他再轰轰烈烈一次,以他单臂擒方腊的壮烈结局收场,既荡气回肠,又完美收宫,岂不是好事一桩也!
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韩世忠活捉方腊,神威无敌摧枯拉朽,为何被童贯和武松抢了功?
明明是韩世忠活捉了方腊!竟被童贯的手下冒功,之后民间搞不清状况,又说成是武松独臂擒方腊,这让中兴大将韩世忠情何以堪啊!
据《宋史·韩世忠传》:
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次杭州,贼奄至,势张甚,大将惶怖无策。世忠以兵二千伏北关堰,贼过,伏发,众蹂乱,世忠追击,贼败而遁。渊叹曰:“真万人敌也。”尽以所随白金器赏之,且与定交。时有诏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钺。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别帅杨惟忠还阙,直其事,转承节郎。
方腊造反时,还是在北宋末年。当时,韩世忠还不是领兵一方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那个时候,他跟随在王渊后面讨伐方腊,是一名偏将军。
当时,方腊的势力非常强大。据《宋史》记载,方腊杀了200万平民,同时强抢民女,有些侥幸逃出来的妇女,在树林中裸体上吊自杀:
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
王渊“惶怖无策”,又紧张又害怕,一点办法都没有。
韩世忠率领两千名精兵,在北关堰设伏,等到方腊的军队经过时,突然出击,一举将其击溃。方腊部大乱溃逃,韩世忠乘胜追击,以少胜多,打了一个大胜仗。
这种伏击战的手法,后来是我军的拿手好戏啊!
王渊称赞他是“万人敌”。
之后,韩世忠穷追不舍,一直把方腊的部队驱赶到睦州清溪峒。方腊部队据险而守,其指挥部掩藏在山中的三个洞穴里。
宋朝大军追到,面对茫茫大山,无计可施。
韩世忠率部深入山中,向当地的农妇打探路径,终于寻找到了方腊的藏身之处。
韩世忠身先士卒,手持长戈,亲涉险地,捣毁了方腊藏身的洞穴,亲手格杀了几十人,并把方腊从洞穴中活捉出来。
这时候,童贯手下的亲信大将辛兴宗领兵半途截住,把俘虏抢走。
童贯的手下,又怎么会抢走了韩世忠的功劳呢?
原来,宋徽宗听到战况不利。赶紧派他最信任的太监童贯、谭稹分别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两浙制置使,率领十五万人马前往东南剿杀。
童贯是一个非常帅的太监,并且他看上去完全像是一个正常的男人,身材高大魁梧,脸上还长有胡须:
“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有度量,能疏财。
童贯非常会做人,他在朝廷上下打点,很会来事,各方面凡是用得着的关系都能处理好,后宫的嫔妃由于得到他的好处,都帮他说话。作为一位太监,他后来居然被册封为王。他执掌兵权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掌兵时间最长的太监。
童贯还是有一定的军事能力的,但他是一个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他尤其擅长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后来对外攻辽却遭遇惨败。
因此,剿灭方腊的作战,其最高军事指挥官是童贯。
活捉方腊这么大的功劳,当然不能让韩世忠这样的杂牌抢走,这种天大的功劳,当然要让给自己的嫡系。就算方腊是韩世忠抓住的,也必须要交出俘虏,把功劳让出来。
童贯的亲信手下活捉了方腊,无疑说明童贯领导有方。因此,童贯下令把方腊押解到京城,他向皇上汇报时,也完全不提韩世忠的功劳。
宋徽宗龙心大悦,重赏了童贯和辛兴宗。而韩世忠反而没有得到任何赏赐。
方腊在京城被处决。
后来,杨惟忠面见皇上,向皇上说明了事实的真相,宋徽宗这才任命韩世忠为承节郎。
而《水浒传》原著中,是鲁智深擒获了方腊:
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
但是,后来的一些评书、影视剧,包括央视电视剧《水浒传》,都说成是“武松独手擒方腊”,这又是为何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喜欢传奇!无论是韩世忠活捉方腊,还是鲁智深擒获方腊,传奇程度都比不上武松独臂擒方腊。
武松在民间的人气极高。同时,只剩下一条胳膊的武松,还能够活捉方腊,这个故事情节,非常吸人眼球。说书人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老百姓喜闻乐见。
明朝崇祯甲申年间的《通臂拳谱》,上面明确记载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一套武术招数:
饿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压肘。
武松独手擒方腊,还把银鱼钓金钩。
明清年间,民间创造了许多《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曲艺作品。如京剧《涌金门》、《龙虎玉》等,都有相关武松单手擒方腊的故事。在有些版本中,鲁智深擒获方腊后,把功劳让给了武松。
《武松独手擒方腊》为什么流传这么广?关键是老百姓喜欢,故事传奇性强。
鲁迅先生曾说:
“《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
而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宋史演义》中,描写武松擒获的是方腊的手下大将方七佛,并非方腊:
七佛跳下了马,招呼从贼,来取武松性命,忽劈面一阵阴风,吹得头眩目迷,竟致倒地。可巧张横等也己赶到,你刀我斧,杀死七佛从骑。武松见有帮手,精神陡振,即将七佛揿住,张横忙替他反缚,牵押而归。
清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为韩世忠名鸣不平:
“擒方腊者韩世忠也。乃生前既为辛兴宗冒功,而数百年后,稗官演说,又归之于武松,抑何蕲王之不幸也。”
俞樾说:韩世忠生擒方腊,当时被童贯的手下冒功。几百年之后,稗官演说又归功于武松,这真是韩蕲王的不幸!
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看法,欢迎留言指正!
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湧,南有方腊,北有宋江。后来宋江接受招安,随朝庭大军一起镇压方腊的农民起义军。
朝庭的征讨大军,最高指挥官是童贯,主力军是西军,而宋江的招降所部只是很小的一部。
擒拿方腊的是西军校尉韩世忠,跟武松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韩世忠是西军中的悍将,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战功赫赫,如果按战功封赏,韩世忠当个将军也绰绰有余。因为宋朝奖赏军功的规章有二种,一是升官,二是金钱,而韩世忠选择了金钱,这符合韩世忠放荡不羁的性格。
靖康之变后,韩世忠才明白保家卫国的重要,带领部队英勇抗击金兵,后来成为南宋中兴的四大元帅之一,得其善终。
至于武松,在北宋末年的抗州府担任捕快,此人一生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武松的顶头上司是抗州知府蔡鋆,而蔡鋆的父亲是北宋太师蔡京,蔡鋆仗着后台硬,贪赃枉法,欺压良善,武松一怒之下杀了蔡鋆,后被打入死牢问斩。
所谓武松独手擒方腊,纯属虚构。小说和戏剧并非历史,读者应善加区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