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为何吕蒙执意要杀,是私人恩怨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孙权百般强调不杀关羽出自朱苏进朱大编剧的《新三国》,无论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孙权不杀关羽,吕蒙执意要杀。
新三国似乎刻意强调孙权的权威不足,到处都是他和他的大都督们勾心斗角,既不符合三国演义也不符合历史,从三国志记载来看,斩杀关羽可能就是孙权的命令。关羽传中记载的很简单一句话: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按照关羽传,关羽就是孙权下令斩杀的,我们再看更详细一点的记载
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吴历曰: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裴松之注提到蜀书记载孙权想过不杀关羽,留用关羽,但是左右立刻就表示关羽不能留,理由就是当年曹操对关羽如何如何,现在搞得差点迁都,于是孙权把关羽杀了。
但是裴松之并不认可这个记载,他认为真实情况当是“羽至即斩”,擒获关羽的地方距离孙权所在地有二三百里远,这种事情不可能还跑老远去请示孙权。
然后再从时间上看,关羽是十二月被抓获,杀死关羽之后又把关羽的首级送到了洛阳给曹操,曹操下令以诸侯礼葬之,这时候是第二年正月,同样是在正月,曹操也死了。我们按照这个时间看,关羽死于临沮,距离洛阳一千多里远,如果再加上汇报孙权的时间,一来一回也就是要多四五百里的路程,从路程上讲,以古代的交通水平能不能赶在曹操死前把关羽的首级送过去,也是个大大的问号。
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为何吕蒙执意要杀,是私人恩怨吗?
对于要不要杀关羽一事,史书与演义的说法相差并不很大。
在说正史之前,先说一下演义描写的情况: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孙权采纳吕蒙之计,派遣朱然、潘璋小路设伏,由潘璋部将马忠俘获了关羽父子,然后将他们押解到了孙权跟前。
孙权爱慕云长世之豪杰,就想招抚关羽。主薄左咸说:“不可。以前曹操得到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都不能留得住他。致使今日被逼迫几乎迁都以避其锋。如今主公既然把他擒住了,如果不除掉,恐怕贻患无穷。”
孙权沉吟半饷,说:“你说的有道理。”
于是,就把关羽父子推出杀掉。
演义中是说主薄左咸的主意,孙权才杀掉了关羽父子。
但史料中并没有左咸其人,一般认为是罗贯中虚构的人物。但至少说明,杀害关羽并非吕蒙的主意。
看一下史料是如何说的吧。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蜀记》记载:
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蜀记》是晋朝史学家王隐所著三国时期蜀汉的史书,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从该书引用了许多的史料,可信度比较高。
该书记载,关羽父子被擒后,孙权想招降关羽以对抗刘备、曹操。左右说“狼子不可养,否则后患无穷。曹公没有及时除掉,招致了大患,差点到了迁徙都城的地步。现在不可以留着他”。于是,孙权就把关羽杀掉了。
这与演义描写的情景差不多,只是提这个建议的人不一样。《蜀记》说得是孙权身边左右的人,演义说是左咸,有人认为罗贯中有意无意而为之。“左右”与“左咸”字面上差不多,不清楚老罗是咋想的。
根本而言,《蜀记》与演义所言相差不大。
但裴松之在此评论道:
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裴松之根据《吴书》认为:孙权派遣潘璋截断了关羽的退路,抓住关羽就应该把他杀掉。况且临沮离江陵二三百里,哪里可能不杀关羽,来来回回商议要不要杀关羽呢?
其意是说,恐怕夜长梦多,直接杀掉就省心了。
又说“留着关羽来对抗刘备、曹操”,这不可能,只不过想堵住一些人的嘴而已。
不管咋说,这都不是吕蒙执意要杀关羽。
在杀关羽这事上,吕蒙究竟是个啥态度呢?据《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
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之前,吕蒙接替鲁肃驻守陆口时,吕蒙表现的非常低调,与关羽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关羽从襄樊撤军后,在半路上就多次派遣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对关羽的使者很客气,而且留他们在江陵城中游览,到将士家中去致意,有些还捎来了书信问候。
关羽的使者回来,把消息告诉了众将士,都知道家门无恙,而且吕蒙照顾的比他们平时还好,关羽的将士都没有了斗志。
从关羽派出使者与吕蒙联系来看,关羽还是存有想法的,是否有与吕蒙谈判的意图不得而知,但起码关羽并没有准备直接与吕蒙开战,来抢夺江陵。
而此时也看不出,吕蒙执意要置关羽于死地的意思。
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不久,孙权来到了江陵,关羽自己感到穷途末路,于是败走麦城。西行到了临漳县,众将士都背叛关羽投降了孙权。孙权派遣朱然、潘璋截断了关羽逃走的小路,关羽父子被擒获。
但在这里,并没有介绍关羽父子是被谁杀死的。
一般认为是马忠杀死了关羽父子,但许多有影响的史书,都没有记载。
这个事是与孙吴有关,毕竟是他们杀死的关羽父子,但这是件大事,孙权恐怕是尽量减少刘备集团的愤怒,不好大力张扬,也就比较低调吧。
孙吴不说,蜀汉、曹魏就不可能了解其中具体的过程了。
因此,关羽没有选择主动投降孙权,孙权也没有派人去劝降关羽。关羽败逃后,的确是吕蒙的主意,在小路设伏擒获了关羽。但在擒获关羽之后,吕蒙并没有表现出执意要杀关羽的记载。
无论演义和史书,都找不到吕蒙执意要杀关羽的记载,更何况二人之间并不存在私人恩怨,反而是关系还比较友好。
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为何吕蒙执意要杀,是私人恩怨吗?
《三国演义》不是史书,杀关羽一是为了迅速瓦解荆州军民的反抗之心,二是孙权定然没有明确交待不能杀关羽,毕竟孙权不是朱允炆害怕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交待不能杀朱棣,导致好几次朱棣死里逃生。
所以为何关羽被擒拿之后,东吴并没有讨论就被吕蒙部下杀害,甚至不知道是马忠、潘璋还是具体谁杀的,这里面实际上还夹杂这东吴鹰派和鸽派的斗争。
吕蒙部下杀关羽,的确有些越俎代庖,但战机稍纵即逝,荆州是三国必争之地,东吴从孙坚时代就垂涎已久,想要尽快掌握荆州,杀关羽震慑宵小无可厚非关羽在荆州的统治虽然看似非常儿戏,吕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糜芳、博士仁投降,南郡不战而下。但实际上吕蒙是精心策划,一环套这一环,这才成功拿下荆州,而能不能守住荆州,迅速消化胜利果实,才是重中之重。
吕蒙成功白衣渡江促使南郡糜芳投降之后,尚未进城就在沙上庆祝,就此差点翻车。幸亏吕蒙出征的时候,带上了虞翻,虞翻提醒吕蒙城中之人不可尽信,应该及早掌握南郡。吕蒙这才幡然醒悟,迅速入城,果然城中尚有忠心关羽之人,想要伏击吕蒙,但是吕蒙经虞翻提醒已经有所防备,这才顺利拿下南郡。
《三国志》: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吕蒙入城之后,擒拿关羽家属,,厚加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擅人民家有所索取。可以媲美刘邦如关中,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了。吕蒙军令如山,有麾下同乡拿了百姓的斗笠来盖军中的铠甲,结果也被吕蒙挥泪斩之,自此南郡道不拾遗。
《三国志》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
吕蒙还照顾孤寡老人,照顾穷苦百姓,有人缺衣少食就送衣物食物,有人有病难医,就找医生治疗,可以说吕蒙的恩威并施才是真正的攻心定计之策。
吕蒙还亲切接待关羽回南郡的使者,让其周游城中,询问军中各家情况,还让人写信告知家中消息,关羽的使者回去之后,私下转讯,知道家中无事,甚至待遇还超过平时,自然毫无斗志,关羽败走麦城已成定局。
《三国志》: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吕蒙已经广施恩惠却并没有打过一场硬仗,有恩无威,时间一久,荆州本地和东吴之间的仇恨,以及错综复杂的三国乱斗,必然会让荆州无法安稳,东吴是要长期占领荆州的,恩威并施是必须的手段,杀掉威震华夏的关羽,可以获取更高的声望,能够瓦解死忠关羽的势力,也能让荆州军民归心。
不杀关羽,将关羽抛给东吴朝堂,必然会引起声势浩大的讨论,东吴在战略方面始终存在鹰派和鸽派的争论四大都督都是鹰派,鸽派之间的轮回。周瑜是典型的鹰派,从不将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甚至深深忌惮刘备,想要软禁和杀掉刘备。鲁肃和周瑜虽然是之交好友,但是在对待刘备方面的战略则不同,鲁肃主张联盟抗曹,认为曹操依旧是巨无霸,先联合刘备打垮曹操,之后东吴的优势将是三国之最。
而吕蒙呢,则又是鹰派,主张收复荆州,扩张自己。到了陆逊时代,又成了鸽派,再度联盟。当然这是时代和环境不同之下的选择,但是东吴除了军事统帅,还有大量的文臣武将是从一而终的两派对立。
张昭、诸葛瑾、张温等人是一贯主张联盟的,而朱桓、潘璋(马忠排不上名号)、朱然这些武将则是一贯主张强硬对关羽的。因此,为了避免朝堂分裂,孙权这时候必然偏向鹰派,所以孙权可能已经默许甚至暗中交代吕蒙杀掉关羽。
关羽为何在临沮被斩?里面未尝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临沮是现在的宜昌,而亲自做后援的孙权在江陵现在的荆州市,不过一百多里,放现在步行一天一夜就能到达。古代地形原因和黑夜照明问题算上,5天足以跑个来回,说通讯不便孙权无法指挥,是说不通的。
如果关羽走陆逊围追堵截的那一路,陆逊必然不会,临阵斩了关羽,除非有孙权命令,那么一切就非常清楚,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关羽之死还是非常扑朔迷离的。
但是还存在一种可能,吕蒙等人自作主张杀了关羽东吴的政治体系和其他两国不同,每个将领和大臣都是有大量部曲的,国家自己的军队是不足的。这也是说东吴是封建领主带着一群小领主的原因之一,因此吕蒙等人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为了防止东吴和蜀汉在荆州归属问题上的拉扯和妥协,吕蒙等将领直接杀了关羽,未必没有可能。就是孙权也不会为了敌国大将,还是羞辱过自己的大将来处置自己国家的将领。
吕蒙和关羽自然是没啥私人恩怨,在不敌对是时候,吕蒙和关羽还是比较惺惺相惜的。关羽是很重视吕蒙的,所以吕蒙还和孙权演戏,说回去治病,把年轻人陆逊派来拍关羽马屁。关羽这才逐步将南郡的士兵都调到前线。
孙权不杀关羽实际上也非常麻烦,朝廷争论,蜀汉扯皮。放了关羽,以关羽的傲气,必然和东吴不死不休,权衡利弊杀了关羽,送曹操人头,嫁祸曹操最为明智。可惜曹操多聪明的人,立马搞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
关羽也算历史独一份了,三位帝王都给关羽搞了盛大葬礼,孙权相比是比较委屈的举行葬礼,说不定心中还骂娘。
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为何吕蒙执意要杀,是私人恩怨吗?
执意要杀关羽的,正是孙权。
因为:关羽不除,孙权在荆州就安稳不了。
要杀关羽的,是孙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与曹军大战。
对南郡觊觎已久的孙权、吕蒙,趁虚而入,吕蒙”白衣渡江“,公安傅世仁、江陵糜芳不战而降,吕蒙迅速夺取了公安、江陵。
关羽闻讯,迅速回师。沿途,关羽派信使与吕蒙联络。吕蒙热情招待关羽的使者,并让关羽军家属写信报平安。
这一招够狠!
家属报平安,字面背后的意思是:我已经是吕蒙的人质了!
关羽军将士们无心恋战,士气瞬间低迷。
当关羽靠近江陵时,得知:孙权已经率后部抵达了江陵。(吕蒙”白衣渡江“,伪装成商队,可见前部兵力不太多,主力在后队)
关羽闻讯,只得暂时放弃收复江陵的企图,退守麦城。
孙权的抵达,意味着吴军主力已经集结到南郡,也意味着:从这一刻起,吴军总指挥,已经是孙权本人!
随后,吴军兵分两路:陆逊攻取夷陵,阻击西川方向可能出现的援军;朱然、潘璋截断关羽退路,志在捉拿关羽。
《三国志》的《吕蒙传》、《吴主传》都鲜明地指出:朱然、潘璋截杀关羽,是“权使”,孙权的安排。
即使在《三国演义》中,也未篡改这一点,只不过,中间增加了吕蒙献策的情节。
最终,关羽被擒。
潘璋等人甚至没有把关羽带回去见孙权,就在临沮将关羽父子就地斩杀。
毫无疑问:要杀关羽的,正是孙权。
孙权,为何不能给关羽留条活路呢?
关羽不除,荆州不安关羽回军时,主力尚在。
当时,尽管关羽在四冢之战冢败给徐晃,受到一定损失,但是,关羽仍能依托水师,围困襄阳。
关羽撤军时,曹军不作追击,正是等着关羽与孙权鹬蚌相争。
只不过,吕蒙利用关羽军家属的书信,瓦解了关羽军的士气,使关羽军崩溃,这才避免了关羽与吴军的鹬蚌相争。
关羽军将士散去,只是因为家属有危险,无心恋战,被迫降吴。
可是,这些人,并非都是真心降吴。
比如:廖化在这段时间就降吴了。不过,后来,他仍然诈死,不远千里回归刘备!
关羽“善待士卒”,在军中影响力极大,给他时间,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关羽治荆州10年,“恩信大行”,在荆州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
夷陵之战时,马良尚且能把沙摩柯的万余军拉出来抗吴,何况“恩信大行”的关羽呢?
退一万步说:即便关羽只是光杆司令,一个人逃回蜀国。
“蜀小国,名将唯羽”。关羽单单只是靠他的名望、军事才能,加上他对荆州的了解,仍是对吴最大的威胁!
关羽不除,吴蜀照样大战吴蜀矛盾的中心,是荆州问题。
蜀失荆州,不能兵出两路,隆中对成空话;吴失荆州,不能全据长江,国防有危。
在孙刘实力悬殊时,刘备要借助孙权的力量求得生存空间,孙权可放心借助刘备的力量协助防备。
当孙刘力量对比时,他们在荆州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就必然要尽全力争夺。
所以,杀不杀关羽,刘备都是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东吴保住荆州唯一的方法是:击败刘备!
除掉关羽,正是削弱刘备,为今后的决战准备。
抓起来?那么,孙权能不能把关羽关起来呢?
游戏的世界里,“关押”这个俘虏处理的选项是很受欢迎的。
不过,现实中嘛···
整个汉末三国时期,除了已降的于禁,有哪位将军是被俘后坐监的?
吕布、高顺、张任、庞德,能用就用,不能用当场就斩了。
士可杀不可辱(除非你像于禁一样自辱),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的风貌吧。
荆州,孙刘必争之地。无论孙权杀不杀关羽,只要他袭取南郡,刘备必来争。
关羽,他在荆州“恩信大行”,威望素著,他的军队只是被迫解散,如不及时除掉,孙权在荆州安稳不了。
因此,孙权,不袭南郡则已,一旦开始袭击,就必须尽全力斩杀关羽!
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为何吕蒙执意要杀,是私人恩怨吗?
在三国时期,关羽的败亡是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它完全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同时,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在荆州被袭后,从襄樊前线撤军,想夺回荆州。谁知道,由于自己部下的家属都在江陵,受到吕蒙的优待,失去了战心。在撤军途中,关羽的大军离散。关羽无奈,只得走保麦城。后在突围逃往西川的途中,关羽被东吴的伏兵在临沮擒获,随即被杀。
我们从历史上没有看到孙权强调不让杀关羽的记载。倒是在《三国志》的注释中,有段记载提到了关羽被擒后的东吴君臣的议论。说是在擒住关羽之后,孙权想要留下关羽的性命,好为自己效力,抵抗曹操和刘备。但是,孙权的手下争辩说,关羽这个人是个狼子,不能养活。如果不杀了他,日后必然是个祸害。当年曹操就是没有杀了他,结果到后来自取祸患,被关羽逼得几乎要迁都。今天抓到了关羽,哪能让他还活着。于是孙权杀了关羽。
在《三国志》注释中,对这段记载进行了批驳。说孙权派潘璋去截断关羽的退路,等关羽到了就斩首。而且临沮离江陵相距二三百里,这么长的距离不立刻杀了关羽,哪还有时间去商议关羽的生死问题。以关羽对刘备的忠心,留下关羽的性命来抵抗曹操和刘备,更是不合情理。所以,这段记载不会是真实的。
《三国志》的这个注释里的批驳应该是正确的。我们从种种迹象来看,下令杀死关羽的人就是孙权,而吕蒙则是执行者和赞同者。在《三国志虞翻传》里我们也看到了一段记载,可以作为佐证。史书中记载道:
关羽既败,(孙)权使(虞)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虞)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虞)翻言。(孙)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孙权和虞翻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在关羽失败后,让虞翻占卜关羽的下场。虞翻占卜出来的结果是两天内关羽就要身首异处。后来的事实发展如虞翻的所料。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孙权是要见到关羽死而甘心,哪里会向部下强调不杀关羽。恰恰相反,下令杀关羽的就是孙权。
那么,我们了解了,要杀关羽的是孙权,那么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他又为什么不怕刘备报复,敢杀关羽呢?
孙权要杀关羽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关羽的仇恨。关羽为人傲慢,对东吴君臣根本就放不到眼里。关羽看人主要的看这人的本事的。而看看东吴的战绩,周瑜在关羽截断江陵后方的交通配合下,和曹仁争夺一年才拿下江陵。而孙权则是率领十万大军,在合肥被关羽的老朋友张辽,率领七千人马打得狼狈逃窜,自己还险些丧命在逍遥津。
和曹操的军队经过长期征战的关羽,看看东吴的战绩,对东吴的君臣是根本看不起的。而关羽还吃过东吴一次大亏,就是在湘水之争的时候。东吴利用关羽没有防备,用偷袭的办法一举拿下了三郡。这更是让关羽对东吴深恶痛绝。所以关羽一说起东吴君臣就是东吴鼠辈,江东群狗。在孙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的时候,关羽断然拒绝,还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这一切都让孙权感到无比的羞辱,所以,只有杀了关羽也才能泄恨。
第二个原因是对关羽的惧怕。关羽的军事能力在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迫使曹操想迁都避其锋芒。关羽不但陆战精通,还惯习水战,他的水军对东吴威胁太大。
如果让关羽跑掉,等于是放虎归山。如果他率领西川的军队前来报复,东吴很难应付。蜀汉位居上游,加上关羽的军事才能,如果水陆并进,东吴很可能失败。再加上东吴的统帅吕蒙身体不好,随时可能病逝,如果吕蒙一死,东吴的军事实力更加降低。出于自身安全这个目的,孙权必须除掉关羽。
那么,孙权下决心杀死关羽,他就不怕刘备的报复吗?我们从历史上看,他还是害怕的,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孙权为了应付刘备的报复,采取了多种手段,杀死关羽也是其中的一环。
孙权在夺取荆州之前,做了严密的计划。他在濡须口之战后,就暗中派使者去曹操那里,投降了曹操。死死拉住曹操,向曹操求和联盟,是孙权偷袭荆州的前提条件。老奸巨猾的曹操当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同意了孙权的投降。
在夺取荆州前,孙权还和吕蒙对夺取荆州的战略意图进行了周密的探讨。在选择荆州还是徐州的战略方向上,两个人最终达成一致,选择了夺取荆州,并为此做出了周密的军事部署。
在整个夺取荆州前后,孙权都是打着为曹操效力的旗号,想把祸水引向曹操。他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报功,对外宣扬是听了曹操的旨意。曹操则以厚葬关羽揭穿了孙权的谎言。孙权又上书曹操,劝曹操称帝,想再次把刘备的矛头引向曹操。而曹操则是看着信冷笑,说孙权是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啊,没有理睬孙权的建议,没有上孙权的当。从这些种种事实来看,孙权还是害怕刘备的报复的。
不过,孙权在向曹操、曹丕低头,免去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再加上关羽一死,东吴和蜀汉的军事实力此消彼长,孙权认为自己可以抵挡关羽的报复。所以,孙权下决心杀了关羽。
吕蒙在关羽之死的事件中,虽然不是主使者,只是一个执行者,但是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他在继承鲁肃的职位,成为东吴的都督后,顺应孙权的心意,改变了鲁肃的战略。他只是着眼于东吴的防御战略,一心要夺取位居长江上游的荆州,根本就不顾联合抗曹的大局。
虽然在吕蒙的指挥下,东吴几乎兵不血刃的就夺取了荆州。这虽然在战术上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可是在战略上却是彻底的失败。东吴和蜀汉本来就是两个弱国,只有联合起来对抗曹魏才有出路。可是在吕蒙的盲动下,东吴和蜀汉自相残杀,使得曹魏坐得渔人之利。在此之后,曹魏更强,蜀汉和东吴更弱,天下的形势再也无法改变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为何吕蒙执意要杀,是私人恩怨吗?
吕蒙杀关羽,主要是从战略大局考虑的,不是私人恩怨。
首先,吕蒙作为东吴的统帅袭取荆州成功,而且活捉了关羽。即使孙权强调不能杀关羽,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吕蒙有自己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杀掉关羽,将永久解除东吴的一个心腹大患和强劲对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想捉到关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管你关羽在蜀国是多么的顶天立地受人景仰地位多么高,但在战场上对于我东吴来说那就是敌人。既然我为刀俎,你为鱼肉,那就杀无赦,一死百了。一个强大的关羽比一个松散的孙刘联盟要危险多了。所以,吕蒙从这个大局考虑就把关羽给斩了。虽然我们后人,认为吕蒙这是为了自己扬名立万,而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但这也只是我们后人的猜测而已。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人非蒙,焉度蒙之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最是人间留不住,英雄迟暮花辞树。历史无法重演,但凭时人把握。吕蒙和关羽乃至三国的故事也只是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而已。但是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后人从其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所谓时事造英雄啊。
个人拙见,谢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