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以后,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有没有可能一统?
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也不可能统一!
公元219年7月,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夺取汉中,并成功登上汉中王的大位。
初登大位的刘备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王者身份,毕竟自己也是汉室宗亲的身份,皇恩浩荡,于是还真把自己当回事,摆进了皇家正宗的位置,于是也过了一把王的瘾,大封群臣。
他将儿子刘禅立为世子,封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重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
此时,有人说如果刘备这时候选择休养生息,或许会一统天下,我认为不可能,我的理由如下:
首先,刘备虽然有诸葛亮辅佐,有五虎将助威,但仍然摆脱不了虚弱的现实。
打仗靠什么?靠的是实力,是打国力、打财力。虽然刘备已经称王,虽然有经天纬地神武的诸葛亮辅佐,有当时名震天下的五虎将助威,这都是表面上的,而一个政权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这几个人就可以建立的。
当时的刘备连一方诸侯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一支刚刚崛起的政治力量而已。因为在汉中的周边还有代表东汉政权正统的曹操,还有世居东南几十年的孙权,还有成都的刘表,还有西南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还有辽东公孙渊等,所有这些割据政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比刘备根基牢固。
根据《晋书·地理志》介绍,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附近所能控制的人口仅有90万口。但是,往前推二年,刘备称汉中王时,还没有占领成都、荆州等地,所以据史书记载,其控制人口仅有20万左右。
想想,凭刘备这样一个弱小的体量,小身板,如果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与强大的各方力量共存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其次,夹缝中求生存,不断的进攻才是生存最好的手段。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当时三国群雄纷争,何况曹操又被孙刘联盟在赤壁打败,正想找时机报仇,更想一统天下,成为名正言顺、君临天下的天子。而东吴虽然暂时遵循与刘备联盟的战略方针,也没想吞并刘备,但是在一个长远的战略上看,东吴还是有一统天下的想法。
树欲静而风不止!
更何况,刘备的西南面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包括孟获。所以,刘备想休养生息,别人还不一定会给机会。
小绵羊大家都喜欢,温顺啊,而温顺的小绵羊大多就是待宰的货。如果是一只喜欢用锋利的角顶人,而又善斗的山羊呢?谁都想离开它远一点。
所以,如果刘备当时选择休养生息,一定会被消灭得更早一些,更快一些。
不信你看,刘备刚称汉中王,曹操就知道了,曹操非常生气,咬牙切齿大叫:贩卖织席的臭小子,怎么敢如此猖狂?我一定要锉一下你的锐气。说着派人携带重礼前往东吴挑动,发起了对蜀汉的进攻。
原文:曹操在邺郡闻知玄德自立汉中王,大怒曰:“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即时传令,尽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汉中王决雌雄。
此后不到几个月,其二弟关羽荆州失利,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223年,他自己为给关羽报仇也被孙权打败,于223年死于白帝城。
汉中之战以后,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有没有可能一统?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汉中之战后,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那么关羽会不会就不发动襄樊之战呢?
历史没有如果,但这个问题,的确存在着如果的问题。
汉中之战后,刘备的确需要休养生息,最可能的情况,刘备也准备休养生息。
《三国志·蜀书·杨洪传》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这事就有意思了哈。
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交战,实在是顶不住了,火急火燎地给诸葛亮命令发兵援助。军师将军诸葛亮没有立即发兵,却去问蜀部从事杨洪,问的是些啥,没有明确说,但肯定是“发不发兵?要不要发兵”之类的话,这不是有些扯淡吗?
杨洪却不含糊,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没有汉中就没有蜀地了啊,这是家门口的灾祸啊。现在的情况,男子应该全部参战,女子应该全部参与运输。对于发兵还有何疑问呢?“
杨洪在心里一定会狠狠地骂道:你个哈球,这个还有疑问吗?
诸葛亮是不是立即发兵了呢?没有记载,只是说当时蜀郡太守法正正在随从刘备北行参加汉中战役,诸葛亮于是上表请求让杨洪领蜀郡太守,所有事都让杨洪去办理,杨洪也当真了,就以太守的名义去做事,最后代理也就成真的啦。
品味这个桥段,就会产生疑问:
第一,汉中之战如此紧急,诸葛亮不立即发兵,还来得及征询杨洪的意见。
诸葛亮连刘备的命令也打折扣吗?
诸葛亮看不到丢失汉中,蜀中就危险了吗?
诸葛亮是打算建议刘备放弃汉中吗?
第二,就因为杨洪这个建议,诸葛亮就发现了他的才能吗?就如此提拔他为太守吗?
那可是法正的岗位,不是一般的岗位。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是当地的地头蛇,派兵打仗这个事,搞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诸葛亮找个替罪羊来做这个事,是不是更明智一些呢?
或许诸葛亮在心里骂,你个大耳朵就知道催、催、催,你知道百姓咋想的吗?催急了你就别回来了,百姓都要造你的反。
为了慎重起见,诸葛亮就想出了这一招,故意征询当地士族的意见。恰恰杨洪就站出来了,而且慷慨激昂。
诸葛亮说好啊,既然你这么热拍,那就交给你去做吧,先给你个代理蜀郡太守,做好了就给你转正。
杨洪就卖力地去做,啥事都做得好。有啥事可做呢?征兵、征粮、分派徭役、运输粮草。
这么一品味是不是很有意思哦?
汉中之战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战后,刘备既是不想休养生息也不可能。
刘备休养生息后,能不能一统天下不好说,但刘备需要休养生息是必须要做的事。
但关羽不同意的啊,趁热打铁,就发动了襄樊之战。这个时候不管刘备、诸葛亮是咋想的,事实是实在没有另一个杨洪之类的人,能够再出来征兵筹粮啦。再征的话,恐怕蜀中也没了,百姓就造反啦。
关羽孤军作战,最后就是大家清楚的结果。
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已经白热化,诸葛亮派兵都需要费这些劲,哪里还有能力去伺候关二爷耍大鞋呢?
汉中之战已经打残,襄樊之战也把荆州搞丢。刘备心想既然皇帝咱也坐上了,也就没啥遗憾,一辈子被人家追得东跑西颠忒窝囊,这次咱也硬气一把,砂锅倒算,一锤子买卖算啦。
夷陵之战后,刘备就把诸葛亮叫来,说:“阿斗这孩子傻不拉几的,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拉倒,你自己直接干得啦。”刘备心想,反正早晚要玩完,迟早迟晚一个球样,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我是不管啦。
虽然是些戏说,但豹眼是认真的。当时蜀汉就是这个精神状态,已经是连驴粪蛋子外面光都没有了,也就是粪球都不如,你让他休养生息还能行吗?
有刘备在,即便生养生息也毫无意义,毫无作为。
睁眼看历史,不喜勿喷!
汉中之战以后,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有没有可能一统?
这个问题讲到了一个假如,如果不象小说《三国演义》里写的,刘备夺取汉中后,息战罢兵,养精蓄锐。令关羽镇守荆襄,联结东吴防曹操报赤壁之仇,自已全力保汉中取西川,成鼎立之势待有可乘之机,联吴伐魏,然后灭吴,在军师诸葛亮的帮助下,一统江山,以兴汉室。是有可能的。
汉中之战以后,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有没有可能一统?
219年五月,经过近2年的鏖战,刘备终于击退曹操,全取汉中。
由此,刘备集团进入了短暂的鼎盛时期。
然而,仅半年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短暂的鼎盛戛然而止。
后世常常有人叹息:如果刘备拿下汉中后,缓一缓,是不是可以维持住良好的势头,进而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呢?
微妙的局势刘备拿下汉中后,天下的局势十分微妙。
就实力、潜力而言,刘备依然远远不是曹操的对手。
当时的刘备,只有益州加上半个荆州。而曹操仍据有8州之地(还不算上在荆州、扬州也据有部分地盘)。
曹操的地盘有人口103万户,682.4万人,孙刘加一起也只有67.8万户,447.5万人。(引用《中国人口史》对221年人口的分析,221年距219年只2年,变化不大,而由于刘备在此期间丢失的地盘、人口基本为孙权所得,因此,孙刘的总人数变化不大)。
可以说,如果让各方充分发挥实力、潜力,即便孙刘加在一起,也与曹操有显著的差距。
然而,就形势而言,却比单纯的数据要复杂得多。
汉末战乱时,北方打得“千里无鸡鸣”,人民流离失所,生产、生活秩序已经完全被破坏。
因此,曹操的地盘虽大,但“州郡残破”,并不能为曹操提供足够的物资;曹操的人口虽多,但“人情未安”,要让他们尽快回到土地生产,大举征发兵源、劳役的风险很大。
更糟糕的是,自215年开始,北方流行瘟疫,“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更使北方的情况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南方不但受到战乱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要谢谢刘表、刘璋们),反而因吸纳了许多北方逃来的人口而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生产秩序保持完好,可以立刻兑现为刘备征伐所需的实力。
另一方面,自190年开始随曹操征战的老兵年纪已大,而新兵未成熟,曹公的军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汉末军阀的军队皆是职业“世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相比之下,在赤壁之战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刘备军,此时的兵既有一定经验,又尚年富力强,正值壮年。
最后,曹操在政治上也陷入了敏感的转型期。
曹公连续进为魏公、魏王,代汉之意已十分明朗。
显然,曹操正处于由“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代汉”的转型期。
此时,曹操尚未完全得到北方士族的普遍支持(曹丕即位后,推行“九品中正制”才拉拢士族),而原本对他持一丝幻想的拥汉人士则积极行动起来,曹操“内有忧逼”。
而最坚决打着“汉室”旗号的刘备,则称谓拥汉派们最后的期望。
在汉中之战期间及以后数月,北方连续发生了许都之变、侯音起事、魏讽袭邺之图谋、孙狼起事等事件。
这些事件的起因,有的是因不堪曹操的征发,有的是出于挽救汉室,但多对刘备、关羽遥相呼应。
所以说,刘备确实需要休整,然而,最需要休整的是曹操。
曹操只要喘过气来,大家拼实力,刘备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刘备的选择:西休东攻刘备确实也打不动了。
汉中之战,益州“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已经十分疲惫。
曹操撤离汉中时,将汉中的人口也带走了,后来甚至还把可能响应刘备的武都氐也迁走了。
显然,益州方向是无论如何都需要休整的。
因此,刘备留魏延守汉中,将大军撤回成都,“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官,四百余区”,着力于改善西川到汉中的交通状况,为下一阶段军事行动作准备。
然而,刘备绝不能让曹操也喘过气来。
于是,关羽在荆州战场发动了攻势。
关羽久镇荆州,日益强盛,锐气正盛。
相比之下,关羽正面的曹军,则卷入了“喘气”之中。
曹操为了进行汉中之战,在南阳等地征发繁重,宛守将侯音起兵。曹仁北上围攻宛城3个月,破城,屠宛!
接连动乱之下,曹军在南线只有曹仁数千兵力和荆、豫各州郡的若干地方兵,战备松懈!
显然,此时关羽北伐,机会非常好,胜则前取襄樊,即便不利,也至少能使曹操被迫大举调动兵力,不得休整!
一闪而过的机会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给孙刘联军带来了极佳的机会。
当时,许都以南,“群贼”四起,动摇了曹操在黄河以南的统治。
与此同时,吕蒙与孙权分析形势时,也指出:曹操正在荆州焦头烂额,我们现在北进徐州,必能取胜。
我们知道,即便后来关羽为徐晃所败,但依然依托汉水,靠水军封锁襄阳。荆州战场依然僵持。而曹操为应付此局面,已经不得不从东线调张辽等部前来了。
显然,如果孙刘联军继续进军,“洪河(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曹操政权)所有”的局面是极其可能出现的。
孙刘联军,是有可能将战线推到黄河流域的。
果然如此,虽然不能说孙刘必胜,但无论孙权、刘备,要统一的机会总比后来的诸葛亮、诸葛恪北伐大得多得多!
然而,孙权选择了“背刺”,联曹袭刘,形势顿变!
无论对孙权还是刘备,从此再无机会了。
汉中之战后,刘备确实需要休整。然而,大家都休养生息,最高兴的是曹操!
因此,刘备在西线转取休整、备战,在东线发起攻势。
事实证明,这样的部署,使曹操陷入狼狈状态,也给孙刘联军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孙刘联盟关系,刘备不但未能如愿,反而“大局顿坏”!
诚然,在处理联盟关系,益州与荆州的协作上,刘备集团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总体而言,刘备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很多朋友,一方面质疑诸葛亮保守,不采取“子午谷奇谋”,指出以弱击强不敢冒险没有机会;一方面又质疑刘备、诸葛亮的积极行动是“赌博”、“冒险”,认为休养生息才有机会···这可谓是自相矛盾!
毕竟,读史,不是为了替古人担忧,替古人决策。而是学习古人的思路、得失,并从中汲取有益于实际工作的营养。
汉中之战以后,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有没有可能一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当时刘备麾下的黄权与法正曾纷纷找到刘备,表示了对于一处战略要地的担忧与展望,此处,便是汉中之地。
当时的汉中大地主要包括两大区域,一处是原益州的汉中郡,也是汉中地区的主要存在,另一处是从汉中郡等分出去的西城、房陵、上庸三郡之地,也就是所说的东三郡。
彼时,曹操集团占领汉中已经接近两年,期间,除了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二月张飞曾与留守汉中的曹魏五子良将张郃交手,双方在巴西郡北部大巴山区宕渠一带展开激战,结果张飞大败张郃,收复了大巴山区北部的三巴之地,从那以后,一年的时间双方并未展开交战。
可是,刘备集团的目光,却是一直紧紧盯着汉中之地与东三郡,因此,黄权对刘备说道:
“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
——《三国志 蜀书 黄权传》
在黄权之后,法正也找到刘备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汉中三策,是为: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也就是说,在法正看来,曹操降服张鲁后,便是匆忙后退,一定是后方有着什么变故,现如今,留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郭淮、杜袭等人,其才智能力不如我大军将帅,如果趁着这个机会前往攻打,一定能够拿下汉中大地,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不应该错过这个机会!
因此,刘备终于下定决心,于同年亲自为统帅,动员大军约五万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法正为随军谋主,平西将军马超、征虏将军张飞、翊军将军赵云、讨虏将军黄忠、牙门将军魏延、副军中郎将刘封等全部随军出战,留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诸葛亮留守成都,全权处理后方大小事宜、保证前线兵力、军需供给。
这一战,也是刘备一方有史以来最为豪华阵容的一战,与之相对的,曹操也是相当重视,算上前期留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曹操更是调遣曹洪、曹休、曹真前往西线武都郡下辩一带迎战张飞、马超、雷铜、吴兰。
自己则亲自率领徐晃、朱盖、殷署等人前往支援,后期更是调派其子曹彰前来,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当时,夏侯渊战死,曹魏留守汉中的五万大军几乎伤亡殆尽,曹操的粮草更是被赵云、黄忠联手烧掉,汉水之战中曹军又被赵云打得大败,因此,同月,曹操撤走,汉中郡彻底归属刘备。
此后一月,刘备派遣副军中郎将刘封与宜都太守孟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拿下了东三郡,此刻,刘备获得了大胜,故而于同年七月进位汉中王,刘备集团至此几乎达到了巅峰的状态。
那么,如果此时刘备集团的关羽没有发动襄樊之战,刘备选择休养生息,是否有机会统一天下呢?
事实的说,应该是有着很大的可能的,但是有几点却是刘备必须做到的,汉中争夺战持续了两年,刘备集团前后动员总兵力十万上下,甚至是益州都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因此,休养生息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迫切的、必须的。
换句话说,当时的刘备集团虽然臻至极盛,可是却并没有两线作战的本钱,依旧缺乏基本的战争潜力,故而,选择休养生息,既可以恢复实力,还能够巩固占领区。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刘备集团还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克服集团内部的骄狂之心,汉中争夺战的大胜,刘备集团正面击败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这在当时都是相当拿得出手的战绩,如此大胜使得集团内部很多人飘飘然起来,这样的骄狂之心间接导致了刘备集团后来的一系列失策。
其次,汉中的大胜后,刘备要做的,不是北伐,而是及时联络、提防东吴,稳固荆州,如果不以新的手段稳定东吴,那么荆州一定是危险的,所以,只有做到了这两点,也许刘备集团才能安稳的休养生息。
在这之后,在联络东吴、北向争夺陇右、关中,似乎局面也还是大有可为的,当然了,这也只是小司徒的一家之言,敬请大家的探讨与指正。
汉中之战以后,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有没有可能一统?
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待机而动的话,是有统一中国可能的。
其一,可以保持军队的骨干力量,五虎上将俱在,跟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还没有折损。这支部队刚打败了曹操,让曹操放弃了汉中,退回了北方,相当于又打了一次赤壁之战。得胜之师气势正盛,休整后会更加锐利。
其二,刘备休养生息的另一重点是,关羽的荆州军也不能轻举妄动,打曹操只有益州和荆州两路出兵,并确保东吴不背后偷袭的情况下,才有成功的可能。而且,荆州是刘备政权重要的军事、政治、文化等人才的来源地,仅靠益州是不够的。后来关羽失了荆州,就相当于刘备政权失去了一翼。
其三,刘备是可以等到北伐的时机的。如曹操去世,曹丕逼汉献帝退休,建立魏国并称弟。那时刚建立的魏国并不稳固,还有人怀念汉朝。刘备那时出兵既有名目,还有号召力。可惜的是,关羽失荆州在先,刘备先称帝在后,为报仇去打东吴了,失败后几乎把家底都丢光了。在战略战术上都失去了主动,愤懑的刘备就在白帝城去世了,留给诸葛亮一个烂摊子,即使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回天无力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